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八零年代学习忙7
作者:猫生寂寥      更新:2022-04-13 08:12      字数:5918
  第八十七章考上大学

  “什么?还有记者呢?”校长握着话筒, 不自觉的提高了音量。他也是临时上来做的一个校长,之前的经验不是很足,他们学校这些年一个状元都没有,自然是不知道这省状元市状元都是要报道的, 校长当然是要全程陪同。

  现在高考刚恢复没有多长时间, 报道一些先进的事迹是有助于普及教育的重要性,是一件挺好的事情。

  “是啊, 到时候省日报、你们市的日报的记者都会过去,你就带带路然后去拍拍家庭环境什么的,最好让那个冯同学说说成功的经验什么的, 这是一个好榜样。”省领导乐了,在电话那边解释着。

  这冯美兰是这几年一来他们省的头一个女状元, 而且还是来自农村的。现在农村的家庭都兴什么重男轻女, 不让女孩上学什么的,她正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女孩怎么了,女孩的脑子照样聪明,女孩照样能光宗耀祖。

  “到时候你和那孩子的班主任都好好的准备上一个稿子, 谈谈你们的教育体会,跟着也沾沾光, 上上报纸。”

  大概意思就是多说好话,她班主任这么护犊子, 看他的学生都是哪看哪好, 不用他交代就知道怎么夸。

  校长挂了电话, 脑子里转着圈想自己要写个什么东西,走过学校门口的布告栏,上面还端端正正的写着冯美兰同学教授给他们班同学的学习方法,不知道是谁又誊抄了一遍放到这里供大家学习的。

  这种东西大家都恨不得藏的紧紧的,哪有像她这样的。

  倒是个慷慨的孩子,校长心想,能做成大事。

  等了个三天左右,就有人给他打电话了,说是省上面来了人,估计晚上就能到,要校长亲自接待一下。

  才问过省领导那事要等个一段时间,所以现在来的大概就是省报的记者,校长赶紧带着人先去招待所打点好,到了傍晚的时候就又赶紧的去了火车站。

  听说省报记者的采访是要在全省的各个报纸上都要发行的,这可真是个露脸的好机会,经过报道他们学校出了名,以后好收学生,肯定能越办越好,校长喜滋滋的就过去了。

  ………………………………

  冯二买了些硬糖回来,一人分了个两三块,还剩下了小半兜子让媳妇给收了起来,准备等到办宴席的时候再买点添上,他们拿了喜糖就喜滋滋的回了家去,这个时候的邻里村居之间的关系要比后世要紧密的多,得到了最新的消息而心痒痒的他们迫不及待的要去分享。

  同时心里也暗搓搓的想着,人家孩子成了省上的状元,冯家这下子算是彻底发达了,回去看看家里有什么好东西,提上攀攀关系,以后没准还要靠人家呢。

  那些平日里扣扣搜搜的妇女回去就跟自家当家的商量,到时候人家办升学宴,家里到底是给多少钱礼钱合适。

  八十年代的时候谁家要是能考上个大学生,那简直是烧香磕头的大好事,因此班主任从他们家回去的时候冯家本家的人就得到消息买了些东西上门了。

  你提了只鸡,我买了包红糖,我这里包了几块钱,都算是自家的孩子,这个时候他们家正是要用钱的时候,看的都是一个心意。

  一直到第三天的时候,还是陆陆续续的有人过来,包括她在县一中的同班同学们,熟的人很替她高兴,不太熟的也是真心的恭喜。

  学生一多就自然会聊到报考的事情。

  现在都是先报志愿后考试,弥生报志愿那阵家里的人都不懂,就让她一个人拿了主意,弥生连班主任都没问,自己就直接就报了,班主任本来想让她三思一下,至少也留个别的保保底。

  然后弥生转头就把所有的志愿都填了那个。

  “妹儿啊,我听他们说是不是要报学校的?你考了哪里?”冯二到后面给孩子们倒茶的时候反应过来,刚刚大家都在谈自己报考的是什么学校。有医学院的,有师范的,其实让他说,女孩子做这两个是最好了。

  “清大物理系。”

  “别的呢?”

