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第 26 章
作者:三春景      更新:2022-04-12 14:37      字数:9562
  定下第二部的题材之后, 连翘首先要做的就是收集素材和资料。因为有过写科举文的经历, 这并不是一件难办的事情。唯一要注意的是这个世界和上辈子的古代有不同之处, 或许会体现在科举的一些细节上。

  为此连翘首先想到的就是找一个内行的人去打听。

  这并不难,混的不好的读书人比比皆是,城隍庙前卖字画的、代写家书的不知道多少, 里头寻一寻,不要说童生了,就是秀才也不难得!

  读书是一件很花钱的事情,就算这个世界经济发展的好一些,生产力水平高一些, 也只是将读书考科举的成本降低了一些而已。实际上要专供一个子弟完全脱产,一心一意考科举, 其中需要的花费依旧不是所有家庭都能承受的。

  不是每个书生都出生于富贵之家, 可以吃喝不愁地做学问。很多人的家境只能说是一般,完全就是一家人勒紧了裤腰带供出一个读书人。除开一些自命清高之辈,大多数的读书人都会想办法补贴一二。

  也是因为此, 连翘没费什么心思, 就在嘉定城中心,最热闹的法华塔前找到了一个专门替人代写家书的秀才。又因为他姓陆, 人都叫他陆秀才。

  陆秀才今年已经上六十岁了,据连翘所知,他能考上秀才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完全是学政大人见他年老体衰, 然功名一道上一事无成, 实在太过可怜可叹, 这才舍了一个秀才功名,勉强放他院考过关。

  连翘之所以找他,一个事因为他年纪大,经历的科举次数多,知道事情自然也多。另一个就是活到这个年纪,科举上面却从来不顺,想来态度会比较好。想想那些少年得意的小秀才,他们会怎么搭理连翘!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吗?

  连翘对外的说法是收集一些素材,作为登报的小文章——这种类似科普的小文章挺多的,她这么说也不显得奇怪。只是作为被采访者,报酬很普通,想来那些‘才子’们是看不上了。

  当然了,她一个小姑娘和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大爷搭腔总比和十几二十岁的男子走的过近要好一点。这可不是现代,一个女孩子多少还是注意一点。在这方面,连翘向来注意保护自己。

  生活会磨平一个人的傲气,每天在法华寺前给人代写几文钱一封的家书显然让陆秀才早就变得实在起来了。有钱拿,只要坐着说说科举上的事情就好,这实在是没有拒绝的理由啊。

  连翘选择了在茶楼里面说话,茶楼里茶点、茶水的消费算她的。另外每天问答大概两个时辰,按次算钱,一次给钱一钱银子。

  这是一个不算多也不算少的数字了,但至少比陆秀才给人代写家书来的挣钱。再加上事情舒服,管着吃喝,对方是满口答应下来。

  “小姑娘要是问起别的,我这辈子是一概不知,可要说起科举,再没有什么人比我更清楚了。”大概科举是他罕见十分了解的事情之一,说到这里的时候陆秀才很是得意。

  只不过这一句之后又道:“这了解是了解,但也只是了解院试和乡试而已,至于会试和殿试,只是道听途说而已,可做不得准!”

  这么说也没错,陆秀才只不过是个秀才而已,秀才的话可不是只参加过院试和乡试。至于会试,那是取得举人资格之后才能去的,哪轮得着他!

  “没事儿,您说我现在也找不着举人老爷来说这种事啊。您姑且说着,我就姑且听着。”连翘倒也不挑。

  举人和秀才表面上只差着一层,然而就是这一层,那就是天和地的区别!

  考上秀才其实就是名声上面好听而已,硬要说有什么实际上的收获,那其实是没有的。但是举人就不同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个家里只要出了一个举人,那就发达啦!

  这些举人往往都是本地的名流仕绅,有钱有势有地位。连翘找他们问这些事?不是说不能够。嘉定城到底是个县城,比不得苏州城那种大地方,嘉定第一报馆也不是完全没有路子,七弯八绕的也能联系上。但是到底太过于麻烦了,暂时连翘还不想做到那一步。

  现在的话一个秀才就已经够用了。

  陆秀才沉吟了一会儿,喝了一口茶,点点头:“那姑娘就问,但凡有我知道的,一定详详细细地说来。”

  连翘拿出随身携带的小册子、小墨盒、小毛笔——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些东西当然要捡要紧的记下来!

