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第 60 章
作者:三春景      更新:2022-04-12 14:40      字数:3183
  从最初一部《唐门虎子》开始, 至今已经过去四十年了, 报业和业相伴飞速发展,相辅相成。

  最开始的时候行业内的人都比较单纯, 或者说一开始做的时候没有想那么多。那个时候投入这个行业的人大多数都抱着一腔热血, 虽然免不了图名图利,但或许是因为想不到这个行业能做到如今这个地步,所以反而比较纯粹。

  简单来说, 就是都专心于做好自己。办报纸的提高报纸的质量, 写的让更有趣——也就是大众所说的王道手法, 不管什么时候做好这些总是没错的。并且最终登顶的, 也肯定是这一类人或事。

  第一代是火热的年代, 那个时代的人赚到了名声和金钱,虽然远远比不上后来者, 但确实吸引了更多的人和资本进入。于是很快,新生的行业以一种让外界目瞪口呆的进展高速发展起来,从开始到现在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生态,也不过四十年而已。

  放在后世或许不会引起什么惊奇, 以连翘原本所在的行业网文为例, 从兴起到成熟时间更短,不过十来年就做到了。但是这是一切行业代谢速度都非常慢的古代, 很多生意都是千百年积累的结果,没有经历过现代社会高速变化的冲击, 这就显得非常惊人了。

  而到了现在, 一切已经开始变化, 至少王道的手法已经不足够了。王道这种手法不可能让每一个人成功,王道的手法要在天才的头脑、惊人的运气、众多失败者的骨血上吸收养分,最终才能成就极少极少的人。

  很多人自觉没有那个天赋,熬不过漫长的等待,或者根本不想来这么一次惊险的博弈。于是选择了一些人称之为‘邪道’的方法,以此来追求自己梦寐以求的成功。

  就像后世一样,明星成名的方法有很多种。资源好的、天赋高的、熬得住寂寞的当然会选择走康庄大道——这里的康庄大道并不是指这条路就好走,只不过这条路会越走越开阔。

  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走这条路,也不是有机会的人都会选这条路。

  炒作在连翘那个时代已经是一个不再时髦的词了,几乎每一个明星都没有逃过它。也不是说这个就应该一棍子打死,他们所在的行业特点就是这样。

  真正的问题是,完全凭借炒作上位,有的时候确实会让人心里产生小小的疑问。放到现在也一样,‘邪道’的手法就是炒作、制造噱头或者别的什么,各种各样的作者都在用自己的方法推销自己,只不过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败了。

  有的人后续推出了不错的作品,渐渐的大家也就忘记了这样的过往。有的人却始终没能拿出让人信服的成果,所以也就一直被钉在耻辱柱上,时不时被同行、读者拿出来嘲讽。

  风险看上去很大,但是每年依旧有很多渴望获得名利的年轻人选择了这条‘邪道’之路。彭冬生,笔名为‘玉湖散人’的苏州界新人只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

  彭冬生从来不认为自己在写这件事上有惊人的天赋,甚至他自白对这一行根本谈不上热爱。他最终选择做这个的原因也非常简单粗暴,就是钱,也只有钱,就连很多作者很看重的名声,他其实也是不太在乎的。

  这个少年才十五岁,然而已经很清楚这个世界靠什么运行了。

  自小失怙,由舅舅养大。就和所有的俗套故事一样,或许舅舅还算不错,不然也不会愿意接纳他。但是天长日久的相处,显然让舅妈和表兄弟表姐妹们没有了好脸色。不能说他们是坏人,只能说不是每个人家都是《红楼梦》中贾府那样的大家族,林妹妹、宝姐姐、史湘云等等一干亲戚过来住也没什么。

  大多数的家庭自己生活已经很累了,多增添一个孩子就是多一份沉重的负担。特别是这个还是还不是自己亲生的时候,总会忍不住想,要是没有这个孩子就好了

  并不怎么高尚,但生活的艰难让一切顺理成章。

  彭冬生还算不错的,至少在舅舅的坚持之下断断续续读了书,虽然并没有读的很完整,但是读书识字肯定没问题。偶尔写个小文章倒也不错,至少在同窗中不错。

  生活的辛苦让他早早打定了主意,一旦能够赚钱就立刻独立出去。以及,他绝对要出人头地!他不想一生都像他的舅舅一家一样,扣扣嗖嗖地算计,每天的日常只为了柴米油盐斤斤计较,实际上家庭中的很多争吵都是为了这些。

  他上学的时候知道了一句话,贫贱夫妻百事哀,他舅舅一家的生活似乎就在印证这一点。以至于他对此有了一种恐惧感他将来,绝对绝对不要这样!

