第22章 第 22 章
作者:香草芋圆      更新:2022-02-23 08:06      字数:8355
  梅望舒许久没有这般睡得沉了。

  睡得浑浑噩噩,竟然梦回前世。

  梅氏宅邸的正门匾额被粗鲁地掀翻在地,数不清的脚践踏而过,梅氏男丁一律就地锁拿,违抗者当场斩杀,内院女眷们的尖叫哭喊声响彻天地。

  母亲的娘家陪嫁嬷嬷,辛妈妈,踉踉跄跄地来后院闺房寻她。

  “大姑娘!”辛妈妈喘着气传话,“老爷的事发了,梅家这回在劫难逃。夫人在前院同抄家的官兵周旋着,托老身传话给大姑娘,快,从侧门快走!”

  梅望舒坐在窗前没动。

  逃什么呢。她在梦里也依稀记得,逃不掉的。

  暴君手下的一群酷吏,个个随了主人的脾性,擅长玩弄人心。碰到这种高官抄家入狱的大案子,总是先派遣官兵把宅邸层层包围,围到水泄不通,最后才破门而入,享受众人无处可逃的绝望眼神。

  她的父亲,上一世步步高升,官至户部尚书,却被官兵虎狼般地扑倒锁拿,须发散乱,不住挣扎,

  “是老夫一人之罪!罪不及妻女!”

  破门而入那位的酷吏的模样,在梦里早已模糊不清。只有昂首踱步的姿态极为清晰。

  “梅尚书说的什么糊涂话。咱们这京城里,但凡官员犯了事,哪有放过女眷的道理。今日咱们手里拿的是缉拿令,不是诛杀令,已经是你梅家三生有幸。”

  酷吏站在梅家女眷前,抬手指指点点,挨个清点过去。

  “尊夫人多半是要流放了。这几个俏丫头姿色不错,能卖个好价钱。哟,令千金也在家里?前几年名动京华的才女,可惜了。”

  被捆了手腕带走的时候,梅望舒回头过去,望了眼面目全非的家中庭院。

  父亲放弃了挣扎,坐在地上,呆呆望着她被带出门去。

  母亲衣袖掩面,无声地哭泣着。

  那是她上一世最后一次见到父母双亲的面。

  一股难以忍受的心悸,从心底震颤升腾,梅望舒肩头颤抖了一下,猛地从前世的噩梦惊醒。

  “父亲,母亲。”她喃喃地道。

  眼前典雅而静谧的景象,把她从噩梦里拉了出来。

  她所在的地方,并不是前世的梅家宅邸,分明是皇城里供天子休憩的东暖阁。

  她眨了眨眼,眨去一层朦胧雾气,去看刻漏,竟然已经过了辰时,窗外天光大亮。

  门外听到里间起身的动静,那四位‘梅兰菊竹’鱼贯而入,送来了各式盥洗物件。

  今早似乎谁也没有谈笑的兴致,四名大宫女低头敛首地办完差事,沉默地退了出去。

  专程来给她梳头束发的小太监,是个眼生的年轻内侍。一张脸青涩生嫩,五官还没完全长开,看来只有十五六岁模样。

  梅望舒安静地坐着,任凭那小公公熟练地梳好了头,又看他进进出出了十来趟,四处张罗着料理琐事,梦里惆怅的心绪逐渐舒缓,最后才出声问了句:

  “东暖阁主事的换人了?元宝公公今日不当值?”

  她本是随口一问,不想那小公公听了,居然吓得脸色发白,噗通跪倒,原地磕了个头,“奴婢,只,只是个临时抓差凑数的。不,不敢主事。”

  梅望舒猝不及防领受了一记大礼,也吃惊不小,纳闷地道,“知道了。小公公赶快起身吧。”

  宫里留她两日,今日已经到了期限。

  早上邢以宁又过来一趟,确认腿上伤口已无大碍,层层回禀上去,赶在下朝后,政事堂开始议事前,当面觐见天子,谢恩出宫。

  梅望舒过去政事堂前的时候,正看到齐正衡带着十来个精干禁卫,手上提着大包小包,驱赶着五六个哭哭啼啼的内侍宫女路过宫道。

  她脚步停住,往旁边略避让了下,眼看着一行人过去。

  齐正衡抬头见了她,过来抱拳行礼,“梅学士要出宫了?”

