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节
作者:林一平      更新:2023-07-14 10:20      字数:3790
  他就是周嘉谟首推的吏部侍郎人选。周嘉谟陷入两难之地,把那些回乡讲学的人都剔除候补官员名单是一定的。但是缺额太多从哪里填补呢。缺人愁,多人裁员也愁。王安躺倒几日后终于爬了起来,内廷有不少事儿等着他去做呢。东厂陆续回来的榷监税使,王安带着人见一个查抄一个。查抄出来的金银等物,登记后也不送去内廷的库房,按着新君的指使放进西六宫里。“皇爷,直接入库,不然以后用西六宫还要再移动一番。”朱由校摇头,“你让高时明带人把内廷的所有库房都盘点一遍,缺少什么他要是搞不明白,就唯他是问。”主仆俩人看着快堆满了永寿宫偏殿的银箱子,都被震呆了。“王安,你看看放出去的这些内监,打着皇家的名义去监矿税,最后都进了他们自己的腰包。不仅坏了神宗爷的名声,还害得朝廷不能好好地征商税。你把这些蛀虫给朕弄到东厂去,有一个扒皮一个,朕倒要看看以后谁还敢伸手。”事情一件件地吩咐下去了,王安王安掐着名单一边合并十二监一边裁人。当他把十二监按着天子的吩咐合为五监后,宫女子的六局二十四司也报上来裁员的名单了。“皇爷,臣反复核算了裁到最后,内监这面还是要二千多人,宫女子那边也要三千出头的。”“为何需要这么多人?宫里才有几个皇子、皇女?”王安咧嘴,“东六宫各宫使用的人手都加了几十个。仁寿宫那边也是这样。”“王安啊,宫规呢?太妃该用多少人是有定数?多出来的人,谁超额用人谁自己养,朕是没银子供他们挥霍的。还有五郎那里,内侍和宫女子加起来不得超过十人。几个皇妹那里也是一样的规矩。”王安低声说道:“皇女那里按制是有三十二人的。”“哪一年的规矩?洪武年的吗?按天启年的新规矩来,二个内侍、八个宫女,以后出宫的时候都带走。”王安诺诺退了出去。朱由校再次产生了要换个内廷大总管的念头。魏朝抱着两打装了奏章的盒子,过来养心殿的正殿,将盒子在御案上摆好。“皇爷,这是今天内阁送来的。臣现在读给你听?”“有紧急的吗?”魏朝赶紧摇头,“今儿没急事。户部上了调整薪俸的明折;礼部的折子是问皇爷出阁读书的事情,钦天监选了三个吉利日子,请皇爷勾选;陕西巡抚的折子说是干旱,请皇爷减免今年的秋税;河南也是歉收。再就是有几位藩王上折子问老皇爷何时落葬。”“有银子就立即落葬了。你回复他们再催都去守皇陵。”魏朝立即弯腰答道:“臣明了。”刘时敏给魏朝摆手,魏朝看天子再无吩咐,躬身跟着刘时敏退了出去。“皇爷不高兴了?”离了养心殿,魏朝赶紧问刘时敏。“嗯,为了裁人的事情。和你无关。”“那些折子什么时候能得到回复?陕西和河南的那两份,说是不紧急,内阁也在催这要回信呢。”“你别急,过半个时辰再来。”魏朝将信将疑地看着刘时敏,但从刘时敏的脸上看不出什么,只有点头回去作为司礼监值房的偏殿。刘时敏在养心殿的院子里站了小半个时辰,估摸正殿里天子应该看完才送进去的奏章了,才捧着换好的一壶热茶,回到天子身边伺候。“皇爷,现在用印?”刘时敏看着御案上摆着玉玺低声问道。“用。”刘时敏觉得自己不是秉笔太监也不是掌印太监,就是一个盖印的小宦官。内侍监的掌印太监王安被天子打发去抄其它十一监监正等外宅、裁员,而自己这个秉笔太监该做的批红之责任,变成了天子的随身大伴。难说那个好还是不好。他只知道自己现在是天子信重的人,也明白自己比王安得用。“时敏啊,你说陕西今年有旱灾吗?”看,皇爷来问了。“臣只能从奏折上略知一二。陕西是否旱了,皇爷要派人去看看吗?”第779章 木匠皇帝34陕西是不是有旱灾?内阁的三位阁臣也怀着同样的疑问。朱由校掐着陕西道监察御史李楠送上来的奏折,心里有点紧张, 难道在万历四十八年、泰昌元年这各占了一半的诡异记事年里, 陕西就开始干旱了吗?他捏着手指, 两眼的焦点不知道落向了何处, 似乎看向了虚无,似乎又看向被他传进来养心殿的三位阁臣。刘时敏轻轻在天子的耳边提醒“皇爷,内阁首辅、辅臣都来了。”朱由校收回心神, 赶紧对开始行礼的三位阁臣道:“免礼,都坐。”等三人做好了, 朱由校才拿着陕西李楠的折子问:“朕看陕西道监察御史呈了旱灾的折子,你们怎么看?”方从哲疲惫地回答:“这些年老臣感觉越来越冷, 今年降雨普遍减少, 陕西发生干旱也有可能。就是不知道陕西会旱到什么程度。老臣听说山西道、河南道今年的收成也不好。”韩爌补充道:“陛下, 都察院派了所有的御史去各道查勘核对隐田,若是有旱灾等异常,应该会很快送消息回来朝廷。”刘一燝接着说:“若是有旱灾, 就涉及到延绥一些边镇的常平仓开仓粜米或赈济了。”