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金朝
作者:行而不辍      更新:2023-07-17 07:09      字数:3407
  【范文正公等人推行的庆历新政,时间虽短,却让大宋焕然一新,若能继续推行下去,大宋积弱的局面定然能够一改。可惜,宋仁宗没有改革的气魄,又是个耳根子软的,面对那些被损及利益的人步步相逼,构陷诬蔑,手段层出不穷,宋仁宗开始动摇,从而将范文正公等人贬出京城,致使新政失败。】

  【不过,范文正公的改革虽败,也为二十四年的“熙宁变法”奠定了基础,可惜,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变法”也称“王安石变法”,最终跟庆历新政一样,以失败告终。我将两次变法的内容放在一起,大家可以对比看一下。】

  变法,大宋竟然有过两次变法,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也就是说,有无数人想方设法要救大宋的江山,可是终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大宋还是深陷于泥泞中,以至于再也脱不开身。

  不用说,针对所谓的变法,必须得让人记下来,看清楚。

  【相比之下,对于王安石的变法失败,后世的认为,王安石变法所求是为富国,只是针对大宋内部制度进行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的矛盾,也就注定了他的失败。而且,王安石既为富国而已,也就将百姓的利益抛之脑后,脱离群众的变法,怎么可能不失败?】

  【想要富国,并非一味掠夺,而是应该发展生产。百姓收获有多少,巧立名目不断想从百姓手中夺取,对,确实是富国了,可百姓富了吗?打着变法的名号重新分配利益,让本来就饱受欺压的百姓遭受更多的欺压,百姓能支持才怪。】

  【国富民强,更想要得到百姓的支持,至少也该站在百姓的角度为百姓着想,唯有这样才能够让百姓成为变法的支持,也才能对抗上面那些利益被损害的人。当然,重点更是皇帝能够支持你。毕竟在封建社会,君王的支持与否,关系变法的能否发展延续。张居正的变革失败的最大原因不就是因为

  万历掌权之后,第一时间就抹去张居正的改革?】

  有了前例在先,都懂那么一个道理。

  【面对大宋的情况,重文轻武,冗官,冗兵,赋税加重的情况,图变法者,那是一心要救国。可是大宋一朝他们重用文人,以文人治国,一味求和,一次一次的退让想要求得安宁,可大宋的边境安宁过吗?】

  【随着大宋给辽国赐币,西夏赐币,徭役增多,民生多苦。庆历新政失败,王安石变法也失败了,可见大宋已然无药可救。上位者不

  思变革,既得利益者,管国家如何,百姓如何,只要他们大权在握,享荣华富贵,民不聊生又与他们有什么关系?】

  【但凡心存百姓者,断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百姓遭受欺负。那么样一个比阿斗还扶不起的王朝,怎么就没有人一股作气,把这不争气的大宋朝廷取而代之呢?诸位将军爱国,不忍天下动/乱,更希望国泰民安没有错,可是大宋的皇帝他们不争气,是真的不争气!】

  【大宋的文臣武将不是没有想过办法解决大宋的问题,无奈大宋皇帝靠不住,既如此,因何不能为天下百姓,另择明君?大宋的百姓们真的太苦太苦了,莫让他们在饱受敌人的欺压掠夺时,不该再被大宋的皇帝所抛弃,剥削。大宋的皇帝们永无休止的退让,让大宋的臣民们得不到任何保障,更让他们的付出变成笑话。】

  【百姓辛苦交的税,那是为建设国家,是为军防而用的,而不是一次一次的被皇帝和那些软骨头们用来求得所谓的太平。倘若能真换来太平也就罢了,可大宋得到了吗?既然花钱也买不到平安,为什么还要让这样的一个朝廷一直挥霍百姓的付出?】

  【大宋的天下不是他赵家一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既然君臣无能,无心保护百姓,也无意保护这个国,满心只有算计,大宋何以无人学学于少保。】

  【百姓本就是最容易满足的人,只要有饭吃,有屋住,他们便安享太平。然而边境不宁,多少百姓游离失所,家破人亡,大宋一味主和,一心以为能换太平,换来了吧?赐币增多,朝廷赋税增加,有人考虑过百姓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

  【打着太平的旗号行的却是压榨百姓的事,亏得大宋的一个个皇帝还能喊得冠冕堂皇。不对,这不仅是皇帝,还有那些主和的人,果真他们为百姓着想过吗?这样的情况,一而再,再而三,怎么就没有人取而代之?】

  嘶!一干皇帝听着沈悠的话,默默为大宋朝点了一根蜡烛!确实,打着和平的旗号,一个王朝没有骨气到这种地步了,也是前所未有。

  秦始皇听着沈悠的话,再看到沈悠放出来的变法,连忙让人拿上之前张居正推行的变法来比较。沈悠当时对张居正的变法给予了肯定,而今提起王安石的变法时,却多有指责,重点在于百姓。

  民心,秦始皇倒是没有想过这一点,他想着应该一味镇压,从而倒是忽略了,比起那些不安分的贵族们,其实百姓无须镇压,但凡能够让他们吃饱

  穿暖,能让他们衣食无忧,天下可安。

  那,先把田地的问题解决?嗯,先从附近开始推行。正好,大秦律法之下,无人敢无视大秦,这何尝不是秦始皇的底气。

  好,秦始皇心下有了决定。

  刘邦就不太一样了,他看着萧何问: “咱们现在需要改革吗?”