  “您先说说读书的各种开销!”连翘的记忆中只有自己读书的开销,可没有一个男子为了科举读书而产生的开销清单。

  想也知道,一个女孩子读书,只有书本费、文具费、学费而已。而以科举为业的男子必然是不同的,开销上面不可同日而语。

  之所以这么在乎读书的开销,这也很简单。连翘当然不会写一个出生于大富大贵之家的书生是如何考取功名的,首先这不属于读者中最广大的群众,无法引起深刻的共鸣。其次,这也会降低戏剧冲突,对本身有利无害。

  当然了,本意如果是前期穿插大家族宅斗博弈的,那就当没说,尽可以设定大家族出身。

  根据开销的压力可以写出很多东西来呢!

  所谓一切问题最终追根究底都是经济问题,一个贫家子读书考功名,关于钱的问题大可以衍生出好几场戏剧冲突。

  虽然不明白连翘为什么别的问题不关注,首先就抓了这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显然是问到了陆秀才的心坎上,关于读书的开支,他实在是有太多的话要说了。

  “读书的开销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只能说穷有穷的念法,富有富的不同。我自然是穷的,也只能给姑娘你说说穷的法子。”陆秀才说话很慢,连翘也没有催促他,他说的速度正方便她记下来。

  陆秀才所说并没有出乎连翘的预料,这就像是后世家长给孩子准备教育基金一样,无数的人都说养不起养不起。实际上是真的养不起么?只不管吃穿住行和基本的教育,都二十一世纪了,养不起那真是极少数中的极少数!

  这里所谓的养不起,指的其实是支付不起‘有质量’的教育费用。

  放眼望去,离家最近的小区幼儿园是什么价位,老师细心专业、设施齐备精良的幼儿园又是什么价位?这种差距从幼儿园就开始了,更不要说之后。如果按照比较好的标准来,孩子确实很难养的起。

  这古代读书也一样,朝廷甚至在乡村花钱办社学,读书贵不到哪里去。但是如果目标是科举的话,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是科举的话,那么在学完三百千,认识字之后,那就要想办法找个好点的老师了。不指望什么宿世大儒,至少是要有真材实料的。而这种老师的束修可不是社学里的老师可比,负担一下重了起来。

  然后还有书本、笔墨纸砚等等,一应开销都会急剧增加——更重要的是,科举是要专心致志的,需要读书子弟完全脱产!

  在家读社学的时候可以上午读书,下午去放牛做活,正经要科举的人恨不得不睡觉读书,根本不可能有时间管生计的事情。

  陆秀才甚至给连翘举了一个例子,说是有一个家中殷实的同窗,被家里人关在家中二楼三年!饭食什么的都是让他用吊篮提上去的。只等专心致志三年之后考科举,一朝成名天下知!

  旁人听的毛骨悚然,陆秀才却说的轻描淡写——科举这件事实在是太重要了,每年多得是人为他发疯,这种事对于他们这些人来说也不过就是一个闲篇。

  “旁人听着可怖,姑娘倒是镇定,一点儿不惊奇。”剥开一个花生,陆秀才笑着道。

  连翘当然不惊奇,原来就是她年轻时见得多了。

  不要说她也是经历过中考、高考的人,就说她当初写科举文的时候查阅资料,这种事情难道少见?所谓少见多怪,见识在那里,想让她惊讶起来,那实在是太难了。

  陆秀才读书算是花钱很少的了,除了必要的花费,他几乎没有多的开销。经过他的讲解,连翘完全清楚了,考科举就是一个下有底线,上不封顶的活动。

  真要说到放开了花钱,那些官宦之家能专门请来名师在家里教授!那是多少钱?更不要说其他的开销了。

  “我们这些自己补贴一些的是减轻了家里负担,却也离科举远了一些。姑娘你想啊,你在代写家书、卖字卖画的时候人家可全力攻读呢!除开一些天纵奇材,离人家专心读书的只会越来越远。”

  说着叹气一声,陆秀才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他依旧要做下去。不然在科举之前他就要饿死了,那就更不用谈科举之路了。

  科举之路光鲜亮丽,但是看看这条路的底下,荣耀之下是一个个家庭的不堪重负!

