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3节
作者:林一平      更新:2023-07-14 10:26      字数:5700
  户部李尚书点头应了。“臣会令陕西加快迁徙百姓的速度。尽量让百姓在秋天来临前在四郡安顿下来。”李起元从到了户部做尚书以后,很快在几位老臣的传、帮、带之下,明白了天子的目的。他很快进入角色, 担负起户部尚书的责任,积极领导户部的所有官员,配合天子将陕西行都司恢复秦汉森林遍地行动。他认同天子所言的黄河泥沙就是因为陕西垦殖过度。为此,他还上本建议陕西停止养殖山羊。山羊与绵阳不同,山羊吃草的时候,会把草根都翻出来咀嚼的。往往是养山羊多的地方,即便有很多杂草丛生的山岗,在几年之后也会变成光秃秃的、寸草不生之地。春风刮起来的时候,所有人都是满脸满头的尘土,这般的狼狈模样,在陕西做总督的那几年,他见的太多了。若陕西行都司能少了垦殖的百姓,朝廷也不用在中下游每年几十万地投到治理黄河中。“祸根就是盐商。”李起元一针见血指出陕西水土流失的关键。“原本在陕西没有那么多的百姓,都是盐商从各地招募过去的。当初朝廷所施行的开中法,盐商送粮到陕西三边换去盐引,结果盐商引来大批的百姓到三边垦种。春天垦荒破坏了水土,冬天又要烧木柴取暖。盐商倒是省了运粮的银子,害得陕甘宁水土流失,朝廷应追究盐商的责任。”这几年陕西不停地往外移民、减少当地种田的百姓。李起元在陕甘宁的总督任期里,并不认同朝廷的说法是为了减少黄河中上游携带的泥沙,他认为朝廷移陕西百姓去辽东,是为了占住辽东这块土地。毕竟辽东苦寒之地,陕西的百姓迁徙过去,总比湖广百姓过去适应的好。等他到了户部做尚书以后,翻看天启元年这几年的各方面资料,一扇新的大门在他眼前打开:原来黄河的泥沙是这样来的,原来黄河的治理应该从源头减少泥沙。尤其是去年那样的降雨量,他早就在准备赈灾的物质了,结果黄河流域无事,淮河流域基本算是无事。然后李起元与徐光启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黄克缵看着李起元比自己升堂还义愤填膺的态度,忙安抚他说:“盐商这两年出了不少银子了。”李起元不认同:“朝廷每年投去治河的银子、赈灾的银子,少说有几十万两,多的时候有两百多万两。这两百年累计下来是多少?还有在水灾中死去的那些人命呢?”这样算起来,把大明的盐商得都抄家了啊。黄克缵再一次感觉到自己不适合做刑部尚书。张问达与汪应蛟一起致仕后,现在的左都御史是何宗彦。他看热闹不嫌弃事大地撺掇:“邸报应该把李尚书的言论适当地透露出去。不管天子想不想与盐商追究在三边垦荒的损失,得让盐商知道他们赚的银子里,有黄河遭灾的百姓性命。”周嘉谟老神在在地打瞌睡,黄克缵立即把刑部右侍郎赵秉忠扯过来。“状元郎,你与他们俩商议这事儿该怎么办?”赵秉忠无奈,刑部左侍郎乔允升也七十多了,向天子递交了几次的辞呈,天子正在考虑适合的刑部侍郎人选。他虽然是状元郎,但是对上前辈何宗彦、李起元,明显不够看啊。幸好这时候天子到了,养心殿立即安静了。如今的小朝会就在养心殿,大朝会在文华殿。天子通常只在小朝会上与臣子们讨论三到五件事。大朝会上则往往是公布一些朝廷大的举措、或是就某一件事征求臣子们的意见。并不要求当场能有结果。往往会给朝臣留出一定的时间上本。真正做决定的事情,既不是在大朝会也不是小朝会,而是只有六部七卿和两国公、三阁臣参与的小会。