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第 78 章
作者:三春景      更新:2022-04-12 14:42      字数:3283
  作者聚会说没意思其实也有一些意思,总能够认识一些人, 或许其中还有志同道合的呢。说有意思呢, 其实也没意思,去过几次之后就什么都知道了。钱宝儿一开始还兴致勃勃,后面就不怎么去了。

  “有那闲工夫, 还不如认真琢磨的事儿。”手放在薰笼上暖了暖, 钱宝儿重新戴上自己的暖兜, 又把改过的稿子揣进怀里, 慢慢出去了。

  时间过的飞快,似乎刚刚还是连翘来到这个世界时的春末,现在就到了冬天。屋檐下面结着冰凌,大家也把夹衣、小袄脱下来,换上更加保暖的大袄和毛皮衣裳。至于连翘平常上班的报馆,每间房子里都放了几个薰笼。

  这东西相当于古代的暖气,中间是一个炭盆,外面罩一个笼子。这是防止大家不小心蹭了碰了炭盆烫到, 也防止火星子迸出来烧到衣服。

  另外要是有还觉得冷的, 可以自带暖手炉和羊皮热水袋。木炭请自备,倒是热水,在热水房里可以无限供应。

  连翘因为有写文的需要, 常常要动笔, 要是手指不灵活可是耽误事儿, 所以一般揣一个小手炉在怀里。觉得手指头僵硬了就暖一暖, 休息休息。

  见钱宝儿走了, 刘盈盈回过头来与连翘道:“对了,几个月前你与我的那篇短故事要在新报纸《一刻说》上面登载了,稿酬我与你领了回来。喏,可别嫌少。”

  连翘接过钱一时没有反应过来,这不能怪她,实在是这件事太久远了。

  之前嘉定第一报馆的一份报纸因为业绩不佳,于是被撤了,换上新的报纸。这份报纸主打的是短篇故事,并且在后来很快以月报的形式发报。

  当时报馆在向社会征稿时,也让各位编辑向手下的作者约稿,特别是几个有名气的作者,务必使他们写一份上来。

  这些有名气的作者往往文笔有保证,故事不会太差。再加上自带的流量,他们的出现在新报纸上,不仅是填充报纸内容,同时也是一种宣传。

  新出的这份报纸被定名为《一刻说》,如今已经是第四个月了,到现在为止成绩尚可。如果能够保持住,至少站住脚是不成问题了。而在这四个月中,作为月报不过发了几份而已,虽然一份的分量顶的上《朝日报》这种日报好几份的分量了。

  因为考虑到最新的几期都需要噱头,所以名作者们的作品都分散开了。而连翘的,最近才发表,这也是正常操作。

  连翘将钱从一个纸包里拿出来,确实不多,就是一小块银子而已。她不擅长这个,所以也掂量不出这到底是多少,但肯定不足五两——她的口袋里正好装着五两左右重的银锭,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

  这还是名家的价儿呢!

  不过那个短篇只是一个四五千字的小故事,这样也就罢了。再者说了,连翘本来也没指望靠这个赚钱。

  收起银子,连翘笑嘻嘻道:“也不少了,顶我几个月的月钱了。怎么样,今日我请盈盈姐吃甜汤,米酒煮糯米丸子吃不吃?”

  “吃吃吃!”大冷天的,人当然是想吃一些热乎的东西。而且有便宜不占王八蛋,吃大户的机会又不是天天都有的。

  于是连翘笑着往外走,在门口处贴了一张小笺。这上面有写明要几份米酒糯米丸子甜汤,大约等一会儿就会有报馆的杂工拿去,然后买回来。

  到了冬日里,大家就越不愿意出门了。天气冷么,而且进进出出一冷一热的,非常容易生病。为了方便员工工作,专心于各自的事务,所以报馆想出了这个法子。要买什么的都写在纸上,然后贴在门口。

  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报馆的杂工来收,然后一次性买回来,只要在门口领回来并给钱就好了。当然了,这个价钱可能会比外头买贵个一两文的——这本来不是杂工的事情,让他们来做报馆又没有给他们涨工资,所以大家各自负担啦。

  滚烫香甜的米酒煮糯米丸子,米酒本来就有活血的作用,一碗喝下去不止手脚变得暖和起来,脸上也变得红扑扑的了。连翘很会做人准确的说是她不差钱,所以手很松,买了好多份,一个屋子里工作的女孩子人人都有份。