  之后连翘陆陆续续和陆秀才喝了大半个月的茶,总算把自己想要打听的都问了个一清二楚。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多了,而且是她非常擅长的——大纲以及细纲。这都是她过去做的多了的事情。

  这个过程虽然简单,连翘却做的不快,至少没有她写《海上归来记》的时候快。一个是第二部的结构复杂的多,另一个就是惰性上来了。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动笔总是一个很艰难的决定。

  但是经过替刘盈盈去孙绮家要稿件的事情,连翘的感觉不同了。周围的人和事提醒她,她不能一直原地打转,一旦习惯了懒惰,很有可能就会停滞不前——她非得动笔不可了。

  素材资料是准备好的,细纲也写的很完整了,她还有上辈子写科举文的经验,剩下的事情难不倒她。

  第二天她开始写文,她先诌了一首讲科举之路的诗,也就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以及‘春风得意马蹄疾’那一套——说起来写诗并不难,只要在知道诗词规则,稍加训练,哪怕只是一个现代人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写出格律严整的诗词。

  只不过写的好不好就是另一回事了。

  连翘的优势在于见多识广,好诗好词不知道读过多少,又是在后世各种穷尽想象的修辞中成长起来的。当她习惯了原本连翘的记忆,写这些东西是很容易的。想要写旷世奇作难以做到,但若只是求一个‘不错’,却是绰绰有余了。

  话又说回来了,讲科举的诗词向来没什么文采,也不需要多少文思。重点是要将这件事的喜与悲讲的明明白白,风光与落寞论的清清楚楚。

  这开篇一首诗,就是所谓的开篇诗,和说书的定场诗一般。很多古代开篇第一回都会有这个,比较熟悉的四大名著就是有的。

  “话说东南地方山清水秀,地灵人杰,自开科取士以来多有高中者自这里出”

  开篇诗之后连翘就开始有条不紊地叙述起来,她设定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林峥的少年。家境普通,是江南小村中中等人家的孩子。这个家庭的特点是四世同堂,家族人口很多。

  人多起来容易写前期冲突嘛。

  故事的一开篇就是小林峥被罚跪祖宗,然而他犯了什么错?他的错误是今天放牛的时候偷偷扒社学的墙根,听里头先生教人读书,最后没有好好放牛,被堂兄发现了!

  这样开头是后世用烂了的大路货,但这种东西本来就是一招鲜吃遍天下,招数不在老,好用就行。而且实际上只要写得好,效果都不会太差——这种开头就是冲突,往往能迅速吸引读者注意力,并且将主人公人设立起来。

  在这场冲突中很多背景都没有讲清楚,但不要紧,读者都知道了小林峥勤奋好学但家里并不想让他读书。另外爹娘老实厚道任劳任怨,而几个叔叔伯伯家里有好有坏,其中甚至有故意使坏的,譬如告林峥状的堂哥家。

  将心比心,读者这个时候都是代入林峥的角色。一方面觉得这孩子好,知道读书求上进,而且从表现来看他的天资不错。另一方面觉得这林家简直有病,这么个好孩子怎么不供他上学。

  以后先不说,毕竟科举之路花钱很多,也不确定他自己真能走到那一步。但是现在呢,只不过是社学而已,江南这种地方普遍要比北方富裕一些,中等之家完全供的起啊!

  带着这样的疑问,读者的注意力就被轻而易举地抓住了。

  而在小林峥跪祖宗的时候,连翘将叙事镜头转向了两边。一边是小林峥的曾祖父母,另一边则是小林峥的爹娘。

  从这两边相互补充叙述,前面的疑问得到了解答。

  林家虽然是中等之家,但实在是没有余财了。林家自林峥曾祖父母迁居到这个小小村庄里,经过两代人的艰苦奋斗,才在林峥叔伯父亲这一代条件好一些。

  当年林家受过欺压,曾祖父认准了家里必须要出一个有功名的撑腰,不然一辈子没有好日子过。于是在孙子辈里面仔细挑选,选中了林峥一个叔叔,集中家里的财力物力培养他。

  林家到底不富裕,自然轮不上所有子弟都读书,只能选其中有天赋的重点培养。

  只不过事情很可惜,林峥那叔叔读书不错,大家都说他将来一定有出息。但是没等他读出个什么功名来,人就因为一场急病没了。

  孙子这一辈是没有指望了,林家的老太公只能将目光放在曾孙这一辈里。这一辈里第一个显露出一定天赋的是林峥的一个堂哥,就是告状的那一个!