  “没有了全是这个。”

  “天啊。”沈父沈母他们一听见清大吓的腿都软了,这清大是什么学校他们还是知道的,全国最好的学校啊,考上的都是文曲星下凡啊。

  “你个傻丫头哎,咋就只报了这一个,也不多报几个。”冯母这才后悔起当初自己干嘛不问一嘴,可是她问也没用啊,这是考的好了,万一要是发挥失常了,这不就是没学上了嘛?

  “因为我知道我一定考的上。”弥生也剥了一块硬糖放进嘴里,甜腻的味道蔓延在嘴里,让人的心情似乎都更好了,冯美兰上辈子是报考的首都医科大,但是医学弥生已经都涉猎过了,这辈子她想做点不一样的。

  “我们三丫就是厉害。三丫啊,要我说,还是该学个医,这个物理系是做什么的啊。”老一辈的人最是尊重大夫和老师,让他们说肯定是做这两个是最好的。

  “这大学是你上还是孩子上啊,孩子想学什么就似什么,管那么多还不如去做饭。”冯父瞪了瞪眼,抽着旱烟背着一只手,摇头晃脑的就往外面走。

  自从这成绩出了之后,冯父一个晚上不太喜欢溜圈聊天的老爷们爱上了往人群里扎,哪里人多他就去哪,先说一两句闲话,随后就开始把话题往孩子的成绩上引。

  大家都知道他是什么目的,只是这确实是人家的喜事,心中再怎么想的也跟着应和了,跟着一连串的夸,不过想想也是,人家这个女儿可比生个儿子强好几倍呢。

  今天他照旧在大榕树下和一帮人聊天,一面假装谦虚的传授育儿经验。

  “这教育孩子啊,千万就不能手软,不爱学习的时候就狠狠的揍,知道疼了就知道学了。”从小到大一下子都没有打过冯美兰的冯父这么教导其他人。

  远远的有几个年轻人领着一群夹着公文包的人过来了,为首的几个脖子上还挂着相机。

  那走在前面的后生一见他就兴奋地喊着:“三叔,省里面来记者了,三丫的校长也来了,人家说要采访采访省状元和你呢!”

  “啥?采访我?”沈父直接就软了脚,半天都没站起来。

  然后他们家就围了更多的人,校长带来的是确切的分数,510分啊,还有10分就满分了,他们家的闺女是长了个什么脑袋瓜啊,别是兄妹三个人的聪明劲都跑到她一个人身上去了吧,村民们深深的怀疑。

  采访的内容很简单,主要是拍拍家庭环境然后让状元讲述一下自己的学习经验,弥生大概猜到了早晚会有人来问,于是回屋掏了一个本子出来,上面都是弥生自己总结的学习方法。

  在记者准备拿了就走的时候,村民怯生生的问弥生能不能让他家的高中生过来抄抄,毕竟是省状元的学习经验,照着学就算做不了状元,只考上个学校也行啊。

  弥生同意之后现场呼啦啦的少了一半的人,然后几十个孩子拿着纸笔跑了过来,他们之中不仅仅有高中的学生,还有一些比较小的,看来是家长撺弄着过来的。

  弥生问了大学什么时候放榜,校长只说要等省上面的消息,具体是什么时间他也不是很清楚,他要先去打听打听。

  校长说是去打听,但是估计也没有那么快能打听出来,现在刚刚恢复高考才几年,高考的信息管理都很不完善,这个时间都有很多顶替了别人成绩去上学的,可以得见是多么的混乱。

  加上因为最近的政策放的很宽,报考的人数也在逐年的增加,这个时候的数据管理可不是像后世一样用数据库管理,都是数据员们手动管理的,最近已经把所有能够给负责的人手都调用过去了,看来还是远远不够。

