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7 章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完)
作者:火星少女      更新:2023-10-09 15:52      字数:8500
  上大学和找工作,还有学历。

  聪明人倒也很快就联想到了这其中的联系。

  嬴政皱起眉:“他们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居然读完之后不是想着要报效朝廷?而是需要自己谋生?”

  想想当初稷下学宫出来的那一批,去到哪一个诸侯国那可都是要被当做上宾对待的,封爵拜相也不在话下。

  嬴政心中飘过一丝淡淡的荒谬之感。

  但念头一转,若是放到现在,他敢就这么大胆的将朝政委托给这些人吗?他们过往的十几年都是在读书而已,并不通世务。

  这样一想,忽然又觉得有些合理。

  扶苏和李斯等也在感慨:“这也未免,未免太暴殄天物了。”

  “未免太奢侈!”西汉的董仲舒也在感慨,“不过,若是人人都能读书,每年能有那么多的大学生,似乎也就不足以为奇了。”

  人太多,朝廷自然会在其中择优。

  各个时代的书院和教育官员们,惊讶于后世居然那么多大学,密密麻麻的,整个天幕都放不下。

  但让他们震惊的还在后面——

  【之前在网上看过一个段子,就是学生说入学的时候,学校在庆祝成立二十周年,结果等到他毕业的时候,又开始庆祝成立五十周年。】

  【大家纷纷问他,是不是大学读了三十年?】

  【然后,2012年的时候,一堆大学一起庆祝成立六十周年,这些大学难道都是一窝蜂在同一年建立的吗?】

  【其实,这和华夏大学发展史上两件事情有关。】

  【第一个就是抗日时期的大学迁徙。】

  【那会儿,国内还是有一些大学的,大多都是洋务运动时期成立的大学堂以及民国政府创立的大学。为了抵抗日军,保存实力,民国政府决定将这一批大学或迁徙到云南,或迁徙到西南重庆、西北等地,躲避战火。】

  “各位同仁,国家的前途将会更危险,我们教育界要有所准备。”

  几所大学里面,所有的师生们都在急匆匆的打包着行李。

  “其他的都不要,但这些书一定要带上,当时是托人从香港带回来的,花了大价钱,要是丢了可就再买不到了。”

  “我实验室里的东西”

  “快去收,能收一点是一点,那些太重的就哎,算了,咱们找个地下室好好的把它们藏着,说不定能逃过一劫呢。”

  “就怕日本人扔炸弹。”

  师生们收拾好物件——主要是学习用的,几十万册图书和实验器材,自己的行李都很少——南京大学,那时候叫中央国立大学,连医学院的大体老师们都被全部搬走了,还有农学院的所有牲畜,连根鸡毛都没给日本人留下。

  他们依恋的看了一眼熟悉的校园风景,毅然决然的转头,离开了校园,踏上迁徙之路。

  路上还能遇到其他学校的师生。

  “我们去云南,你们

  去哪儿?”

  “重庆沙坪坝。”

  “四川璧山!”

  路小柒找出了当年的路线图,

  大致是北方高校南下、东部高校沿长江西进、广东福建的高校向西或向北转移到附近山区。

  为了躲避日军,

  内迁的目的地大多是山区,道路艰辛,风餐露宿。到了之后,也没有现成的校园可用。云南那边是建起来的茅草屋,满是泥泞。

  武汉大学到了四川后把破旧的庙宇和土坯平房当成了校舍,师生们分散到了七个地方,平时上课和生活就在其中奔走,风雨无阻。

  课桌不够,年轻的学生们就站在门外听,没有足够的煤油灯,就一群人凑起来就着一盏灯复习功课。

  萤烛虽微,亦可生辉。

  【中央、中山、交通、复旦等大学迁到重庆,武大内迁四川,浙大迁到贵州,北大、清华、南开内迁到云南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和北洋工学院迁陕西城固成立西北联合大学。】1

  【后战争结束,他们返回原地的时候,像西南联大就将它们的师范学院留在了昆明,作为对云南教育的支持,也感谢云南人民的庇护。这就是云南师范大学的由来,所以,我们能看到,西南联大的纪念会上,除了北大、清华和南开,还会有云南师大。】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学校有两次不同的校庆,大概率就是因为这样的拆分合并。】

  白鹿洞书院等天下知名的书院内,师生们看得热血沸腾。

  “就应如此,既然此地不可留,那就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去,无论何时,也不能停止教学。”

  “尤其是那些书,一定要好好的保存起来。”

  藏书楼中拥有无数珍贵典籍的他们很能理解仙画中那些师生不带自己的行李而以书籍为重的心理,换成他们也会如此。

  但也有人持有不同意见:

  “这可弃城逃跑、临阵脱逃的懦夫行为有什么区别!”

