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4 章(捉虫)
作者:长亭渡      更新:2023-11-10 20:23      字数:3950
  自从景朝建国之后,一直休养生息,支持大力发展农耕,还会按照家里的人丁分地。

  就像宋家一大家子人,人丁众多,分的地也较多。宋声刚穿到这里时听到家里有这么多亩地,很是惊讶。

  即便是家里人口多,光靠人力种田耕田,那也是不够用的。毕竟古代社会又不像现代社会,耕地种地都可以采用现代化机器,省时省力许多。

  宋家种地基本上全都靠家里的牛,剩下的就是人力了。光是耕地就要花上个把月,再加上种地,又要花上个把月。

  但老百姓并不觉得辛苦,自家有地就有根,心里也踏实。总比那些租种地主家的佃户要好,最起码收的粮食除了交税,就都是自己的。

  之前宋声还问过宋老三,说是家里这么多地,能种得完吗?

  宋老三知道他一心埋头苦读,心思不在种地上,笑呵呵的跟他说道:“傻孩子,谁家会嫌地多?那可是巴不得多种一点呢。”

  就连地沟旁边那些边边角角都会撒上一些豆子油菜之类,全都给种上东西。

  这些年,景朝逐渐恢复了元气。可国库里的钱依旧不够用,毕竟前几年北方打了几场仗,又加上高丽这场仗,光是拨下去的军饷就数以万计。

  这户部每天都快把钱掰成两半花了,盯着国库盯着死紧,可再盯,这钱也不会生出钱来。

  景帝想了许久,最后这才颁布了商人律法,做了一些改变的政策,为商人们行商提供一些更大的便利,这样也能进一步的促进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可商户的地位一旦提高了,自然就有反对的人站出来了。

  首先就是那些大臣,苦口婆心的劝告,景帝冷飕飕的看了他们两眼,直接甩出一句话,谁能让国库充盈起来,他就取消这些律法。

  这些大臣通通都不吭声了。要说来钱快,那肯定还得是经商啊。可是把经商的条件限制的死死的,还怎么赚钱?

  于是没法子,不同意也得同意。最新拟定的律法就这么实施了。

  这里面最重要的一条改变,就是商户子也可以参加科举了。

  这条消息让那些商贾之人欣喜若狂,他们盼望了好久啊,没想到老天真的降好运给他们了。

  一时之间天底下分成了两股声音,一股是那些反对这些律法的人,但又不敢明目张胆的抗议,毕竟这可是皇帝亲发的律法,朝廷上都没声响了,他们反对也没用。

  另外一股则是商贾之人,有一些激动的行商之人直接在自家跪地磕头感谢圣上龙恩了。

  翰林院因为这事儿也掀起了一阵热闹,律法刚刚颁布的第二天,宋声一进翰林院的门就听到同僚们纷纷议论,自然是有赞同的也有反对的。

  反对的人则是说道:“你说皇上是怎么想的?让那些商户子也参加科举,这以后可怎么得了哟,还给他们这些行商的人开了许多方便,那以后大家谁还愿意种田呀?干脆都去行商挣钱算了。”

  “可

  不是吗,商人就是满身的铜臭味儿,谁想跟他们一起共事啊!也不知道咱们陛下是怎么想的,怎么就会颁布这样的律法呢?”

  “小声点,陛下的心意岂是你我能揣摩的?”那人不愿意再跟他讨论下去了。

  即便他们觉得这个律法再怎么不好,那也是圣上决定的事,他们在这里议论两句也就罢了,可万万不敢议论圣上,要是传到别人耳朵里,那这官还想不想做了?

  这人默默的离他远了一些。

  不过也有一些持不同意见的,“诶老弟,凡事要往好处想。这行商挣钱也不是谁都能干的事。不种地就去做生意,你当这生意那么好做啊?外头那些摆小摊儿卖东西的人,你问问他们钱好挣不?”

  “是啊,京城里那些铺子背后大多都是那些士族权贵,自己开门做生意有哪个那么好赚钱的。陛下考虑的挺对的,毕竟前面打了几场仗,国库空虚,这个时候可不就是那些商人贡献力量的时候嘛!”

  南来北往的商人地位提高了,能够带动全国的经济发展,这国库不就容易充盈了?

  在翰林院里头的人,除了他们这些真正通过科举考上的人之外,剩下的都是一些关系户。有些话他们敢说,宋声可不敢说。

  宋声进了翰林院的门一直都闭口不言此事,皇上的决断竟然已经颁布施行了,再议论也没用,万一让别人听到一些不好的话,随便给编排添油加醋一番,说不准传出去的就不是你原话的意思了。

  为官两载,宋声行事越发谨慎了。

  可他不想参与讨论,架不住有人问他。

  “宋大人,你怎么看待此事?”

  宋声没想到一大早就碰上了蔡青云,这话是他问的。

  宋声笑了笑,说道:“圣上自有决断,咱们为人臣子的,圣上怎么说,咱们怎么做就行了,旁的事情多说也无益。蔡大人觉得呢?”

