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曲线返城之路(1)
作者:海魂0817      更新:2023-07-26 03:23      字数:2701
  在前世记忆中,华国大地五、六、七十年代发生的事情,刘岩曾经听爸爸妈妈偶尔谈论过。

  对于上山下乡运动,自己也从网络、小说、电影和电视剧中,了解了一些当时的情况,以及后来发生的事情……

  上山下乡运动,对于每一位年轻学生来说,确实是有进步意义的。

  至少体验到了城乡之间的差别、认识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看到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华夏梦的任重道远。

  在刚踏上农村广阔天地时候,每一位知识青年都怀揣着准备大有作为的远大理想,心潮彭拜。

  从心里发誓、并在实际行动中立志,要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彻底改变农村落后的现状。

  而且,每一个人确确实实为此抛洒了辛勤的汗水。

  可是,当他们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农民祖祖辈辈所重复的简单劳作时,在学习贫下中农吃苦耐劳精神和朴实无华品格的同时。

  也探知了由于知识和文化的巨大差异和贫乏,导致的愚昧和素质低下……

  在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同时,日复一日的彷徨在艰辛、孤独、焦虑、烦恼之中。

  他们逐渐领悟到,要为之付出的代价,将是那么的沉重。

  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面朝黄土背朝天,做出一辈子的奋斗和牺牲

  直到有一天,他们突然发现,只有等到生命完结之日,才是上山下乡毕业之时的时候。

  最初从内心深处爆发出来的满腔热忱和激情,在得到醒悟之后的一夜之间,被冷却到了冰点。

  所以,不仅仅是原主,每一位上山下乡满两年的知青,都渴望着能通过不同的途径,比如招工、参军、工农兵大学等各种机会返城。

  这样一来,家庭出身、生产队和公社的政审、劳动表现等,就成为了知青返城的一道不可逾越的门槛。

  出身、成份,这柄悬在头顶上十几年的达摩克利斯利剑,在原主一生中的每一次关键时刻,都会露出它的狰狞面目。

  由于父母亲的原因,使得原主这些年来吃足了苦头。

  在华国大地上,它已经成为所有这样家庭的子女,在人生道路上难以逾越的一道鸿沟、一堵铁壁铜墙。

  中学毕业后,原主和所有的中学毕业生一样,注销了城市户口,告别了从小生活的城市,高唱着赞歌,来到了源平村插队。

  让原主万万想不到的是,就算是在这贫穷落后的山野荒原,也绝非世外桃源。

  他曾经以为,经历过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满两年时间之后,便可以名正言顺地与所有普通人一样,参军、上工农兵大学,至少可以通过招工的途径返城。

  可是,这个天真的想法,被一次次无情的现实击得粉碎。

  父债子偿,九族株连,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这本是几千年来的封建传统枷锁。

  没想到,到了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竟然被发扬光大到了淋漓尽致……

  去年,也是这个时候。又一批招工回城的知青走了。

  原主和周海洋因为家庭成份和政审不合格,再次与返城的机会失之交臂。

  一个月之后,不知周海洋从哪个犄角旮旯,打听来了这么一条小道消息,说的是:

  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当中,有一条以往未被广大知青们所留意和利用、但这一年来正悄悄流行的潜规则。

  对于因伤残、重病,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可以通过正常手续的办理,申请回城休养治病。

  据说,全国各地已经有不少知青以此理由,成功地将户口转回了原户籍。

  这对于有家庭出身问题的知青来说,就好比是在绝望中见到了一线生机……

  原主和周海洋两人经过一番仔细研究,发现了一个问题:

  首先要弄到县级医院的证明。

  然后经过生产队领导、公社领导、县知青办层层审批。

  最终还要原户口所在地的知青办审批。

  所以,两个人同时办理病退返城的成功概率,几乎为零!