  不过弥生在知道自己是十拿九稳的百分百被录取之后,就也不是特别关注这件事情了,只是时间未到而已。

  …………………………

  暑假的时候正是种秋玉米的时候,原来的时候家里人都不让弥生帮忙干活。

  弥生来到这个世界是帮忙尽义务来的,以后功成名就了就不说了,在现在这种穷学生的时候,帮家里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总是要得的。

  烈日晒了个十几天后,弥生觉得自己现在有点黑了,但是小姑娘五官大气,还是好看的。

  冯家的人本来是很紧张的,但是看弥生是该吃吃该睡睡,他们也就渐渐的放下了紧张的情绪。

  就在这样的气氛之下,省里面的领导,市里面的领导开着小汽车过来了。

  他们带着清大的录取通知书,还有给省状元的奖金过来了。当然亲自过来也是一种对弥生的重视,是为了表彰她以后为国家做贡献,成为国之栋梁。

  不知道为什么,这些人过来向来是不爱提前先打好招呼,冯母还想说先去换身体面的衣裳,然后转头就看见被簇拥过来的领导,黑压压的一些爱热闹的村民的脑袋挤在一起看的冯家人是一阵心慌。冯母定了定心神,这是自家荣耀的时刻,可不能急忙用手巾掸了掸自己身上的灰尘,把手巾一挂,就急急忙忙的跟着出去了。

  听说这是省教育厅的一个什么官,但是他和蔼可亲、满面带笑,对着冯家的人也很客气,没有一点的当官的架子。

  “多谢你们为国家培养出这么优秀的人才。”领导握着冯父的手,冯父激动的脸都红成了虾子,连忙邀请领导到屋内坐下。

  平头老百姓可能知道清大是全国最好的大学,却不明白这种层次的特别是物理系的人才对于现在的国家来说是什么意义。

  原来没有走出去看看世界,可是最近几年开放了之后,大家才忽然认识到,原来世界已经在瞬息的发展着了,即便是前面有着一大批的人才撑着,可是他们国家和世界的差距太大了。

  国防、航空航天、社会基建,民众生活物资、医疗卫生、教育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越来越多才好。通过高考走出来的一流人才越多,他们国家就能发展的越来越好,越来越昌盛。

  如今现在国家正在大力发展第二产业,最缺的就是物理系等等的人才,像是她这样顶尖的,培养上几年,就可以为祖国发挥他们的光热了。

  要想在世界上首先立于不败之地,首先需要的科学家。这就要求把对人才的教育培养给抓上去,务必做到让这些学生上学没有后顾之忧。

  考上一般大学的或是大专、中专的自然是没有什么补助,但是考到了像是清大这种的超一流大学,给他们的条件自然就宽裕的多。

  进行了一番慰问之后,领导就拿出了省上还有市里等等给的所有奖励。

  省状元本身就有三百块的奖励,考虑到他们家庭困难,就又往上面加了一百,市里的教育局是给了一百五十快的奖励,县里给了一百,学校里还给她凑了五十出来。

  “这这这。”前几天还在商量着在种完玉米之后要把养大的那只猪给卖掉给三丫换点学费,现在就来了一个这么大的惊喜?这可不是一块两块钱啊,这是整整七百块钱啊。七百块是什么概念,代表着一个普通工人整整两年的工资,还是那个一个月领三十五块的正式工人。

  而工人的工资在这个时代就已经是高薪的代表了,要是有了这一笔钱,弥生上学四年的学费就不用愁了,冯父手抖了半天,愣是没敢去接领导手里打了红色封条的牛皮纸信封。

  领导和蔼的笑着,拉过他的手把这钱庄重的放在他的手里,接着道:“不仅如此,像是你们家这种农村贫困学子的情况每个月还有十一块钱的补助,这是国家的政策,你们就不需要担心孩子的上学问题了,抓紧时间给孩子好好准备准备。”

  冯家的人简直就傻了,他们家最害怕的就是供不起孩子,特别是知道自己孩子是报考了首都的大学之后。偏偏他们村子里几乎都没有去过首都的人,也不知道一个学生每个月要花费多少钱。

  孩子考都考上了,就算再吃力也要供完,总不能是因为钱的问题让孩子为难,现在有了这笔钱,哪里还有怕的时候?