  “是,正要去觐见谢恩。”梅望舒的目光追随着那几个锁成一排的犯人,不只是宫女太监,里面竟还夹杂了两个身穿石青色官袍的御医。“宫里又犯事了?”

  “小事。但麻烦。”齐正衡唉声叹气,“圣上早上传口谕,说极厌恶宫里一种香丸的气味。此香分明不在内务府采买的单子上,不知为何,宫里至今还用着。昨晚御前不慎用了一丸,熏得圣上几乎呕吐。但凡近期取用过这种香丸的殿室,一律彻查,香丸是从何处得来的,取用了多少,何时何日点了几丸。剩下多少,全部搜罗上来,集中销毁。”

  他抬手点了点那几个哭哭啼啼的宫女内侍,“喏,那几个倒霉鬼,最近替他们主子取用了甜梦香,一个个地要锁回去问话。”

  梅望舒吃了一惊,“昨晚圣驾在东暖阁。和我一起用的晚膳,闲谈到夜里。”

  齐正衡也吃惊不小,凑近过来,鼻尖闻了闻她身上的熏香。

  “哟,就是这个味道。看来昨晚就是在东暖阁误用的甜梦香,你身上也沾上了那股甜香味儿。”

  梅望舒抬起衣袖闻了闻,露出怀疑神色。

  “气味清甜芳馥,并不难闻。这香味……熏得圣上几乎呕吐?”

  齐正衡好心劝诫,“圣上不喜熏香,你我觉得好闻的味道,到了圣上鼻子里,说不定就难以忍受了呢。梅学士,你衣衫上沾染了这股甜香味儿,待会儿觐见的时候站远些,可别叫圣上闻出来。”

  梅望舒点头应下。

  但片刻后,觐见谢恩时,淡淡的甜香味还是被闻出来了。

  政事堂的明堂正中,开国皇帝亲笔提写的巨大黑匾之下,洛信原一身海涛日月行龙常服,端坐在御案后,或许神思集中于政事上的缘故,神色比平日更显出几分淡漠疏离。

  梅望舒上前谢恩拜别时,他从案牍中抬起头来。

  目光由上到下,从面前之人白皙光泽的额头,到泛起健康红润的气色,最后落在显出血色的唇瓣上,一寸寸地仔细打量,露出一丝满意的神色,微微颔首。

  “眼看着气色比两日前好了不少了。今日回去好好休息,明日照常上朝。朕还有事找你商议。”

  “臣领命。”梅望舒行告退拜礼,正要出去,又被叫住了。

  洛信原从御案后起身,走下几级丹墀,停在她面前半步外,低头打量了片刻,抬手把她脖颈处的夹袍立领往上拉了拉。

  “你这套衣裳沾染的香气太浓,回去扔了。”

  梅望舒微微一惊,本能地想抬手遮掩咽喉,又按捺着放下手。

  “是。臣以后入宫觐见会额外注意,把衣袍的熏香都去了。”

  洛信原却露出意外的神色,顿了顿,加了一句,“倒也不必。还是用你平日的白檀香好。”

  梅望舒应下,心里琢磨着,圣上不像是厌恶熏香。

  或许只是厌恶气味太甜的香味?

  她忽然想起一件事,转回来问,“江南寺里求来的平安符,臣手里还有几个多余的。要不要用白檀香熏过了,再送进宫里来,给圣上替换用?”

  洛信原脸上的笑意淡了些,抬手按了按太阳穴,深吸了口气,转身走回御案后坐着。

  “你自己留着吧!”他不冷不热地道,“原本预备着送给谁,你照样送。朕不跟旁人争抢东西用。”

  梅望舒哑然片刻,“那,臣告退。”

  一座步辇停在门口,送她出宫。

  陪同出宫的正是刚办完了差事的殿前正使,齐正衡。

  “跟你说个有意思的事儿。”

  齐正衡压低嗓音,和她通气,“慈宁宫昨日不是召了国舅爷进宫么。好家伙,整夜留宿在宫里,到现在还不走。这事儿往小了说,是慈宁宫那边姐弟情深;往大了说,把外男留在后宫,就是一句秽-乱宫室。梅学士帮我掌掌眼,这事儿到底要不要捅到圣上跟前去?”

