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第 152 章
作者:阿豆      更新:2022-04-07 08:15      字数:3540
  七七年的时候,国家恢复了高考,这一年的高考就在冬天举行了。

  生产大队所有的知青都报名参加了高考,包括刘山的媳妇苏瑜。

  其他的知青都抱着考上大学回到城里的想法,只有苏瑜就是随大流的报了一下名,其实并没有抱着靠高考回城的意图,因为她非常了解自己的知识水平。

  这些年她和父母的往来信件越发少了,几乎到了快要断绝来往的程度了。苏瑜的父母已经有了孙子和孙女,现在把一切心力都放在了孙辈们身上,对于乡下的闺女是渐渐的顾不上了。苏瑜就算是得到了县里允许知青回城的名额,回去也没有家了,没有地方住,没有工作和收入,还不如在乡下混口饭吃呢。

  要说凭本事考大学回城,苏瑜本身就是个不爱学习的学渣,又在乡下耽误了这么多年,那是绝无可能考上大学的。她自己也压根就不抱什么期望。只不过想以复习为借口,偷懒少干活罢了。

  多年相处下来,刘山的爹妈也算了解这个儿媳妇,知道她又懒又馋,又没什么本事的本性。不过因为苏瑜很利索的给数代单传的刘家生了孙子,就算看在这一点上,刘山的爹妈也不会对这个儿媳妇不好。再说苏瑜就算是下地少,至少把家里收拾的干干净净的,还带孩子做饭,也不算是给家里添乱了。

  正是因为刘山的爹妈知道苏瑜这个儿媳妇不是个有本事的人,和宋芳芳赵安民他们那种有能力有知识的知青不是一类人,所以他们觉得苏瑜不可能考上大学,所以也没有阻止苏瑜报名高考或者在家里复习高中课本。

  若是苏瑜真像是宋芳芳那么有本事有能耐,那刘山的爹妈就未必会支持她去参加高考了。假如这个儿媳妇考上大学回城了,未必还会要乡下的丈夫和儿子,那他们的孙子不就没有妈了吗?

  至于刘山他们倒不担心,他能干稳重,就算跑了一个媳妇,也能再找到老婆的。

  可他们的孙子就只有这一个妈,按照刘家数代单传的传统,即便刘山再娶第二个老婆,刘家也不会有第二个孙子了。那么不管是苏瑜这个儿媳妇跑了,还是刘山将来给孙子找个继母,对刘家的独孙来说都不算是好事。

  所以宋芳芳所记得的前世也好,还是这一世也好,苏瑜能顺利的报名并参加高考,没有遇到丝毫的家庭阻碍,并非因为刘山的爹妈特别的宽宏大量,而是因为他们认定了苏瑜考不上大学罢了。

  这时候赵安民和宋芳芳也早就结婚生子了。宋芳芳可能是考虑到将来读大学以及工作之后,再生育孩子会有耽误很多事,不如趁着在乡下的时候把结婚生子这两件人生大事都办妥了,以后回城之后就能省不少事了。所以宋芳芳结婚和生孩子都非常利索,和赵安民谈了半年的恋爱,就结了婚,又陆续生了两个孩子。大的孩子四岁,小的也二周岁了。

  在乡下,孩子懂事早,也比较好带。平时宋芳芳都带着两个孩子去学校,她上课的时候就把他们留在教师办公室,有其他的老师帮忙看一下。四岁大的孩子也被父母教育的很好,会老实的在办公室里玩,弟弟闹腾的时候还知道哄弟弟。赵安民在非农忙的时候,也会主动照顾孩子,给宋芳芳省了不少事。

  虽然不像前世的时候,在她工作的时候孩子们都有婆家人帮忙照顾那么省心,但现在这种夫妻俩互相扶持的日子,宋芳芳更加的喜欢。

  前世的时候,是她拖着刘建军往前走,她想让刘建军多学点知识,想让他上进或者考个文凭出来,偏偏刘建军是烂泥扶不上墙。就连照顾家里的孩子,也多是前世的婆婆费心费力,刘建军这个人做丈夫做父亲都不太合格,也不爱为孩子操心。好像是一辈子就满足于自己那个村领导儿子的身份了。

  现在宋芳芳和赵安民结了婚,虽然少了长辈在身边的帮衬,但是夫妻俩都是上进的人,有劲也往一起使,哪怕过得辛苦些,心里都是甜的。前世宋芳芳的婚姻只能算是凑合,这一世她才明白了好的婚姻对她对孩子们有多么好的影响。

  这一年全国报名参加高考的人非常多,有570多万人,最后录取了30万人。也只有最优秀的那一批人,才能在这一年考上大学。

  而在本生产大队,这一次也只有宋芳芳和赵安民一起考上了大学。毕竟在所有知青里,只有他们俩志同道合,勤学不辍,还在追求知识,努力学习。

  其他的知青因为下乡的时间久了,高中的知识也遗忘了许多,就算曾经是个好学生,在丢下了这么多年的情况下,捡起过去那些知识也是要花不少时间的。今年恢复高考的通知特别的突然,而且没过几个月就在这年的冬天举行了考试,很多人都没有时间进行充分的复习和准备,因此村里的其他的知青这一次都落榜了。

