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第 81 章
作者:三春景      更新:2022-04-12 14:42      字数:3296
  “《云深》真好看。”“好好看啊!”

  这般对话本来算不上什么,随着新一期的《一刻说》出来, 这么说的读者何止一个两个!这年头志怪故事还算是热门题材, 粉丝也很多呢!更何况《云深》的作者还是乔琏,人家本来就有名气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说话的人是报馆的小姑娘,回话的人是连翘——知道内情的刘盈盈都快笑成狗了。

  等到来卖安利的小姑娘走了, 她才低声道:“羞不羞?这等吹捧的话竟然面不改色地说出来了, 你好歹矜持一些, 我替你脸红呢!”

  连翘倒是很大方, 主要是因为《云深》写了太久了,她都有一种这不是自己写的感觉。所以说起来的时候比说《海上归来记》、《宦海》这些都要轻松自然地多。

  听了刘盈盈的话,相当坦然:“我凭本事得来的,我为什么要脸红?”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是刘盈盈就是觉得有哪里不对。

  《云深》确实是很好的短篇故事,如果这是一个新人所写,可能会立刻引起一些编辑的注意。但是,换成是‘乔琏’这个已经成名的作者所作, 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最多就是赞一句盛名之下无虚士, 其余的也没有意义。

  但是读者们还是很捧场的,这至少证明了乔琏大大还可以写短篇,并且能把握住志怪故事这个题材。

  真正让这个话题热起来反而是苏州的一个读者是的, 苏州。《一刻说》是月报, 发行范围确实比传统的日报要大得多, 在苏州的有发行点的——其实就是借了嘉定第一报馆其他报纸的发行点。

  买的人多或者少先不说, 至少肯定是有人买的。然后就有乔琏的读者发现原来自家大大在这里发了一个小短篇!这个消息一出, 粉丝们不淡定了,这还了得,都去买一份好生观摩!

  同去同去!

  于是呼朋引伴,买的人竟然不少呢。

  读的人多了,就有细心的读者发现这个短篇故事的全名是‘药庐琐记之云深’,听‘药庐琐记’这个名字就容易联想到那些志怪故事合集的调调。所以,非常可能的,还会有同系列的很多故事。

  这个消息非常有理有据,《云深》中叙述者,也就是‘我’的故事非常残缺,明显还有料可挖嘛!

  这个消息在小范围内传播,主要是本身就很喜爱志怪的读者。至于对志怪不怎么感兴趣,对此有一种随缘的感觉——质量很好,如果写的话,大家当然追看。但是考虑到作者还在连载《宦海》,连载任务是很重的!二选一的话,果然还是好好更新《宦海》比较重要。

  不过志怪的读者本身就很不少了,于是这个消息从苏州发源,传回了嘉定及其周边,大家对此竟然议论了起来

  刘盈盈试探问道:“怎么样,故事的反响可是好的很,《一刻说》那边还问我呢,他们想问你要不要时不时发个一两篇。”

  《一刻说》是月报,如果时不时在上面发表一两篇,其实并不困难,稍微抽空就能做到了。不过连翘稍微考虑了一下就拒绝了,理由也很充分。

  “还是算了罢,何必要惹的一些人不舒服?再者说了,我一直投入‘林峥’这个人,陡然间要换成另一个,总觉得十分怪异,调整起来非常不顺。一次试试也就是了,常常这样可吃不消。”

  连翘若是就这么在《一刻说》上面固定下来,之前在这上面打压她的前辈们恐怕脸色不会太好看。倒不是连翘怕事,只不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她何苦搅合到这种职场斗争中来,《药庐琐记》她又不急着要发。

  对此,刘盈盈也没什么意见。她的地盘在《朝日报》,虽然连翘往《一刻说》发她也能拿到奖金。可也就是奖金而已,像是在《朝日报》这种地位的提升,上司的肯定,那就没有了。而且往深里想,说不定顶头上司还不乐意哩!

  这种同一报馆体系下的报纸,平常互帮互助合作很多,但是微妙处也在这上面,绝对不可能真的一片和谐那么简单。这可是会进行排位,成绩差的报纸直接out的正经职场!

  连翘陪着完成了上午事务的刘盈盈闲聊,有一搭没一搭的,等到办公室的座钟敲响了午休的时间,她开始收拾起东西来:“今日去五福楼吃锅子罢!再叫上我表姐,三个人点个小的,正好吃得完!”