  梅望舒啼笑皆非,想了想才说,“这事还要你自己拿主意。前几天我自己做主,瞒下了两位小皇孙拿石头砖块砸我的小事,你看这事最后闹的,差点把苏公公都折进去。圣上的心思,如今是越来越难猜了。”

  齐正衡急得抓耳挠腮。

  两人正低声嘀咕着,负责抬着步辇的几个小内侍突然齐齐脚步一停。

  梅望舒愕然抬头,正好看见前方宫道转角处,一个身穿显贵绯色夹袍的中年男子急匆匆走过去。

  看身形容貌,岂不正是贺国舅!

  “嘿,说曹操,曹操就到。”齐正衡小声议论着,“看他走去的宫门方向,这是终于要出宫了?”

  梅望舒的心思更细些,低声道,“贺国舅的神色不太对。是不是昨晚在宫里留宿,遇到难事了?”

  刚才惊鸿一瞥间,贺国舅仿佛被什么东西追着似的,神色紧张惶然,在宫道里疾步快走,连转角处停了一个步辇,几个人,都没看见。

  贺国舅昨日早上就进宫觐见太后娘娘,按照常理,姐弟俩再怎么叙家常闲话,大半日也足够了,昨晚宫门关闭前就该出宫的。

  除非是出了事,耽搁了。

  贺国舅这人,她是打过交道的。京城里常见的庸碌纨绔子弟,只会吃喝玩乐,身上并无什么才干,元和帝冷着他这位小舅,不授予实权职位,倒也不纯粹是为了打压外戚。

  人无才干,不曾任职,也就担不了事。

  碰着了难事,便会引发忧虑,露出像刚才那样紧张惶然的神色来……

  梅望舒和齐正衡不约而同地没有惊动贺国舅,缀在他后面,前后脚出了宫。

  梅家的马车早已等在宫门外。

  白袍箭袖的少年郎脑后高高束着发,嘴里叼着根狗尾巴草,无聊地蹲在车辕上发呆。

  ——正是被梅望舒用五百两银子哄来京城做护院的向野尘。

  “向护院,怎么是你来了。”梅望舒看看周围,“常伯没来?”

  向野尘一听‘护院’俩字就臭了脸色,“还不是夫人多事,说我腿脚最快,万一今天宫门外没接到主家,亦或是出了什么意外,立刻跑回去回禀她。”

  话虽说得不客气,意思很清楚,梅望舒听明白了。

  前日早上好端端地去上朝,突然毫无预兆被扣在了宫里,难怪嫣然担忧。

  “大人,”车夫惯例询问,“可是现在归家?”

  “不急。”

  放下布帘,沉思了片刻,梅望舒出声问,“向七呢,可还跟着车?”

  她示意向野尘去看宫门外尚未行远的贺府马车,“我怀疑车上的人有问题。你能不能跟上?”

  向野尘抬了抬下巴,“区区小事。”

  “跟上之后,一路听里面那人说什么,做什么,见了什么人。”梅望舒沉思着,“先跟他日。几日之内没有异常,你便回来。那人是贵戚身份,身边少不了护卫长随,你这几日不惊动任何人,可以做到么。”

  向野尘明显地兴奋起来,“总算有一桩像样的差事了。主家等着。”

  他轻巧地跳下马车,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穿梭了一阵,仿佛游鱼入了水,再也见不着身影。

  梅望舒坐回去,抱着宫里带出来的手炉,吩咐车夫,“去城南回雁巷。”

