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君明臣贤
作者:行而不辍      更新:2023-07-17 07:11      字数:3267
  沈悠感应不到秦始皇的怨念,此时此刻,她继续说起房玄龄, 【房玄龄跟随李世民在秦王府中十多年,一直掌管军谋大事,负责管理文牍,每逢军书奏章,停马立成,文字简约,义理丰厚,就连唐高祖都对他赞许有加,对侍臣讲: “这个人深重地了解机宜,足能委以重任。每当替秦王陈说事务,一定能了解人性心理。千里之外,好像对面说话一样。”】

  【说话的艺术,显然房玄龄是个中翘楚。就这样一个办事靠谱,又会说话,对李世民更是忠心耿耿的人才,又怎么能不让李世民委以重任。武德九年,李建成斥逐秦王府官属,房玄龄也在其中。房玄龄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吗?】

  【须知作为一个男人,自有鸿图之治,选择在各分割势力中选择李世民,绝不可能是房玄龄心血来潮。运作十余年,见识到李世民的才能的房玄龄,也断不会让自己的一切功亏一篑。所以,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弑兄杀弟,逼迫唐高祖退位,不仅是李世民为了皇位要去争,何尝不是跟随在他身边,随他一起打下天下的人一致达成的共识。】

  【唐朝时的环境,门阀世族,那可是几个世族联合在一起就能达到改朝换代目的之后的时代。诚然,隋之后,这种影响力相对弱了一些,但门阀对朝廷的影响依然很大,大得就算是唐高祖和李世民成为皇帝,也依然忌惮。关陇贵族这四个字所代表的份量,是皇帝必须要避之锋芒,不能轻易动手。】

  提起关陇贵族,无论是李渊或李世民都脸色微变。

  很多事其实他们并不想过多提起,但他们坐在皇帝的位置上,看似风光,实则不然。他们比谁都清楚,他们可取代杨氏,一个不慎很有可能也会被人取而代之。关陇贵族,他们为此得利,也不得不提防会有别的人也因此得利。

  杨坚同样也黑了脸,他怎么会不知道关陇贵族是什么。他们的影响力之大,杨坚何尝不得小心忌惮,在他眼前的李渊也是属于那一个集团,这也是他不能轻易下达杀李渊性命的原因之一。

  【李世民为了自己,在他身后的势力也各有各的图谋,这就有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登基,论功行赏,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功为一等,房玄龄因功进爵为刑国公。李世民赞其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

  【这是对房玄龄最大的肯定。也让房玄龄更清楚的知道,他遇上了明主。李世民登基,也终于可以让他大展拳脚。房玄龄精通

  典制政令,贞观初年,天下初定,朝章国典都不完备,他和尚书右仆射杜如晦共掌朝政,亭台楼阁等建筑务的规模以及法令、礼乐、制度以及历代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他们所制定,在当时为世人所赞誉。】

  【不仅如此,在修定律令方面,房玄龄秉持“审查并确定法律和命令,将宽厚平和做为宗旨”的思想,简化律令,又除去隋朝的苛酷刑法,这就成了根据《武德律》修正出来的《贞观律》。自房玄龄等更定律、令、格、式以后有唐一代都没有发生过多大的变动。由此可见房玄龄的能力。】

  提起律法,秦始皇觉得这种事他应该是有最有发言权的吧,大秦的律法涉及百姓生活的每一处,从耕种到收获都有相关的内容。这《贞观律》是怎么样的?看情况颇得好评。

  【追随李世民平定天下的房玄龄,备尝创国立业之艰辛,时刻不忘创业之难,警钟长鸣,力戒骄奢淫逸,以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不仅如此,房玄龄重视吏治,认为吏治问题是求治的根本,而官吏的公平正直又是治国之要道。】

  【李世民在选举官吏的问题上,主张“量才授职,务省官员”。而且提出“应当审查官吏,让他们都能够发挥各自的作用,那么国家就可以无为而治。”房玄龄忠实贯彻他这一思想,大力简政,并省官吏。贞观时中央“于是所配置的文武官员总共六百四十员。”想想宋朝冗官,一个人能做好的事,分了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人去办,造成办事效率低,财政支出大,人民负担重。唐朝在他们之前,看看唐朝是怎么办的事,他们有那点学习的态度吗?】

  突然又被骂的宋朝一干人,哪个都不敢吭声,谁让他们做得太差劲,有试卷让他们照抄都抄不好!

