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7节
作者:林一平      更新:2023-07-14 10:26      字数:5019
  第899章 木匠皇帝154孙承宗离开京师前, 朱由校把他召到养心殿。这次面君就不是既往他给天子讲书了,而是作为地方大员离京前的奏对。“孙卿,你此去大元岛,在新元省的民政事务上,要服从、配合南居益的调派。”孙承宗赶紧表示自己会听从、服从南居益的安排,配合他完成好福建移民和新元治理。朱由校见孙承宗的态度端正,才略略放松了一点儿语气。“孙师,为熊廷弼与辽东官员处理不好关系的事情,你知道先帝的为难。朕不想你去到闽南后,与福建总兵谢隆仪好好相处,不要给朕也出这般的难题。”孙承宗受惊, 忙对天子说:“陛下,臣会收敛脾气的。”朱由校点头。“虽政事为重, 但朕亦不想孙师受委屈,更不愿孙师的才能和精力浪费在维持人际关系上。这里面的度,就要孙师自己去把握了。”孙承宗的脾气比熊廷弼好不了太多, 可能就是有才华的人脾气都大。但是自己在临行前得天子这么语重心长地与他谈心,几十岁的人,在不到二十岁的学生面前还是有点儿脸红。“陛下放心, 臣会处理好政事与同僚的关系。”“朕信你。目前新元只有你和南居益, 你若是能处理好与他的关系, 以后你率军去吕宋的时候,少不得就有了南居益在新元做你的坚强后盾。”朱由校慢慢说着话,继续点拨孙承宗。“你也是帝师, 南居益不会明面为难你。但是常人若是受了闲气,除了圣人,其他人就难免不在往来中带出来。朕就是想维护你,吕宋距离京师也太远,遇事若没有南居益的及时出手,你可能就要先吃苦口、吃大亏,甚至误了自己的性命、误了政事。你可明白?”孙承宗哪里有什么不明白的,天子对他说的都是为他好的肺腑之言啊。他满面惭愧对天子行礼。“陛下,臣一定记得陛下的劝导。不会误了吕宋之事。”“好。那朕就放心了。你此时去福建稍作休整,然后与当地通晓吕宋的人多咨询。再从新元往吕宋去。对于吕宋的西洋人不必留情面。这些西洋人遇到不自己强的,就开口要求做生意。也是没有半点公平诚意的。遇到比自己弱些的,都是杀人放火直接动手抢的,无论是粮食、矿物、船只、人口还有土地,什么他们都可能去抢。这就是西洋人在这个时代的海上伦理。所以,你不要抱着他们是有教养的、可以感化的观念去看待这些强盗。孙师明白朕的意思吗?”孙承宗点头,“臣明白,吕宋的西洋人欠了汉人三万多条性命呢。要是不能让西洋人有汉人的性命需要以一抵十,以后西洋人还是不会小心对待汉人百姓的。”“你明白就好。朕得到的有关吕宋的消息是那里气候温暖,稻谷可以一年三熟的。而当地的土著并没有什么家国的观念的。”孙承宗立即瞪大眼睛,“那,陛下,西北越来越冷,只能一年一熟。这样的好地方也应该像新元一样归到大明啊。”“所以,你去到吕宋后,要立稳当了,为朕守好这吕宋布政司。”朱由校好像说今儿天气不错的模样,但是吕宋布政司却震撼了孙承宗。他明白自己这次是破格拔擢,但是要是能够开疆拓境,也就不负身兼的兵部侍郎了。他看天子要接魏朝递过来的堪舆图,赶忙上前与魏朝一起将堪舆图展开。“孙卿,你看着堪舆图,当明白吕宋位置的重要。”孙承宗点头。“臣守住吕宋这里,南思受守住新元,琉虬是大明的附属,等张之枺把朝鲜平定了,就不虞倭寇侵扰大明的沿海了。”这话说的天子失笑,果然是大明的士大夫没有西洋人那般的殖民**吗?“孙卿,你看这里、这里,这里不仅是一年三熟,而且这里都只有未开化的土人部落,还有就是历年漂洋过海谋生活的汉人。如果大明能像三宝太监那样在里克留名,最好是能为朝廷在里克得到站脚之地,就不虞西洋人再来骚扰大明的沿海了。”朱由校尽力放缓说话的语速,让孙承宗好能明白自己的目的。孙承宗的眼神跟着天子的手指移动,最后等天子的手指停住了,他才喟叹道:“还是成祖深谋远虑啊。安南之战就是应该的。若没有放弃交趾的话,从交趾的南端过去把这里掐住了,荷兰除非从天上飞到大明来。