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4. 大宋反派(115)二更 大宋反派(1……
作者:林木儿      更新:2023-08-21 05:24      字数:3550
  大宋反派(115)

  四爷就笑桐桐:“你理他们作甚?要闹就叫他们闹嘛!越是闹的凶越好。”

  为何?

  四爷将孩子抱怀里,叫他去抓床帐子上的流苏,“外有矛盾,内部的争执就少。而今,上上下下的都憋着劲!朝廷想辖制的是咱们吗?对于官员来说,大宋朝廷想辖制的是他们。雍郡以武而立,文武相互不掣肘,各有各的道儿。

  因此,武将无一人认同大宋朝廷那些文人的叫嚣的。文臣呢?多数未曾通过科举,是咱们新简拔上来的。以大宋文人那一套,科举晋身才是正途,那他们怎么会认同大宋朝廷那些文人呢?

  再说百姓,从商户到百工到农人,咱们的赋税都远远低于朝廷的。咱们没权利开科举,但每年都在以咱们的办法选官。可以说,都是受益者!那么敢问,谁欢迎大宋朝廷呢?”

  桐桐伸手把绕在孩子手指上的流苏解开,他咯咯咯的笑,抬手扑腾的又要去抓。

  四爷兜着给抱远了,这才道:“这事也容易,叫杨守素他们起一份告示,大张旗鼓的公布出去。叫商户们带出去,叫大宋角角落落的人都知道才好。”

  桐桐就笑,要叫百姓都知道了,那不得往北边跑啊!

  “往北跑就对了,这是他们该得的。”别人家文斗,你老想武斗去揍人家一顿,这不行!打了这个还有那个,这犯不上。就得这么着对付!

  他们要治理,你就告诉他我们是怎么治理的:来吧!欢迎。

  我看是百姓先北迁还是朝廷的官员能跑到北边来治理。

  只赋税一项,就能叫满朝闭嘴。他们不用纳税,站着说话不腰疼。要是真能下狠手,从他们自己身上下刀子,切切实实的去改革,到那时再来说话。

  说办就办,真就是两个月的时间,大宋境内没有人不知道雍郡政策的。

  感受最明显的是范仲淹。今年江淮受灾,时任右司谏的范仲淹请求朝廷安抚受灾百姓。他上的折子,那他就为安抚使,去赈灾去了。

  开仓放粮,这是最基本的。

  然后免除今年的赋税,也很顺利。

  范仲淹甚至把灾民吃的乌味草呈送到宫里,劝谏皇帝说:应该节俭养民。

  同时,范仲淹还上折子,陈奏八事。

  四爷在议事厅,将这个誊抄来的折子交给张元,“你来念。”

  “折子是大宋的官员上奏给大宋皇帝的。”一开口,张元先把折子的来历说清楚了,这才开始往下读。

  第一条,戒奢侈,崇节俭。

  杨守素就说,“王爷与王妃已经很节俭了,不能再俭省了。”

  四爷摆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此人折子上,特意提节俭,这已然在说,皇室所耗颇大。官家自身是极其节俭的,只是官家身边的人并非如此。”

  没接触过赵祯的人:“……”一时不能理解这个意思。

  就是说他可以过的很简朴,但舍不得身边的人跟着他受苦。可一个人的开销再大又能大到哪里去呢?难道不是身边的人跟着鸡犬升天,所耗才多的嘛。

  不过这么一说,大家对赵祯这个大宋皇帝便有了一些了解了。

  哦!他是这样一个人呀。

  紧跟着第二条,范仲淹建议,裁减冗兵,减少冗官。

  这话一出来,瞬间这议事厅就紧绷了,“冗官难减,除非有地方容纳。若是他们动心思到雍郡,只怕会有些麻烦。”

  四爷示意这项记下来,很可能大宋朝廷会有这一方面的考量。

  紧跟着的一条是:实行通商,便利百姓。

  野利仁荣就说,“大宋商业发达,这是毋庸置疑的。这位范大人提此谏言,是说该叫小老百姓能自由的经商?”

  四爷点头,“大宋虽商业发达,然则,弊端是垄断在大商家手里。要想从大商家的垄断中取利给百姓,就需得调整商税。”

  其他人就听懂了,完颜石鲁就说,“这就是看叫一家哭呢?还是叫一路哭?”

