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第 40 章
作者:三春景      更新:2022-04-12 14:39      字数:3237
  受到读者喜欢是很正常的事情, 无数的作者都做到了这一点。然而能受到士林的侧目, 这就是天底下的头一份儿了!

  都知道士林是些什么人——读书科举考功名,不然也是醉心文学的士绅。当然这里的醉心的文学并不包括本子, 任何新兴的文学形式都会遭到守旧者的打击和排斥, 对于他们而言,本子就和逗趣的笑话差不多。

  这些人未必就真的从来不看,只不过他们会竭尽所能地贬低。平常就认为这是小道, 哪怕真有喜欢的也不会往外说, 因为怕说这个丢面子!

  非要说的话, 报业和业崛起的这几十年就是文化界剧烈变化的几十年。越来越活跃的市民经济为基础, 再加上印刷、造纸、交通运输的发展, 为文学的平民化准备了诞生的温床。

  旧的文学依旧在舞台上光辉璀璨,但是不知不觉中已经开始沦为昨日黄花。不是说没有人喜欢以前那些更加‘高雅’的文学了, 只不过就像文艺片一直有人爱一样,商业片却是市场的主流。

  如此而已。

  这些士林人士就是守旧者中最死硬的一群人,更麻烦的是他们掌握的主流文坛的发言权——至少是表面上的主流文坛。从连翘的角度来说,只不过是几个士绅自娱自乐的‘文坛’算个鬼的主流文坛!

  不过连翘这是习惯后世评判事情的方法了, 那个时候虽然也有小老百姓抱怨贫富差距, 抱怨国家就是被一小撮人垄断,但相比起真正的古代绝对是有质的不同!在现代社会长大的连翘自然而然地养成了站在大众角度看待一切的评判方法。

  这种艺术相对于以前的那些文学形式, 明显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主流了,理所应当这就是主流文学呀!然而事实却没有这么简单, 这个世界的古代已经很开放了, 可依旧是一个特权思想屹立不倒的封建社会。

  这种社会, 虽然也会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样重视人民群众的话。但实在来说,在说话权这件事上,少数人决定一切。

  不过,这个时代还是有他的进步之处的。教育普及做的很好,市民阶层崛起,虽然特权阶层依旧站在了高点,但是人多势众又有经济基础的另一股力量至少能保证一种平衡——作为一个作者,士林人士可以看不起他,与此同时,这个作者只要自己骨头不软,也可以在这个士林人士面前保持相当的尊严。

  这种事在连翘那个世界的古代,那是不敢想象的。

  之前士林人士在界面前已经吃了一次亏了,于是两者之间达成了一种互不干涉的局面。主流文坛的阳春白雪依旧高高在上,享受荣光,至于界则是捞到实惠,赚钱又赚名气。

  两者互不干涉,你不找我麻烦,我也不奚落你。

  说实话,这种情况已经是界奋斗这么久得到的结果了。至于说更进一步,有人想过,却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法。这些有远见的人知道,这种事强来是没有用的,一切只能交给时间。

  一代代人过去,新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是在围绕的大环境下长大的,潜移默化,认可界是很正常的选择。

  不过那都是以后的事情,现在的现实情况就是士林高傲的一逼。面对,他们不发言就算好了,一旦发言就是阴阳怪气,酸话连篇。

  就是这种情况下,《宦海》在士林圈子里引起了瞩目。一开始大家还藏着掖着,等到发现:好嘛,原来你也喜欢,他也喜欢那还藏着作甚!于是一个个也开始谈论起这部来了。

  一开始的时候还是为了挑刺,站在科举过来人的身份上讲这个这里不行那里不行。后面挑刺挑不下去了,终究还是完全沉迷于的魅力当中。

  这就像是后世明明知道看网络耽误学习的高中生,等到手机在手依旧忍不住去看。有些事情就是这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不过这些士林读书人也不是白读这么些年书了,脑子比一般人好使,立刻找到了借口——他们不是看书,而是看书中科举事。他们也是正在经历科举的,正好借这本书讨论交流科举的事情。

  说的这么一本正经,其实就是要办读书会嘛!