  “可以可以,要吃羊肉的!”冬天吃锅子的幸福能让人把别的东西都忘记,刘盈盈简直举双手赞成。

  约到了校对室的张贵子,三人结伴去了外面的五福楼。二楼的位置临窗坐,因为吃锅子的关系热起来,连翘顺手推开了身后的窗子。

  张贵子坐她对面,瞥了一眼道:“那边是在修园子罢?”

  刘盈盈满足地捞了一大勺‘干货’,一边蘸酱一边笑着道:“是修园子,不过也没那么复杂,不过就是把原来的一个园子倒饬倒饬你不知道这个?以后出去可别说是在报馆做事的。”

  连翘也不知道新修的园子是做什么的,于是也疑惑地看向刘盈盈。不过她比张贵子上道一点,非常熟练地给刘盈盈满上了一杯甘蔗汁:“那盈盈姐给我们说说,不然出去岂不是丢人?特别是我,人家知道我是盈盈姐的助手,那是在丢你的人呢!”

  “你这机灵!”刘盈盈笑骂了一句,一口喝下清甜的甘蔗汁,见连翘又给她满上之后。这才解释道:“咱们这一片要是运来物料,动起工来,十个里头有七八个都是要做报馆、印刷作坊这些。”

  动工就是最近的事情,连翘并不是第一次看见,只不过她不放在心上而已。她那个时代的华夏,哪次出门没有见到在建的工地?对于这种事有一种麻木的无视,根本不感兴趣。

  不过听说是新报馆建立还是有了一点好奇的,转头看了几眼:“这么豪气的吗?看大小可不小了,周遭有这个大小的报馆也只有咱们嘉定报馆和龙山报馆了罢?可是龙山报馆还有一小块是租给了别人的,这不能比呢!”

  “一样一样,这家报馆做的准备就是先划一半给自家用,另一半租出去。若是日后报馆发展的好了,也不需要买地扩建,直接把出租的房子收回来就是了。”刘盈盈像是很熟悉这件事一样。

  此时正是报业大发展的时代,投身报业的人很多。有的人赚了,有的人赔了,赔的人离场,但是不要紧,会有更多的新鲜血液涌入。这些人不见得每个人都是富豪,所以也就不存在一开始就铺开多大的摊子。

  最初或许就是一间房子,个人,一个人当两个人用,拉起一张报纸来——这就像是后世的车库创业一样,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因为这种报馆扎堆的地方集中了人才、印刷产业、运送产业等等,相比起在别的地方做,在这里租下一间房子显然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之前连翘所说的龙山报馆,就是有一些地方租给了这些人。

  现在这家新报馆这么做,倒也不出奇。

  不过连翘还是觉得非常豪气,倒了一盘子豆皮,然后道:“半个园子也不小了,还将来准备更大说实在的,东家肯定是个有钱人。啧,这段日子这块儿恐怕不会太平静。”

  连翘说这个话是有理由的,如果是在苏州,突然建一个这样规模的报馆,那最多就是一个水花的声音,大家听个响而已。人家是市场规模有那么大,业界有那么广,消化力自然不同。

  嘉定就不同了,嘉定算是苏州几个县里发展的很好的了,仅次于太仓。但是说到底还是县城,再加上虹吸效应,人才会往苏州城这个州府方向流动,做大是很难的。

  嘉定的老百姓会消费来自苏州城的报纸刊物,另有消费力消费本地的,其实缺口已经不大了。稍微成气候的报馆都是有数的,大家也算是彼此之间井水不犯河水,没有内耗让别人捡便宜的意思。

  而一个新的大型报馆的建立,对市场的冲击还看不出来,但对业界的冲击是非常明显的。

  最要紧的问题,人家办报馆不可能起一个房子就算了?无论哪个时代,要做事最重要的始终是人才!

  报馆要搭起架子来,首先需要一套领导班子,一个得力的总主编少不了。如果只是一份报纸会简单很多,总主编就是报纸的主编,然后编辑之类各种人员。但是人家是奔着大报馆去的,体量自然不同。

  总主编之下还有各报纸主编,然后才是每份报纸的架构。

  除了报纸的工作人员,还有各种各样的供稿者,写的,写新闻的,写杂谈杂论的,各种各样一大堆!

  总的来说,嘉定业界不大,算是一个撮尔小国,各方面的人才都是有数的。一份报纸或许看不出来其中的捉襟见肘,可要是办一个有几份报纸的大报馆,立刻就能知道这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

  正常的渠道到此就走不通了,非正常的当然就是挖角!

  企业之间挖角的战争向来不见硝烟却又惨烈后世是这样,老祖宗们其实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