赵秉忠不用面对户部尚书和左都御史的诘责,立即退回到自己该站的位置。朱由校坐下后,各部老臣也在天子的“赐座”后领先坐下。今天要讨论的事情有三。第一件是何宗彦提起的江西御史田珍疏陈限禄一法,建议以万历四十八年间给宗室的数目二十万六千为标准,根据各府宗室人数的多寡重新制定标准,就以现在人数为准,日后子孙增多,也只能在原额内原支均支,户部不再增加禄银数量。朱由校自然是没什么意见的。那些宗室只能吃喝,什么利国利民的事情都不做,二十万六千的银子给他们,都嫌给多了么。但是群臣没意见,这一条宗室限禄法顺利通过。第二件事情就比较大了。叶向高提起朝廷昨日得了延安府的五百里进京急报,报延安府各地有零星的飞蝗出现。毕自严立即站起来说:“陛下,飞蝗一旦成灾赤地千里。朝廷应该立即采取措施。”刘一燝接着毕自严的话说:“昨天接到急报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陛下带领我们几位商议后,立即回复了延安府,并指令榆林卫将士协助延安府灭杀飞蝗。”“我们给榆林卫和延安府建议的方法有三:一个是举篝火,夜晚期间飞蝗习性会扑火。这个方法只对能飞起来的蝗虫有用。第二个方法就是器具扑打,或是网袋兜揽。第三就是开沟陷杀法。”韩爌在刘一燝后面补充。这都是非常古老和传统的灭蝗虫的方法了,也是经过验证有效的方法。对在座这些人来说,是不需要再做更详细的解释的。朱由校见臣子们都理解了,然后就开口说话了。“朕的意思是主动放弃延安府今年的守成,在延安府的周边制造隔离带,主动用篝火法每天晚上灭飞蝗。不然飞到临近庆阳府、平阳府,会造成蝗灾的蔓延和扩大,损失则会更多。”这种断臂求生的法子,针对蝗灾是最有效的。“如果众卿都没有意见的话,延安府今年免税。按颗粒无收给与赈济。从救急的赈灾款出银子。”见臣子们没有反对的声音,朱由校转向何宗彦。“何卿,你们都察院再增派御史去陕西道延安府,一定要把蝗灾控制在延安府内。要稳定百姓,朝廷救灾的粮食也该跟着做好准备。你们户部的意见看看从哪里出合适。”李起元才从山西回来,他立即站起来说:“陛下,臣请旨去陕西处理蝗灾。”周嘉谟替天子拒绝道:“李尚书,你现在不是总督进京叙职。你是户部尚书了。”李起元讪讪坐下,朱由校安抚他道:“李卿莫急,宁夏卫和榆林卫这几年的收获颇丰,不会使延安府的百姓遭受饥馑。”毕自严站起来提议:“榆林卫离延安府最近,就先从榆林卫出粮。江苏、河南去年没有遭水灾,两省的太平仓也得以补充部分,再运往榆林卫就是了。”朱由校点头,开始议第三件事情。“安南的战事进展顺遂。朕想把两广的百姓往安南迁徙,你们怎么看?”作者有话要说:历史上延安府的蝗灾,导致陕西接下去的发生了蝗灾后的旱灾,然后农民起义……第906章 木匠皇帝161没人发表反对的意见。基于这块土地上的、千余年的羁縻边远疆域的异族经验, 能参加小朝会的人都从心底里认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的含义, 也对这句话有着深彻骨髓之痛。近一点儿的是建奴把辽东的百姓看成牛羊一样的家产, 远一点的蒙古人何尝不是把汉人当作两脚羊。还有最近的彝人、土人叛乱, 在这些叛乱中遭殃的汉人百姓,那都是不被当人的明证。叶向高见无人反对, 抽出笏本往下念:“去年各省都在户部的要求下,再次进行了耕地和人口数量的普查。大明现有的人口数目已经是洪武四年的二倍半有余。尤其是江浙、两湖、两广孳生的人口数量为最。以省计算孳生人口数量总量超过了三倍。