  “大丈夫应当与城池和百姓共存亡!我等虽是儒生,但也无惧于上阵杀敌!”

  前朝乱世,外族入侵之际,也有不少书生毅然弃笔从戎,立下功勋,甚至是舍身成仁。因此在一部分人看来,这样转移阵地的行为颇有些逃避之嫌。

  两方争执之时,德高望重的山长开口了:

  “这不是临阵脱逃,这是大义之举!”

  所有的学子都看向他。

  “生死存亡之际,与敌人刀枪相见,自然是英勇。但你们的刀枪真的比得上那些在军中多年的人吗?你们是不是确定自己上阵能杀敌而不是拖后腿?”

  “你们读书是为了什么而读?”

  有学子举起手,傲然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他学子也纷纷点头。

  山长和蔼的点点头:“好志向!那你们就要明白,你们是从千千万万的百姓中被挑选出来的,被家世挑选也好,被时势或者是头脑所挑选也罢,你们

  的肩膀上担负着的不再仅仅是自己的命运(),

  ?[((),

  一个国家的文脉!”

  场中安静下来。

  文脉!

  “你们焉知,假使战火烧到了更偏远的这些地方,这些师生们不会愤而起义呢?但是,不到最后一刻,都要忍耐。”

  “文脉兴,而国家兴。文脉亡,而国家亡!”

  “人在,国在,人亡,国亡!”

  这些转移的师生们,是在保存华夏的文脉啊!

  场中肃然,片刻后,学子们对着山长弯下腰去:“多谢山长教诲,学生受教了!”

  魏晋。

  谢安的宽袍大袖在风中扬起,和他的心情一样,丝毫不平静。

  他想起父辈的永嘉南渡,为了躲避战乱,北方的士族们携带着家眷南下迁徙,随着他们一起的,除了细软之后,最多的就是书籍。

  有了这些读书的人,有了这些书,南方才逐渐成为了现在的文兴之地。

  这是士族的根基。

  而在后世,或许这些师生,只是普通家庭,连庶族也称不上,但他们的品性依然高洁,散发辉光。

  明朝。

  一位叫陆深的松江府藏书家,站在自己的藏书楼外。

  在他面前的这几栋小楼里,有着七万多卷的藏书,还有一些珍贵的孤本,可能连皇室都没有。

  这曾经让他引以为傲。

  但是,现在他有了新的主意。

  陆深对跟在自己身后的官家道:“传出消息去,我陆氏的藏书楼,可对外开放,只要有人引荐,就可前来此地抄书并且带走。”

  后世的师生们努力保全书籍,以及危难之际创造一切机会读书的场景震撼到了他。

  将这些书藏在这里,只是自己记得的时候偶尔翻一翻,又有什么意思呢?

  遇上乱世,一把火就能将它们烧个精光,相关的知识和智慧的微光从此就消失在世间,再也寻不到踪迹。

  多么的可悲可叹。

  【第二件事情呢,就是1952年的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

  【这可以说是华夏大学史上的一个拐点。】

  【它的背景,其实是背后的理念之争。】

  【在调整之前,国内的大学基本上都是仿照的美式和英式的路子与风格,还有很多有着教会背景。那个时候的英美高校教育,讲究的是“博雅”,尤其是英式,他们不按照学科来分学院,比如牛津大学的著名的三一学院,就涵盖了很多不同的专业。】

  【咱们现在的两所顶尖大学之一,清华大学,当初就是这样的,不设专业,重视的是外语、基础理论和人文知识。四年级,才会着重学习专门知识。】

  【除此之外,还有最重要的,相同模式下的思想认同。】

  【所以,52年的时候,咱们决定要走社会主义路线,将这种模式改为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的理念就是高校的目标就是