  老太公再一次用全家的力量去供养这个曾孙读书,既然这个曾孙下大力气培养,其他的曾孙就只能被牺牲掉了。就连社学他们也不能上,必须把钱一分一毫地积攒下来,以免将来要用钱的时候不凑手。

  老太公也不是没看出来林峥的天赋不比那个选定的堂哥差,但是林峥也没有表现出什么神童的特质。在这种情况下,老太公当然不会改变自己原来的选择——如果改变的话,那就代表投注在原先那个曾孙身上的心血全都白费了,要在林峥身上重来一次!

  “这个道理我也懂,可是对峥儿那孩子就不能软和一些?说说也就是了,还跪什么祖宗。”听了老太公的话,林峥的曾祖母有些不忍。

  老太公却是不放松的,冷声道:“要是家里别的孩子遇上今天这样的事,我或许会轻轻放过,可是唯独落在峥小子身上不能够!峥小子和其他兄弟不同,他读书一道上天资并不比林峰差。若是这里一纵,让他知道自己是有天资的,他变得不甘心家中种田种地供养兄长,那要如何?”

  林峰就是老太公选中的那个曾孙。

  “峥小子其他的兄弟没有那个命倒无所谓,只能乐安天命。但是峥小子不同,他本来是有那个命的!”

  “家里只供的起峰小子一个他要是增长了见识,弄的心大了,要和家里闹起来,争这件事你待如何?”

  曾祖母却不在意,不在乎道:“百善孝为先,皇上还不能和他老娘犟嘴呢,何况咱们民间。你往外面看看,哪家不敬老人的不是被戳脊梁骨。有你在上头镇着,谁敢说话?”

  老太公看事却比自己老妻要准,正色道:“不是这个道理,敢不敢和想不想是两回事。如果家里约束子弟用的是‘敢不敢’,那这个家离分崩离析也不远了!这天底下的爹娘都是一样的,生的儿身,生不得儿心!真要是犟起来,孝道算什么。”

  “也是。”听到这话,林峥曾祖母也是无力道:“如今家里就够不太平了,也不是人人都愿意供养峰儿的。”

  这是很正常的心态,全家上下为了供一个小辈读书,所以要节衣缩食。而且这个读书就是一场赌博,谁都不知道最后能不能获得想象中的收获,说不定到头来就是一场空。

  这种事,轮谁谁高兴?

  “糊涂!”每次说到这件事老太公都忍不住破口大骂。

  “他们就只看到眼前花自家的钱粮供养峰儿,却没有看到日后峰儿要是真有出息了,那是要提携全家人的!”说着老太公咳嗽了几声。

  林峥曾祖母连忙给老伴拍背倒水喝,本来要说的话也闷在心里了。

  没错,老太公想的很好。现在大家的付出是很大,可是将来的回报也很丰厚啊。只要林峰真的能出人头地考取功名,什么好处没有!?至于说那时候翻脸不认人,那是不可能的。

  这种读书人最要紧的就是名声,要是翻脸不认人,不管以前供养过自己的亲戚。一旦传出去,那就是自绝于士林!

  但是老太公忘了,那么遥远的事情不是每个人都能想到的,更多的是他们想到了现在正在吃苦。再不然就是想到了为什么大家出力,却是林峰一家得了最大的好处。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一起穷可以,一起富更好,但是一个富裕一个差一些,这个真不能够!

  这就是人心。

  故事写到这里,很多事情就有了解释,一个普通的农家也徐徐展开了他的所有。只不过连翘展现的方面绝对是现在没有人做到的——有的不是田园风光的美好,乡村人的质朴淳厚。也不是农村相对城市的贫困艰辛,人在此情况下养成的一些坏毛病。

  有的只是在生活的艰难中,人养成的各种心机算计。大家表面上是四世同堂,和和气气的大家庭,暗中于无声处听惊雷,忽然而来的自私让人脊背发凉。

  这听起来不是那么美好,但是连翘敢肯定,读者老爷们会喜欢的。

  人都有窥私欲的,读者们当然想知道发生在这么个大家庭里的暗流汹涌将会流向何方。另外,对于这种阋墙之争的戏码,隐隐约约的勾心斗角,神经完全绷住了,读者可是被抓的牢牢的。

  话说如果是后世的读者,这些套路都见得多了,自然没那么好用。但是对现在的读者,他们这种还见得少,这显然还是一个妙招。

  第一回就结束在这种悲凉、现实、算计与无可奈何中,老太公确实很冷情,但是他那是基于现实的选择。不这样做,他又能如何呢?

