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北宋武侠23
作者:躲懒小馋猫      更新:2022-04-13 19:57      字数:3513
  “小主子尽管吩咐。”福叔也不会假假谦那一套, 主子交代什么就应什么。

  林珍第二天正要去给福叔送单子的时候,福叔却领着一堆有男有女半大不小的孩子来了她这边。

  她很是诧异, 难道这是福叔要给自己指定的岗位推荐的人?这也太小了点吧。事实还真是这样,这些孩子平均年龄都不超过十五岁,都是林珍第一批从开封带来的乞儿。

  他们都不是好资质的那一拨人,却都是最努力的一批。这几个孩子与练武习文上没有天分, 但很是勤快,也知道感恩,最是经常帮助谷内的杂役干活。

  分派他们干活也从来不叫苦叫累的,所以福常想帮帮这些个孩子, 让他们更名正言顺的留在谷中。

  林珍了解情况后, 也觉得都是可堪造就的好孩子, 就给他们安排给以后的各管事跑腿的活, 也是培养他们以后接各管事的班的意思。这就有点像以前的国营单位的师徒制似的。

  安排完谷中的事物, 林珍又去了小河村视察。不过林珍并没有进到村子里去, 而是在村外放出神识探查村中发生的细务。

  待林珍回了谷中便开始了她学术著作的生涯, 而后她还给谷中上文化课的弟子加开了一门课程, 就是哲学课。

  哲学课程讲的就是以船山先生的气一元论为基础用辩证唯物主义思考的科学方法。

  从知识的来源上看,原理、规律是从对事物的抽象而得来的, 因此, 应该是先有具体形器, 后有抽象观念。道家佛家都把“虚无”视为无限和绝对, 而将“有”视为有限和相对。王夫之认为这把相对、绝对的关系弄反了, 在他看来, “有”是无限的,绝对的,而“无”是有限的,相对的。

  王夫之是这样论证的:人们通常讲无,是相对于有而言。就象相对于犬有毛而说龟无毛,相对于鹿有角才说兔无角。所以,讲“无”只是讲“无其有”。

  王夫之认为,废然无动、绝对的静即熄灭,这是天地间所没有的。王夫之说,“动而成象则静”,“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动而趋行者动,动而赴止者静”。

  王夫之的这些话表明,静止里包含着运动,静止是运动在局部上的趋于稳定而成形象的暂时状态,所以静止的东西不是凝固的,而是生动灵活的。

  从这种哲学的起源来看,那就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气作为哲学概念逐步形成。

  最初,以《管子内业》为代表的宋钘、尹文学派主张“精气学说”,认为“精者也,气之精者也。”当时,精、精气、气的概念基本相同。

  精气学说提出,气(精气)是物质,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即\&ot;气一元论\&ot;的思想。

  气一元论,即天地万物即是一气所生,元自一炁也,而又天地万物无非是炁,是曰气一元论。

  它是中国古代哲学理论范畴。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气的运动是物质世界存在的基本形式。

  气一元论\&ot;的哲学思想认为,其一,气是物质;其二,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无素),其三,由气的运动变化而形成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林珍便是想用这一思想理论去挑战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占据中华文人思想主流的儒家思想。

  不过林珍也知道,这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而且林珍想到了一个能帮他发展这一哲学思想的朋友,那就是据说是管仲的嫡系子孙的管青衫。

  林珍先是给管青衫去了一封信,当即感慨了一番现在的文人多不复古时先贤那般诚实、聪慧、有远见且善于思考,现如今更多是欺下媚上的小人和自欺欺人的伪君子当道。长时间如此这般,我华夏的安危堪虑啊。

  她又在信中大加赞扬了管青衫的先祖,管仲为在任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辅佐齐桓公春秋称霸,她在信中称,咱们大宋就缺像管仲这样的国之良相。

  最后,林珍又在信中大加批判包括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和程颐号称北宋五子的理学思想,称他们是自欺欺人的伪君子。

  她称理学为伪儒们想让他们的伪道统高于治统的政治理念,为抑制君权,偷窃治国治权的伪民主思想。

  魏晋南北朝玄学盛行,在唐代佛、道思想盛行,儒家不再独尊於一家。北宋时期的儒家远没有理学盛行后的明清那么深入学子之心,被奉为正统。

  现在是一个接了圣旨还可以还给官家的政治较为开明的历史时期。所以林珍也希望自己的哲学观点和政治思想能够得到好友的赞同和回应。

  林珍还在信后附上了慕船山人的新作《气一辨证论》。之所以叫‘气一辨证论’也是林珍的小心机。

  一则是,这种理论的基础就是气一元论,二则是气一元论起始于以《管子内业》为代表的宋钘、尹文学派主张“精气学说”。

  正好她就认识一个管仲的后人,若不追本塑源(生搬硬套)一下,林珍都认为对不起自己的这位好友。

  她知道管青衫凭着破获当时的惊天大案叶二娘偷婴杀婴案一举入了当时的刑部尚书的法眼,被调回京城,现如今已是正四品刑部侍郎了。

  而自从叶二娘事件后,林珍一直与管青衫有书信往来,之前她与管青衫的信中多是讲一些她行走各地的见闻,或少量的政治见解,最近的信件则多是林珍的政治观点居多。为的就是要给这本书做铺垫。