  ()  培养专门人才,

  专业设置要越具体越好,

  并且要和实践就业紧密结合。听上去,就很实用。】

  【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场轰轰烈烈的院校与专业调整拉开了序幕。】

  一位老教授这样回忆:

  “当时的实施进度很快,政策下来后,扛起行李就出发,而且限期上课。不少学生是在这个大学入的学,却在另一大学毕的业。”

  又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搬家。

  不过这一次的气氛轻松了不少。

  “真的假的?咱们要搬到燕园去?”刚刚得到消息的北大学生们议论纷纷。

  “那燕京大学呢?”

  “据说他们的文科和理科全部并入咱们学校,然后工科并入到清华大学。”

  “那不就是”

  学生没有说出口,不过他的同学完全明白他想要说什么,郑重的点了点头:“就是你想的这样。”

  【燕京大学、辅仁大学这样的教会大学,在华夏的土地上消失不见。】

  【而里面的一些外籍教师和背后援助捐赠的力量与资本也都被请出华夏。】

  【在那个国家刚成立的年代,很多东西都混沌不清,再加上冷战背景,这样的做法显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不过,同样有点惨的还有几家本土的综合性大学,也就是后来被称为大调整里面的“五大母校”。】

  【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山大学。】

  【就以南京大学为例,它原本是国立中央大学,从这个名字就能看出当时民国政府对它的期望,在院系和专业设置上,也的确是堪称全国高校之冠。】

  天幕上出现了原本的国立中央大学的学院和科系设置。

  一共有文、理、工、农、法、医、师范7个学院,以及35个不同的专业系。

  办学规模非常的齐全和完整。

  【52年,南京大学保留了文理学院,与金陵大学合并。】

  【然后,它的工学院独立为如今的东南大学,工学院的水利系与兄弟院校合并,成为了如今的河海大学。工学院的航空工程系和其他学校的航空系合并,组建成了如今的西北工业大学。】

  【它的师范学院独立为了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也就是南师大。】

  还有许多现在知名的大学,都是从原本的南京大学身上独立或者是独立再与其他大学的学院合并而成立的。

  比如,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空军军医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

  路小柒根据查到的资料做了一个南京大学科系变迁图。

  在调整之后,原本的35个系只剩下13个系。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其他四所“母校”身上。】

  【这样看,似乎是一所大学分成了好多所新的大学,但实际上,被合并和被撤销的大学更多,全国的高校从原本的211所缩减为了182所。】

  这1

  82所里面按照不同的类别,分为了综合性大学、工科院校、师范、农林、医药、政法、财经、艺术、语言、体育和军事等。

  密密麻麻的一张表格,但分类得很清楚,一目了然。

  如果说刚刚还只是简单的列了一下985和211大学的区别,以及一些简单的专业设置,那现在的这一段可就将其中的组织架构列得明明白白了。

  天幕下的古人们看得津津有味,而且大开眼界。

  “咱们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没想到,这后世的大学还真的有这么多行啊!”

  “这也太齐全了!”

  一位账房先生打趣道:“没听到吗?要和实用结合,难不成我这小账房也能混个大学读读?”

  他眼尖的儿子喊了起来:“有财经大学,爹,说不定还真是培养账房的!”

  大家顿时来了兴趣,开始在那张放大的图谱里面试图找到和自己现在从事的行业相关的学校。

  “这政法听上去有些熟悉”有一位在官府当小吏的人喊了出来。

  西汉的张汤眼睛一亮:“可是律法?”

  没想到后世居然还有专门教授律法的大学!

  不单单是他,桑弘羊在家中踱步:“财经,经贸……居然有专门的学校!后世果然对其十分重视……”

  如果他没有想错的话,这俩都是与自己的本职工作有关的。

  桑弘羊疯狂的想知道这些学校到底都在上一些什么课,是不是真的如自己所想。

  同样惊讶的还有卫青和霍去病。

  舅甥俩原本还在感慨疆域大就是好,避难的时候都还有地方可以去,听闻后,霍去病高兴的喊了出来:“军事学校……舅舅,你看,我之前没有猜错吧!”

  他就觉得,以后世的种种行为,定然对军中人才的培养极为看重,就猜测是不是会有专门培养将士的大学?

