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赚钱新方法
作者:大鹅踏雪泥      更新:2022-02-23 02:08      字数:5818
  吱呀一声院门打开。

  宋禾其他时间能与村民们同步,可唯独这早上的作息时间同步不了。她没有办法在这大冬天,早晨五六点钟时便从被窝中出来,七点半就是她的底线。

  可是七点半,有些勤劳的村民已经干完活回家吃早饭了。

  也就是宋禾家住的偏僻,没人会经过她家门口,也没人爱来这个旮沓角。要不她这毛病迟早被人发现,被人诟病。

  按照惯例,她起床后先烧一大锅开水洗漱,再在锅中蒸四碗蛋羹。

  今日是大娃和小妹的生日,宋禾决定冒着冻手的痛苦给他们做碗长寿面。

  哎,她这姐姐是真伟大啊。

  以后三个小孩不给她写个书出个传啥的都不算完。

  其实要不是怕小妹那个恐怖的记忆力,宋禾或许会选择把空间里的方便面拿出来凑数。

  反正都是面,方便面还更方便。

  宋禾完全不晓得手工面需要怎么做,隐隐约约记得自己在短视频平台刷到过一个很爱做面的老奶奶。此刻就现在灶台前极力回想,那位老奶奶做面时到底是个什么步骤。

  想了半天想不起来,宋禾决定跟着感觉走。

  先是揉面团,为了保险起见她用的依旧是温水。温水揉出一个表面光滑的面团后,宋禾放在一边静置一会儿,先来做底汤。

  底汤就要鸡汤吧。刚好昨天做炸鸡时还剩下一半的鸡,宋禾便把这半边鸡切成小块,焯过水后放到砂锅中熬煮。

  只是下到锅后,宋禾突然反应过来,砂锅熬鸡汤的时间得多长啊?等三个小孩睡到自然醒,并且自主穿衣洗漱完时砂锅还在咕嘟咕嘟的炖煮呢。

  大娃带着弟妹站在厨房门口,眼神发蒙,大概没想到今天姐姐能大发慈悲让他们睡到自然醒。

  宋禾表情倒是有些不自然,“先吃蛋羹,面……面还是中午吃吧。”

  三个娃听到有蛋羹吃也听话得很,乖乖爬上桌。他们可都还没吃过面条,所以还是更期待鸡蛋。

  宋禾自己已经偷摸吃了一碗蛋羹和空间中最后一笼蒸饺了,如今肚子饱饱,倒是有精力忙活其他事情。

  冬至要吃啥?当然是吃汤圆,要不就吃饺子。

  可李家村在冬至这日,吃的却是黄豆粉滚糍粑。

  神奇了诶,宋禾还是头一回吃这个东西。

  别说,还真挺好吃的。她昨天在姑姑家尝了一个,甜滋滋糯唧唧黏糊糊,黄豆粉还特别香。

  宋禾从张奶奶那学到做法,又找隔壁秀珍大娘买了糯米粉和黄豆粉,今天正打算做这个黄豆粉糍粑。

  这个食物的做法是真简单,糯米粉和成粉团,再揪成一个个汤圆大的小粉团。紧接着把粉团下入开水中煮,煮到粉团浮在水面上后捞起来,在黄豆粉中滚一滚便好。

  如果家里有条件,那就在黄豆粉中掺几勺白糖,咬的时候咔滋咔滋的,口感更是棒呆!

  黄豆粉糍粑必须现煮现吃才好吃,所以宋禾瞅着时间,寻思着快到十一点了,才将糯米粉揉成粉团。

  只是刚准备揪成小圆团时,门口传来树皮爷的喊话声。

  “宋家大妹,邮递员找你!”

  宋禾还没反应过来,就又听到一阵一阵的声音,好像门口聚着许多人似的。

  她赶紧把湿帕子往糯米粉团上一盖,洗洗手急忙走了出去。

  还真是,如她听到的那般,门口就是站着许多人,都是一路上听到有人给宋禾寄信,跟凑着来看热闹的。

  “哎小禾咋回事儿啊,你们在外头还有亲戚?”

