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乔俊之来信 尼古拉·伯努利……
作者:米迦乐      更新:2023-10-09 13:13      字数:3446
  国际数学家大会的牛逼之处在于,它将地球上最聪明的脑袋瓜子集中在一起讨论问题、展望未来,并且颁发奖项,大会期间将颁发有“数学诺贝尔”之称的菲尔兹奖、奈望林纳奖(计算机科学),这两个奖项都只颁发给40岁以下的数学家,可以说含金量十足。

  大会期间还会有几十场报告,分为1小时报告和45分钟报告,各国数学家都以得到报告邀请而为荣。早年数学家大会都没有中国数学家什么事,直到陈省身横空出世,之后又有丘成桐,在他们的影响下,经过了漫长的动荡十年之后,前几届大会才有中国数学家的身影。

  看看数学家大会的历史,康妙玟不禁唏嘘:落后就要挨打,人家干啥都不带你玩。

  国内顶尖名校的顶尖数学家也早已在为数学家大会做准备,做课题的、刷论文的、混脸熟的,各自忙碌。大学生们认为这种高规格高逼格的事情与己无关,没几个往这上面想的,要想也是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单墫教授感慨得很,“数学家大会谁不想去呢?僧多粥少嘛,每年只有几十个人有资格上台做报告,大部分人都只能去混个资历,但就是混资历的资格也很难拿到。”

  康妙玟诚恳发问:“要怎么才能去呢?”

  “首先,你要解出一个著名的猜想。”

  白白了您那!

  这个难度也太大了好吗!

  不要为难我,我还只是个宝宝!再聪明的脑袋也得循序渐进,不学完所有前置知识,想要搞什么著名猜想,只能说生活不是无脑爽文,宝宝做不到!

  费马大定理又被称为“费马最后的定理”,是因为费马提出的几十个定理(未解出之前叫“猜想”)除了最后一个都已经被证明,自从费马在丢番图的《算术》一书的边边角角写下48个猜想之后,“费马猜想”就成了300多年来各国数学家的攀登目标,费马猜想解开了47个,世界上多了47个费马定理。

  而在攻克费马大定理的过程中,又衍生出了一众猜想和数学理论,其中1955年日本的两位数学家提出了“谷山-志村猜想”,1958年英国的两位数学家提出了“贝赫和斯维讷通-戴尔猜想”,费马大定理走到了最后的关卡,但时间过去了30多年,费马大定理仍然未被证明。

  这说明想要证明一个著名猜想到底有多难!多少数学家前赴后继,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尝试的。

  康妙玟只记得她看到过媒体报道,90年代费马大定理终于被证明出来,继而到了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庞加莱猜想也被证明出来了。费马大定理花了300多年时间,庞加莱猜想也花了99年时间。

  光是一想就脑壳痛。

  当时她对这些报道没啥兴趣,只看了一个大概,因此就算她现在有了照相式记忆,也没法回忆起更多的细节。

  扼腕。不然她没准还能证明一个费马大定理呢。

  开玩笑啦,她当时连公式都看不明白,根本不可能多关注一秒。

  “或者那些在数学的某个领域里能够发表具有一定影响的论文的数学家。”

  白白了您那!

  以她一个大一学生也根本做不到好吗!

  她连该看的书都还没看完呢。只能说数学著作太多了太多了,根本看不完。

  数学发展到现在,分支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致,相应的著作也越来越多,你想钻研哪个方向,好歹要把这个方向的重要著作都看看吧?不然很可能会发生你做的工作早就有人做出解答的情况。就是在半个世纪之前,不同地点的两个人做了同样的工作、同时发现某个公式的事情也仍有发生。

  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好处就是你可以先看看别人都已经做出了什么工作,避免浪费你宝贵的时间和脑子。

  大一学生只能老老实实的上学、看书。

  日子飞一般的流逝。

  倒是3月份,收到了乔俊之的信。

  哼,混蛋!

  康妙玟拆开信,乔俊之的字写得很好看,字迹飘逸。

  “康妙玟同学,你好!

  很抱歉我离开庐州的时候没有向你告别,我想了很久,觉得不必告别,因为我怕我会难过得哭出来,这样不免显得我很没有男子汉气概。”

  哼,直男!

  “我父亲调至北京军区,母亲和我要跟随父亲,这是不以我的意志为转移的事情。我想念你们,我的同学们,北京什么都好,但没有你们,生活便失去了光彩。”

  哼,算你会说话。

  “我格外想念你,我特别的同学,你已经是个大学生了,似乎跟我和其他同学从此拉开了距离。你也同样的想念我们吗?