  叶昌阁,叶老尚书,自从元和帝采纳谏书,驱逐了两名皇侄出京后,心里憋着火气,至今称病在家,不曾上朝。

  梅望舒早上登门,迎面吃了个闭门羹。

  叶家的老门房从门缝里探出头来,满脸为难,“我家老爷说他病重,起不了身,不见客……”

  梅望舒早有准备,“师娘可在家?劳烦再通传一次给师娘。”

  老门房精神一振,颠颠地跑去通传。

  半刻钟

  后,梅望舒站在叶昌阁的书房外,敲了敲门。

  身侧的叶夫人唤道,“老头子,开门。”

  书房门从里打开,叶昌阁迎面见了门外的梅望舒,脸色一变,气哼哼拂袖就要关门。

  梅望舒赶紧过去,把叶老尚书的袍袖扯住了。“老师。”

  趁着房门还没合拢,她赶紧把最重要的事先说出口,“圣上有口谕。”

  少顷后,宾主落座,叶老尚书沉着脸色不吭声,只管闷头喝茶。

  梅望舒给老师续杯,边倒茶边说:

  “圣上昨日见了老师的奏章,极为不喜,吩咐学生亲传口谕,’后宫内帷之事,是朕的私事,朕自有考量。‘这次的奏本留中不发,圣上说,‘没有第三次了。’还望老师慎重对待。”

  叶昌阁哼道,“你是天子近臣,就由你回给圣上:老臣愚钝,只知皇后是国母,皇嗣是国本。立后之事,不只是天家私事,更是全天下的大事。第二本奏章没有被采纳,以后还会有第三本、第四本,一直到圣上正视此事为止——”

  “老师。”梅望舒不得不打断叶老尚书的打算,

  “圣上心中对朝臣劝谏‘立后’之事不满,日积月累,隐忍至今。如今既然挑明了说,还托学生带话过来……显然已经忍不下了。”

  叶昌阁抚摸着花白长须,颇为不以为然。

  “圣上是百年难得一遇的仁德天子,自然知道忠言逆耳的道理。就算圣上不喜,若是臣子们说的有道理,一而再、再而三的上书劝谏,圣上被臣子们的诚心感动,最后定然会欣然采纳。”

  “……”无言以对。

  梅望舒抬手按了按眉心,头疼。

  “学生觉得,”她叹了口气,继续劝老师,

  “圣上虽然英明仁德,但也不是老师以为的那么好脾性……一而再、再而三的上书劝谏,不但不会纳谏,只怕要降罪了。”

  叶昌阁气喋喋道,“胡说!上次小皇孙入京之事,还不是朝中老臣们再三上谏,说动了圣上?哼,如果不是你一封奏疏,驱逐了两位小皇孙,他们至今还陪伴着太后娘娘尽孝。圣上每日对着活泼天真的小娃娃,兴许就会起了娶妻生子的念头呢。”

  “……”梅望舒沉默了一阵,暗想,若不是自己奏疏上的快,早早驱逐了两位小皇孙出京,圣上每日看着‘活泼天真’的小娃娃,兴许哪天就直接动手把人掐死了。

  有些话能想不能说,她思忖再三,最后只说,

  “以学生看来,圣上之前的举动不是纳谏,是容忍。容忍至今,已经快到极限。望老师三思而行。”

  叶昌阁不信。

  在他看来,百年难得一遇的圣明天子,岂能没有容人纳谏的肚量。

  师生二人谁也不能说服谁,沉默着对坐,喝完了整壶茶。

  叶夫人一直站在书房门外听,隔着门感觉气氛不对,接连送进来两次茶水细点。

  叶昌阁年纪大了,性情比年轻时执拗不少,梅望舒劝了整个时辰,叶昌阁还是坚持道:

  “那就按你所说,暂时不上奏,但新的奏本还是要开始写起来。正好你师兄手边的事快忙完了,你过几日再来一趟回雁巷,见见你师兄,一起吃顿便饭,顺便议一议老夫新写的奏本内容。”

