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6节
作者:林一平      更新:2023-07-14 10:24      字数:5025
  “王卿,你以右副都御史的身份巡抚宁夏,朕就将此事交给你妥善处理好。吴卿,你可愿意配合?”吴尽忠磕头有声,“陛下,臣定会配合王大人做好此事。”“好,既如此你们就都起来。但朕希望你们记住,再犯就是两罪并罚了。”吴尽忠赶紧代表所有人保证再不会了。作者有话要说:这里的巡抚等人都选自《命督抚年表》卷三。其实是被误导宁夏巡抚是从顺治年间始设误导,这几天狂查明末的资料果然功夫下到了,也就查出来了第872章 木匠皇帝127朱由校带着大军在宁夏镇滞留了十天,他是在等京师送来的补给, 主要等的是炮弹。他在离开榆林卫之前, 派人去大同府去迎送补给的。在等候期间, 他清理了庆王府侵占的民田、军屯的耕田, 将万历四十五年得封世子,既而袭封的庆王朱倬纮除爵。朱倬纮也是个倒霉蛋,他今年才十五岁, 但他的情况与潞王朱常淓又不同。他是嫡子袭爵,虽是王太妃继续执掌王府, 但那是他的亲娘,不同与潞王是庶子、又在六岁丧父后由嫡母执掌王府。他从京师回来后,把自己从亲王变郡王的缘由告与王太妃。王太妃也是个糊涂的, 见去了丈夫的罪名落到儿子身上,使得庆王这一支由亲王变成郡王了, 以为付出相应的折罪银子就完事了。不管王府的长史怎么提醒她, 要把历年侵占的军屯、民田退回去, 她就是坚持已经给了皇帝赎罪银子了,那些事儿就算完了。为此,长史还特意打着庆王府的名头,在年前上书给天子。不过因为朱由校带着大军出来错过了,刘时敏看过以后写了处理意见,还给内阁的阁臣们看过做了备份。回复里都是庆王应该把军屯和民田立即归还了。此回复尚在路途上,庆王府的长史还没有收到。庆郡王就更不知晓那些军屯之田该归还了。曹化淳架着哭得眼泪鼻涕的前庆王往外走,一边走一边劝说:“这事儿你也怪不得皇爷不是, 年前离京的时候皇爷怎么说来着?你别是听过以后就没往心里去?庆王府你是王爷,出了事儿你推到王太妃娘娘的头上,是不能给你脱罪的。”“那潞王怎么可以?”曹化淳看着这傻孩子,突然好心地想和他讲个明白了、“潞王是庶出,他亲爹死了以后,潞王府在他嫡母的把持下,不归他管。可你那是亲娘,你们娘俩是一体的,你亲娘搜刮来的民脂民膏,最后都会给你的。明白了吗?”废庆王不知道该恨自己是嫡子有亲娘,还是羡慕潞王是庶出的了。庆王府二百多年累积的财富,就这么落到了朱由校之手。朱由校还是给了废庆王母子俩一条活路,令人将他们母子俩送去与他们这主支最近的镇国将府上,让他娘俩依靠旁支过活。好坏只能看前庆王老太妃对庶子是如何了。要叫方正化说,这才是报应呢。处理了庆王府的事情,王之采和吴尽忠这俩一文一武合作的非常好。把宁夏的军屯之数,迅速就弄得一清二楚了。清算就从吴尽忠这个做总兵开始的,从上到下的、习以为常的贪污,在巡抚王之采的监督下,退回了最近五年的所得。单是这一笔,就够补发了宁夏镇欠发的所有军卒的军饷。驻扎在固原的总兵官杨麒接到天子的传讯也紧忙赶了过来。他看着吴尽忠和王之采忙着清理宁夏镇积欠的军饷,在这个应是滴水成冰的天气里大汗淋漓。他顾不得多想,先跪下向天子认罪。“陛下,臣无能渎职,致使固原镇的军屯亦如宁夏镇一般。请陛下责罚。”朱由校令他站起来,同样是三边重镇,宁夏镇都没有责罚,他怎么会单挑了固原镇去责罚呢。“朕这次不是为清理三边将士军屯而来的。”这话说的吴尽忠、王之采还有杨麒汗颜。心里都在嘀咕,天子你不是清理三边军屯,就把三边的所有藩王和军屯、民田抖落得底朝天,都按按朝廷王法、规矩梳理了一遍。这要是为清理三边四镇而来,还不得人头滚滚啊。但又不得不说天子行事的宽厚了。朱由校这次还真的一个人都没打板子、一个也没有杀,只是在王之采的协助下,把宁夏镇历年侵占屯田之事梳理清楚,只令从上到下退回五年之得就既往不纠。但是也命令了涉案的所有人,以后再犯法,那就是两罪并罚了。单按大明律,敢贪污军屯的粮食、导致军卒被欠饷,剥皮添草都是应有之份。流放是轻的。可这些将士们最怕的就是流放。他们这样的人流放到哪里都是充军,不愁没有凭军功的出头之日,但是要论罪牵扯到内眷可就惨了。