  自从业兴盛以来,读书会作为一种活动就非常常见了。常常是一群人聚在一起结社,固定时间读,当然,更重要的是交流感想、互相推荐优质等等。

  有的读书会兼具图书馆的功能,这时候的书籍自封建时代已经算是非常便宜了没错,但依旧有人不能够承担太高的买书费用。这种读书会可以大家交换自己的藏书来读,既省钱又能读到很多根本买不到的书——这可不是后世,想要什么书网购就是,基本没有买不到的!

  很多书社发行能力不行,又或者是这本书本来就小众,只在地方发行了少少的一些。这种很多人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倒是通过这种读书会互相交换得以。

  另外有的读书会还会专门读一种类型、一个作者,甚至专门某一本书。

  现在这些士林人士读《宦海》就差不多是这个样子了。以往只有实在太喜欢某一本了,才会有一些读者组织起来专门成立一个读书会。特别是一些是连载的,在追连载的空隙正好讨论剧情,交换想法。

  而这些士林人士表面上是说大家交流科举经验什么的,可要真有个人混进去就会知道了,这完完全全就是一个《宦海》的读书会!

  “新报纸来了,这几日的文字你们都看了罢?”杨举人拿着几份报纸来到卷棚底下,这里已经坐了几个朋友。

  这些人就是读书会的成员,当然他们不认为自己是读书会就是了。

  《朝日报》是早上发报,其实在座的人都已经看过了,但这时候人手一份报纸,正重新看一遍今天的新连载呢!

  有的没有看连载的则是用裁纸刀、浆糊、素白纸等做剪报,小心地把新连载的内容装订上去。

  《宦海》的剪报做的很精致,粘连的异常好,没有一点儿歪斜或者脱落。特意用了深色稠子做书皮,看上去就像是书铺里发卖的一些特别贵的书籍。

  做这个的是一个家里很有钱的秀才,虽然只是秀才功名而已,但他家里有钱啊,也不像其他读书人那样心急。眼见得年纪大了依旧科举不成,早就歇了心思,颇有些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样子,兴趣爱好转移到了诗词歌赋这些东西上面。

  一边做这个剪报,一面对其他人道:“你们看看,你们看看,我做的如何?我看人时兴给报纸上连载的本子做这个,便试着做了做这还是头一次做呢,外头那些人做的我看过一眼,实在不成样子。”

  朋友看过来都恭维了几句,都笑道:“这是当然的,咱们熬浆糊、烧松香,那是粘笔头、做写字册子的功底。如今再做这个不是手到擒来?那些外头的人是做的专心,可他们打小裁过多少张纸?现在把要用的部分裁下来恐怕都不齐整哩!”

  从小读书的学子可不只是读书那么简单,他们学的东西多了!笔头掉了自己粘,写字册子没有了自己做,裁纸、调墨、画格子学的东西多了!现在想想也是一些颇有趣味的记忆。

  至于这做剪报的活计正好把以前学的这些东西用上,这还有些得意呢!

  《朝日报》是日报,连翘又是一个每日都有连载的,所以内容进展的颇快。杨举人翻了翻这些日子的报纸,道:“说起来这林老太公还是太不通了,家里有子弟这样上进,多少应该松松口。不说立刻拍板定下供科举,至少应该愿意看看再说啊!”

  有个家里是耕读人家的就道:“不是那么回事儿,这林老太公也有自己的顾虑。再者说了,他就是一个乡间老翁而已,有些事上有一些见识,另一些事情上则不然说起来这上面固执一些也正常。老人家年纪上来就这样,认准死理,多少有些说不通。”

  《宦海》的情节进一步发展,随着林峥放弃老太公这边,只低头跟着老师用功,故事的重心转向了这个大家庭的勾心斗角。

  林峰作为老太公钦点的读书苗子享尽了特权,这自然引来大家庭之下一些小家庭的不满。当家庭平稳的时候还好,枪打出头鸟,大家都寄希望于别人出头,勉强维持住了安宁。

  但是现在有林峥刻苦读书,那就不同了。

  林峥并没有挑动家里不宁的意思,然而事实就是那些有着小老百姓特有精明的叔伯很快利用了他想要读书却没有读书机会这一点。平静了很久的林家,闹起来了!

  林老太公是当惯了大家长的人,何等精明,知道这种事根本不能拖延,一旦拖延起来这个家就真要散了。立刻快刀斩乱麻,把所有有意见的子孙都罚了一遍。他们或许有意见,然而在老太公这个大家长的权威下只能低头。

  这还不算完,林老太公开始了对男主角林峥真正的打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