  我转到了新学校,北京四中,这所中学也以学科知识竞赛闻名,学习压力很大。我现在念初三,因为我没有中考成绩,不能跳级。但如果我愿意的话,下学期我就可以上高二。”

  那就是跟张娅宁一样。似乎因为她跳级又提前上大学,这次,好些同学都想要跳级,张娅宁、乔俊之、路景延这几个都是。她隐约明白是因为他们都有了“攀比”的心理,如果没有她的出现,他们会像以前那样,按部就班上完初中上高中。

  这么说,她是那个“变数”。

  “你是我们中间最特别的一个,你像一盏明亮的灯,催促着我一直向前。我想要成为更好的人,一个有用的人,这样才不会被你甩下太远。

  看我,我都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那么,祝你生活愉快、学习进步。期待不远的将来再见到你。

  你的同学乔俊之”

  信写的非常的一本正经,没有写什么琐碎的事情。康妙玟回忆了一下,年宝莉这样的男宝妈说不定会检查儿子写的信,所以他也写不了什么内容。他只能在学校才有自己的时间,年宝莉想24小时都监控儿子的一切举止也不可能。

  果然,第二天便收到乔俊之的另一封信,这封信写的还挺厚的,足有5页!他抱怨年宝莉不让他跟同学告别,认为他将来不会再见到附中的老同学,没有必要浪费感情和时间。康妙玟便觉得年宝莉这个人实在有意思,很精明,但当她的孩子会很窒息。男宝妈大概都差不多一个德性。

  他到了北京后认识了新同学,但因为他不会一口京片儿,被北京本地同学有点小小瞧不起,但他父亲是军官,这又为他拉了一点分。他没有被人欺负,但学习很紧张,四中希望他搞物理竞赛,下学期上高一,这样可以刷两年竞赛。他不知道是否要搞竞赛,他想上军校,军校的科技类专业偏向工科,他倒是很有兴趣。

  上了军校就是军队的人了,他属意就在庐州的解放军电子工程兵学院,学院的重点专业是信息战,培养信息站指挥官和技术类军官;另外一所军校也在庐州,解放军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不过这所学院没有电子工程兵学院适合他。

  絮絮叨叨说了一大通,像是找不到人倾诉了。

  康妙玟看完信,给他回了一封简短的信。

  她写信也多,平时大概每天要写两封信,分别寄给在集训队认识的队友们,保持联系很重要。能在冬令营杀进集训队的都是会考试的孩子,除了她进了科大少年班,还有几个进了其他大学的少年班,去年秋天上大学的也有不少,北清复交都有,其中还是以北大居多。

  大学生们互相交流大一的课程表,纷纷羡慕她能够自己选课,他们的大学几乎都是定制好的培养方案,不允许学生自由选课。也有几个大学生表示进了大学就摆烂,搞竞赛实在是搞得烦了,对数学已经到了见了就头疼的地步,这几个大学生想转专业,但又很迷惘,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

  这就是拔苗助长的典型案例,他们是能学也能学好,但不是真的喜欢,就会被提前摧毁对数学的兴趣,可能还会对任何专业都提不起来兴趣。

  庐州理工附中初四年级的学习气氛特别的好!初四一班至少有5名同学想跳级,也是全年级排名前10之内的学生,以班长张娅宁为首,路景延、赵芝芝、钱丽娜、郎燕晨,班主任刘老师也是喜忧参半。

  喜当然是同学们都很爱学习,而且都是自觉主动的爱学习;忧则是觉得同学们都是被康妙玟这个天才少女刺激的,担心他们跳级之后跟不上,反而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老师也是操碎了心,分别跟5名同学的家长都谈了谈,家长们也都表示支持孩子的决定。

  唉,那行吧。

  张娅宁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还有康妙玟主动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如今已经学完了高一课程,在准备中考的同时还在准备高一的升学期末考,还计划暑假学习高二课本,学习态度非常认真,都不需要父母操心。反而是张凤池和沈莉都担心小女儿学的太辛苦。

  张家三姐妹之前学习也一般,一般的意思其实是班级前几名但不是第一名,沈莉和张凤池也知道家里条件有限,没有非得要求她们垄断第一名。能上个大学就行,底线就是上大学,最好是本校,这样只需要达到提档线,压力不大;而且还是在父母身边,不用担心去了外面学校照顾不到。

  冯婷婷的父母就更对她没啥高要求了,只希望她安安稳稳的,她那个亲妈不要再来骚扰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