  “乱讲,宁玉都说没有,有也只是同村同姓的,这算啥亲戚?乡下人没事儿哪舍得寄信。”有个村民就这么说,她这一辈子都没寄过信。

  “那到底啥事儿呢,上次来咱们村的邮递员还是老王头,这会儿咋就变成个小年轻啦?”

  邮递员小杨腼腆笑笑没说话,老王头退休一年了都。人家在家里含饴弄孙,哪里还要顶风吹雨下乡呢。

  宋禾走出院子,双手不自觉地放在衣摆上擦,心中已经大致猜出来是谁给她寄的信。

  果然。

  只见那邮递员从布兜里掏出信封,脸上露出几分惊讶:“宋禾是吧,市报寄来的信,你还上报纸啦?”

  啥!

  上报纸!

  宋家大妹上报纸!

  这瞬间,在场所有人包括人精一个的树皮爷全都哑口无声。

  是被震惊到哑口无声,瞠目结舌。

  随后,猛然反应过来,“哎呦我的娘嘞,咱李家村也有人上报纸嘞,市报!听听那是市报,是咱们源阳市的报纸!”

  瞬间,人群爆发出各种声音。

  “我看看到底写了啥,没报纸啊这是。”

  “咱们村老师是真选对了,哪个村的老师是上过报纸的!往后我家几个皮猴也能不能上报纸?”

  “哎小禾家风水是真的好,祖坟这事儿是不是真的有讲究。”

  “有人跟宁玉说不?坏啦,宁玉这个做姑姑的还不晓得嘞,我找她去!”说着,王桂花一路匆匆小跑赶向队长家。

  同时,这个消息也像龙卷风一样席卷整个村庄。不多时,家家户户都晓得了。明明此刻到了做午饭的时辰,都没忍住赶来看热闹。

  “宁玉,宁玉啊,出大事儿啦!”

  宋宁玉正在喂奶呢,听到这话差点一惊,赶紧透过窗户问:“咋啦?”

  张秀娟也紧紧忙忙从厨房走出来,皱着眉头,手上还紧端着菜刀。

  王桂花大喘气:“你家小禾上报纸了!”

  报纸?!

  宋宁玉就跟初次听到这事儿的村民们一样,愣了好半天。小禾她懂,报纸她也懂,可连起来咋就不太懂。

  最后还是在堂屋写材料的大队长打破这个局面:“啥报纸?我去瞅瞅。”

  说着,他大步向宋禾家走去,宋宁玉和张秀娟也快速跟在后头。

  一路上,宋宁玉的心都恍恍惚惚的,小禾上报纸了呢?她真该找个机会回宋家村看看,是不是她娘家祖坟冒了青烟。

  张秀娟也大受震撼,以前的小禾她还能理解,在她看来不过是比其他闺女懂事,比其他人聪明,更会做人。

  可现在的小禾,却超出了她的理解范围。不得不承认这个十多岁的姑娘,在某些方面比她们这些活了四五十岁的人更厉害。好似突然间,不能把这姑娘当做小孩看待了,而得当成能商量事儿的大人看待。

  家中。

  宋禾招架不了村中看热闹的人,幸好李队长来得比较快,张秀娟没两下就把宋禾从人堆中解救了出来。

  张秀娟:“小禾信都没拆,你们倒是让她拆开看看。”

  宋禾露出几分尴尬,在众目睽睽之下拆开信封,先出来的是一张信。

  不管是识字的还是不识字的都凑了过来,但是宋禾即使胆子再大,也没那个脸在大庭广众之下把回信读出声来。

  李队长倒是戴着眼镜,聚精会神:

  “宋禾同志:上周收到你的来信,鞭辟入里的说明了当下社会还存在一些封建愚昧的现象,甚至工人阶级也被腐蚀……你这问题有些严肃,我们几位同志经过调查探讨,这才一直未能给你答复,希望你家情况一切还好。若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请及时给我们来信……关于你的文章,我们已经登载在十二月二十八,就是冬至这日的源阳日报上,也祝你冬至愉快,工作顺利。”

  李队长读完,人群中又是一阵安静。

  还不等村民们反应过来继续问,张秀娟和宋宁玉就联手把人给招呼走了。

  “报、报社还给回信?”