  好在有消息传来,接下来一年还有机会参加高考,知青们忙着找各种教材和补习资料,倒没时间为了落榜难过纠结了。

  宋芳芳和赵安民则是因为数理化成绩的出色,双双考去了首都的理工大学。把高考复习资料留给了其他知青之后,就带着两个孩子,一起北上首都了。

  苏瑜也是落榜的一员。不过她和其他那些刻苦学习,几乎要头悬梁锥刺股的知青们不一样,苏瑜就像是给自己找了个可以偷懒不下地的借口。她平时还好,做家务,洗衣服做饭带孩子都没问题,就是极其不愿意下地。

  刘山和他的爹妈也都看出来了这一点,也不勉强苏瑜。刘家的劳动力足够了,也不需要苏瑜干活的那点仨瓜俩枣。

  相比于下地干农活,在家里做家务确实是比较轻松的。即便苏瑜还在城里的时候,家里的家务也基本是她干的,那时候她父母要上班,更别指望她哥干活,所以家里洗衣做饭的事也是苏瑜干惯了的。现在只不过是换了个地方干家务罢了。

  何况从前在娘家干家务活的时候,因为父母的重男轻女,她哥哥在家里就跟个甩手掌柜似的,什么活都不干。让她做家务也做得内心十分的不平衡,抱怨父母太过偏心。

  在婆家却又不一样。在婆家是因为丈夫和公婆都疼爱她,才让她不用下地,可以只在家里做做家务。所以同样是做家务活,苏瑜在婆家可做得心甘情愿多了。

  苏瑜不是个很有心计的人,但是她有些小心眼,谁对她好,她才愿意对别人好。谁要对她不好,哪怕那是她父母哥哥,她也不会对那人好的。

  所以因为在婆家过得舒心,她基本把城里的父母和哥哥都抛诸脑后了。除非还能从父母那里弄到好处,否则平时她都想不起娘家人来。

  接下来几年,村里的知青又有几个考上了大学,大专,或者中专的。哪怕是中专,也让村里人羡慕不已,毕竟此时在县里中专也是了不得的文凭,毕业了也能分配工作的。

  连刘建军也被他爹妈逼着学习,希望他能考上个中专,那他将来一辈子就不必爹妈操心了。可惜刘建军的文化水平糊弄下村里的人还行,实则连苏瑜这个混了个高中毕业文凭的人都不如。苏瑜哪怕学习成绩不好,至少有张城里正规的高中毕业证书。而刘建军虽然读到了初中毕业,可那是乡下的中学,师资力量和城里没法比,何况刘建军并不是什么勤学好问的好学生,他又有什么本事,在初中毕业这么多年之后,又能考上中专呢。

  倒是乡下中学的几个老师,因为当老师的缘故一直没有断了学习,后来努力了一两年,也有人考上了师范大学,也有人考上了中专。将来毕业出来,就不仅仅是个没有正规编制的乡下学校的老师了。

  虽然有些知青是学渣,努力了也没有考上大学,好在几年后国家政策改变了,允许知青回城了。哪怕没有考上大学的知青,也收拾好了行李奔赴家乡。

  在生产大队里,知青们和村民结婚的唯有苏瑜一个,其他的要么是没有结婚,要么就是知青内部解决了婚姻问题。

  所以在知青回城的政策发布之后,村里就剩下了苏瑜这独一个的知青了。

  在这种时候,哪怕苏瑜生活的很好,也难免有了些想法。倒不是想要抛夫弃子的回城里,实则她那个娘家现在已经没有她的落脚之地了,回城了也没地方住,没有工作和收入,吃不饱饭。还不如在乡下的日子。

  只是因为其他的知青都走了,要么是考上了大学,将来有个好前程。要么是回到了家乡,在家乡父母亲戚的照顾下,也能渐渐的把日子过好。唯独她孤零零的一个人留在了乡下。哪怕她原本和其他的知青也不是很亲近,现在也感觉很不习惯。

  好在她丈夫能干,儿子聪明,公婆也体贴不多事,没多久她就从那种怪异的情绪缓了过来。她向来是颇为识时务的人,知道现在对她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也就彻底绝了回城的念想,一门心思的过好现在的日子了。

  刘家人因为能干,家里的日子向来都不难过,吃得饱,穿的暖,这在乡下就是一顶一的好日子了。苏瑜虽然曾经在城里过过更好的日子,但城里的父母亲人已经放弃了她,所以她对现在的日子也没有什么不满足的。

  后来国家政策改变了,她能干的丈夫刘山去南方闯荡了几年,后来把全家接去了南方,落户在了城里,苏瑜才又重新变成了城里人。

  等到苏瑜人到中年之后,她的脾气才渐渐圆融了,也渐渐对父母释怀了,和娘家又恢复了人情往来。

  大概也是因为自己的日子过得好,才能对别人比较宽容。若是一辈子留在乡下种地,苏瑜说不定一辈子都不会再搭理娘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