  “陛下,天下初定,宜静不宜动。不过,可以对众人有所约束。”萧何是有远见的人,正因如此,他明白问题需要针对现实解决,眼下的大汉不能动,须得缓一缓。

  刘邦不吱声了,确实,大汉现在刚刚建立,百废待兴,可以慢慢来!汉人。他会让大汉成为以后华夏人的标记!

  汉武帝刘彻时,改革吗?大汉如今有什么问题吗?有的,可是再多的问题都不及匈奴为患。这些所谓的改革可以放一放,等到什么时候平定匈奴,他再慢慢腾出手来收拾其他人,解决别的问题。

  问题啊,李世民心里比谁都清楚,大唐的问题不少,他就算想轻易动手也不能,所以,放一放。

  而宋朝时,赵匡胤还好,毕竟他这会儿做得还不错,可其他人,别管是赵光义,宋真宗或是宋仁宗也好,都感受到一阵寒意,要知道此时的他们都在做着令人愤恨的事,他们一次一次的出卖国家的利益,百姓的利益,只为了达到所谓的和平。

  赵光义冷眼扫过下方的臣子,他在想,底下的臣子们如今是不是都有了反心?是不是在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把他拉下马?

  害怕吗?他怎么可能不怕?

  毕竟他就是因为担心自己的位置坐不稳,所以才想方设法让大宋的官员们相互监督,相互制约。

  到现在,赵光义何尝不在想,他可不可以约束住所有的臣子了?能够让他们安安心心的作为一个臣子?他们,敢动手吗?

  【“靖康之耻”,谁人提起来不是咬牙切齿?宋仁宗之后是为宋英宗。仁宗无后,选了侄子英宗赵曙继位,英宗在位五年,可惜早逝,大宋皇帝也陷入一个怪圈中,能干的不长命,长命的都是想干事,无奈却没有干事能力的人。】

  【之后就是宋神宗,神宗在位十八年,这一位虽然任用王安石变法,可惜和宋仁宗一样,是个反复无常的人,以至于王安石被两次罢相,最终变法失败。大宋第七位皇帝,宋哲宗赵旭,九岁登基,在他十七岁亲政时,把权臣司马光贬了,而且

  重启“王安石变法”,在位期间,那是把西夏打得乖乖俯首称臣,是为有作为之君。可惜,二十四岁驾崩,而且因为无后,由此让宋徽宗捡了皇位,也是一手造就“靖康之耻”的皇帝登上了大宋的舞台,葬送北宋江山。】

  已经不是第一回听到“靖康之耻”的一干人,终于是让他们等到,可以亲耳听一听,所谓“靖康之耻是怎么回事了。

  【亡北宋者,非辽,非西夏,而是金国。金国,本为女真族,早年归辽国所管辖,后他们的首领完颜阿骨打不忍再受辽国欺压,起兵反辽,于宋徽宗政和五年建国金,是为大金国。十一年后,完颜阿骨打之弟,完颜吴乞买,是为金太宗与西夏联手攻打辽国,成功灭辽。从此,金朝便将目光放到大宋的身上。】

  【金灭辽这一年,是为宋徽宗宣和七年,此时的大宋早已摇摇欲坠,各地起义不断,加之宋徽宗一心只喜于艺术,根本没有治国之能,大宋已经是强弩之弓。之前有辽国在,有辽国对抗金朝,金军自然将重兵都用在辽国上。可是,大宋朝,他们竟然帮着金朝坑辽国。这不相当于把挡在自己前面的护身符毁掉吗?】

  【说起助金灭辽,就不得不提一提“海上之盟”。所谓“海上之盟”,就是宋与金之间针对灭辽而达成的军事盟约。而辽在中间阻隔宋与金之间,让两国只能由海上会面达盟,由此而得名。直接说“海上之盟”的内容吧,金与宋联手灭辽,约定宋将纳辽的赠币转于金,而金国则将燕云十六州归还宋朝。】

  【这么一盘算,听起来好像对大宋很是有利呢!大宋哪能不同意呢?可是,金朝傻吗?他哪怕需要一个同盟,难道就会把天大的好处拱手让你?谁都不傻。架不住宋朝一个个君臣却拿了金朝的人当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