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节
作者:林一平      更新:2023-07-14 10:21      字数:4961
  等朱由校自然醒的时候,都快午正了,朱由检带着那姐妹仨也过来,正在逗朱由橏玩耍。“皇兄。”四个人异口同声给才梳洗过的长兄问好。“五郎,五妹、六妹、八妹。过来看七郎啦。”几人点头,朱由橏立即张开手要朱由校抱。“皇兄,七郎跟你真好。”皇六女逗七郎好一会儿了,但是平时比较活跃的七郎,只是看看她没给什么反应。“他病的没精神呢。等过几天恢复了,你再逗他玩。传膳。”奶娘上前要抱走朱由橏,朱由橏扭过身子不理奶娘,双手紧紧搂住朱由校的脖子。“算了,朕抱着他吃了。”朱由橏看着围坐一桌的哥哥姐姐吃,他的嘴也不停地嚼着、嚼着,突然间趁着朱由校不备张着两手往饭桌上扑。吓得站在一边的奶娘赶紧伸手,算是掐住了几乎从朱由校怀里挣脱的小人儿。“你抱走他。”朱由校撒手,奶娘抱着咧嘴要哭的皇七子,不管他听懂听不懂,只低声哄道:“你还小,还不能吃那些东西。要等长牙了才能吃的。”皇六女咽下嘴里的食物说:“七郎有长牙的,有四颗了呢。”奶娘干巴巴地笑道:“公主说的是。七郎是有七颗牙了,但要和你们吃一样的,还得等几年的。他现在只能吃奶。”朱由校挺疲惫的,勉强吃了平日的半量就不想再吃了。他让宦官给自己盛了半碗汤,慢慢地喝着,等着朱由检几个。等朱由检都吃好了,放下筷子了,他也搁下汤匙。“小七不能光吃奶了。等他过几日胃肠恢复了,你们在家怎么带孩子的就怎么带他。该喂点粥什么的,每天就喂他吃了一匙两匙的。”那奶娘赶紧应了,至于怎么熬粥,天子吩咐了会有人送过来的。午膳后,太医又给朱由橏把脉,说是没什么事儿了。朱由校就让刘时敏准备了暖轿,奶娘抱着朱由橏,朱由检与姐妹仨一起送朱由橏回去延祺宫。“五郎,你与冯娘娘说让她小心照顾七郎。”朱由检点点头。“皇兄我会转告冯娘娘的,早晨我去延祺宫告诉冯娘娘七郎不泻也不烧了,冯娘娘欢喜的都哭起来了,还说要来谢你呢。”朱由校摆手,“朕这里事情多着呢,你告诉冯娘娘看好七郎就是帮了大忙了。你们回去,朕得空了会去看你们。”刘时敏等朱由检等人走后,就把上午方首辅过来的事情先说了。“他有什么事儿吗?”“应该没什么要紧事儿。刑部黄尚书来了,留下一个折子说是与火炮相关的事宜。户部李尚书带了两份折子,说他的事情也不是很着急的。”“把李尚书的折子先拿过来。”刘时敏呈上折子,“皇爷,李尚书说他下午还会再来。”“唔。”这几位阁臣和尚书们如今倒是学的乖巧,有事儿就把自己的折子直递到御前,不走六科也不走内阁。都是心思灵透的。朱由校快速看了毕自严对熊廷弼三方布防的解说,心里暗笑,这毕自严是以君子之腹度“小人”之心了。严格来说,熊廷弼的策略是很不错。坏就坏在熊廷弼的三方布略里耍了些小心眼,不肯明明白白地把他的想法写透彻了,掖着藏着些不能言说的小算计。这人虽是刚愎自用、恃才傲物,可到底是进士出身,知道给自己留有余地。唉,这些人啊,真的是很有才能。但太注重个人的名气,心里要算计的东西多了,行动就难免被牵绊。就是现在这般十几位重臣加起来顶不上周瑜一个、更别说拍马也追不上的孙策。说到底就是少了该有的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朱由校用手指在毕自严的折子上缓缓滑过。这样的事情,也就毕自严这种“能挣会花”敢举手同意。“刘时敏。派人传户部尚书和两位侍郎过来乾清宫。”朱由校与户部尚书、侍郎在乾清宫的内书房,闭门谈了一下午。君臣充分地交换意见,达成一致意见让熊廷弼补充完善他的三方布防之策,一定要全部、详细地说明白。最后朱由校还说:“熊侍郎的想法是基于大明军卒在萨尔浒之战后,怕了与建奴骑兵正面相抗。朝廷就是用一千万两的银子再堆起来广宁骑兵,他们对上建奴的时候还是会溃败、还是可能会望风而逃的。”毕自严有些激动,“陛下,臣请旨去练军。”朱由校笑着摇头,“朕与周尚书忙了许久,才挑到户部两位尚书都满意的侍郎,还等你帮着理天下财呢。这打仗就是靠军需,打的就是银子的底气。