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大唐战神
作者:行而不辍      更新:2023-07-17 07:12      字数:3278
  沈悠目光变得幽深,唐之前各朝代的人耳朵都已经竖起来了,好奇极了李世民还能弄出什么妖蛾子。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征高句丽,虽然取得了胜利,却仍因未能灭高句丽而后悔。回师之后,看着浩浩荡荡的大军疲惫不堪的样子,唐太/宗感慨叹息道: “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此行也。”即召魏徵的家人到行营,赏赐、慰劳裴氏,立命驰驿以少牢之礼祭祀魏徵,并重新给魏徵立起墓碑。】

  真,听完这一系列,众人的感情是复杂的,怎么觉得李世民是爱欲其生,恨欲其死的人呢?这高兴就给人写碑文,不高兴就把人墓碑都给推了,是正常皇帝会干的事?

  【其实二凤出征高句丽这个事不是没有人劝过他的,只是诚如魏徵在《十渐不克终疏》中所写,到了晚年的二凤不可避免的犯了一个君王最常犯的错过,听不进别人的劝。再有理的话,不是如魏徵那样有理有据,常年劝他的人,他听不进去。】

  【正因如此,贞观之治在后世不少人看来,随着魏徵去世后,也渐渐衰败。魏徵是大唐的标杆,他在那儿,能让李世民的皇权有所约束。其实,不仅是魏徵,那些在李世民身边能够向李世民进言劝谏的人,如长孙皇后,王珪,随着他们一个个的离去,失去这些人对李世民来说不仅是精神上的伤害,也是对大唐实质上的伤害。】

  【从李世民的表现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拥有一个明君所有的特质,胸襟宽广,有胆有识,目光长远,善纳谏言。可同样,他也具备一个普通人的缺点,暴怒,爱憎分明的同时,也时常以一己之喜好行事。】

  【魏徵就像是他的一杆尺,无时无刻不提醒着他不能越界。魏徵一死,纵然大唐再有谏臣,也不再是如魏徵一样有着经世治国之才,对社会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又怎么能让李世民再如同对待魏徵一样的接受他们的监督。】

  【魏徵在李世民想要令天下大治的时候下碰上了李世民,也就得以施展他的毕生所学,李建成之死对魏徵来说是好也是坏。坏在于,他所追随的人终是败了;好在于,他碰上的是李世民,哪怕他曾想过要为李建成除了李世民,李世民本着爱才之心,也为当时的局势选择留下魏徵,也为大唐留下一道璀璨无比的星光。】

  【后世欲效仿魏徵者不在其数,还是那句话,类李世民者却再也没有。无数人羡慕魏徵,羡慕他能遇上李世民这样的君王,让他得以青史留

  名。宋史中赵顼,也就是宋神宗曾说过, “唐太/宗必得魏徵,刘备必得诸葛亮,然后可以有为,二子诚不世出之人也”。】

  【这是对魏徵最大的肯定。 ”臣愿为良臣,毋为忠臣”的这句话,魏徵得偿所愿,善终而极尽哀荣,为人臣的追求,他得到了。他和李世民之间的君臣遇合,千古难为。为后世所求却不可得。】

  确实,无数的臣子们听着魏徵所为,哪一个不垂涎三尺,恨不得自己所追随的君王都是李世民。

  突然有些理解为什么在李世民死后依然有无数人怀念李世民,不仅是天下人,哪一个读过李世民的事迹的人,从口口相传中得知李世民是个怎么样的人的人,能不希望自己能再遇上类似的李世民?

  大唐白月光,他何止是大唐的白月光,更是后世历朝的白月光。哭!为什么他们不是生活在唐朝?为什么他们追随的君王不是唐太/宗?

  秦始皇反思了自己,他或许也该开始学着纳谏言,当然,这些所谓的谏言,绝对不能只听一家。该用个什么办法才能听到天下人的心声?

  如今他手下的官里,有懂得百姓之苦,又有治国之才的人吗?

  刘邦就不愁这个了,他现在什么都不需要干,只要让别人动就好。

  刘彻颇是自傲, &34;身为臣子,不过是做了本分的事罢了,不足为奇。&34;

  他又不是什么都不懂的人,如今他最需要做的就是好好的积攒力量,把匈奴打败,打服。

  杨坚拧紧眉头,魏徵的功劳听起来很大,却也是因为李世民用得好,也不是不能用,却无须过于急切把人寻来是吧。

  如今就连李世民都在他手里,究竟要杀或者不杀,全在杨坚一念之间,别的人,杨坚何需再操心。他的大隋里难道不是人才济济?