  至于男子,那还是算了,她可不想惹闲话。明明是做好事,最后却让人说。这个时代虽然男女大防的风气没有她本来世界的古代那么严重,可是依旧是有人多嘴多舌的。

  刘盈盈一面吃着甜汤,一面和连翘说话,这时候已经是下午了,没有上午那么忙,倒是能够悠闲一些。

  “你说《一刻说》的姚主编是如何想的,怎么将你的短故事放到现在才发表?”刘盈盈百思不得其解,甚至和连翘八卦了起来。

  众所周知的,一份报纸创办之初最好能够一鸣惊人。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什么这几个月要用名作者的作品带人气?还不就是这个道理。

  而另一个众所周知的现实,乔琏或许只不过是嘉定第一报馆的一个新人,但却是现在报馆人气最夯、议论度最高的存在。随着她的作品热度不断发酵,那些早不知道多少年出道的前辈被一股脑压倒了!

  如今《宦海》正当红,甚至随着东华书社的运作,发行单行本之后在整个江南地区都有了名气。《一刻说》作为一份月报做得好的话或许会变成日报,这样一份报纸有什么理由不赶紧抱大腿吗?

  任何的行业都是讲资历的,但是所有的行业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冷酷无情,当一个作者能带来的利益不如后辈的时候,资历什么的也就是说说而已。

  按照刘盈盈所想,最好的选择应该是在《一刻说》第一期的时候就发表连翘的作品,名气是一方面,的质量是另一方面。实际上,看过连翘的那篇短篇之后她就敢打包票,其他人的作品一定比不上!

  再一次证明了,做得好的人什么都做得好。所谓只能专注于一种的,或许只不过是他们还不够好。

  连翘淡淡的‘唔’了一声,这件事她却是还知道一点。

  要知道职场这种存在,有的时候一些消息是瞒上不瞒下的。底下的人都传遍了,可是上面的人还不定知道是怎么回事。

  说起来也很简单,《一刻说》的姚主编其实也是不得不做出这样的选择。

  非要说的话,其实这件事和连翘的关系很大。在过去的一年不到时间里,乔琏这个笔名从一文不名到大红大紫,这对于有些人来说是大好事。如刘盈盈,如《朝日报》的其他人。

  但是对另外一些人来说,事情就没有那么美好了。

  譬如说嘉定第一报馆那些出名很久的作者们,风头被一个后辈盖住了算是一样,另外就是实打实的利益问题。市场是有限的,特别是嘉定这种小地方,容量更是大家各自心里有数。

  这次《一刻说》上发表的排序问题,其实不过是这种斗争的具体化。

  那些老作者想让报馆拿出一个态度来,至少不能承认乔琏的‘龙头老大’地位。

  最终《一刻说》选择了屈服,或者说报馆也默认了这种屈服。所以才有了连翘的作品这么晚出来这件事,各方妥协的结果。

  刘盈盈满脸的不可思议:“就为了这个?可是他们难道不怕你——”

  话说到这里,刘盈盈自己先停了下来,因为她已经明白了其中的关窍。是的,报馆顾忌那些老作者的态度,却不是很怕乔琏不满。原因很简单,一个宝贝再值钱,那也只有当他属于自己的时候才会让自己宝贝。

  连翘的《海上归来记》签在嘉定第一报馆,《宦海》也签在嘉定第一报馆,在大约说定的字数连载完之前,她是不能走的。若是这么一走了之,不止要赔钱,更重要的是以后别的报馆也不敢用她了。

  简而言之,在《宦海》完结之前报馆都是很安全的,连翘根本走不掉。

  而在《宦海》完结之后呢,说实在的,嘉定第一报馆就算再敢想,也不觉得自己能留住乔琏了。

  《宦海》有多火,对于普通的读者来说只不过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是对于连载他的报馆来说,真是再清楚不过了。写完这样的,作者日后肯定是前途无量的!哪怕是吃老本,这辈子也万事不愁。

  去苏州去京城,哪里去不得?去到哪里都有大报馆抢着接收。

  凡是写的,但凡有点上进心,走到这一步,谁还会留在嘉定第一报馆?嘉定第一报馆再好,也不过是个县城地方报馆罢了。

  就算人家眷恋家乡不想走,可是这个级别的作者本就有特殊优待。稿件什么的,通过驿站寄到报馆所在地,这也不难呢。办法总比问题多,什么问题终究都会变成不是问题。

  所以,摆在报馆面前的问题很清楚了。得罪那群老作者可能会有损失,放跑一个也是罪过呢。稍微得罪连翘却没事,因为不管讨好还是得罪,在管理层眼里,她都是会走的。

  刘盈盈的脑子很灵活,很快就想清楚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