  梅望舒回家的一路上都皱着眉。

  回到自己院子里,就连平时最令她放松的泡澡也失了兴致,草草沐浴便出来。

  嫣然看出她神色不对,用完了饭,把老家寄来的结霜柿饼切开一半装盘,又剥开几只甜桔子,沿着青花瓷盘摆了一圈,边缘处细细撒满金色菊花瓣,漂漂亮亮地一大盘端上来。

  梅望舒湿漉漉地散着发,原本披衣靠坐在小榻上出神,见了那盘子,忍不住笑了。

  “京城没见过如此吝啬的夫人,柿饼都不给个完整的,非得切走一半。”

  嫣然嗔道,“柿饼寒凉,盘子里能有半个,还是看在大人今日用饭胃口不错的份上。趁本夫人没改主意之前,抓紧机会快吃。”

  梅望舒莞尔,拿起老家千里寄来的柿饼,咬了一小口,慢慢咀嚼着。

  宫里留宿两日,顿顿跟着御前用膳。天家胃口健旺,连带着她也不能停筷,饭量比平常用多了一倍。

  在江南道办差时瘦下去一圈,这几日看着镜子,倒是养回来了不少。

  吃了几口香甜柿饼,叫嫣然去内室抱来小木匣,开了锁,把这么多年积累的厚厚一沓老家来信拿出来翻看着。

  年代久远的来信,纸张都泛了黄,字句可以倒背如流。

  梅望舒眼里看着,心里默念着,脸上终于又露出些笑意。

  随手一封封翻看着,无意中翻到匣子底,竟然夹了一封没有开封的信。

  信封纸张极新,色泽淡雅,夹在一堆泛黄的故纸堆里,显得格外扎眼。

  她怔了怔,把那封信抽出来,看了看信封上的署名:

  ‘虞长希’。

  ——原来是老家年方二十七还为她守着的那位未婚夫。虞五公子。

  梅望舒:“……”她想起来了。

  前些日子老家送来了几车老家乡土特产,随车送来了许多家乡来信。

  虞五公子的信就是夹在里面一同送来的。

  那天,她原打算着给父亲写信,退了这桩不清不楚的婚事;没想到初回京城,事务堆砌繁杂,她竟忘了。

  梅望舒沉吟着,拿起虞五公子的信,挪过桌上烛台,就要把信往烛火里点燃。

  旁边目不转睛盯着的嫣然惊呼一声,把信抢下来了。

  “千里迢迢寄来的信,怎么就直接烧了?好歹打开看一眼。”

  梅望舒看在眼里,明白了几分,“我记得当时明明把信剔出去的,刚才还在想怎么会混在父母亲的家信里,原来是你做的手脚。”

  她示意嫣然把信还回来,“此信不能留。”

  嫣然捂着信不放手,“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大人何必如此绝情,再给他一次机会吧。”

  梅望舒哭笑不得,“哪里是绝情不绝情的事……虞家的信确实不能留。留下来,被有心人拿了去,追问起来,梅家说不清楚。”

  “那就先拆了看,看完再烧。”嫣然恳切地说,“哪怕只看看字写得好不好呢。”

  “颍川虞氏是诗礼传家的百年世族。教养出来的公子,先不说文采如何,字必然是写得不错的。”梅望舒嘴里说着,心里倒也起了些好奇心。

  她伸手拿回信,在嫣然眼巴巴的注视下,把信封拆开了。

  许多年未见,又重生了一辈子,远在老家的虞五公子的相貌早已记不清了。

  眼前的字迹也是极陌生的。

  不过单看字的话,写的确实极好,舒展挺拔,铁画银钩。

  迎面第一行便是:“姝妹见信如晤。”

  梅望舒盯着那个‘姝’字,出了一会儿神。

  直到对面的嫣然开口追问,她的视线才挪开了。

  “若是讲究字如其人的话,字迹舒展,刚中有柔,起承转合,处处严谨,应该是位做事端方规矩的君子。”

  嫣然托腮听着,却又不放心起来,”会不会是写给大人的信,刻意把字写得端方规矩呢。”

  梅望舒想了想,“倒也是有可能。”