朱由校跟着问道:“各地的常平仓去年有检核吗?”方从哲摇头,“陛下, 各道御史缺了大半的人数, 这些事情……”朱由校对刘时敏吩咐,“传都察院左都御史张问达、户部尚书李汝华同来商议陕西之事。”刘时敏立即领命出去了。这二人听说是有关陕西旱灾还有常平仓之事,赶紧搁下手里的事务匆匆赶过来。朱由校把李楠的折子给李汝华和张问达看。待二人看完,朱由校问道:“李楠此人可信度如何?”张问达起身回答:“陛下,李楠此人可信。他是万历五年的进士, 先授刑部主事进而为凤阳太守,后升为升陕西布政司副使,万历三十七年以"清廉卓异"记录升职,万历四十年以廷推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陕西。在陕西道数次上奏本罢浮税兴水利。若是他说干旱了,必是亲自去查勘、核对过了的。”朱由校的心禁不住就开始往下沉。“朕才问起过常平仓之事,陕西道延绥一些边镇的设有常平仓,这些年可有检视、核对过仓储?”李汝华惭愧道:“陛下,延绥边镇的常平仓,若是能有半数是半仓,都侥天之幸了。因为九边欠了银饷,但是戍边的军卒总要给他们吃饭的。陕西道本身的粮食仅够当地食用,山西商人就把江南的稻米运到边镇换取盐引。”李汝华说不下去了。朱由校追问,“是不是说山西的商人没有从江南运粮,而是直接在陕西和陕西的常平仓籴米了?”李汝华点头。“此事老臣有听说,也曾上书神宗改变盐引换取方式。适逢福王就藩,此事就不了了之了。洪武年间还是在江南籴米,后来慢慢发展成在山东、河南籴米,最近这些年演变为陕西了。福王府为了赚银子,也加入了此事中。”“又是神宗和福王。这父子俩非要把大明推入万劫不复之地。”朱由校一言出口,养心殿里的臣子们都缄默不语。陕西本就是半干旱之地,本地所产粮食好像够当地百姓食用。所有才有二百年多年的南粮北运换盐引之事。现在再说神宗和福王什么都于事无补,重要的是怎么保证陕西的军民有饭吃,平安过渡到明年。“从江南调粮食去陕西道。让李楠主持陕西赈灾。今冬兴修水利、明春种树,以工代赈。银钱就从福王府出。”韩爌迟疑下问道:“福王在定陵呢。”“朕早派人去抄福王府了。现在应该到洛阳了。刘时敏让侍讲学士拟旨:河南道的监察御史与英国公世子等,将福王府的粮食先送去陕西救急。”方从哲慢了半拍起身,跟在李汝华、张问达等人身后向天子行礼。“李卿,征郑家商船去南洋、暹罗籴米补常平仓,你们户部赶紧做个计划。不然陕西明年再旱,可就没有福王府的银、米救急了。”“陛下就是郑家的船只运来南洋的米,运到陕西也会折损了半数的。”“那又有什么办法!总不能把陕西的百姓饿着了,不然百姓揭竿而起,或抚或剿都比运粮过去要花银子多的多。”这样算的话,还真的是运粮过去省银子、省心、也省事呢。李汝华看朱由校申请不虞,开口安慰这少年天子。“明年在陕西全境种甘薯或许就好了。那甘薯只要三、四个月就能成熟。就是陕西变冷干旱,到六月的时候,百姓也有食物果腹了。”刘一燝则提醒道: “大水后常有瘟疫发生、干旱后也常伴随蝗灾发生,陕西道、河南道明年该防蝗灾的。”刘时敏把拟好的圣旨交给朱由校过目后敲玉玺,李汝华看着刘时敏眨眨眼,王安已经大好了,怎么还是刘时敏掌印,难道掌印太监换了?张问达接过玺印清晰、鲜艳的圣旨,看了一遍圣旨的内容后,问朱由校。“陛下,这圣旨是从京师派人送去河南道,还是派人先送去洛阳给英国公世子?”“送洛阳。让河南道的御史立即都过去洛阳,清点福王府的粮食,全数运去陕西。河南的常平仓这几年有检核吗?”张问道先应了圣旨之事,然后回答。“河南的常平仓有检核。今年本该进新米粜陈米的。”“山东呢?”“山东的常平仓上次开仓放赈后一直还没有补全。”“张卿,你今年把十三道的常平仓都检核一遍。李卿,必须从南洋等地籴米补常平仓。或是用郑家船只或是造海船,不容耽搁。”“是。”“通常西边旱、东边就涝。北边冷、南边就热。京师也不能都依赖南边,看看保定府、天津卫、河间府附近,能不能开垦荒地屯田了。”方从哲起身应道:“陛下,老臣以为应该派一些有兴修水利经验之人,去做垦荒屯田之事。”“好,你们推荐一些人,要附上个人经历。”“是。”“好就这样。”方从哲等人退出,李汝华留到了最后。“陛下,老臣所上的那个薪俸折子?”“朕看过了。小朝会上与各部侍郎也通通气,没什么大的反对意见,明年元月就这么做。”等李汝华走后,朱由校吩咐刘时敏,“你去知会王安,让他东厂派人去山西商会,查问清楚都是哪些晋商‘运粮’去边镇换盐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