  “哎,我瞧宋家大妹自己也发着蒙呢。”

  “这当然会蒙,要我上报纸我也蒙。你们说说,宋家大妹咋就这么厉害呢,咋养出来的?她娘要是还在,我保准得去取取经。”

  一群人一边讨论一边离开。

  宋禾心想她不是被这信给震蒙,而是被信封里的一张纸震蒙。

  如果她没猜错,这应该是支票。

  是稿费!

  一开始写这封信时,宋禾本意只是想利用舆论让马伯阳受到教训。只要登上报纸,那么马伯阳指定没有空再在乡下折腾,甚至连丢失工作都是轻的。往后他要是想再对她们姐弟几个出手,也得有个顾虑。

  可她万万没想到还有额外收获!

  是了,她给忘了,这是有稿费的。

  她一直不敢露出端倪,直到人都走了,院子只剩下姑姑一家时,宋禾才敢把信封里的那张纸拿出来。

  宋宁玉好奇:“这是什么?”

  李队长:“支票?”

  宋禾点点头:“应该是稿费。”

  宋宁玉手有些哆嗦:“多少钱呢?”

  “18块。”宋禾清清喉咙,按捺激动的情绪。

  !!!宋宁玉猛地吸气!

  18块!可是18块!她家小禾写写字就赚了18块!

  “乖乖。”张秀娟傻眼,声音有些发飘:“那以后每天写一篇,一个月得赚多少钱?好几百?”

  宋宁玉小声喃喃:“这还当啥工人,抢钱都没这么快的吧?”

  李队长看她俩越想越离谱,赶紧打断:“咋有可能一天写一篇,一个月能磨出两篇就不错了。这都是动脑子的事情,费心血晓得不。”

  转头问宋禾:“你写了多少字?”

  宋禾:“得有三千。”

  李队长立刻换算:“一千字给六块。”

  他自己写材料一千字都得憋许久,可见小禾这18块赚得也不容易,足足三千字呢。

  李队长突然有些心酸。

  人匆匆来,人又匆匆走。

  张秀娟腰上围裙还系着,可见厨房中还有活等着她。李队长还需去琢磨自己的材料,明儿就得交到公社去。宋宁玉得回家看石头,人石头奶吃一半半,妈就跑没了,这会儿正哭着。

  唯有宋禾一人,关紧房门在房间里狂喜!

  来到这个世界后,她一直在为自己的生计发愁,她十分需要用金钱来满足她的安全感。

  毕竟幼师这个工作只有公分没有工资,连一分钱的工资都没有。宋禾当时知道这个待遇后,还难过大半宿呢。

  家里存款不超百,她心里就像有刀子吊着似的,毕竟她也是有远大志向的人啊。

  跟千千万万的穿越少女一样,宋禾梦想着改革开放以后北上首都,买四合院!同时再囤几座房子,以后就能够靠房租养老。

  可了解了现实状况后,她只能含泪把这个梦想默默放在心中。

  毕竟她现在只是一个连乡下青砖大瓦房都不知何时能建起来的穷人。

  至于空间里头的东西,不能卖,同时她也没这个胆子卖。

  宋禾是个很惜命,很谨慎而且还不愿意吃苦的人。空间中的物资的确可以换钱,可换了后她一家吃啥?物资本来就少,哪还能卖呢。

  同时,也别把现在的人当傻子看。

  你这么好的米是哪来的,白面是哪来的,还有半点不浑浊的花生油是哪来的?唯一不吸人眼球的就是地瓜。

  但她那个可是品种地瓜!一吃就露馅!

  这个年代抓特务可是一大特色呢。

  所以让她拉着物资去换钱这事儿就别想了,这做法危险。当幼师赚钱也别想了,勉强只能混口饭吃。

  宋禾都快躺平认命时,哎!突然柳暗花明了,有了一条能够正大光明赚钱的渠道!

  这可不就让她狂喜让她兴奋吗?

  在房间跳了好几下的宋禾终于发泄了那股激动,可到了院子,还是没忍住抱着在啃地瓜的小妹“ua”了好几口。

  “咱家小妹,运气贼好!总是能让姐姐歪打误撞赚到钱。”

  小妹一脸懵逼。

  只是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宋禾赚到了钱,但远在源阳市的马伯阳却丢失了工作。

  源阳市运输队。

  “看看,看看!咱们运输队都快出名了,我老郭这张脸都要丢尽了!”