辽东如今还有回旋的余地,只要熊侍郎能守住今冬,建奴没了晋商补给,饥寒交迫之下,努/尔哈赤只要不能得到喂饱后金百姓的粮食,分崩离析的事情就在眼前了。”毕自严抬头看着自信的少年天子问道:“要是熊侍郎守不住沈阳呢?”朱由校摊手,“守不住就守不住。建奴只有几十万的人口,能上阵的军卒也就十几万人,一旦战线拉长了,他们的人手就不够用了。所以朝廷要在有限的回旋时间里,造出更新更好的火炮,用压倒性的火炮优势,抵消建奴骑兵对大明步卒的优势。朕的计划是准备花二百万两改照火炮、火药,然后北上,让努/尔哈赤后悔曾在辽东兴风作浪。”毕自严第一次面圣,有些话就有所保留。回到户部他对李汝华和汪应蛟说:“要是造不出来更好的火炮呢?”李汝华拍拍他的肩膀说:“我也是不久前才知道陛下的特长是在机关巧妙上,非一般工匠可比。黄绍夫在造炮方面也很有造诣,经他的手好像铸造了大约两千门火炮。我是万分期盼陛下和黄绍夫早日成功。”这些都是汪应蛟和毕自严不曾听说过的。俩人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地在心里决定,以后还是应该先多看、少发表意见了。第798章 木匠皇帝53这段时间, 各部的尚书基本都带着本部的官员,闭门琢磨即将提交上去的明年本部财务计划。唯有刑部的尚书黄可缵把本部的基本框架定下后,余者就都推给了刑部唯一的侍郎乔允升,让他拾缺补遗并与大理寺卿、都察院左都御史一起去讨论、核对相关事宜。至于他自己则满腔热忱地投入到新型火炮的研发中。朱由校见他这样执迷火炮的研发,就把内侍监里的一些巧手宦官、还有特别调回来的、在通州练兵的河南道御史徐光启, 都交给他率领, 自己也常参与这些人对火炮更新、火/药配方调整、炮弹重制的研究中。黄克缵能从刑部尚书的政务里脱离出来, 得益于周嘉谟给他选了一位好侍郎乔允升。朱由校开始是非常不认同乔允升、这位由周嘉谟提名的刑部侍郎。原因无它, 就是他的年龄。因为乔允升是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生人,与黄克缵没有拉开年龄梯度。另外不能说出口的原因,一则是乔允升曾在家讲学,是属于东林党的。再则是见多了二十出头的年轻进士后, 对乔允升这万历二十年(1592年)才进士及第、中年踏入仕途的人,朱由校就不是很想提拔他为刑部侍郎。但周嘉谟积极为乔允升背书。“陛下,若是别的什么人, 老臣也就认可了陛下的建议, 另换刑部侍郎人选。可是乔允升是非常适合做刑部侍郎的人。”“周卿, 年龄啊, 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六部的尚书基本都是古稀之年, 要是侍郎也是这样, 十年后岂不是人才断档?”周嘉谟心里明白天子是为长远计, 略有些讪讪,为自己找台阶下。“陛下,刑部的另一位侍郎人选, 老臣一定挑选如户部侍郎那般年龄的如何?刑部的郎中、主事等职位,老臣也会留心挑选一些年轻有为、有培养前途的。”周嘉谟见天子无动于衷,只好继续为乔允升做举荐。“老臣力主乔吉甫做刑部侍郎,实在是此人是最适合做刑部侍郎的。他是沉默寡言的秉性,属于深思熟虑后开口便含章宪的性格。行事刚直不阿,初到地方做县令就能厘清钱粮征催奸民舞弊等纠葛。调去政务纷纭的太谷县,也是能够除暴安良,深得民众爱戴。时任户部尚书的褚鈇褚民威曾为其撰写德政碑。后来调任为江西道御史,先后奉命‘巡按宣、大,兼理学政,巡按山西、带管盐法,题差三辅、管理京畿,为顺天府丞、府尹,执法益严。曾为先帝争取出阁读书也是奋不顾身,不惜开罪神宗和郑氏母子的。”朱由校明白周嘉谟的潜台词,当年为先帝争取利益的官员,应该是他择优任用的首选。这乔允升在光宗继位后,也是在方从哲的第一批起复名单里。因为他抵达京师比较早,得以顺利被起用,任太常寺卿之职。最后还是周嘉谟下面的那些话打动了他。“黄绍夫志在铸炮,乔吉甫是能够担当得起刑部尚书责任之人。有他在,不虞刑部之事会出悖乱。还有老臣从翰林院里挑了韩继思到刑部做主事,他是万历癸丑年(1613)进士,如今刚及不惑之年,十年后会是刑部得用的人才。”