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54 章
作者:三春景      更新:2022-04-12 15:01      字数:3562
  连翘一边积极准备新的事情, 一边开始联系东华书社。

  当然要联系书社, 要知道京城这边书社可比报馆强势!虽然也有不少作者是先在报纸上打出了名气,才联络上书社的。但是更多的作者是先获得书社的认可了,然后再由书社推介给报馆的。

  连翘初来乍到, 总不好见人就说自己是‘乔琏’罢!这件事虽然能给出证明, 但还是怪麻烦的。所以她选择了联络东华书社,东华书社负责了她过去所有的出版, 两边的关系非常紧密。

  而这一次她要找京城的书社,也不必自己上门,托付给东华书社就是了东华书社当初为了给她的书打开京城这边的局面,是和京城本地的大书社合作的!如今再找当初合作的书社, 倒也便宜!

  至于说东华书社肯不肯, 这也好说, 只要将新江南一带的印刷与行销交给他们,他们自然是千肯万肯的——大作者就是有这样的豪气,能拿着自己的多方卖号,哪怕是看上去强势无比的书社都得捧着他们。之前宋志平创纪录的单本收入是怎么创下的?不就是利用这种心态!

  想到这里,连翘首先就给苏州东华书社那边写信, 寄的是快件,要加钱的,不过连翘自然不在意这点儿钱。实际上东华书社也不在意这点儿钱, 十几天后连翘收到回信,这一来一回的时间就能看出了,东华书社寄的也是快件。

  东华书社答应的很快, 如果是一般的作者改投他,原本的书社肯定会气急败坏的,但是连翘这件事例外。毕竟大家也都能明白,她如今人在京城,真要写,还真不能够找一个势力在江南的书社。

  这是现实情况决定的,非战之罪,非战之罪啊!

  更何况东华书社也不是一点儿好处也没有,至少江南地区的印刷和出售是没有一点儿问题的,这归他们。以连翘在江南的名气,这是一笔大大的赚头!

  拿着东华书社总部寄来的信件和开出的证明,连翘直接找到了东华书社在京城这边的的办公室——东华书社也算是江南地区有数的大书社了,虽然在北方一带弱势了很多,但是基本的印刷和发售能力还是有的。只不过能力很弱,只相当于本地的小型书社而已。

  不过有和没有就是两回事了,东华书社能在全国各地都布局下分社,这已经说明其庞大的体量了!

  好在布置下这样庞大的体量也不会亏本,这正是行业的好时候,小型书社只要稍微有点眼光,也能活下来。京城这边的分社还有江南总部那边的支持,也不算是没有后台了。

  只不过连翘不能直接和东华书社在京城的分社合作,分社对这边市场的影响力不够,就是有价值连城的宝物也卖不出价值连城的价格!东华书社在江南卖的如果在京城发卖,相比自己经营这个项目,还不如让给京城的坐地户。

  对方不只是会分享给东华书社一定利润,还会给出另外的好处。譬如带东华书社玩儿之类的玩儿的久了,东华书社也能发展出自己的渠道。最终肯定比不上背后站着贵人的本地大书社,但是成长起来,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书社,这是没有问题的。

  东华书社在京城的分社相当朴素,就在城东的宝钞胡同周围。宝钞胡同原本是前朝印宝钞的地方,只不过宝钞滥发带来了相当大的麻烦,民间根本不接受宝钞。久而久之的,宝钞印刷的差事也就名存实亡了。

  后来宝钞胡同的工匠为了维持生计,开始私下借用朝廷的工具、物料搞印刷工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颇有后世国企大厂子的风范啊!果然有些东西是一脉相承的。

  一开始只是印刷佛经、黄历之类的东西,后来渐渐延伸到了印书领域。本来宝钞印刷的要求就比一般的印刷物高的多,这些工匠的技艺相较民间工匠也是高出不止一筹,对比之下完全就是降维打击!

  总之宝钞胡同很快占据了印刷市场上挺大的一个份额,改朝换代之后,宝钞胡同的工匠更是恢复了自由身,可以明目张胆地进行印刷生意。不过也正是这样,原本团结成一伙儿的宝钞胡同工匠开始分裂,总共分裂了七家印刷作坊。

  如今宝钞胡同及其周围总共有大作坊一十八家,小作坊无数,而这七家作坊正是大作坊十八家的骨干!

