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3 章 智得张良
作者:行而不辍      更新:2023-09-23 21:46      字数:3206
  担心的话蒙恬不敢说出口,他相信秦始皇心里有主意,他说多了,反而让人觉得他不满于陛下。

  “朕知道你担心什么,放手去干,朕自有主张。”秦始皇一眼便明白蒙恬操的什么心,拍拍他的肩膀让他只管放心去干,他自有章程。

  得秦始皇此话,蒙恬心中大石完全放下,麻利的办事去。

  【学有所成的张良等的是一个机会,接下来的事大家都猜到了,大泽乡起义点起了农民起义之火,各地有野心的人们开始如同雨后春笋接二连三冒出来。一个致力于杀秦始皇的人,一个学了《太公兵法》,肩负兴邦定国之重任的张良,又怎么能错过如此良机?】

  【矢志抗秦的张良也聚集百余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后因自感身单势孤,难以立足,只好率众往投景驹。这个景驹本是楚国贵族,被拥立为楚王。不得不说,那个时候的楚国似乎成了很多人的一盏灯。景驹为王,不过一个招牌竖起来,冲的是天下英豪。张良在投奔途中正好遇上刘邦率领义军在下邳一带发展势力。】

  【真,怪不得人人都道刘邦运气好,刘邦运气是真好!萧何曹参这些原本在他之上的人们为他所用也就罢了,路上碰到一个张良,也能为他所用。要说张良为什么选择刘邦,两人相见如故,张良多次以《太公兵法》进说刘邦,刘邦多能领悟,并常常采纳张良的谋略。据说张良向别人讲述《太公兵法》,大家都听不明白。张良说:“沛公殆天授。”于是,张良改变了投奔景驹的主意,决定跟从刘邦。】

  !!!秦始皇表示,《太公兵法》有那么难吗?他要是记得不错,刘邦区区一个寻常百姓,最高的职位也就是亭长,别人听不懂的事,他就听懂了?

  嗯,张良那句殆天授什么的,还真是?

  【不管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作为一个物色明主的人来说,对于自己要选的明主最基本的要求莫过于对方善于纳谏,恰好刘邦一直有此良好的品质,比起一切未知之数,刘邦已然是张良眼前的人,更是他遇上的很多人里,能够听得懂他的话,听进他劝的人,张良难道要好高骛远?】

  【张良并没有,他是立刻决定追随刘邦。刘邦得张良,那是如虎添翼,喜不自胜,想想太史公是怎么评价张良的?“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随着项梁听从范增建议立熊心为楚怀王,集聚各路义军首领于薛城共商大事。值此良机,张良作为一个韩国人,并没有忘记复兴韩国,顺势忙对项梁提议道:“君既已立楚王为后人,而韩王诸公子中的横阳君成最贤,可立为王,借以多树党羽。”】

  【对张良来说,韩国为秦所灭,灭国之恨,让他恨不得杀秦始皇而后快,今秦始皇去了,胡亥个坑爹玩意把大秦玩脱,引得天下义军四起,各路诸侯纷纷自立,他韩国至今未曾立起,那怎么行?要说张良和项梁相早有旧谊,因而项梁一口应承。说干荿梁真干,命人找到韩王成,立为韩王,并

  以张良为司徒。张良“复韩”

  的目的终于达到了,“复家”

  的政治夙愿也得以实现,因而竭尽全力扶持韩王成,挥师收复韩地,也就是战国时韩国地盘。只是张良游兵于颍川附近,时而攻取数城,时而又被秦兵夺回,却迟迟未能开创大局面。】

  秦始皇听到这儿,意识到了张良的长处,善谋而不谋于守。

  【秦一世一年年底,楚怀王命刘邦、项羽分兵伐秦,并约定:谁先入关进咸阳,谁便可以立而为王。刘邦取道颍川、南阳,打算从武关进入关中。刘邦从洛阳南出轘辕山行进时,张良领着一队兵马前来跟从刘邦。刘邦向南攻取颍阳县,屠灭全城。接着攻打长社,接连打下韩地的十多座城邑,击破了秦将杨熊遗留的守军。】

  【张良和自家韩王一直和秦军你争我夺于城池,反反复复的情况,随着刘邦的出手,大局得定。不管是韩王或者张良,心里对刘邦的好感是蹭蹭蹭往上涨。知他人所长,亦知其所短,张良本就觉得刘邦为明主,韩国是他的国,他想复国,没有直接干脆请刘邦帮忙,自有他的傲骨。如今刘邦帮他拿下韩国诸多城池,他岂能不思回报。同理,韩王也是。】

  【不得不说,在人情世故方面,刘邦是个中好手,不喜欢刘邦的人总骂他是小人,道他狠辣,却也不能否认一个事实,刘邦极擅长收拢人心。在给人好处一点上,刘邦大方得很。看,韩国的十余城呢,全都是韩王成的了。咱们就说,韩王成得了自家的国土,他好意思再把张良留着?于是,韩王成留守韩国旧都阳翟,刘邦心满意足的带着张良继续进军。】

  刘邦骄傲的抬起头,他就是被骂小人,被骂狠辣他也高兴。用区区的十几座城换一个张良,他相当的值,谁不服也没有用!