四川因为在洪武年间有数次移民入川, 成都府的人口数量已经是洪武年间的十倍以上。考虑到其起始基数非常小, 故不在此次的外迁百姓考虑中。陛下, 臣综合考量了地域、气候适应等条件的制约,以为把福建的人口迁徙去吕宋;广东、广西的百姓迁徙去安南比较适合。新元省的再迁入人口以江浙为主, 同时可将山东、北直隶的百姓, 考虑往辽东、朝鲜迁徙比较适合。”这样遍地开花的大规模迁徙, 可是大明历史上从来没有的事情。徐光启站起来为叶向高背书。“陛下,臣考察了近十年京畿已经江南的耕地产量与每年种植密度的关系。虽然像占城稻等好品种是能够增加产量, 但是耕地的地力即便是有肥料补充, 对地力还是有影响。臣与户部毕侍郎合作,在京郊的农庄挑选了三十倾耕田各三一做测试:同样的熟田, 第一种是一年耕种一次, 第二种是收了稻谷之后种一次秋菜, 第三种是一年耕种两次, 即收了稻谷后再种一次冬小麦。三种耕作方法做对比,同样将稻草根茬烧荒,施加同量同种的肥料后, 第一种耕作方法,第二年的产量会比前一年增加三成左右,远超过第三种的稻谷和冬小麦产量综合。且收到的稻谷颗粒丰满,食用的口感最佳,近半的稻谷可选做良种。第二种耕种方法,出来的稻谷产量、口感都居中,但是其后种植的秋菜能够满足百姓冬日所需。收割秋菜后,予土地修养三个月,也是有助于恢复地力的。前两种耕作五年的总收入,超过第三种不停歇地连年耕种的产值。不仅朝廷容易在冬日里征集到足够数量的河工,或整治水渠为来年的耕种做准备,或是去疏通各地的河道,就是百姓也能在冬日得到几日休养。所以臣建议朝廷在有足够的疆域,可供百姓耕种、居住的时候,附议叶首辅从人口密集的地方,迁徙百姓去新的地方耕种。”毕自严站起来向天子拱手,证明徐光启所言非虚,然后就坐了回去。叶向高向徐光启点头示意,表示感谢他对自己提议的补充,才继续往下说。“陛下,徐侍郎、毕侍郎从地力等长远方面做考虑,臣主要是从长治久安方面考量的。若没有足够的汉人百姓,即便再次重立了交趾布政司,一旦再出现黎氏那般心怀不轨之人物,还是会造成交趾乃至整个安南地区的动荡。甚至交趾布政司也会再度出现前次不得不撤销的情景,令朝廷不得不重复投去军力财力维持。从长远考量,为子孙百年计,在朝廷不可能继续在安南驻重军的情况下,臣建议恢复交趾布政司后,安南的居民以汉人百姓为主要族群方为上策。故臣建议册封为朝廷收复安南的功臣张之枨以侯爵;册封将吕宋成为大明一省、有开辟疆土之功臣孙承宗以侯爵。册封为朝廷增了新元布政司的功臣南居益以侯爵。”叶向高这三项提议是比照张之枺在朝鲜的封侯战功。至于是否世袭之事他没有提出,那是天子考量给与臣子的恩赐。英国公府能够得到世袭国公爵位,与张辅在交趾的功劳有绝对的关系。但张之枺、张之枨兄弟以参将的身份、和孙承宗、南居益这俩位三品官员一样,都是凭借陛下、黄克缵、徐光启等研制的火炮立下功劳,又与张辅的靖难功臣新城侯三次征战交趾有太大的差别。可不论怎么说,这几位凭开疆功劳世袭侯爵都不过分。“依叶首辅提议的封爵,朕以为在火炮研制中起了决定作用的黄卿、徐卿,也应该在封爵的考量中。此事待下一次的小朝会再议。”君臣对视一眼,心有灵犀不言自明给黄克缵和徐光启封爵将产生的影响。朱由校看着落座的叶向高在心里叹服,这样的首辅才是辅佐帝王的合格辅臣。叶向高则在心里赞道:若陛下有心,自然会以爵位酬劳黄克缵、徐光启。因为这样做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朝廷再不用勉强士子们去学数术等科目,黄克缵和徐光启的榜样在前,自然会有更多的学子为了高官爵位而努力了。