  擂鼓山离开封不远,这封信不过一天就到了管青衫的书案上。不过林珍读到管青衫的回信却是好几个月之后的事了。

  不过这也在林珍的意料之中,毕竟把广泛用于中医理论的气一元论发展为气一辨证论形成一套新的看待事物产生、发展、变化的理论还是比较有冲击力的。既然这样,还是要给自己未来的政治盟友以多一些时间来消化新的哲学理论。

  可管青衫却并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才那么久后给林珍回信的,官夫人一直是管青衫的贤内助,有时也负责帮管青衫整理书房,林珍的信放在管青衫书房的桌案之上是正好管夫人进去要帮管青衫整理书桌……

  不过,林珍在等待管青衫回信期间也没有闲着,林珍给谷中弟子上了一段时期的课后,也选出了比较和自己眼缘的五个弟子。

  这三男两女,都是被人抛弃的乞儿,也没有个正经名字,更不知道自己生辰年岁。

  他们同时入门,想要排个大小论个师兄弟可把林珍难住了,后来没办法,她就想了个按大小个排大小的招儿。

  想起个名也没有个姓氏,不过这个好办,就按百家姓的顺序给这五个孩子分别起了名字。

  个头最高的是个女孩,身高也就有个十岁左右吧,但林珍猜这孩子少说也得是十二三了,当乞儿的时候营养跟不上,长的矮些。虽然在谷中养了两三年了,可要想把个头不会来还得些时日。这个女儿林珍给起了个名叫赵澹雅,就是以后的大师姐。

  行二和行三、行四的都是男孩,都是七八岁的样子,分别叫了钱高懿、孙晗日、李明诚,行五的也是个小女孩,叫周凝雪。

  这就是以后的逍遥五子,不过现在他们还都是小屁孩,还在为被漂亮得像仙女的师傅选中而感到兴奋。

  这几个孩子因为原来艰辛的生活很是早熟,来了谷中后虽生活安定却也很是刻苦。

  而且他们的资质绝对是谷中顶尖的,无论是武力值还是文化课方面都名列前茅。

  不过林珍觉得还能在他们身上能看到一些畏缩。这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但改变这个缺点的最好最快的方法就是增长见识。

  所以林珍决定带着这几个小屁孩去还没去游历一番,而目的地就选在林珍还没有去过的北宋时期的苏杭。

  “东西都准备好了吗?”临出谷之前,林珍再一次询问几个明显兴奋过头的几个徒弟。

  “师傅,都准备好了。”几个徒弟异口同声,林珍看着很是满意。

  “那就出发。”林珍运起轻功当先行了出去。几个徒弟也运起轻功按照排行一次跟在后面。

  林珍放出神识观察几人,几个孩子还都挺有好胜之心,憋住了劲儿的跟上,就怕跟不上丢了脸面。

  行了一刻钟的时间,林珍见几个孩子额头都已见汗,便行下来休息一会儿。

  “师傅,我们什么时候能到苏杭。”大师姐赵澹雅发问。林珍有什么事都先交代给她,并让她照顾师弟师妹,所以她最近很林珍混的很熟,敢与跟林珍提问。

  “按咱们走一刻钟,就要停下休息两刻钟的时间算,咱们得走个且得走个十天半个月呢。”

  “那怎么办?”可这已经是他们最快的速度了,我们没带那么多的吃食啊。几个小徒弟的小脸瞬间都夸了下来。难道他们又要重操就业?

  “呵呵,所以我们下山后要求坐马车。”林珍看着几个小徒弟,突然想到了在红楼里的贾琏和贾琮,虽然她的感情被界石空间带走,但她也还有记忆。

  “师傅,我见过马车。”行四的李明诚很是兴奋,他以前在城中乞讨的时候,见过马车,那都是有钱的人家才能坐的。

  就在这时,不远处的林中突然传来一阵响动。几个孩子立刻停止谈话的声音,警惕起来。

  林珍暗自点头,警觉性挺高,是混江湖的必备条件。林珍神识外放,发现林中是一个看着只有三四岁的小女孩,五官很是精致,看衣着应该是小河村的孩童,突然由于这孩子的奔跑从她的交领处蹦出来的金锁片吸引了林珍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