  周围的人群本来就因为七百块钱激动了,现在听到国家的政策补助的时候就瞬间沸腾了起来。

  毕竟那七百块钱是因为人家是省状元,可是一年才多少个省状元啊,一想他们家的孩子就不是那块料,但是听到这个补助钱他们就又激动起来了。

  一个脸憋得通红的妇女鼓足了勇气问:“领导,这个补助是每个大学生都有吗?俺家也有个考大学的学生,今年也是要上大学,家里供的有点吃力。”

  其他的脸上带着激动之色的村民想问的差不多也是这个问题。

  领导微微一笑,给了他们肯定的答复:“确实是如此,现在咱们国家正在大力招收人才,大学生上学期间是报销学费的,贫寒学子每个月都有补助,只不过你们这些学生吃了国家的补助之后可要好好的为国家做贡献啊。”

  “况且今年的分数线才216分,是比较低的了,家里有高中生的千万不要放弃教育啊,趁着现在国家的政策好,抓紧时间把孩子培养出来才是要紧。等到之后的政策发生变化可就真的吃不准了。”领导对着围观群众苦口婆心的劝慰道。

  “啊?”

  领导的这一番话说出来,满场哗然。因为他们之前只是听说培养一个大学生要花家里多少多少钱,走出去的本村的基本上的都是大专生,大专生没有这样的待遇。剩下考上的都是知青,人家根本就不会再回来这里,于是他们就更无从得知了。

  所以明明实行这个政策已经三年了,在他们这种消息闭塞的地方的人还是不知道,弥生也是刚听到的时候才意识到,这个时候真的是一个极为有利人才发展的时代。

  因为怕花太多钱拖垮家里的几个捶胸顿足,一面觉得自己是把孩子害了,一面又觉得自己损失了一大笔。

  哇的一声,后面传来了一阵女孩子的哭声,然后她就哭着跑远了。

  前面的人议论纷纷,都说那女孩子可怜,本来是前年都要考大学了,家里不知道是从哪里听说大学的学费太高,会拖垮家里,哥哥嫂嫂硬是按着她退了学,虽然现在在公社的小学做了老师,但是谁不想上个大学呢?

  ………………………………

  既然录取通知书已经发下来了,他们就实现了当初的诺言,好好的办了一场,因为高兴,办的比有些人家结婚还热闹盛大。

  虽然来的人不少,来的人还大都带喜礼,可是也碍不住花销,虽然不见的全是好菜,但是一场办下来算是收支相抵了。

  热闹之后,他们一家坐在床上数钱,几个哥哥没什么好隐瞒的,这几年赚的钱本来都是打算用来留给弥生上学的。

  现在有了七百块,猪不用卖了,哥哥的钱也不用要了。

  家里本来是说让弥生把那些钱全部带着,但是弥生说什么都不要,硬生生的给家里留下了五百,自己就带上了二百块。

  家里想也是,又不要学费,吃喝都有补助,二百块就已经完全够了,要是实在是不够,他们从家里寄过去也是可以的,女孩子一个人带太多钱是真的不安全。

  他们是这么想的,弥生想的却是这钱自己早晚就能赚的到,就算是八十年代,她也有的是赚钱的法子,在科研事业之外,努力赚钱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也是应该的。

  他们拿着新打下来的小麦去县里换了一些全国粮票,虽说现在交易逐渐的开放了,但是领导说了,目前在学校里吃饭还是靠的全国粮票。

  冯大冯二本来是说好由他们二人中的一个带弥生去学校的,可是上火车站一打听,从他们这里去京城的火车票就是个三十块,往返单人就六十。

  冯家的人赚点钱不容易,看到这就有点退缩,但是毕竟是妹妹的人生头一件大事,他们还是准备咬咬牙买下,弥生劝了大半个月才打消他们的想法。

  冯美兰是个在温室里长大的小女孩,但是她弥生现在可是历经了许多个世界的霸王花了,就别说是自己去报个到,就连刀山火海她都敢去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