  原主咬了咬牙,对周海洋说道:“你先走吧!前年林楠参军走的时候,你答应过她第二年就走,这已经拖了一年了。”

  周海洋沉思良久后对原主说:“还是你先走吧!你妹妹还寄养在别人家里,她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不行……

  你走了之后,过一段时间我再试试。恐怕这也是咱俩唯一的返城途径了……”

  ………

  仔细权衡利弊之后,原主决定排除创伤和自残的念头:“再苦再难,也绝不能做出蠢事,要真弄出个伤残,下半辈子就彻底毁了。”

  左思右想,只有选择得重病这一条路了!

  但是,这个病要重得让大家认为真的丧失劳动能力,这对于一个年轻力壮二十岁刚出头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

  原主咬了咬牙:“既然决心已下,怎么也得试试……

  不过,办理病退,第一道难关,就是要搞到县里医院的病情证明……”

  周海洋提醒道:“开具证明之前的必要手续还得要办,不能什么都没有就让医院开病情证明。这年头,谁也不敢担这个责任。”

  原主担忧道:“就怕万一都准备好了,县医院的病情证明开不了,前期的工作就白费劲了。”

  周海洋安慰说:“事到如今,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到时候如果遇到什么问题,咱再找家在县里的那些知青想办法”

  ……

  当时,能够让知青比较顺利回城、而又流行的疾病主要是:肝炎、肾炎、肺结核。

  那个年代缺乏营养,人群中肝炎患者、肝炎病毒携带者、大三阳、小三阳的人很多。

  所以,肝炎就成为了原主的首选。

  他首先到公社医院做肝检查。

  手捂着肝区皱着眉头道:“医生,我肝疼,疼得不行。”

  “疼多长时间了”医生关切的问道。

  “疼好长时间了……”

  “你是源平生产队的知青吧!”医生一边给他检查,一边问道。

  “是的,你怎么知道”原主听医生这么一问,心跳顿时快了好几拍。

  “别紧张,放松!天源公社本地的大多面孔都比较熟了,城里来的知青一看就知道。到源平几年了”

  “四,四年了。”

  “怎么样生活还习惯吧”医生接着问道。

  “呃就是吃不饱,浑身乏力、没劲。尤其是肚子里缺油水,到了夜里就饿的睡不着。”

  “说明你还是能吃。这好不容易下山一趟,还不得给自己解解馋”

  “说的没错!一会儿做完检查,马上去镇子上的餐馆要一份红烧肉解解馋……”

  医生闻言,微微一笑,听着原主滔滔不绝,又反复摸了摸他的肝区。但无论怎么摸,都没发现肿。

  而且从脸色、眼睛、皮肤、舌苔等方面来看,也没有丝毫肝炎症状。

  “同志,你身体很好,而且喜欢吃肥肉,肝一点儿没事,放心吧!”医生笑着对他说。

  “放心啊!”原主这才发现,刚才自己的话太多,露馅了!被医生的话给套住了……

  他尴尬的看了医生一眼,心想,看来肝炎只得作罢了。

  接下来,原主又想到肺结核。

  为了装作痨病状,他一周不刷牙、不洗脸、不洗澡、不换衣服,弄得整个人蓬头垢面,浑身脏兮兮臭烘烘的……

  然而,对镜自怜,却怎么看也不像是个痨病鬼,骨子里还透露着一股浓重的书生气。

  搞得知青点的知青以为他神经失常,一些女知青看到他都躲得远远的……

  不知道周海洋哪儿来的方法,找了许多香烟壳里的锡箔,贴在原主的前胸后背。

  然后,陪着原主到公社医院作透视检查。

  没想原主在x光机器前站了不到半分钟,立刻被一位年轻的医生叫了下来。

  他指着原主的心口,严厉地说道:“你!这里,有问题……”

  医生的神情和语气,已经非常明白地告诉了原主:并不是他的胸部有什么肺结核的问题,而是心里头有问题!

  原主见状,只得脸红筋胀地再次悻悻而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