  提起冗官这事,秦始皇扫过自己的臣子,官是不多的,但能帮他把事情办得漂亮,让他没有后顾之忧的就没有几个,再次郁闷。

  杨坚大概数了数中央现在有多少官,最终可以肯定一点,他的官挺多,但也不算太多,算不上冗官。但这值得夸赞吗?

  【房玄龄不仅作为良相典范,更负责修国史,编纂《晋书》,在他为相期间,明达吏事,法令宽平,任人惟贤,不分卑贱,于贞观三年改封魏国公。又在贞观九年加封开府仪同三司。贞观十一年封梁国公。贞观十三年,加太子少师,留守京师。不仅如此,他的女儿嫁为韩王妃,次子房遗爱更是娶了唐太/宗的高阳公主。房氏一门显贵至极,但房玄龄却依然谨

  言慎行,不曾炫人傲物。】

  【贞观十八年,李世民征辽东高句丽,带上了太子和众多朝臣,命房玄龄留守京城,为了让房玄龄便宜行事,李世民让房玄龄遇事不必请示他,直接处置。这就意味着李世民离开长安后,房玄龄成为整座长安城的最高负责人。李世民在前线开打,后方却有人告房玄龄谋反!】

  ???本来听着觉得房玄龄很是不错,没有想到沈悠话锋一转就变了。有人告房玄龄谋反?这时候的房玄龄要是谋反,对大唐意味着什么?

  一干人都倒抽了一口冷气!

  【房玄龄作为当时长安的最高负责人,告他谋反,第一个收到消息的人当然就是他!得,房玄龄哪能自己审自己的案子。立刻,马上,房玄龄让下属将告状的人用专车送到洛阳御驾亲征的李世民面前。李世民一听这人竟然告房玄龄谋反,得,不用审了,当即将那告状的人砍了!】

  ……有一说一,哪个皇帝能做到唐太/宗这个地步?

  秦始皇自问都做不到。但不得不说,李世民这件事做得相当漂亮。

  房玄龄要是真有谋反之心,就不会把人送到李世民面前。但是,要查是谁诬陷的房玄龄吗?怕只怕只要查下去,事情就麻烦了!

  李世民直接将告状的人砍了,这就是要把事情终结。既没有寒了房玄龄的心,也能让别人的阴谋到此结束。

  刘邦惊叹无比,这李世民到底有多自信,这才能举国相托,而且在有人告对方谋反的时候,他也不问细节,直接把告状砍了!

  果然,李世民就是用来让人惊叹拜服的。

  杨坚想到自己在听说将来李家会取他们杨家而代之时,本能就想杀了李渊一家永绝后患,万万没有想到,李世民竟然那样的信任房玄龄,信任到就算有人说房玄龄谋反,他都不相信。

  贞观一朝房玄龄一个正主听得那叫一个潸然泪下,激动的冲李世民作一揖,李世民抬手道: “玄龄,你追随朕多少年了,朕还能不知道你的为人。若是信不过你,岂能举国相托?&34;

  是啊,若非全身心的信任,岂有这样的佳话流传千古。

  得遇李世民这样的明君,是他房玄龄三生之幸也!

  【事后,李世民是怎么跟房玄龄说的呢?李世民写信回去跟房玄龄主动提起这事,言外之意无非是这样一件小事哪里用得

  着兴师动众。自然免不了说起他们这么多年的君臣。李世民不知房玄龄,房玄龄又不知他李世民?】

  【知,自然是知的,正是因为知,因此房玄龄更须得把握分寸,他不能轻易越界,不能忘记他是为臣。纵然为君者信任他,将后方完全交给他,他也要记得,他是臣。为臣者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为臣的分寸,否则必将大祸临头。】

  【我们时常感慨李世民胸襟宽广,更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贞观年间得以善始善终的这些臣子,哪一个不是守住了为臣的分寸。李世民待他们再宽厚,他们都不曾逾越半分,自然而然也让李世民看在眼里,对他们越发看重几分。】

  【君臣之间,本就是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唯有如此相互懂得分寸的往来,才能善始善终。】

  确实,君臣如同夫妻,至亲亦至疏,都不可以没有了分寸。一但失了分寸,就会越界,君越臣界,叫臣心生芥蒂,难免也会不敢再一心效命。而臣越君界,最坏的结果是抄家灭族。

  甚幸,房玄龄无论李世民如何善待,一直守住那点界线,方得善终。

  【贞观二十二年,房玄龄病重,李世民派名医为其医治,每日供应御膳,并亲临探望。李世民这辈子送走了太多的人,如今,再要送走一个,他内心是悲痛的。而房玄龄在最后依然忧心家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