陛下,臣明白陛下的心意了,第一步先稳住吕宋这里,第二步就等朝廷收回交趾后,吕宋与交趾的水师继续南下,在这里扼制布置水师,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阻止了西洋人再来大宋沿海骚扰。”“你选的这个位置非常好。但是大明还是会同西洋人做生意的。以后朝廷会在吕宋开市,将大明的丝绸、布匹、茶叶等运去吕宋与西洋人贩卖,但是再不能出现西洋人用坚船利炮打下厦门,然后叫嚣着大明只能与他们一国做生意的事情。”孙承宗自然明白天子话里的意思。“陛下请放心,臣绝不辜负陛下的期望。”天启三年的春天,没了西北的潜在威胁、没了辽东的咄咄相逼,不仅是京师的百姓,就是大明上下都是一片和乐。在这样的欢乐祥和气氛里,英国公夫人从皇宫回到府里的脚步都是飘的。从年前的乾清宫宴席之后,英国公夫人除了正月里随着众勋贵一起入皇宫参加御宴,也就每个月跟着所有的诰命一样,去宫里拜见皇后一次,然后晚点出宫,说几句私房话。不是她不想进宫看女儿,而是女儿的功课太多了,她回府就与英国公抱怨,“天子是要教皇后成为女学究吗?女儿又不用考学的。”英国公也不能拿这事儿去问天子,只能安抚老妻说:“你就当是天子布置下来的事情。艺多不压人的。她现在没孩子多学一点儿总是好的。”英国公夫人愁的就是孩子的事情。眼看着成婚快半年了,一点消息都没有。世子夫人安慰她无数次,“妹妹还小呢。晚个一年半载的对妹妹也好。”二夫人和三夫人也劝婆婆不要着急,“妹妹就是明年有孩子都不算晚,何况这才成婚不到半年。”英国公夫人钻到牛角尖里,“你们哪一个不是成婚不到半年就有信了?站着说话腰不疼。”三个儿媳妇立马被婆婆噎回去。唉,这年头劝婆婆也不是好做的事儿。低气压的英国公府,连英国公都屏声敛气不去招惹老妻。但他到底还是扛不过老妻的压力,在心里抱怨了朱由校几句没用,私下进宫去找王安。让王安出头找太医给天子夫妇看看。王安苦着脸说:“国公爷,太医院的院正,三天给帝后请一次平安脉的,说帝后的身体都好着呢。”“那怎么还没有消息?”英国公瞪眼。王安看着这样的国公爷怂的腿抖,只能换个话题转移他的注意力。“国公爷,宫里没有太后,也没有太妃能在帝后面前催促。天子又没有别的妃嫔碍事,晚点就晚点儿呗。”“你以为朝臣不会催吗?你赶紧安排了。”“国公爷,咱家真的不敢,皇爷会打死咱家的。要不,你去找院正说说?皇爷不会把你怎么地的。”王安把皮球踢回来。英国公憋了一肚子的气回府,却见老妻眉开眼笑得快要飘起来了,那模样比得了长孙的时候差不了多少。“什么好事儿,让你这么高兴?”连着两、三个月,只见老妻越来越焦虑的,难得晴天了。英国公夫人笑得合不拢嘴,“今儿曹太监接我进宫见娘娘。刘院正今早给娘娘请了平安脉,说是**不离十啦。”“真的?”英国公想要念佛。“是啊。刘院正说了再等个三五天才好完全确定下来呢。你知道他们那些做太医,从来都是十分的事情说成七、八分。刘院正不会一个滑脉还把不好的。娘娘高兴,得知天子再与内阁议赈灾的事情,就让曹太监接我进宫。估计这时候天子也该知道了。”英国公就后悔自己去找王安。“唉,这个孩子来的不是时候啊。”英国公叹气。“怎么不是时候了?嫡长子呢。”英国公夫人立起眼睛。“你忘记啦,前天朝廷才得了黄河决口的消息。”英国公夫人立即塌下了肩膀,垮着脸要哭出来了。“哎呀,这可怎么好?太不吉利了。”英国公想了一会儿说:“我进宫去见天子,看看能不能把消息延后一些天再公布。”“那你赶紧快去快去。这黄河倒也是的了,没有一年不决口的。年年不知道花了多少银子修河堤。工部那些人都是吃干饭的,就一条河怎么就修不好了?前朝也没见年年决堤的。”“你这话在家里说说也就是的了。你出门说,别人改以为是天子的意思了。我和你说,今年黄河决口,淹的地方算最少的了,比去年好多了。工部换了新法子治河,也许以后就不会再决堤了。”“哼,等黄河明年不决堤,你再为工部说话。”第900章 木匠皇帝155朱由校召集了六部七卿在养心殿里讨论这次黄河决堤的赈灾事情。赈灾的银粮已经拨下去了, 他想借此机会, 让朝臣认识到工部这一年多投的百万银子在治河上的效果。