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4 章
作者:三春景      更新:2022-04-12 14:45      字数:3125
  业兴盛了有四十余年, 到现今为止, 新一代的年轻人都是在的包围下成长起来的。也就是说, 每一个人的少年时代,或许没有一个或娇俏可人或温和俊雅的青梅竹马, 或许没有或艰苦或轻松的求学,或许没有大起大落, 没有各种中类似的奇妙经历。

  但是, 一定有一本或者几本陪你长大的,可能是一个人在中的世界徜徉, 也可能有几个好朋友一起讨论。

  对于这个时代新一代年轻人的影响是很大的——这里的新一代年轻人指的是能识字的, 有条件读的。实际上不符合这个前提条件的青年不过是影响小一点,事实上还是有影响的。

  毕竟生活在这个环境当中, 周围总有人议论。而且不识字不要紧,茶馆、路边的说书先生总是有的, 听到有意思的故事觉得喜欢并且记忆犹新, 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钱宝儿就是在这样的时代成长起来的。

  她出生在一个生活无忧而又算不上富贵的家庭, 家中有爹娘和一个哥哥一个弟弟。靠着父亲出租一些唱戏的行头给戏班子赚钱, 家里过不上什么大户人家的日子, 但是几个孩子都得到了教育,包括钱宝儿这个女孩子。

  她的老家昆山最有名的就是戏班子, 戏班子需要剧本来演戏。而这个时代大家都乐于使用当红改戏剧,而不是原创戏剧。

  这个很好理解,到了连翘从后世来这个世界的时候,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 都全面进入了ip时代。出现在大小荧屏上的剧目都是来自改编,很少有原创的。这不是编剧不会写东西了,这是资本的必然选择。

  、游戏、漫画等可以用于改编的原作,他们往往经过了市场的检验,至少证明了其中很多元素是受普罗大众喜爱的。再将这些作品进行改编,其中的风险就会小很多。再加上原作改编有受众基础、有议论度、有爆点,无形之中又降低了一层风险,并且节省了宣发费用等。

  这些原因造成的结果就是打开电视剧,出现的故事全都是改编的,很少有原创的。

  这个时代面临的问题和后世一样,原创一部剧是有风险的,改编则不然。所以其中做选择也就是一样的了,只能说古今无新事。

  钱宝儿生活在这样的昆山,在她还不识字之前,已经把各种故事的戏给看饱了。等到她能识字,并且能够拿家中订的报纸看的时候更不用说,因为父亲喜读报纸的关系,她几乎看过了所有她能看到的。

  从小,中塑造的世界就在她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直不能磨灭。等到十二三岁的时候她也会尝试着自己写,只不过她不好意思让大家知道这件事,所以那些稚嫩而朴实的初期作品都是深深地锁在柜子里的。

  等到快要从书院出来了,师长都问她们这班女孩子将来想要做什么——女孩子一生自由的时候不多,这几年是少见的能够自主的,一定要好好把握。

  当时师长的话给了她很深的印象,大意是说她们这些女孩子,很少有家里指望她们养家糊口的,所以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然等到将来只得回归家庭的时候,岂不是要日日夜夜悔不当初?

  受到这些话的鼓舞,她在找了一份普通工作的同时开始正经写起来,并且将这件事告知了爹娘。很幸运的,他们并不觉得她这是异想天开,反而十分鼓励她。实际上将投到旁边的嘉定县也是钱宝儿父亲的主意。

  钱宝儿的父亲常年在外面接人待物,见识多一些,知道昆山支撑不起有气候的报纸,在这里写了也白写。而苏州呢,竞争激烈,一个昆山来的小姑娘的文字根本引不起别人的注意。倒是隔壁县嘉定正合适,报业很不错,而且竞争并不那么激烈。

  也是这件事,让钱宝儿开始向嘉定各大报纸投稿自己的。可以知道了,没有业内人的指导,钱宝儿一开始并没有任何起色。而且说不定她那些稿件根本没被翻阅需知道那些编辑也是很忙的,这种寄来的稿件很多都是放在角落落灰,等到报馆做大清扫的时候就扔掉。

