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作者:秋霜玉剑      更新:2022-04-17 02:52      字数:2785
  胡亥却不知道有人在暗中纠结着要不要利用他去覆灭秦国, 在写完了新作物的种植和使用之法之后, 便准备直接带着文稿去找自家父皇。

  除了葡萄、西瓜、大蒜之类他感兴趣的作物之外,其他的胡亥是没有兴趣亲自去种的。

  临近午时, 胡亥才去了章台宫, 他算好了时间,一般到了这个时间, 朝会应该已经结束,他家父皇应该不至于太过忙碌才是。

  然而到了章台宫中, 却听守门的侍卫说这朝会确实结束了,但他家父皇正在书房与几位朝中大臣商议政事。

  胡亥在偏殿等了大半个时辰, 才有侍从前来。

  “陛下已经议事完毕,请公子前去。”侍从恭敬的说道。

  胡亥点了点头, 便随着侍从去了书房, 也许是脚步快了些,到书房时, 正巧见到几位大臣从书房中走出。

  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国尉缭、廷尉李斯、将军李信再加上一个曾经去往西域的使臣张安, 看来这商讨的事应是与西域诸国有关。

  胡亥与几人见礼,正欲离开却被尉缭捉住了。

  他本不想搭理这个人,不过终究是习惯了遵循尊老爱幼的传统, 这尉缭的年纪比他两世加起来的年纪要大不少,他也不好直接拂袖而去。

  “许久不见, 公子风采更胜往昔。”尉缭笑道。

  明明上次迎接使臣归来的时候刚刚见过,说什么许久不见,胡亥暗自哼了哼, 直言道:“国尉大人拦住本公子,可是有何要事?”

  “确有一事,缭听蒙大人言,公子宫中有一少年,于兵之一道颇有建树,恰好缭在兵法之上也有所得,若那少年真是一块璞玉,可否让缭雕琢一番?”

  胡亥看了尉缭一眼,没想到这人竟然盯上了韩信,眼光倒是不错,韩信自然是一块绝世美玉,现在美玉尚未展现光华,若是能得尉缭教导一番,也是一件好事。

  胡亥想到此处,便点了点头道:“好,我会让韩信去国尉大人府中拜访。”

  尉缭失笑,这位公子刚刚还不耐烦的自称“本公子”,现在见他有了用途,便自称“我”了,可算是前倨后恭。

  不过他对胡亥好感不低,见到胡亥这前后不同的态度,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感觉这带了些许稚气的行为,颇为直率可爱。

  胡亥被尉缭笑的汗毛直竖,连忙道:“父皇召见,我就先行告辞了。”

  胡亥说完,对着尉缭一拱手,便转身书房走去。

  进了书房,胡亥看到不止自家父皇在,扶苏王兄也在,行礼过后,才凑到两人身边。

  “你来见朕,有何事?”嬴政见胡亥到了,便停下了与扶苏的交谈,开口问道。

  “儿臣将李信将军带回的那些种子的种植和使用方法写了下来,父皇可让人依法试种。”胡亥一边说着,一边将手中的文稿放在书案上。

  嬴政拿起来翻了翻,点点头道:“很好。”

  胡亥被夸,心中自然高兴,不过,很快脸上又不由得浮起担忧之色,只因他看着自家父皇,敏锐的发现了父皇脸上的些许疲惫之色。

  如今他家父皇忙着处理西域诸国之事,还要计划着南征百越,本就繁忙得很,再加上这新作物培育一事,势必更加忙碌。

  胡亥想着,看向了一旁的自家王兄。

  “父皇,这新作物的培育一事交由王兄可好?父皇政务繁忙,王兄身为父皇的长子,正该为父皇分忧。”胡亥正色道。

  嬴政瞥了胡亥一眼,叹道:“你说的没错,不过扶苏要操持灵渠修建一事,却是分身乏术。”

  “既然你对这新作物极为了解,此事便由你来办如何?”