明军军营设置的红帐里的军/妓,基本都是犯官的内眷。所以,不能再朝军屯伸手,已经是宁夏镇的共识。陕西三边总督李起元、甘肃巡抚徐养量得了天子的传召,与固原总兵杨麒前后脚到了宁夏镇。俩人从得知天子到了宁夏,一路是惴惴不安地急忙往宁夏赶。太吓人了有没有啊。鞑靼从前年秋冬就不停地寇边,希望大明朝能不胜烦扰、恢复与他们设置在宁夏几个关门之处的马市等。天子这时候来宁夏,给鞑靼得知了,还不得像当年英宗那样啊。及至赶到宁夏镇了,正好看到王之采和吴尽忠想天子汇报清理军屯、补发军卒欠饷的结果。李起元和徐养量能做的就是磕头请罪了。“起来,朕不会为军屯、民田之事治罪你们,你俩也该收到了户部的移民公文了。”对于陕甘宁等地移民之事,户部在移民公文里交代的很清楚。他俩与王之采、张之厚等人都是进士出身,治理黄河的道理不用说太多,哪个人心里都是如明镜一般的。“朕实话与你们说,不肯追究之前的事情,重要一点就是陕西都司下的官员,不论是总督还是巡抚,常常是一俩年就换人。朝廷这么频繁地更换官员,导致了很多应该踏实深入完成的政事,都不能深入地做到位。这是朝廷该担负的责任。但是朕前几日把宁夏镇的军屯梳理一遍,发现三边欠饷不是军屯不够,而是从上到下军屯的各级武官,把自己分管的军屯军户、屯田等当作了自己的私有财产。这就是真不能容忍的了。那是朕的,是大明朝廷的,那是大明百姓赖以支撑三边四镇抵抗鞑靼的粮草、军饷。李卿,你是进士出身,你知道或是还记得陕西三边总督的份内职责吗?”李起元与朱国祚同岁,但比朱国祚晚了一科中进士,可在仕途上就比朱国祚经历的太多了。他游宦三十多年,从庶吉士到县令,一步一个脚印,步步都踏实地留下为“上等”的考评,可见其做事的认真和严谨。要不是他有这样优秀的考绩,也不会在万历四十七年的时候,升职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更不可能在光宗继位后,晋升为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总督三边军务兼理粮饷。天子的话问得李起元愧疚难当,他从上任后就面临着鞑靼不停的寇边攻击,他可以说是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军务、用在了抵抗鞑靼寇边上。他是再没有想到军屯,会被大小武官侵占到如此严重的地步。“陛下,臣的职责是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兼理粮饷。臣惭愧没有理好粮饷之事。”要是有个地缝在,李起元就能钻进去了。“军务之事,你做的很好,陕甘宁三边都守得非常牢固。”朱由校先肯定李起元的功绩,给他吃一颗定心丸,然后又告诉他一个好消息。“前几天吴总兵与朕提起要调马国柱、尤世威等人回陕西,朕已经应下了,并发文予军部,等他们几个总兵回来,你身上的担子也会轻一些。”多几个总兵来驻守在陕西这三千里的长城管辖区,也让人能够安心一点儿。李起元觉得自身长久以来的沉重压力,顿时都减轻了一般。“臣谢陛下在军务上的支持。但是粮饷之事,臣愧对陛下和朝廷的托付了。”“以后能做好就可以了。三边军屯的问题不是你上任以后才有的。但朕现在梳理清晰了,以后你交给继任者时,也要如今日这般清爽。你知道万历三大征。内帑金除了一千一百万的银子,前几年为了辽东告急,陆续又出了五六百万银子。去年年底收上来的那点儿,只够内廷日常开销,连朕今年底大婚都没有银两去筹办。”朱由校的意思是朝廷太仓空了,内帑金的积蓄也花完了,你这个三边总督以后要长点心眼到粮饷上,别指着朝廷会再拨银子过来了。李起元听得明白天子的言外之意,可是在御帐里的其他武官又开始心抽抽了,陛下这是什么意思啊?莫非是要我们给他凑娶媳妇的银子?哎呦,宁夏武官心里想的是这回可就不是倒出去五年的所得能脱身了。朱由校继续对李起元说话。“今年的军卒粮饷已经足额发放了。今秋的收成下来以后,明年三边的事情能不能做好,就看你的了。相信你不会令朕失望?”不仅补足了欠饷,还提前一年足额发放了军饷,这是任何时候都没有过的事情。让朱由校来说,不发下去,朕还拖着那些银子在河套游一圈不成?