  一个穿着蓝色人民服的男人在办公室里走来走去,桌上放着的正是今日的源阳日报。

  “马伯阳和李燕请假时说的是什么?是父母生病,生重病!咱们运输队这么多人,就没一个人看出不对劲吗?”

  底下人小声接话:“马伯阳父母是纺织厂的,所以他们夫妻没住在队里的宿舍,而是住纺织厂。”

  这对夫妻也是奇怪,明明可以在队里申请房子,可还是要住在爹妈哪里。

  老郭脑壳疼,一手叉腰,一手用力拍着桌上报纸:“那咋办,报纸上写着‘市运输队马伯阳’这几个大字,咱们队的名声都给带坏啦!往后一提到运输队,旁人可能就想起‘封建愚昧’、‘思想落后’、‘买女求子’这几个词!还找神婆!我找他爹的祖宗!”

  旁边人这下不敢接话了,谁能想到这件事儿上了报纸。

  说实话,队里也不是没有人会去买孩子?但那都是和人家父母谈好的,还要偷偷去乡下一段时间,假装是怀个孕、生个小孩才回来,半点不给别人嚼口舌的机会。

  谁会像马伯阳一样,竟然找神婆算命,还光明正大的上人家孤儿家的门。

  是的,最让人气愤的就是那几个孩子是孤儿,最大的那个才15岁,养着3个4岁的孩子。

  这种是怎么一种家庭啊,他们猜都能猜到,那指定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一条裤子轮流穿的家庭。

  这种孤儿马伯阳都敢欺负,都敢上门明里暗里逼迫人家卖孩子,那真真不是人。

  听说报纸上这篇文章就是那家15岁的女孩写的,字里行间都带着被马伯阳压迫的悲愤和痛苦,把一家人的悲惨遭遇娓娓道来,简直听者伤心,闻者流泪。

  谁能想到这姑娘在一家子大人都去世的情况下带弟妹跨省逃荒,谁能找得到遇上这种事,这姑娘依旧积极向上的生活?

  可即使到了这种地步,她的这篇文章中,依旧对我国这种“买卖儿童”的事深为担忧。

  这事儿要是没处理好,妇联恐怕就得上门了!

  好半天,老郭深深叹口气:“马伯阳夫妻违反纪律,开除处理。还得找个人,去马家街道办那里把事儿给说下。”

  旁边人点点头,犹豫道:“李燕她家人……”

  老郭摆摆手:“怕什么,她家人现在只恨不得剁了马伯阳。”

  他和李燕父亲接触过,是个正派人,哪能把错误放在他们运输队。

  “好。”

  “哎等等。”老郭又把人叫住,思考一会儿,“你去买些纸笔买些课本,再买两包麦乳精,寄到那姑娘家去,别抠搜!”

  文章里那姑娘说自己中学才读一年,可十分喜爱看书,难怪文笔不错,那么他们就多寄些书好了。

  唉,距离太远他们想上门道歉都不行,他们队能做的也就只有这么多。

  老郭越想就越对马伯阳生气。这龟孙子把他们运输队名声给抹黑了,但自己却好好待家里呢。

  但他这回想错了,马伯阳哪是好好待家里,是断了只手,瘸了条腿无奈待家里。

  话说昨日李燕回到家中,得知妹妹被这样对待,当哥哥的心中立马就起火了。

  他们家是从源阳来到省城的,在源阳市哪能没有朋友。

  刚巧昨天晚上有个朋友要开大车运输货物回源阳市,李燕哥哥便没忍住,急赶慢赶的赶在朋友发车前和朋友说了这件事儿。

  得到暗示的朋友,在今天清晨带人偷偷守在源阳市车站门口,一等马伯阳走进无人巷子时,那就是带着麻袋冲上去拳打脚踢一顿揍。

  马伯阳立刻就猜到是谁指使动的手,此刻正躺在床上忧心忡忡。想着打他一顿出出气,应该就可以了吧?

  只是下一秒,门口传来敲门声。

  接到被辞退的消息,他恍惚一瞬,没忍住摔在地上。

  他不就买个孩子吗?

  明明还没买到,还白被骗了80块,怎么一夜之间就成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