  志向很大,现实却总是惨淡的。他会读书写字,一些基本的功课也是学过的。这种程度比不上那些正经书院出来的,却也比那些文盲或者半文盲要强。所以想要独立,想要谋生,那很简单,找一份市场上的工作,很快就可以搬出舅舅家了。

  但是,如果说出人头地,那就机会渺茫了。

  这确实是一个大时代,无数一文不名的人都走上了人生巅峰——海贸的发展、工业的进步这个时代就像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欧美,确实遍地都是机会。

  可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有那样的机会,那些奇迹平摊到芸芸众生上,其实还是一个小概率事件。至少当时的彭冬生眼睛里看到的,他没有那方面的才能。至于说等到命运冥冥之中的垂青,撞大运一样发财他的头脑还算是清楚,不会寄希望于那种事。

  就在这个时候,他见到了那位‘彭编辑’,在整个苏州报业内部人脉都很宽的人,这已经是他认识的人里面,最大的大人物了。

  当时的他早就知道了报业和业的火爆,毕竟生活中到处都是看报纸看的人,也常常听到那些作者生活如何豪富,名利双收的事迹。反正生活在市井当中,想要避开这些消息也很难。

  知道自己和彭编辑的有一层远亲的关系之后,他内心立刻一动。

  虽然只是远亲,可有关系总比没关系好。而且报业和业正是炙手可热的时候,处于高速发展期,不像其他很多传统行业已经趋近于饱和,一个双手空空什么都没有的年轻人想要冲进去发财,那简直是不可能。

  经过了一段时间慎重的思考,彭冬生选择了转行做一名作者。

  有彭编辑这样的亲戚,他可以做编辑也可以做作者。但是编辑有几个发大财的?根本不符合他的愿望。而且彭编辑的人脉资源都是要自己用的,就算漏给小弟,那也是多年相熟的那些,而不是彭冬生这个远亲。

  相比之下,当作者要好得多,只要写的过得去,想来彭编辑是不会吝啬给自家亲戚一个机会的,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么。

  想到就去做,比起那些庸庸碌碌一辈子的人,彭冬生有一个优点,那就是行动力惊人。

  不过现实生活永远没有想的美丽,业的门槛看似很低。会写字,有一张纸一支笔,再外加一颗决心就够了。而不像其他的生意,总是需要一笔不小的本钱,一旦输了,对于一个家境普通的年轻人就是致命灾难。

  但事情真的这样?

  真的上手之后彭冬生才发觉,原本觉得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事情也变得困难起来。

  在没有尝试自己当作者之前,他虽然经济拮据,可也不可能任何娱乐都没有。同窗都在看的报纸他多多少少看一些,这又不是什么昂贵的东西。再者说了,就算没有那个闲钱,也还有被当作废品一样的旧报纸呢。

  那些报纸上的东西他都看过,各种题材的,长篇的、短篇的,还有什么笑话、什么‘软广告’——嗯,没错,这个时候已经有软广告了。就是将某一种商品编进一个故事里,而且成为这个故事里非常重要的一个道具,让人印象深刻。

  最开始这么做的是一家药铺为了卖他家的一些大力丸啥的,故事里的人服用了这些药自然就成神开大了。脑洞是很大的,文笔当然是没有的

  那些登载在白纸上的黑字他并不觉得写的有多好,也常常和自己的同窗一起骂作者写的这么烂,竟然还有报纸登载。若是自己去写,说不定还要好得多云云。

  这样的话往往能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深一些想,他未尝没有‘老子只不过从来没有认真做,真要是认真起来保管超过你们这些小渣渣’的想法。

  而真的决定入这一行,亦有原因是当初积累了自信,认为自己也能做的不错。不说成为大神,一本书就成为大富豪,至少也能生活优越,轻轻松松衣食无忧——就是这样想的。

  然而当自己的手拿起笔开始认真构思的时候才明白,这一切远远不是当初想的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