  现在京城的印刷作坊基本都聚集在宝钞胡同或者周围,这显然也是集成效应的体现之一。

  东华书社在的地方并不大,就是个一进小院的大小。但是相比起一些刚刚起步的小书社,得和许多其他一样的小书社共用一个大院子,好歹这也算是独门独户了而且东华书社的地方不是租的,而是买的。

  从这里就能看出来了,京城分社虽小,却也是有底蕴的。

  书社是一个很忙碌的地方,往往由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占地面积最大,工人最多的当然是主管印刷的部门。另外两个部门一个负责市场外联,无论是寻找有潜力的,还是联络销售渠道,都是他们的事情。还有一个就主管行政工作了,具体经营、内部管理都靠他们。

  连翘带着苏州总部的信件,见人当然畅通无阻,不费什么功夫就见到了分社这边的经办。

  京城分社的经办姓赵,名叫赵立夫,京城本地人,年级约摸四十岁左右,看上去十分儒雅,并不很像一个生意人。

  他一见连翘进他的办公室,立刻殷勤地起身:“啊呀啊呀,真是贵客临门,蓬荜生辉!今日我才收到苏州那边的信件,说是乔琏先生要来!我还想着乔琏先生什么时候来,没想到来的这样早,我都没来得及准备待客!”

  估计苏州那边东华书社发特急信件的时候也给京城分社发了一份,也是印证一下这件事的意思。不然连翘凭着信件上门,多少有点不够严谨,到时候要是有了怀疑,那就不好了——任何时代都是有商业诈骗的,这个时代也不例外。若是随随便便一个人说自己是‘乔琏’,要求分社这边配合,那会出多少事儿?

  连翘虽有一些可以证明自己的东西,但是很多东西都是可以伪造的!还是直接从总部发一封信过来说明情况比较稳妥。

  “赵先生客气了,原就是我年纪小性子急,收到信就过来了,考虑事情不周全。”连翘微微笑了起来,说的很客气。

  赵立夫却是大手一挥:“自古英雄出少年,乔琏先生这样才是正好呢!”

  看到对方这和外貌截然不同的粗豪作风,连翘心中暗笑。从这倒是可以看出对方是个生意人了,打蛇随棍上的功夫是可以得,自来熟也是相当厉害!

  两人又商业互吹了几下,这才说到正题。

  “信里面说乔琏先生是打算在京城这边发展一番,只是没有说的特别清楚,不知道乔琏先生打算让我们这边如何帮忙?”赵立夫性格上非常实干,简单的社交之后就开门见山了,并没有很多其他的啰嗦。

  既然对方是这样的人,连翘也就不扭捏了,当即道:“主要是想请赵先生介绍一个京城这边压服的住场面的书社,另外还想找个报纸——当然了,这是大书社帮着牵线搭桥的事情。”

  连翘这话的重点在后面,无论是她还是赵立夫都很清楚,她是不会让东华书社京城分社成为她的主力书社的,所以让赵立夫介绍一个书社这就是应有之义了。反而是后面的话信息量比较大,说明了连翘的诉求。

  她显然不想找一个独家出版的书社,她想要先在大报纸上发表,然后进行出版。以京城大书社的气派,他们其实不太喜欢这种作者。只不过生意么,有的时候和喜好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在商界也一样适用!两个人做生意难道就因为互相看的顺眼?那也太搞笑了!

  有的时候一个人是完全不愿意给另一个人分出利润的,但是他不得不给,不然生意就做不下去了。

  京城的大书社不喜欢先在报纸上发表的作者,但是京城的作者们并不傻,他们清楚报纸能给他们带来更深远的影响力,更多死忠的粉丝。至于单独选择书社,或许一时拿的钱比较多,但是从长远来看是不利的。

  这也就是说,京城的大作者都是京城的大书社所不喜欢的。然而每当有大作者发新书了他们依旧是最积极联络的一批,想尽办法也想将这部书扒拉到自己碗里。没办法,因为这赚钱呐!做生意的,谁会和钱过不去?

  反之,一个作者哪怕再听书社的话,给予书社独家发行权,要价也低。只要他的书不能替书社赚钱,那么他对书社而言也是毫无意义的!书社只会选择将他们一脚踢开!

  连翘在京城的名声远不及她在江南地区响亮,说是‘略有薄名’并不是自谦,而是切切实实的。不过也不能说她真的和普通作者一样了,至少她的书还是卖的不错的,只不过不太扬名而已。

  或许这样的利润离京城本地大作者们很远,但是对当初东华书社合作的京城大书社而言,这是白捡的利润了,自然乐得合作。

  而如今连翘要在京城主推,待遇也不可能和普通作者一样——或许在普通人中间名声不够,但在业内,她却是名气很大的。

  有些事情就是这样,外面的人只是看热闹而已,只有里面的人才能将全局洞若观火!

  读者们只会看到眼前的,津津乐道熟悉的作者如何如何。但对于行内的人来说,特别是行内最顶尖的一撮人来说,他们关注的是整个行业。连翘算是如今江南最火热的作者了,作品质量扎实,她北上京城发展,要找一个书社合作。

  这个消息是还没有传扬出去,不然的话,立刻便是行内的一个热点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