  展开信纸,继续通读下去。

  被她忘了相貌的这位虞五公子,行文平和,用词文雅,言语间颇有意趣。

  寥寥两行,写了他今年初次出仕的成就和挫折,有感悟,有自嘲。

  “今春出仕,初遇诸位官场同僚,媚上欺下,变脸之快,余望尘莫及。为官一年,俸禄微薄,不如归家卖柿饼。”

  原来虞五公子是今年新上任的河东道泽州通判,之前吏部呈上新任官员的名单,或许他的名字夹在中间,倒是不曾留意到。

  梅望舒看完全篇,把信原样折起,收回信封里。

  指尖掂起瓷盘里吃剩的半块柿饼,若有所思。

  “老家送来的那筐柿饼,原来是虞五公子家里果园出产的柿子做的,交付给梅家牛车,一起送来京城……”

  她喃喃自语,”若不是他信里提了一句,我差点以为是母亲的手笔。刚才吃着好甜,还想着,母亲的手艺比从前进益了许多。”

  嫣然捂着嘴笑起来,“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软。大人倒好,吃了用了,差点连信都不拆,直接把信给烧了。”

  梅望舒忍了忍,没忍住,转过头去,无声地闷笑了一会儿。

  嫣然趁热打铁,“看在那筐柿饼的份上,回封信吧。”

  梅望舒想了想,还是摇头,“现在回信,时机不妥。等京城这里安排妥当了,再回信也不迟。”

  桌上的烛台挪过来,把信仔仔细细地烧了。

  盯着烧信的时候,心神飞出去了瞬间。

  写出这样一手俊雅好字的书香门第公子,该生了副如何的相貌。

  看他信里言语平和,或许也是个淡雅谦和的性子,不喜与人争辩口舌,在官场上屡次吃人暗亏,又心性豁达,才会写下那些自嘲的语句来。

  和嫣然对坐分食了柿饼橘子,窗外的日光到了午后。浮生偷得半日闲,嫣然不由分说把她按进被窝里,叮嘱她务必午睡半个时辰,养养神。

  梅望舒盯着头顶的帐子,想起了已经被烧成灰烬的的那封信。书信写到最后,含蓄邀功的那句‘家中秘制柿饼’。

  眸中露出细微的笑意。

  下一刻,却又想起了信中的委婉询问,‘姝妹京城养病十载,不知病情如何,可否遣人探望’。

  才显露的笑意很快又褪去了。

  “你的‘姝妹’,不知猴年马月才能重现人世。”她抱着衾被翻了个身,喃喃自语道,“虞家人最好别找上京城来。”

  否则,又是一桩大麻烦。

  桩桩件件,都不算是要紧的大事。

  却仿佛层层细网,无声无息地把她包裹在中间,牵一发而动全身。

  殚精竭虑,各方面平衡得当,才能安稳坐镇网中。

  为了午后好眠,正屋里门窗紧闭,帷帐也严严实实拉下,只有细碎的光沿着帐子隙泄露进来。

  梅望舒在黯淡微光里睁着眼。

  她想起了父亲书信里描述的半山梅林,百亩果园,每日悠闲喝酒吟诗、顺带做点生意的富家翁田园生活……

  最近一两年,京城的混乱局势逐渐稳定,圣上也羽翼渐丰。

  时不时浮上心底的远离朝堂,归隐故乡的念头……或许,可以好好筹划起来了。

  她披衣下床,找出给母亲写了一半的回信,摊在桌上。

  沉吟片刻,提笔加了两句:

  “虞家五哥长希,近日写信入京。

  十年未见,不知心性品貌如何,还请母亲如实告知。”

  窗外的日光从千层纸间漏进来,照亮了窗边执笔之人姣好沉静的面容。

  梅望舒落笔不停,一气呵成写完了给母亲的回信,放下狼毫,站起身来,去银盆边洗手。

  才走出几步,一股熟悉又陌生的热流忽然从身体里涌了出来。

  她震惊地站在原地。

  正房木门被人轻轻推开了。抱着汤婆子的嫣然正好进来,往里走了几步,脚步蓦然顿住,美目大睁,同样震惊地地望过来。

  几点殷红的血迹,晕染了窗边刚才坐过的太师椅软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