连他带着的这四万人禁军军卒和辅兵的这一年军饷,他都用庆王府的银子、还有变卖的庆王府的产业、家什等发了下去。剩余的那几千两,派人送去给在榆林镇养伤的将士。他给身边跟着的俩宦官的说法就是你家皇爷嫌银子压腰,大家伙分担着背自己的银子不觉得沉。等咱们回京师了,记得问户部讨回来这些银子存进内库里。为此,曹化淳和方正化抄录了以百户为单位的银两详细发放数字,让经手的所有武官签字画押,这可是回去问户部讨要银两的凭据。目前的三边形式是从来没有的大好。那些将官虽然被迫掏出了银子,但是天子免了他们的罪责。只要以后不再犯,就平安无事。最主要的是朝廷每年增加的俸禄,比他们贪污得来的银子要多。基层的武将增加的更是明显。对有了足够粮饷的戍边军队,军心就是稳定的,守住三边四镇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李起元故而大声向天子保证:“臣必将竭尽全力,守住陕甘宁边镇,不会让陛下失望。”作者有话要说:今天真的很盼望能有地雷等等看了一年以上的亲知道为什么啦第873章 木匠皇帝128甘肃巡抚徐养量缩在李起元的身后,希望天子不会注意到他。因为甘肃的军屯数量少, 可也同样存在着这些问题。宁夏镇这里天子在一切都好解决的。可是朱由校既然传他过来, 自然不会遗忘他。“徐卿, 甘肃之事况如何?”甘肃巡抚徐养量是与总兵官李怀信一起疾驰而来的。他看看身边的老将李怀信, 上前一步回答天子的问话。“陛下,甘肃有赖李总兵带领将士镇守,虽遭遇鞑靼多次寇边, 但仍能守住长城关隘。”徐养量这样说也是因为要平息李怀信的心气。万历四十七年的时候,熊廷弼征召三边的总兵去协助守卫沈阳等地, 但是因为熊廷弼的脾气暴躁、言语间辱慢老将,李怀信忿而卧床告病退回大同将养。是李起元经过大同的时候,与李怀信促膝长谈, 宽慰其心。又在天启帝下令关闭口市之后,以甘肃告急等数次去信邀请, 给足了李怀信的体面, 才将其请回甘肃。天启帝去年平定辽东之事, 李怀信一直不敢相信,见徐养量得被天子招去宁夏觐见,也就跟着过来要见见天子是什么样的人物。如今见巡抚徐养量在天子跟前推崇他领兵戍边有功,心里残余的怨气也就基本消散,顺杆爬地出来拜见天子。李怀信在进御帐之前,见到了旧识刘渠,他忍不住抓住刘渠问起辽东之事。等到刘渠把榆林镇的事情都讲了以后,这老将的心思就飘忽起来了。哎呀, 这样英明神武的天子,老夫可得撺掇他把西边、北边都收拾老实了。他抱着这样的心里出来拜见天子,那激动、崇拜之情,让朱由校都疑惑,自己什么时候有了这样热血的脑残粉了。李怀信声音洪亮。“陛下,臣甘肃总兵官李怀信叩见,愿陛下万岁,臣愿追随陛下荡平鞑靼。”这声音响亮的,在御帐里都带出了回音。与他并排的巡抚徐养量,还有相隔不远的李起元差点没伸手去捂耳朵。朱由校并没有召见李怀信,见他来了对自己还是这般形容,不管是为了什么还是忍不住地有点儿小开心,就令他与徐养量起身答话。不用朱由校多问,李怀信就噼里啪啦地把甘肃的事情汇报了,听得一边的巡抚徐养量觉得自己都不该领俸禄了。末了李怀信还知道不能让巡抚与自己结仇,紧着向朱由校保证。“陛下放心,臣回去甘州就配合徐大人把甘肃的军屯也如宁夏这般厘清,以后再不会令陛下分心于甘肃的边事。”朱由校从登基以来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臣子,由衷的喜悦漫上他的眼角眉梢。“好,朕就赖你这般老臣的忠心帮扶,才能撑得起这危机四伏的天下。朕要先谢谢你的。”李怀信赶紧摆手,“这都是老臣应该尽的本份。老臣就是有一请求,陛下可否把新式火炮给甘肃几门?”朱由校的脸上不由地就乐开花了。果然谁的热情的后面都隐藏着别有所求的目的啊。“那新式火炮是为了大军主动出击而造,不适合守城的。一发炮弹就要十两银子,朝廷目前还没有能力配置到三边。最重要的是那新式火炮的炮身非常轻巧,普通士兵就能背负,朝廷怕这样的利器被鞑靼等人得去的。等以后有银子了,一定会给三边配上适合守城的火炮。”听得一发炮弹就要十两银子,朝廷还担心火炮丢失了,李怀信立即打消了要火炮的念头,转而对朱由校请求。“陛下西征的时候带上老臣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