崔景荣站起来提议:“陛下,臣以为熊廷弼和周永春凭辽东战功,也应加封伯爵。”自古文臣凭战功晋封爵位的就很少,但是崔景荣的建议正中朱由校的内心。开疆辟土的几位功臣应赏,但是熊廷弼和周永春在辽东危及的时候,能做出正确的应对、稳住辽东的局势、守住辽东,并在之后妥善处理、收复辽东全境,依功酬爵对其他文臣也绝对是激励。周嘉谟见无人反对,就起身说道:“陛下,老臣认为这几位无论是封侯还是封伯都是应该的。但是老臣想说是不是等安南、吕宋、朝鲜安稳下来呢?老臣还有一个提议,便是令张之枨镇守交趾,同时将广西的一半官员随迁徙的百姓过去交趾,这样有助于稳定交趾的局势。对后黎朝郑氏的残余势力,也容易同化。”崔景荣立即站起来反驳:“陛下臣认为应该派人提醒张之枨,应该仿效辽东和朝鲜的做法。才是长治久安的上上之策。广西迁徙过去的百姓,才能安居乐业。臣附议将广西官员半数派遣去交趾。吕宋所需官员从广东调拨也比较好。”赵秉忠看着崔景荣在周嘉谟跟前也不气馁,不禁就感到自己还有太远的路要走。每次老部堂抓他去对那些前辈,他都是心有余悸,不敢据理力争也不敢犯颜直怼。朱由校考虑一下说:“封爵之事待下次的小朝会再议,调拨官员之事也留待下次的小朝会再议。今天先把迁徙百姓的事情定下来。从哪里迁、具体怎么迁,是不是沿用四丁抽二之旧策。”一番讨论之后,小朝会决定采用成熟的四丁抽二的移民旧策,在户部核查了要移民的各县人口黄册后,就派给各省立即执行。因为迁徙之事涉及到太多的县,所以周嘉谟作为吏部尚书建议朝廷,取消对地方官员考核中的人口孳生这项指标,用迁徙出去多少百姓、占剩余人口的比例来替代。周嘉谟的这项提议,虽在这次小朝会的议题之外,也立即获得了通过。随着各县迁徙人口数量下达的同时,官员随着调派去几个新布政司也成为定论。移民比例成为考核地方官员的执政能力的新指标,一时间各地都非常重视移民之事了。到了秋天的时候,延安府经过三个月的努力,成功将飞蝗控制在了本府一境。收到延安府的临近几府,没有被飞蝗影响了秋收的报告后,朱由校才把提溜了三个月的心放回了肚子里。与此同时,陕西各地官员纷纷将自己管辖区域,出现大小不等旱灾、虽极力抗旱、没有造成明显歉收的奏折,也如雪片一般飞到京师。徐光启在小朝会上提出建议:“陛下,陕西今年飞蝗成灾只涉及延安府。但臣考据了千余年飞蝗成灾年份的所有地方志。有飞蝗大面积成灾的前一两年,通常会略略呈现出偏小规模的旱灾。在飞蝗形成之后,往往会连续两、三年以上的、甚至持续更久的大旱。臣根据这些经验总结,建议将除了渭河、泾河等水流量比较大的流域外的百姓,就是今年已经因降雨不足出现旱情、且耕地不能得到附近河流有效灌溉的县府,将这些县府的百姓即时、主动地向外迁徙,可以避免在遭遇持续旱灾的情况,因歉收出现大量流民的。同时臣认为,现在已经进秋,再把陕西百姓往辽东、朝鲜迁徙,不仅会因迁徙路途艰难、越走越冷出现生病、死亡等意外,还会因为冬天到辽东难安顿,出现更多的死亡。因此臣建议将陕西百姓加快迁徙出境,目的地是去南方。最好能在山东乘船去新元省。”徐光启做了多年的工部侍郎,他的精力主要投注在做实事上,甚少在小朝会上参与民政方面的事情。但他只要开口,就是拿数据和实例来说话的。他这一席话立即就将所有人的心弦绷紧了。是啊,连续的干旱才会出现蝗灾。歉收后的流民,会把没出现旱灾的府、省也冲击的失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