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25 章
作者:三春景      更新:2022-04-12 15:00      字数:3666
  宋文静听连翘这样说就明白了连翘的意思。

  连翘的性格他是了解的,她有一就是一, 不像其他作者会用各种各样的借口来提高自己的身价, 争取更多更好的合同内容。当然, 这也是因为对于她来说她的地位摆在那里, 没有报馆会给她太差的条件,那是自取其辱。同时也没有报馆会给她太超过的条件,她几乎已经做到这一行的天花板了,升无可升。

  之所以现在说这个话, 重点应该还是在那一年的时间里,她想在京城那边试一试。

  其实真的要登载的话,人在京城已经可以登载在苏州。不信任驿站寄送?报馆专门为她一个人请专人去京城拿文稿又如何呢。以连翘写文的速度,一次可以多拿一些,一年也只用拿个两三次而已。仔细想想, 其实并不是多麻烦的事情。

  连翘之所以现在推脱, 说不定就是想在京城尝试发!

  这不是说连翘就打算常驻京城了, 这不太可能——除非这次在京城她顺便在那里嫁人,不然的话到头来还是要回苏州的,这边才是家乡。

  更可能的是连翘自己想挑战一番北边的市场。

  到现在为止乔琏的名声早就不限于江南这一块地方了,往南往北往西都多有传播。不过受限于这个时代传播手段的相对落后,连翘和这个时代其他作者而言,都有一个‘地盘’。

  这个‘地盘’往往指的是作者们常常活动的那个区域, 也就是连载的报纸能够发行的区域,最多再加上周边辐射的一圈。出了这个圈子,肯定还是有读者的, 还不少呢!单行册在外地也是要卖的。

  但是这些读者密度远远不如‘地盘’内不说,往往也不能称之为作者的粉丝。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是更加纯粹的读者,对于他们来说他们只是买了一部放在书店里的,因为他们觉得这部不错,至于读者是谁,其实他们并不关注。

  这种读者读作者的是被动的,这次在书店遇到了就买,要是没有遇到,自己也不会主动去找一本书。

  乔琏的名声满天下都有,可在苏州她是大明星,在京城就只能算是小人物了——在业内依旧是大人物,只是说对圈子外面的读者来说就没什么意义了。

  要改变这种情况也很简单,那就是在当地活动一段时间,而且在当地的报纸上发表出有影响力的。这样经过培养市场,死忠读者自然就出来了。

  这个办法听上去很笨,但却是最靠谱的法子,只能说向来大巧不工罢!

  不过虽然有这个办法,但很少有作者去尝试。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两条,一个是愿意背井离乡到底是少数,另一个就是风险。

  将来一带的去苏州发展,北方区域去京城,这在作者们看来都是理所当然的。实际上有不少作者依旧是离开了家乡的,但是他们情感上的感觉会好一点,总觉得自己离家乡挺近的。

  这就好比现代年轻人很多都离开家乡外出打拼,如果是在家乡所在省的省会,就会有一种没离开家乡的感觉。实际上有时候算算实际距离,并不比去外省要来的短。

  而此时如果江南人去京城求发展,或者北边人来苏州闯荡难免会加重背井离乡的感觉。交通发达的现代也有那么多人不愿意远离家乡,更何况是古代了。

  至于风险则是更加现实,也更加重要的原因。

  有的时候一个作者红不红,红到什么程度,那是要讲机缘的!只能说红了的作者都有自己的优点,但不是说有优点的作者就能红了。真要是那样,也不会有很大一部分作者明明水平很不错,却依旧只能高不成低不就了。

  有的时候红起来是很多很多外力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同一个人、差不多水平的作品再来一次,并不一定也会红。

  再加上各个地区的读者口味都有微妙的偏差——想想后世的脱口秀节目,南北方电视台偏重的风格不同地区很有可能笑点都不一样!那还是有电视等传媒手段的现代,各地区很多认知其实已经不断趋同了!要是放在古代,各个地区之间的壁垒只会更加严重。

  当然了,有趣被人喜欢这是绝对的定律。但是当‘有趣’这个词的定义都有不同的时候,作者也不好再信心满满了罢!

  要是一个作者在江南红了,想要去北方发展个两三年,培养一下市场什么的。结果在京城扑街了,会怎么样?