  是这个道理!辖制大商家,哭的只一家;不辖制大商家,那就得一路的小百姓哭。

  桐桐在外面听了一会子,就转身走了。

  范仲淹的谏言都基本切症,全点在了大宋朝廷的弊病上了。他的改革之所以注定失败,那就是因为触动了大地主和大商家的利益。

  其实,他现在的很多提法,跟之后的‘庆历新政’的一些做法是切合的。他意识到了问题,但没有改革成功。

  这个折子送到赵祯手里,赵祯会怎么去想,咱也不能知道。但是,四爷把这个折子拿到议事厅,当一件正经事在跟部属讨论。

  讨论这个之后,对大宋了解不多的也都知道大宋朝廷的毛病在什么地方了。一方面,心理上绝对不会想着去依附大宋,因为瞧不上大宋了;另一方面,了解对方同时,咱们也引以为戒。

  换言之,四爷在统一思想。我可以嘴上嚷着雍郡是大宋的一部分,但下面的人不能傻呵呵的真这么去想啊!咱得在针砭时弊的过程中,叫大家意识到:大宋原来是那个样子呀!凭什么给它效忠。

  这么一闹腾,江淮受灾之地的百姓,在秋后就陆陆续续有了北迁的。

  北迁好啊,北迁按照人口的多寡给分地。而且,北迁之后每个地方都有朝廷开始的义栈,在自己的房舍建起来之前,可以在义栈中暂住。新来的人家,泥坯草舍就行。他们多是同乡一起走,相互帮衬着就把房子建起来了。

  只要盖好了,符合雍郡规定的一户一宅的大致面积。那县衙就免费给办理宅基地契,但是,这个地三十年内不许买卖。

  不可能你造了房子,有了地契,你转手卖了。可不可能!三十年,三十年后,这个可以买卖。

  而且,所有农户还能免费领到种子,五年内免一切赋税。

  于是,灾后再登基江淮之地的人口,范仲淹就觉得不对,人口锐减,民户几乎减少一半。这情况就严重了。

  这一调查才发现,人口北迁,去雍郡落户安家了。

  再去打听,好似所有人都知道雍郡怎么征收农税、怎么征收商税。

  范仲淹便找了晏殊:“晏大人,朝廷若不改革,他日正统便不知是谁了。”

  晏殊恨不能捂住范仲淹的嘴巴,外面北风呼啸的,他叫伺候的小厮:“看着门户。”

  把人打发到外面站着去了,这才道,“范大人,话不能随便说呀。”

  “晏大人,雍郡的事您不该瞒着。”范仲淹看着晏殊,“那一项项政令,都是针对着朝廷来的。朝廷之弊,雍郡全无。大人去外面听听,不管朝廷上怎么议论雍王心存二至,百姓无人信呀!两地之间无阻隔,农户、商人一盖不禁绝来往。那边的任何消息都会传回来。”

  晏殊摆摆手,“你先坐!坐下说。”

  坐不下!范仲淹觉得还有更严重的,“有将士去北地探亲,在北地竟然受优待。”

  晏殊坐下一言不发。

  范仲淹站在晏殊的边上,手点在桌面上,“所有将士在雍郡行走,住驿站费用全免。若是病在路上,医馆全免诊治。只要拿身份文牒去衙门验明正身即可!便是一时手头紧,也可向衙门求助,凡是衙门推脱不理者,可向各地驻军求助。一旦查实,官员便以渎职而论。”

  晏殊点头,“这事……我知。”

  “这是何等大事,一旦传扬开来,军中人心便乱了。”范仲淹就道,“为今之计,想保国祚,唯有变法。”

  晏殊看着范仲淹,久久没有言语。这个人身上还带着一股子天真之气!是!他说的都对,但一则,陛下都未曾亲政,你变什么法?太后允许你变法么?二则,变法所动的利益大了,你以为你能搬得动吗?

  他没说第二点,只拿着太后摄政说事,“或是你觉得以太后的年纪,愿意变法?”

  “那就该请太后还政,让官家亲政。”

  请太后还政的人多了,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

  范仲淹就道:“若是联名上书呢?若是长跪宫门呢?”

  晏殊:“……我不建议!”

  范仲淹拂袖而去,留下晏殊在书房里久久未语。

  太后看着一封封的折子,重重的叹了一声,“郭淮呀,我想请雍王夫妇回来一趟。”

  郭淮:“…………”这又是为什么呀?

  太后将折子推开,“近来,神疲体乏,总觉得怕是大限要到了。”

  “娘娘!”

  太后摆摆手,“我想见见他们,安排一下身后事。”

  “有陛下,何劳他人。”郭淮就道,“再者,小世子才半岁大,这天寒地冻,如何能赶路呢?”

  那便是不能见了么?

  郭淮沉默了,不敢接话。

  太后又说,“那你说,哀家出巡好不好?去长安府,如此,都近便。雍王在大同,距离长安不远。咱们距离长安……也不远嘛!”

  郭淮心里松了一口气,只要不是去雍郡巡视,别的地方倒也罢了。

  “官家……同行么?”

  同行吧!都带上,去一趟长安。

  赵祯没有反驳,他贵为天子,其实连汴京都没出去过。只要能出去转转,怎么都行。

  他就问说,“出巡总得有由头吧,以什么为由呢?”

  刘太后想了想便道:“自汉武起,便有祭祀西岳的习惯。此次,也该去祭祀西岳了。”

  西岳华山,距离长安不远。祭祀山岳,确实也应该,就像是祭祀泰山一样,想祭祀就祭祀一下。

  再者,宫里需要修葺,避出去不正好吗?

  于是,四爷就收到宫里的旨意,说是官家侍奉太后祭祀西岳,请雍王夫妇于长安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