  连翘昨天在报社就请假了的,今天一整天都在家里写文。写完这一回才到下午,于是很快拿出新纸,给毛笔沾了沾墨汁,开始马不停蹄地写第二回。她现在正是灵感不能停的时候,当然要抓紧!

  连翘以前写文的时候都不会忘记给主人公配上一个金手指,女频文貌似还有普通女孩子当主人公的情况。但在男频?或许有,反正连翘这个男频作者没有见过。

  当年她最开始写的是科举文,金手指就是男主是穿越的,拥有现代人的眼光和智慧。再加上成年人的稳重、坚持落在一个孩子身上,于是之后装逼打脸的情结就很好写了。

  不给金手指有不给金手指的写法,可是有金手指的存在无疑能更好的调动读者的兴趣,情结进展也要好写的多。连翘,连翘当然不会拒绝这个,所以现在手下的是绝对要往主人公林峥身上堆金手指外挂的。

  而且实际上科举本来就是一个很拼天赋的存在,如果连翘不想给主人公金手指。那么除非将他写成一个绝世天才,否则一个贫苦人家出身的孩子想要在三十岁之前金榜题名,那就是痴心妄想!

  对于林峥身上安排金手指的问题,连翘思考了很久。她不是没有的选,而是选项太多了!最终她只能排除那些太新潮,很可能无法被接受的,选择了‘随身老爷爷流’。

  金手指这种东西在古代中很少出现,就算出现也就是安排一个上辈子的特殊身份,譬如天神仙子下凡之类的,这也大概解释了为什么人物这辈子的一些命运际遇。

  所以如果贸然的安排金手指,很有可能会因为读者的接受度不高,大大影响体验。连翘想要的是霸权属性的作品,当然不能容忍这种情形出现。所以最终她的选择是偏向保守的类型,也就是‘随身老爷爷流’。

  在她的网络写手生涯中注意到了一点,这种明显的金手指外挂最先开始的就是随身戒指里有一个老爷爷。有趣的是她喜欢的日本动漫作品里最先出现此类情结的是《棋魂》,而男主人公近藤光也是遇到了一个千年以前的棋手,最终实现了装逼打脸、自我成长之路。

  这或许是一个巧合,但是连翘更愿意将其当成是一个必然。

  随身老爷爷流的金手指相对于后世越来越‘无法无天’的金手指只能说是‘质朴’,但是正是这种‘质朴’,反而比较适合当成是金手指启蒙,不至于一下猛药,让读者接受不良。

  而且‘随身老爷爷流’也注定主人公必须要经过一番自身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所谓的‘老爷爷’只能作为一位‘名师’来指导。就像《棋魂》中男主人公近藤光和他遇到的千年棋魂藤原佐为一样,最后藤原佐为离开,他也凭借自己的力量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棋手。

  这种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价值观显然很适合还没有彻底被网文养的懒惰起来的读者,要是直接上一个依靠金手指混吃等死的主人公,恐怕这才会接受不良。

  连翘给少年林峥安排了一个老师——就在他放牛喝水的时候,用石板搭成的小码头被他发现刻了字。

  原来这块石板并不是普通的石板,而是来自于上流决堤处的旧址。只不过上面字迹斑驳,没有人能够看清,所以被人直接拿来搭小码头。

  这块石板上的文字记录了一位皇帝派下来的钦差巡视河堤,最后因为意外不小心淹死在河里的事情。

  这位钦差的来历很不同寻常,他家是世代相传的史家,除了修史之外就是管理类似‘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室。

  这样的人只要不犯错,前途都不会差,至少能子承父业,一样做个史官。但是也没什么特别远大的前程,要知道史家往往是世代传承,他倒是想去参加科举,那不能够啊!

  就是这样的人,天资奇高,遍览了藏书室绝大多数书籍。又因为闲来无事精心钻研了科举的门道——说起来也是讽刺,将科举研究透彻了的人竟然是一个不能参加科举的人!

