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节
作者:林一平      更新:2023-07-14 10:09      字数:4442
  “是啊。今儿辰时末,我看着生下来。”贾母把人都撵下去了,聚音成线说道:“你看看那孩子嘴里还带了这个下来。”那块通灵宝玉。让贾母说,警幻被狐族长收了以后,就没在这个世界出现了。怎么这块玉反反复复地在二房次子这里出现。哔了狗了。郁闷得让人抓狂。贾赦接了那玉,翻来覆去地看了好一会儿,“母亲想怎么办?”贾母摇头,“没想好。”“行啦,这事交给儿子了。母亲您看好那俩娃娃就是了。”贾赦把玉攥在手里,大步流星地走了。贾母随之把此事抛开。去坤宁宫看看那俩孩子去。唉!琏儿这命啊,也不知到底是好是坏,以后还有的磨呢。她哪里知道攥着玉离开的贾赦,心里是怎么想、接着会怎么做。要是知道,她是一定不会把玉的事儿告诉给贾赦的。贾赦的心里,这时候是惊涛骇浪翻滚出九万里的。特莫本王天天在朝廷里,焦头烂额的与文臣怼、与勋贵怼,睁眼就与人勾心斗角,闭眼也在想着朝廷的人与事地耗神,最后让老二家的一个娃娃,将来捡现成的便宜?还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嘁,让你仙寿恒昌?本王让你连人寿都没有!隔了一日,贾母听说王氏因为产后血崩殁了。这也是她与贾赦早达成一致的意见。她带着贾琏去了一趟贾政的府里祭拜,看到贾敬夫妻俩在帮贾政料理丧事,放下心来。她悄声嘱咐贾政,“你大哥立足不稳,王氏的丧事你小心点儿办吧。”贾政点头。他是真的伤心啊。自己少年的时候就喜欢王氏,阴差阳错之下得以娶王氏为妻。王氏人漂亮、贤惠、还孝敬父母,把家里的事情都安排的很好,长子长女也照顾的很好。这十几年自己与王氏也是恩爱,俩孩子都那么大了,又给自己再添了一个次子。多好的媳妇啊!可怎么也没想到,昨儿白天还好好的呢,到入夜起更的时候说不好了,赶紧请太医用药,今儿将将中午就撒手了。贾政伤心憔悴下,人也失去了精神,像是老了十岁不止。可没等大殓呢,王氏生下来的次子,一个急惊风也去了。贾母这回可被震住了,她派人把贾赦叫来东宫,母子俩在书房里说话。“老大啊,你侄儿怎么就没了?”贾母一边问,一边仔细观察贾赦的神情。“母亲,这个给你收好。”贾赦从荷包里掏出那块通灵宝玉,他也在谨慎地留意贾母的神情呢。“儿子现在朝堂上是个什么状况,不用赘费口舌,母亲您也知道的很清楚。儿子如今就是舍不得琏儿罢了。可二房的次子带了这么个东西来,凭什么啊?儿子辛苦一辈子,最后要给他捡个现成的做?与其养虎为患,不如防患于未然。”贾赦开始还一幅云淡风轻的表情,说到后来声色皆厉起来。“真是你做的?”贾母有点不敢相信,“那是你侄子嗳。”贾赦一梗脖子,“不错,是我侄子,那又如何?儿子有二子,以后还会有孙子。他带了这东西来,要不克尽了儿子的子孙,连珠儿也克了去,哪里会轮得到他!母亲,你为他一个,是要舍了瑚儿、珠儿、琏儿三个吗?”哎呦,贾赦贾恩侯,你厉害啦。不过对衔玉而生的孩子,有这样的想法,嗯,也真是说得过去的。一个出生才三天的小娃娃,已经都死了,贾母知道自己再与贾赦争吵也不能让孩子起死回生。于事无补的,做来无益,不如好好考虑后续。“你做的干净吗?别叫你弟弟知道了,伤了兄弟情份。