  果真有!

  很震惊但似乎又在情理之中,一时欣慰不已。

  同样觉得欣慰的还有各朝代的乐师们,还有舞伎们,有的甚至是涕泪交纵:“没想到咱们这些微末伎俩,居然也能成立专门的大学!”

  要知道,在现在他们即使名扬天下成为大家,但说起来依然不过是乐户罢了。

  生来就要低一等。

  他们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的职业会与“读书人”扯上关系。

  相关人等当然高兴不已,逐字逐句的开始揣测那些专业到底教授的是什么具体内容,皇宫之中的笔吏们却如临大敌,奋笔疾书。

  这可是极为重要的东西!

  这些院校和专业的设置看似简单,但实际却是经过无数次调整过后得到的,本身就充满了智慧。

  现在朝廷创办的大学就急需这样一份东西。

  帝王们往后靠的姿态都轻松悠闲了不少。

  赵匡胤甚至忍不住哼起了小曲儿。

  有了

  这个,省事不少啊!

  当然啦,也不能原样全搬,比如那什么航天学院,现在都没影呢,就可以先放一放。

  最紧要的,是大的分类。

  “文科、理科和工科……”

  有人想不透这个分类设置,以及工程师的定义。

  “文科自然是文史,理科可否认为是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等似乎都能划分其中。这工科……”北宋的沈括喃喃自语,“似乎和之前讲的机械发明等有那么一些关系。”

  而且工科似乎还很受重视。

  “算了,先放一边吧。”

  骨架有了,下一步无非就是往里面填充血肉。

  可之前两眼一抹黑可好太多了!

  ……

  【不过,这次的大调整也有利有弊。】

  【利就是显然用很快的速度培养出了一批专业人才,教师、医生、农林尤其是工科,一大批工程师走上了工作岗位,为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今有个说法就是ste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是国家竞争力的关键。】

  ste是取自于四个单词的首字母。

  “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eerg、数学,atheatics。”

  充满着精英气质的主讲人在大讲台上侃侃而谈:

  “科学,可以解释世界的自然客观规律;技术和工程,则是在这个规律上改造世界。而数学,是技术和工程学科的基础工具。”

  【这就有点像是咱们在调整科系中的理念。】

  【而我们培养工程师、重视工程师的传统,也是从52年的院系大调整中开始的。】

  【但是!】

  【它也有很大的弊端。】

  【第一个是综合性大学被这样一拆分,一蹶不振很多年。】

  【第二个更严重一点,那就是对人文社科这些领域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很多科系被合并后,直接垮了甚至是消失了,尤其是哲学这种。】

  【以至于咱们长期以来缺乏优秀的社科人才,比如法律、金融和媒体等等。】

  【当然,这里面还涉及到了很复杂的因素,比如思想的演变。】

  【对民族精神的重塑,最先就反应在了教育领域。】

  【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华夏传统文化,以及民国遗留下来的西化思想,等等之间的冲突,为了防止404,这里不再赘述。总之,回顾那几十年,思想的摇摆与混乱,融合和争斗,从未停止。】

  【甚至到现在,还在暗潮涌动。】

  【这又是另外一个领域的话题了,打住。】

  ……

  文科的没落让天底下的大儒们继续陷入到惆怅之中。

  好不容易恢复一点的心情立刻又变得沉重起来。

  刚刚提出文脉说的山长痛惜的摇头:“文学和历史

  自然重要。若是华夏无人知道孔子,无人知道先贤,那华夏就真的亡了!”

  如此之华夏,是否还是原本的那个华夏呢?

  这就是文史的重要性啊!

  怎么能不重视它呢?