在参加黄河再次决堤的赈灾讨论的文臣面前, 挂了几幅黄河流域图。徐光启给在座的同僚做简单的说明。都是科举上来的人, 不用徐光启细说, 只看几张图就明了黄河两千年的河道变迁史了。徐光启着重于大明以后的河道变化、还有工部的治河方案。“从黄河夺淮入海后, 就造成了淮河水系紊乱。由于黄河水势强于淮河, 其携带的巨大数量泥沙, 使得淮河下游渐渐增高。逼得朝廷不得不在每年的冬季里, 都要征调数万甚至十万以上的河工,在淮河两岸加筑河堤。但是黄河还是倒逼得淮河向南,成为河南、江苏等省的祸根。去年工部的治水根据陛下的提议,在束水冲沙的基础上,试图从源头减少黄河携带的泥沙, 准备在今后的十年、十几年、几十年里, 能够彻底解决黄河携带泥沙问题。第一是通过在上游植树,迁移陕西的百姓去辽东、减少上游居住的人口数量,减少耕田和砍伐树木,有效地减少黄河上游植被的破坏,减少黄河携带河套的泥沙量。然后工部在冬季枯水期,用新式煅烧的石灰,重铸了渭河的北岸,使得黄河水增加了入渭河的流量。今年春天开河后成功地在十个监测泥沙含量的取水点,检测到黄河水携带的泥沙量,比去年同期减少了近半数。第二个重大举措是工部在去年的冬季里, 改变既往的治河“北堵南分”之策,简单来说就是在北边疏通古河道,让黄河直流入海。工程浩大,将要分为几期完成。去年冬季初步完成了第一期的计划,使得黄河今年在睢阳段堤坝不保的危机时候,及时地使用初步疏通的古河道做了部分分流。估计该工期还需要三到五年才能完成第二步。但已经见到了初步的效果。就是这次的黄河决堤,给睢阳、徐州、邳州一带造成的损失就远远小于了既往几年。今年只在睢阳周边淹没了部分农田,受灾的百姓不超过二十万人。”王永光等徐光启讲完以后补充道:“去年冬季的治河银子,基本都用在了清理古河道、以及挖掘古河道湮没的河段。我建议内阁和六部考虑工部的新计划,就是在今年枯水期到来前,堵住月初掘开的分流口,然后增调二十万到三十万的河工,在今冬把二期工程提前完成。二期工程也还是包含了两部分。一部分仍是加强渭河的北岸,同时继续用植树等固定河套两岸的沙漠,争取早日恢复其前秦时期的森林化样貌。另一部分就是继续拓宽、加深今年分流黄河洪水的古河道。如果能够达到使大部分的黄河水走古河道的目的,明年淮河就可以不再受黄河的汛期影响。明年冬季就可以把治河的重点放在淮河水系上。积极清理好淮河下游河道抬高的问题,让淮河水恢复以前的顺利入海状态,这样也就初步解决了河南、江苏等省的洪水泛滥问题。”户部尚书汪应蛟就说:“那你是说工部今明两年的治河银子还要增加?”王永光点头。“是的,还要翻倍的。你们大家也看到了,今年决堤影响的民众少了很多,赈灾的抛费也省了大半。治河不过是把赈灾的银两提前支取了,用来做预防。只要这个思路是正确的,在十年、八年后,省出来的赈灾银子,就够添上挖掘古河道的支出。”汪应蛟知道王永光说的对,可是银子呢?现在要花的银子从哪里来?“陛下,荷兰人可能赔偿那笔银子?”崔景荣站起来替天子回答:“孙稚绳才去到吕宋,与占据吕宋的西班牙人恶斗了一场。朝廷还要拨军械火炮□□等去吕宋,免得西班牙人和荷兰人一起到吕宋报复。我认为朝廷收到荷兰人赔款的可能性非常小。除非大明能够派军队打到荷兰人的本土,或者是断绝与荷兰人的买卖,逼迫到位了,才可能坐下谈赔款的。”崔景荣说的有道理,也符合大明与西洋荷兰的具体情况。汪应蛟丢下能要到荷兰人赔款的奢望,转头与侍郎毕自严商量。俩人耳语一会儿,汪应蛟才回复王永光。“今冬的治河银子,要看秋税解上来的情况,如果与去年持平的话,就只能提供十万河工的粮饷。条件还得要其他各部的预算与今年相比没大的变化。当然了,要是有能调动的余额,户部必将河工的银子放在第一步考虑。因为明年的秋税必要先还了去年举债的那三百万银子,不能让朝廷失去了信义。”汪应蛟的话说的很有道理,获得了一致的认可。朱由校试探着提议:“去年举债三百万是为了打击荷兰人,朝廷也做到了专款专用。朕以为明年可以再度为治河举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