  直到后来刘盈盈从校对室调到《朝日报》做编辑,收到了她的稿件,觉得这个小姑娘挺有潜力的,这才慢慢通过书信远程指导起来。

  如果说刘盈盈是在工作上对钱宝儿有最大帮助的人,那么在这一年多中,一直在内核、世界中引导钱宝儿的,就是她最新的崇拜对象‘乔琏’。

  读者有个崇拜的作者一点也不稀奇,作者有一个自己的精神导师也很正常,钱宝儿差不多就是这样。

  别人的带给钱宝儿的是喜欢或者讨厌这样的情绪,而乔琏的带给她的却是‘震撼’。在没有看到乔琏的之前她根本不知道可以写成这样,写到这个地步。每次看乔琏的她都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好像世界被开拓出了新的一块土地。

  实际上,从昆山到嘉定,最终坚持一定要来,除了因为刘盈盈的劝说外,更重要的就是因为乔琏了。因为乔琏在嘉定,而乔琏的编辑就是自己的编辑——这种和偶像联系紧密的巨大振奋感,后世的孩子恐怕更容易想象。

  本来在本地工作还可以,现在有一个外地的工作等着你,虽然要离家千万里,但是可以和你业内最崇拜的人同一个工作小组工作,会不会心动?绝大多数的人都是要动心的。

  来到嘉定之后虽然还没有见过乔琏,但是钱宝儿也觉得非常开心。随着事业上面的进展,总觉得离‘乔琏先生’越来越近了。更重要的是,乔琏先生从来没有让她失望过,无论是连载的《宦海》,还是断断续续出来的《药庐琐记》都能让她始终保持着第一次看乔琏先生时候的震撼!

  这种情况下,钱宝儿绝对是乔琏的一大迷妹!实际上从她因为《有狐》一篇受到启发,就决定要兼职写地下就知道,乔琏对她的影响真的非常大。

  “不不不,姑娘不要以为我是在说好话,我是认真这般觉得的这字十分似乔琏先生的!”

  她本来是在看字画摊上的那些字画的,听到‘乔琏’这个关键词,下意识地就竖起了耳朵。反应过来这句话的意思后她没有跟着说什么,也没有管连翘在那里解释。她默默地观察连翘写下的字,‘瑚琏之器’。

  她不是什么粉丝大佬,可以拿到乔琏的签名版。但是有刘盈盈的关系,她其实是看过一些乔琏的墨书的。倒是连翘,因为也没有刻意注意过,竟然从来没有发现两人字迹十分相似!

  当然,这也是因为钱宝儿不像这个青年,因为字画和刻章的关系,对这种事情保持了一种职业敏感度。

  乔琏的字迹总体而言是很平常的,属于书法不错,但绝对没有什么大家气象的等级。这种类型的书法,在读书人中间是很常见的,也正是这种常见才麻痹了钱宝儿。要是乔琏的书法很有特色,说不定她早就看出来连翘的笔迹和乔琏的笔迹有极大的相似之处了。

  但是,现在由别人点出这种相似之后,一些事情就变得非常可疑起来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普通的书法下,其实乔琏还是有一些自己独特的运笔习惯的,只不过不注意观察很难发现而已。

  而这些运笔习惯通通在连翘的字迹中得以体现。

  联想到连翘刻什么字不好,偏偏刻‘瑚琏之器’,可疑,实在是太可疑了!

  之后的集会钱宝儿逛的十分没有滋味,脑子里想的都是连翘可能就是乔琏这件事。说实在的,一开始想到有这个可能的时候,她的脑袋里面是懵的。无他,这听起来太天方夜谭了。

  之前关于乔琏真实身份已经有过好几次大讨论了,特别是铁杆的读者之间,各种猜测都是不少的。有一些猜测,即便是钱宝儿这个小姑娘迷妹听了都会一笑了之,可想其中的荒谬。

  可就是那样的荒谬,其中无理的程度也不会超过现在这个可能性了。

  从去年起以《海上归来记》一书出道,并且出道就引起巨大反响的界现象级新人是一个女子,而且是如此年轻的女孩,这怎么可能!?

  不是说女子里面没有好作者,也不是说年轻人就写不好。只是当这两个要素加在一起出现的时候,在这个时代还是石破天惊的。何况乔琏中出现的世情人情、种种内容实在不像是连翘这种出身的小姑娘能写的啊!

  连翘是普通市井殷实人家的女孩子,家中只有寡母。其余的,她念的书院、结交的朋友、身边的亲邻没有一样是特别的。这样的出身要怎么长成乔琏先生那种旷世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