  李世民听着天幕说起那一个自己竟然把魏徵的墓碑都给推了,尴尬是真尴尬,可除此之外,天幕何尝不是肯定于他对魏徵的信任与重任,更为后世所羡慕而不能得。

  魏徵,魏徵,他得要用得更好才行。

  【魏徵这位老祖宗暂时到此结束,接下来我们要讲的又是谁呢?文臣讲了三位了,也该到武将了。提起大唐的武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里简直不要太多,如果说各朝的臣子论功比的是经历几场大战,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里的武将,论的该是灭了几个国对吧

  。】

  灭了,几个,国?

  国?是国对吧?

  唐之前的各朝人都打上了几个问号。不确定他们是不是听错了。毕竟,李世民平定天下的本事他们都已经见识过,能让李世民认可的人,差是会差一点,但绝对不会差得太多。可这论功都按灭国来论,真,谁不听得傻眼?

  秦始皇就想问问了,唐朝凌烟阁功臣按灭国论功的说法,那岂不是把周边的大小国都打服了?不不不,他应该问的是,国都灭得差不多了,那不就成大唐的疆域了吗?

  刘邦眼睛都亮了,灭国,灭国好啊,他也不求其他,只要把他手下几个不安分的藩王都打老实就行。

  那也不对,毕竟把人打老实的那个人难道不难对付?

  他手里是没有这样能灭国的人吗?分明是他自问镇不住那么一个人,故而才会想方设法出手,就为了能够解决后患,叫天下安宁。

  刘彻很是不屑,区区小国也值得炫耀吗?他只要把匈奴解决,就是对后世莫大的功劳。李世民手下的能臣干将再多,也不及他的卫青和霍小将军!

  对自家大将军和小将军都十分信任的刘彻再一次将视线落在卫霍两人身上,怎么看他是怎么的满意。

  杨坚!!!突然很想收回刚刚的想法,他大隋人才不少,可要说都有灭国之能的,嗯,也没有几个。李世民手里的那些人,应该,可能,都在他这会儿长成了,还是得把这些人才弄过来。他就不信了,人才都被他拢来了,李世民如今不过是一个稚子,将来还能夺他大隋的天下不成?

  对,对,就得那么办。

  贞观时的李世民这会儿听着已经道:&34;若论武将,首当李靖将军。我大唐自上而下,但称李将军,谁人想到的不是李靖将军。&34;

  被点名的李靖站出来赶紧道: “陛下也是李将军。”

  李世民笑了,愉悦的挥挥手道: “朕与将军不同,朕不仅是大唐将军,也是大唐皇帝。不如将军一心只想着打仗的事,比不得将军。&34;

  年轻得李靖太多的李世民,他或许如果像李靖一样一心研究兵法布阵,未必不会比李靖更好,可他成为了帝王,他要处理国家大事,要兼顾的事情太多,多得根本没有办法再倾注心力去研究兵法。故而李世民承认自己不如李靖。

  李靖微

  鞠躬,不与李世民再争论。

  沈悠的声音已经再次响起道: 【对于大家来说,因为《隋唐演义》大家最耳熟能详的将军得是程咬金、尉迟敬德、秦叔宝等等,相较之下,我第一个要讲的大唐战神,大家所熟悉的却不是隋唐,而是神话故事,毕竟托塔天王,哪吒三太子,谁不是听着故事,看着动画片和电视剧长大的。对,没错,这回我要讲的人正是李靖,不是托塔天王李靖,而是大唐战神李靖。】

  ……天幕又在说些他们听不懂的话了,这些字加起来怎么那么让人听不懂?托塔天王,哪吒三太子,这都是什么跟什么?

  算了,重点是李靖,是李靖这个名字对吧。

  【不少只知道托塔天王李靖的人,肯定对大唐战神李靖心存疑惑,毕竟论起名头来,尉迟敬德和秦叔宝、程咬金他们难道不是更让人耳熟能详。该怎么说呢?只能说李靖这个战神太顺了!顺得存在感都弱得让人难以相信他是战神。】

  顺得存在感弱吗?

  这样的形容词把人的好奇心全都提起来了,李靖到底是顺到什么地步?才能让世人认同他是大唐战神的同时,却没有别人的名声大?

  李靖听到这儿不由摸了摸鼻子,要说顺,也不能这么说吧,毕竟他可是差点没命的。

  随后视线落在李世民的身上,要不是有李世民求情,他早八百年前就死了!

  当然,李靖也得说,论打仗,李世民也是个中好手,想当年他在李世民那样的年纪时,未必有李世民的本事。要不是因为李世民当上了皇帝,就他在战场上的表现,更能威名远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