  有两方面的影响,第一个,灰溜溜回来必定会名声受损。这就像后世的导演接连失败,投资商降低对其的评级这是必然的。读者们可不会去想不同地区的口味不同问题,只会认为是这个作者不行了。

  另一个就是两三年的空窗期也是不简单的!两三年,行业里又要涌现出多少新人?而原本的大神小神们又出了多少新的作品?不在的这段时间会有无数的好作者、好作品填满读者的时间。

  原本属于自己的位置,两三年后回来,很有可能就不存在了。

  当然了,原本就是出名的作者,读者还是长情的,吃老本也能活。但是想想相比以前掉下来的半等一等的地位这是真的很难接受。这就好像是生活品质,一旦享受了高品质,就很难接受因为收入减少而不得不降低了。

  这样那样的理由让作者们绝大多数都固守自己的‘地盘’,很少有去到外地培养地盘的。至于像丁一新、宋志平这样具有普遍市场的,这是积累的时间到了,自然而然就这样了。

  那些去到书店随手买书的读者,总会有一些人看过后成为粉丝的。一次增加一些读者,这个作者红的时间长了,出的多了,最后总会积攒出可观的数字的。

  宋文静了解连翘有多自信,肯定不会担心风险之类的。而这次也确实是一个机会,因为家里有事去的京城——要不是这个事,说不定她都没有机会去一趟京城。

  这个猜测可以说中了一半,连翘确实有想过在京城要不要做一些什么。不然一年空着,也挺无聊的。但是她并没有这么明确、这么坚定,实际上她还在犹豫当中,她其实是打算走一步看一步的。

  京城到底是什么情况,她在苏州也说不准。到时候她会不会想要在那里写,这也要到了那里才知道。

  总之,再说。

  连翘既然是这样决定了,宋文静也不好多说。只是主动道:“有什么帮的上忙的尽管说,就算是和报馆的文契到了,我也是连小姐的朋友呢。再有,有什么需要报馆出面的也要说,报馆肯定想着你从京城回来和你签订文契。既然是这样,你在京城有什么事,他们肯定是要联络的。”

  类似三吴报馆这样的大报馆,肯定是和益州、泉州、广州、太原京城等等地方的报馆都有联系的了。这些报馆都是自己本地方具有霸权的,和本地的大报馆同行是冤家,彼此竞争激烈。但是和外地的大报馆就不是一回事了,他们没有利益上的冲突,往往合作频繁。

  彼此转载文章内容什么的只是小儿科,帮助对方名下作者在本地宣传这也是常有的!连翘在外地打开局面,除了本身硬扎,东华书社强势,还有三吴报馆在使劲儿。特别是京城这些地方,本就脱离了东华书社的势力范围,只能是三吴报馆和东华书社一起在外地跑关系。其中三吴报馆联系那些地方的兄弟单位,可没少出力!

  宋文静这话也是说的交心,这就是朋友的立场了。

  连翘笑着点点头:“有需要的话一定会说的。”

  宋文静这时候才开始抽出牛皮纸袋中《鸳鸯蝴蝶剑》的文稿查看——这种名作者的查看其实就是走个过场,看看是不是认真写的,除非是随意糊弄,不然都不会有什么改动。

  这又和对底层作者不同了。

  主要是底层作者才入行,除了极少数天赋异禀的,对市场的认识其实都比不上编辑,还需要编辑把关。而到了知名作者那一步,编辑能将自己认为的东西加给对方,甚至让对方改稿?

  或许有人做到了,但是真的非常难。

  先不说名作者地位高,轻易不会受人影响改动自己的。就说编辑的想法真的就会比作者原本的好吗?不见得。这一切只能由市场反响去检测。

  而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个作者能红,能成为知名作者,其实这本身就已经说明对方的水平、对市场的捕捉能力是超过编辑的——编辑要是真的能完全把握市场,那也就不会有看走眼的时候了或者他们自己就该去写,当红作者可比编辑风光!

  一面翻动文稿,宋文静就一面与连翘笑谈:“其实方才那些话也是白说的,连小姐如今红遍大江南北,在哪里都是吃得开的。若真想在京城闯荡,那里的报馆哪个不把连小姐当座上宾逢迎?也用不着报馆出什么力。”

  说着抖了抖手上那一页纸:“《鸳鸯蝴蝶剑》可是火热了,可能又是一个《江湖》!”

  连翘的所有里,到现在为止《江湖》卖的最好,销售量在大神这一档次作者中应该也算是前列了。

  大神这个档次的确定和销量有关,但又不仅仅和销量有关。不同类型的销售量天花板都不一样,这就好比在中国不能指望推理卖的比言情多,这是不可能的,市场就不是一回事儿。

  但是将推理大佬作者放在大神行列有什么问题?就算和他们同列的言情作者、都市爽文作者,总之等等主流的多的作者销量都要比他们高,这也不耽误读者认可这个地位。

  连翘写了不少了,说哪一部好,那看各自喜好,总有不同答案。但要说哪一部卖的好,那肯定是《江湖》了。

  分析也能知道,《江湖》商业化也是做的最完美的——的受众足够主流!很多原本不看的升斗小民也爱看《江湖》,这不知道增加了多少销量!

  《鸳鸯蝴蝶剑》如今正热,看销售走向也和《江湖》类似。再看的剧情说实在的,抛开男女主董圆圆和傅青城之间的爱情不提,其实也和《江湖》有隐隐约约的联系,只是更进了一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