  胡亥眼神游移了一下,这新作物的培育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他不想管这麻烦事。

  “若是你不愿,朕也不强求,不过是多费些功夫罢了。”嬴政又道。

  胡亥:……

  让苍天知道我认输!

  听自家父皇这么说,胡亥立马心软,直接把这差事接了下来:“父皇,此事交于儿臣便是。”

  扶苏在一旁看着,连羡慕的力气也无,以往父皇下令何曾用过这种商量的语气,还使了以退为进的手段,便是吩咐他,也只是斩钉截铁的一个命令了事。

  索性他已经习惯了父皇对胡亥的另眼相待,倒是心平气和得很。

  胡亥去章台宫转了一圈,这培育新作物的事终于还是落在了自己身上,他也只能尽心去做了。

  不过,幸好这差事具体是有人负责的,他只需要提供一下指导,关注一下进展便可以了。

  这些作物中,其他的倒是不急,只有这棉花需要尽早普及开来,如今正是种植棉花的月份,这棉花种子只有李信带回了一些,但是数量不少,还是够用的。

  胡亥花了几日功夫看着可种的种子尽皆种进了土里,这新作物的事便算是告一段落。然后,他便听到了帝国征调刑徒民夫,修筑灵渠的事。

  之前帝国修建了驰道,各郡县也陆续修建了各自的道路,因着水泥的出现,这修路的工序比之前简单了一些,这修出来的路比之前实用美观了不少,而且修护的次数也要少了很多。

  这一次修建灵渠,是从全国各地抽调的刑徒农夫前去,胡亥关注了一番,却并未发现这些人有太多怨愤之情。

  如今秦法并未大改,比起六国旧法,还要严苛了不少,这违法之人自然也是不少的,这些人若是家有余财,罪行可用金钱相抵,这“刑”便是这犯了事却没有钱赎罪,只能做事抵债的。

  这些人去为帝国修建工事,是有工钱的,胡亥看过秦律,知道这做事的工钱一天八钱,如今帝国国库充盈,这工钱便更多了一些,变成了十钱。

  这么多的工钱,也可管吃管住,对工作量的制定也算是人性化,不说刑徒,便是服役的农夫也很是愿意去的。不过,秦国重农事,却是不准一家服役的超过一人。

  史书上,对秦末农民起义的事情记载的语焉不详,自我矛盾处甚多,这其中有多少事情是后来者有意抹黑,却是不知道了,毕竟汉代秦而立,对秦的记载自然不可能那么公允。

  无论如何,胡亥还是关注了一段时间,并未发现民怨四起的情况,便放下心来。

  左右无事,胡亥便把心思放在这土地里的新作物上,这段时间过去,不少种子都已经发芽,胡亥宫中的开辟了一片苗圃,其中已经是郁郁葱葱,这葡萄刚刚种下,今年能结果的概率不大,倒是西瓜还可以期待一番。

  匆匆几月过去,已经到了盛夏,这段时间灵渠修筑进展十分顺利,已经完成了小半的工作量,不少新作物已经长大,不过成熟能够食用的却是不多,也仅仅只有西瓜这一种还可以期待一下。

  至于胡亥身边,韩信多次拜访国尉府,很是被尉缭看重。商节则已经派出商队,进行与西域诸国的贸易,所带的货物除了丝绸,瓷器之外,还有不少的玻璃制品,这些玻璃制品看上去精美绝伦,比起西域本地的那些浑浊不堪的琉璃珠子更受欢迎。

  而那个常南却给胡亥带来了些麻烦,常南确实去向姜义张苍请教了,不过几月就把两人掏了个干净。

  最近一段时日,姜义张苍又开始频繁的向胡亥的宫殿中跑,所提出的问题都是常南提出他却解答不了的。

  胡亥把常南送到姜义张苍那里的目的算是达到了一半,他们三个聚在一起相互探讨,确实进步不小。

  只是麻烦却没有推出去,还一个变三个了。网,网,大家记得收藏或牢记, 报错章求书找书和书友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