  一番话说的滴水不漏,蔡青云存了挖坑的心思,却没有想到对方如此谨慎,让他想找漏洞都找不到。

  这件事儿在京城大家都议论的厉害,但谁都不敢放到明面上去说。

  宋声早上才刚在办公房坐了一会儿,贺平就过来了。

  他冷着个脸,强调了一遍,“关于圣上新颁布的律法,你们谁要是心存疑虑,可以来找我言说,但私底下禁止议论。再过三年,就到了翰林院擢考的时候,你们都还没有外放做官,要是因为这件事儿被人抓住把柄,以后的前途还有没有,好好掂量掂量。”

  贺平平时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能站出来说这话,肯定也是因为上头有人敲打了。再者他也是翰林院的人,若是有人在翰林院出了事,连累了整个翰林院,他面上也不好看。

  虽然他们这是个清水衙门,但名声可是响亮的很。要是因为这事抹上了污点,贺平也好不到哪去,肯定会被追责的。

  大家听完之后都默不作声了,不管别人怎么样,这事儿都跟宋声扯不上关系。

  其实私心里来说,宋声觉得景帝

  颁布的这个律法还是利大于弊的。

  可能真的会有一些老百姓放弃种田,转而投身商贾。可有些人说的也对,生意也不是那么好做的,你拿个东西出去卖,就能卖得出去吗?也是要有头脑,有策略的。

  况且按照景朝现在这个国情来看,这个法子目前来看应当还是利于国情的。

  此时的御书房。

  景帝紧抿着唇,脸色面无表情,旁边跟着的太监大总管刘德福刘公公在旁边伺候都小心翼翼的。

  旁人不知道,可他却了解这位他自小服侍的皇帝,他虽然脸上没表情,但他一眼就能看出来,皇帝的心情很差劲。

  自从律法颁布之后,朝堂上的大臣见劝谏也没用,就改写折子呈了上来。

  尤其是里面还有几个上了年纪的老臣,都是出身士家大族,相当反对新的律法。

  一连三日都在往上递折子,景帝的心情差到了极点,脸色逐渐难看起来。

  刘德福在旁边伺候着都不敢吭声,帝王喜怒无常,都说伴君如伴虎,即便他陪了这位圣上几十年了,但在说话做事上依旧小心翼翼的,生怕哪句话不对触动了天颜。

  虽然大臣们无法阻止皇帝一意孤行颁发新的律法,但并不代表他们就此放弃了。阻止这件事的方法还有很多,悄悄在背后使绊子,让这些措施不好进行下去,也是他们的手段。

  景帝今天收到的折子里头,不光有那些老臣劝他收回成命的,还有一些对他忠心的臣子对律法实施之后现状的反馈。

  都是在律法实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然光凭这几个老家伙上几道折子,他也不会如此生气。

  刚才干儿子端过来的茶已经凉了,刘德福在旁边恭敬的说道:“陛下,茶凉了,老奴再去给您换一壶。”

  景帝抬起手,揉了揉双鬓,又开始风头痛了。

  他抬了抬手,说道:“不用了。”

  他压根就没心情喝茶,桌子上堆了这么多折子,他看着就来气。

  景帝已经算是勤政了,每天呈上来的折子再多,他基本上都会当天批完,即便是熬夜,也不会拖到第二天。

  古代帝王大多都活不长久,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累的了。整个国家都需要他管理,那么多折子批都批不完,身体极容易累垮。这两年景帝明显感觉到身体大不如前了。

  景帝很是头疼,那些个老家伙就会给他使绊子,丝毫不让人省心。

  “刘德福,朕感觉身子愈发不如从前了啊!”景帝感叹道。

  刘德福诚惶诚恐地上前赶紧说道:“陛下就会说笑,您龙体康健,定会万寿无疆的。若是感觉有什么不适,院正就在太医院候着,把他招来给陛下瞧瞧?”

  景帝摇摇头,“不用了,来来回回都是那些话,劝朕好好休息。朕也想好好休息啊,可你看看,这一个两个的,都不让朕省心!”

  刘德福本来想说陛下如果实在烦心,可以与国师大人聊一聊,可转眼一想,国师大人压根不在朝中,也没

  办法替皇上排忧解难。()

  自从高丽的战事平息之后,一真大师就又云游去了,也不知去往何地。他的行踪一向成谜,就连陛下都不清楚,但刘德福敢说,整个大景,国师应该算是皇帝最信任的人了。

  5长亭渡提醒您《小夫郎他旺夫呀》第一时间在[]更新,记住[(()

  于是他话到嘴边拐了个弯儿,说道:“要是国师大人在就好了,肯定能替陛下排忧解难的。”

  景帝也叹了一声,“朕也想国师能一直待在京城,可国师不愿意,说什么凡事自有定数,不能强求。”

  把他留在这里当国师当初还是他说了好久,对方才同意的。本来作为一国之君,他可以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命令一真让他待在京城里乖乖的做国师,可景帝知道那不可以。

  因为他亲眼见识过一真的神通广大,天子承受天命,对这方面多少有一些忌惮。好在后面国师帮了他不少忙,也就随他去了。

  等等,虽然国师不在京城,但国师之前一直想要收做关门弟子的人在京城啊。

  虽然对方不同意修道入道门传承国师的衣钵,可四舍五入,也算是国师的弟子了吧。

  景帝这么一想,干脆利落的道:“刘德福,朕记得。国师看中的那个弟子宋声,还在翰林院吧?去,宣他进宫,朕要见他。”

  刘德福得了话,心中欣喜,赶紧说道:“老奴这就去。”

  皇帝心情不好,他们这些跟在旁边伺候的人也战战兢兢的。刘德福对宋声印象还不错,这会儿也是发自内心的希望他能够替皇帝解决问题,让他们底下这些伺候的人能好过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