周嘉谟见天子有松动,赶紧再加一把劲。“黄绍夫明年铸炮成功后,还要回去主持刑部。虽黄绍夫是神宗授命的‘□□固本大臣’,万历八年的进士,要是换个资历够做尚书的侍郎,以后刑部怕是不会安宁。但是用乔允升为侍郎代掌刑部事,以后不会有任何麻烦。”朱由校见周嘉谟已经考虑到这样的地步,只好捏着鼻子认了乔允升这个刑部侍郎。有韩继思这位四十岁的郎中在,他也要求另一位侍郎的年龄一定不能超过六十岁了。周嘉谟满口答应,松了一口气。天子的挑剔太多了,有的人资历合适、能力也合适,就是因为隐田的事情被剔除在侍郎的候选提名外。唉,周嘉谟有点儿犯愁,补齐六部的郎中还真不容易。黄克缵那边却为铸炮的进展而欢欣鼓舞。他去年署理京营戎政的时候,就自己出资,委托其兄黄克立、侄孙黄调焕招募闽南能造吕宋大铜炮的巧手工匠来京,与泰宁侯陈延祚父子合作,就造了一位三千金重的铜炮。而后又陆续造了二十八门铜炮。这些火炮是黄克缵的骄傲。如今再度与泰宁侯父子合作,因有了徐光启加入,还有内侍监的那些巧手宦官,主要是天子常常会有些奇思妙想,但每每实践后对解决炮管发热、提高火炮测距的便利性、瞄准、尤其是徐光启出手计算出来的调整仰角和射击目标的简便使用方法,使得炮手不再需要大量的试射,就基本能够掌握要领。当然了,对炮手的要求就是要识字懂算学位上佳。这些因素叠加到一起后,最后发射出去的炮弹,无论是落点的准确、还是爆炸后的威力,都与去年有了天地间的差异。最令他震惊的就是新式炮弹,天子与徐光启还有宦官,完全是先用纸上推演出来,再交给匠人按着步骤去做。新式炮弹让炮兵不用再担心出现热炮管炸膛,炮弹滑到位置会被顶住,也不用担心出现“哑炮”等现象。在天子的建议下,内监还做出数种炮弹新式火炮完全不用铜,也不是去年他利用闽南匠人革新铁铜融合方法。而是采用京师附近的焦炭,熔炼出来的一种新铁。完美地解决了炮身过重、炮管容易发热炸膛,发射频率过慢的问题。这是一种黄克缵没见过、也从来没想过的火炮。短短的两个月,新研制出来的不足百斤的样炮,初次试射的射程就与千斤的铜炮相差无几。两百余斤的新式样炮射程,已经能媲美近万斤的老式铜炮了。黄克缵与徐光启曾反复算过新式火炮的成本,主要还是在前面的焦炭、新式炮管所需要的特种铁、以及不同部位的繁琐工艺、需要的熟练工匠等抛费。但所有这些加起来之后,百斤内的火炮成本不超过千两的白银。而且做的越多,火炮的成本还会降低。这让黄克缵热血沸腾,迫切地希望能再度为兵部尚书,带着这些新式火炮去辽东一展神威。黄克缵在新式火炮出来样炮后,私下里与朱由校提出要去兵部。“黄卿,朕知道你想去兵部是为什么。”黄克缵老脸一红,“陛下,老臣也不是为了自己的喜好。老臣就是想为去年萨尔浒之战阵亡的将士报仇。”朱由校笑笑,“朕明白你,可是你即便去兵部,也不可能由你带兵去辽东的。”黄克缵看着眼前的天子笑得怪异,一种没来由的战栗让他毛骨悚然。他不敢确信地问道:“陛下,你是想……”朱由校点头,证实黄克缵所想。黄克缵立即大声道:“不可以。陛下,这坚决不行。”“天子守国门,是应有之义。再说了,我们君臣联手早日造出千门新式火炮,抵得上今日五千门铜炮。有这样的威猛的火炮,率领十万大军出山海关一举收复辽东失地,黄卿心里也是这样想的?”黄克缵点点头。“老臣是这样想的。但是陛下以身犯险,置江山社稷与何地?”朱由校见黄克缵真急了,笑着安慰他说:“有这新式火炮,不畏惧雨雪天气,有何危险?太/祖、成祖昔年也曾率领将士在三军阵前搏杀呢。”“陛下怎么同□□、成祖呢?昔年王振……”“黄卿,你是说朕没资格追随□□、成祖?”黄克缵咬住了舌头,把没有与打断自己说话的天子争起来。转而用苦口婆心的态度劝朱由校大小御驾亲征的主意。“陛下,太/祖征战的时候,已经有数位皇子。成祖的时候也有三位成年儿子。但是陛下你……”“朕自己还没成年呢,自然不可能有儿子。但是五郎现在已经读书了,大明不虞无后继之人。”大冬天的,把黄克缵急得脑门上都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