  这样的人,却从来不想当一个闲散史官,有着报效朝廷的愿望,终于在他五十岁这一年愿望得以实现。因为恼怒东南水患不除,常有河堤崩溃,天子遣他巡河也就是看看那些官员是如何损公肥私,借着修堤的工程往自己口袋里装钱。

  毕竟按照正常的逻辑来看,花了这么大的价钱修出来的河堤是个豆腐渣,怎么看都是有问题的啊!

  这位钦差是个好人好官,一心想替朝廷和百姓做一些事情,但是他无疑损害了一些人的利益,所以最终被悄无声息地害死了。

  近百年的时光沧海桑田,河边表述他经历与功绩的石碑都因为水患冲到了下游一个小河里,朝代也换了一个。没有人知道石碑里面还住着一个鬼魂,至少按照华夏人的观念,这应该称之为鬼魂。

  因为执着于报效朝廷,结果却是‘出师未捷身先死’。于是灵魂不得安息,不能够投胎转世,成为了游荡在人世间的鬼魂野鬼。

  少年林峥正在偷偷学字阶段,于是慢慢地用手指摸索一半在水下的石碑。随着他念出石碑上刻的内容,沉睡了近百年的鬼魂慢慢苏醒了过来。

  一个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却始终怀抱赤诚之心的孤魂。另一个是年少冲龄,对这个世界有一股稚子单纯的少年。只能说合该遇上,要是对方不是这样的人,或许之后的故事就不能这样演绎了。

  正是因为林峥的单纯,所以他不怕‘老爷爷’,因为老爷爷的才学,还会非常尊敬他。而‘老爷爷’也是因为心中难凉热血,又见林峥天真质朴、虔心向学,如同一块璞玉。所以才把希望寄托在这个后生晚辈身上,打算教导他,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培养他,自己没能做到的事情希望对方能够做到。

  第一回文字终结在一种无限凄楚与无奈当中,而第二回就来了一个巨大的反转。整回文字写了少年林峥与‘老爷爷’的缘分,最后用老爷爷眼中林峥的淳朴与好学来做结尾,点名他将未来的希望寄托在林峥身上,打算教导林峥。

  家长里短明明温馨,却被安排进了极端冷漠与不友好的情结。而孤魂野鬼,本是可怖之物,连翘却写成了一个满腹经纶饱读诗书的学者,一个一心为国九死不悔的好官,一个慈祥和蔼乐安天命的长者

  第二回的结尾很好,既显得温馨,让读者在精神紧张之后得以休息。又非常完美地吊起了读者的兴趣,毕竟有‘老爷爷’这么一个金手指在手,所有人都想看林峥之后的生活会因此有什么变化。

  会大杀四方吗?能改变曾祖父培养堂兄的决定吗?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吗?

  写到这里,已经是深夜了。连翘的精神却还很亢奋,脑袋里才思泉涌,只想继续写下去。然而她也知道再继续写下去就要通宵了,那显然不是什么好习惯。于是扔下笔,连衣服都没有脱,睡了一个囫囵觉。

  等到第二天起床,受前一天的影响,她觉得眼睛很痛,而且头晕沉沉的——每天写两回文字对她来说还是太过分了。但是不进则退,她并不打算削减自己的任务量,她始终觉得一切等习惯就好了。

  她的状态显然让报馆的同事注意到了,刘盈盈看了看她,小声问道:“昨日赶稿了?你又不急着用稿,做什么这么急的样子。”

  她是做编辑的人了,这些作者什么样子当然是一清二楚。昨天赶稿赶的狠了,第二天就是连翘这个样子,简直一毛一样!

  连翘喝了一大口浓茶来提神,被苦丁茶的苦味苦的一个激灵,摆手道:“脑子里一直想着的事情,思绪上来了,手上实在停不住!”

  刘盈盈理解地点了点头,她虽然是编辑,但没吃过猪肉还没看过猪跑?作者灵感最难得,要是没有趁着有灵感的时候奋书疾笔,那是要收到老天爷惩罚的!

  “那倒是很难得——对了,这是《海上归来记》读者的信件,攒了几天的了,你领走。”刘盈盈说着将柜子里一叠书信递给连翘。

  读者因为喜欢一本的原因给作者写信,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连翘上辈子的时候有过,只不过当时是通过网络。而这辈子现在看来也不会少,她已经收过好几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