  帝王们想得要更多一些。

  李世民对众臣道:“这其实和刚才说的是一个道理。若是大唐未来的英才都是从佛门道观开办的学校中走出来的,那自然不妥。”

  更别提还是西方传过来的宗教了。

  所以,教会学校必然消失,也必须消失。

  即使现在皇室崇尚道教,但也绝不想在自己头上真的摆上一尊道祖的神像,让它凌驾于世俗皇权之上。

  “思想之争,莫过于此。”

  对这个颇有些研究和经验的朱元璋更是深有体会、呵呵冷笑几声:

  “重塑衣冠,当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思想,听上去似乎虚无缥缈,没有实体。但这东西才是至关重要的。

  衣冠也不过只是思想之下的一处小小细节体现罢了。

  这里面涉及到新旧之争,阶层之争。

  教育、建学校是柔性手段。

  流血与清洗,是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硬性手段。

  “看来后世也不是那么完美的嘛。”朱元璋好不容易抓住后世的一点缺陷,使劲嘲笑。

  心中隐隐还有些得意。

  有了仙画的提醒,他的大明一定能少走一些弯路。

  ……

  【总之,52年的这一次调整造就了一些优势,也留下了一些弊病。】

  【等到咱们后面有钱了也有心力了,开始去苏联化,尝试走自己特色的路线,也在补之前留下来的漏洞,比方把单一性学科转变为复合性学科,然后重新建设顶尖的综合性大学。】

  【道阻且长,但从结果来看,也算是越来越好吧。】

  【1999年的时候进行了“大扩招”,那同样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天幕上,主播字正腔圆的播报着新闻:

  “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出紧急通知,决定今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年初扩招23万人的基础上,再扩大招生337万人”

  高考考场外,记者采访了几个考生。

  他们的情绪显然都还算比较愉悦:

  “今年扩招了嘛,我觉得我还是挺有希望能考上的我报考了上海大学的经济学院。”

  “我报的东华大学的高分子专业。”

  “希望能考上。”

  【那会儿很疯狂,1998年我国高校有1022所,到2012年达到2442所,增加了1420所,每三天就能诞生一所大学,堪称奇迹。】

  【同样有利有弊,所以后面教育部开始刹车减速。】

  【然后,现在提倡的是让普通本科向应用技术本科转型,也就是说,开始重视起了职业教育。

  】

  【除了大学之外,大专、高职等等也都规划在内。】

  【毕竟现在产业转型,各种产业链上都需要接受过教育的素质更高的“蓝领()”

  ≈hellip;≈hellip;

  ≈ldo;9()_[(()”

  当国家需要工程师的时候,就大力发展工科,当国家需要高素质蓝领的时候,那政策就会往这方面倾斜。

  嬴政和刘彻等帝王开始思考现今的大秦、大汉等需要的到底是怎么样的人才。

  “生于南为橘,生于北为枳,不可一味照搬后世。”

  也有眼尖的人发现了后世考公的细节。

  东方朔恍然大悟:“陛下,原来后世的科举是要等到大学之后才能参加啊!”

  也就是说,如果不上大学,可能连科举都参加不了。

  而且似乎也不是所有人都会去参加科举。

  难说陆小柒一直强调的是“高考”的重要性,而非“考公务员”的重要性。

  东方朔琢磨了一下“公务员”这个词,笑道:“此词甚妙。”

  民间的老百姓们依然还沉浸在“找职业”的乐趣里不可自拔。

  “看,那不是厨子嘛!居然还有专门的厨子学校。”

  “他们连做饭都有人教啊。”

  “别说,要是现在有这样的学校,我可要去学校门口守着抢人去!”开食肆和酒楼的东家笑道。

  好的大厨多难找啊。

  “爹,爹,那是木匠啊!”

  也有女性开心的欢呼:“那是刺绣吧?还有裁衣!”

  “还有那个,不就是工地上干活的么,脏兮兮的,居然也有学校教这个?”

  大家只觉得大开眼界。

  原来这些如今看来实在上不了台面,被归类为“工”和“杂役”的行当,在后世都是可以堂堂正正的进入到学校学习的!

  读书人这个词语,似乎一下子就从神坛上被拉了下来。

  不再神圣,但却变得更加的亲切、触手可及。

  所有人心中对于职业阶层的偏见似乎一下子就被颠覆了。

  深植于心底的“士农工商”在连续不断的仙画轰炸中早就被连根拔起,只剩下一两条根须还在死命挣扎,但眼看已经无力回天。

  ……

  【教育,贯穿了每个现代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

  【我们也在教育中汲取到了支撑起生活的能力以及引领人生的智慧,从而让人生能够变得更加轻松一点,顺遂一点。或许,这就是教育的实际意义。】

  【好了,这次的视频就到这里,下次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