  张良不可避免也想起了旧事。那时候的张良怎么可能看不出来刘邦打的如意算盘,然,刘邦并没有一开始就跟张良交易,而是先帮张良达到真正收复韩国城池的目的,之后再将选择权交到张良手里,张良是要继续留在韩王身边,亦或者要随他一道挺进关中,立奇功,扬名天下,刘邦从不勉强。

  站在张良的立场,有一个人意识到他的能力,愿意以十几座城换了他,张良能不高兴,能不愿意助此人一臂之力吗?

  如果说先前的张良和刘邦的相遇,让张良意识到刘邦是一位明主,至刘邦为韩国攻下十余座城,更让张良知道他在刘邦心中的分量,心中更多的是欢喜!

  无论在天下人看来刘邦是怎么样一个人,待他张良,刘邦从来以礼相待,敬重有加。

  【秦一世三年九月,刘邦军队抵达南阳郡。南阳郡守退入宛城固守。刘邦灭秦心切,见宛城一时难以攻取,打算绕过宛城继续西进。张良认为不妥,劝道:“沛公虽然急于进关,但这一路上秦兵还很多,而且都扼据着险要的地势。现在不拿下宛城,一旦宛城的秦兵从后面追杀过来,那时,强秦在前,追兵在后,就很危险了。”】

  【再急,刘邦也知道后路不能被人扼住,相当听张良劝的准备,一步步以计攻下宛城。刘邦又采纳

  了陈恢的意见,以攻心之术,招抚南阳太守,赦免全城吏民,兵不血刃地轻取了宛城。宛城落入刘邦手里,南阳郡的其它城池见太守已降,纷纷起而效之,望风而降。】

  看着图的秦始皇能不知道宛城的重要性,刘邦运气好是真,手下能人多也是真。各有各的擅长,各有各的配合,天下要不是他的,能是谁的?

  【宛城拿下后,刘邦率军抵达峣关。峣关是古代南阳与关中的交通要隘,易守难攻,也是通往秦都咸阳的咽喉要塞,拱卫咸阳的最后一道关隘。如此关隘,秦自有重兵扼守此地。人都到这儿了,野心勃勃的刘邦想要亲率所部两万余众,强行攻取。张良劝谏道:“目前秦守关的兵力还很强大,不可轻举妄动。”

  】

  【对呢,强攻什么的,从来不是刘邦所擅长的,一但来硬的,极有可能偷鸡不成蚀把米。此时的刘邦惟恐项羽大军先入关中,因而心急如焚,赶忙向张良问计。张良向刘邦献了一个智取的妙计。他说:“我听说峣关的守将是个屠夫的儿子,这种市侩小人,只要用点财币就可以打动他的心了。沛公可以派先遣部队,预备五万人的粮饷,并在四周山间上增设大量军队的旗号,虚张声势,作为疑兵。然后再派郦食其多带珍宝财物去劝诱秦将,事情就可能成功了。”

  】

  【听说呢!听说重要吗?张良嘴里说出听说两个字,证明他早就派人打听过消息,对敌人是知之甚深。古人诚不欺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刘邦完全没有犹豫,依计而行,峣关守将果然献关投降,并表示愿意和刘邦联合进攻咸阳。】

  【哎哟,送上门的兵,刘邦高兴得嘴都合不拢,立刻准备答应,张良却认为不可,分析道:“这只不过是峣关的守将想叛秦,他部下的士卒未必服从。如果士卒不从,后果将不堪设想。不如乘秦兵懈怠之机消灭他们。”秦军的强大,世间皆知,眼看将在攻入咸阳,也就是说,守卫峣关的大军是扎根秦国的将士。他们对秦国是忠心耿耿,区区一个守将的意思压根不能代表他们的意愿,没准秦军正等一个好机会将刘邦大军一举歼灭。】

  【听劝的刘邦意识到危险的可能,万万不能让自己和大军置于险境,当即率兵向峣关突然发起攻击。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秦军大败,弃关退守蓝田。赢了就得乘胜追击,刘邦誓要成为第一个进入关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