还有王氏的那俩孩子。他俩要是知道了,就是遗祸给瑚儿、琏儿了。”贾赦点头,“母亲放心,这么点儿的小事,没任何问题的。”看,自己原来揣测的母亲可能有的态度,一点儿都没错。母亲这样的反应才是对头的。留着那个衔玉而生的祸害,最后不克尽了贾家的下一代才怪呢。贾赦高兴母亲对自己了解了“祸害”的反应,得意地出了东宫。果然做了好事要别人知道,做了坏事也得有人分享,才更有成就感啊。贾琏待入夜了以后,趴在贾母耳边悄悄说:“祖母,我听到您和父亲说的话了。”贾母吃惊,她安排了贾琏和瑶光在书房的院子里练剑,然后开窗与贾赦说话。既能看到俩孩子,还不虞有人能听偷到的。“你怎么听到了?”贾琏如偷油的小老鼠一样笑得得意,“祖母,孙儿现在能听到别人很小声的说话呢。就是把内力集中到耳朵就可以了。”贾母摸摸贾琏的头发,这是内力练到一定程度才有的能力,他倒是无师自通了。“别让人知道了。啊!”“不给瑶光吗?”“不给,连你父亲也不给。琏儿啊,多藏点本事才能保住命。要是别人知道你内力高,下回再来害你的人,就不是普通的内侍了。明白吗?”贾琏点头不止,“祖母,孙儿明白,会记住的。”去年坠马的时候,祖母给自己遮掩了过去。要是自己没修炼内力,可能就会摔死了。还有内侍要把瑶光推进结了冰的湖水里。这皇宫太可怕了……“祖母,还是荣国府好。”傻琏儿,荣国府再好,上辈子不是你的,这辈子也不会是你的。作者有话要说:太子:恩侯,以后就全靠你一个了贾赦:老子欠你的?太子:儿孙都是债,你特么是为我?贾赦:那断子绝孙的,都是前世没欠债的?…… ……推个写**的小朋友的文《洪荒之大国崛起》大船小舟穿越之后,混温饱,建城池,收小攻,白手起家当大佬。第540章 红楼贾母89贾赦在朝堂越发地“蛮横”了, 让文官们憋气得恨不能掀翻他这个摄政王,却苦于找不到下口的地方。酒色财气,他什么都不好。有好事的五部官员, 撺掇御史望风捕影弹劾贾赦,结果往前翻了十年, 硬是没找出荣国府有什么奴才跋扈、主子知法犯法的勾当。想从贾政那里下手,查了个掉底,却发现贾政在兵部核算的每笔军资出入, 那是比户部更正规、更严谨。几年的帐本查下来, 查不出贾政的毛病。五部的尚书凑到一起面面相觑, 这荣国府、这贾赦是要比着王莽来吗?最后还是作首辅的吏部郝尚书开口, 劝服了同僚。“摄政王处理政事虽是粗暴了一点儿,但总比那些年, 些许小事儿也要耽搁三月俩月的要好。他那人不过是拿了军营那套令出即行、延误即罚来处理政事。你们各部的官员, 权当他是个急躁的郡王去对待, 他说的在理、内阁通过的事儿, 只管好好在限定的期限内做好也就是了。若内阁已经通过的、各部官员却照着以前那般拖延着不做, 惩罚到谁的头上就是谁了, 老夫以后可不会为了各部不开眼、不知死活的官员,再与摄政王讨情求饶的。”吏部郝尚书这样说了,就意味着吏部以后对官员的考核,将要按着摄政王规定的期限来追比。那些试过在摄政王面前打哈哈、摸鱼的官员,被摄政王整治后的惨样儿,也让其余官员在接下来的大半年里, 逐渐明白了——想挨揍了,继续那么干;不想做官了,继续那么干;想杀头流放的,继续那么干。反正朝堂官员对摄政王贾赦由讨厌到害怕的混杂,最后随着朝堂风气的扭转而变成了敬畏,也不过就是先帝丧期尚未结束的事情。官员们的这些变化,要石氏来说就是犯贱。庄武帝晚年糊涂,以仁政为标榜,惯的官员们欺上瞒下、行事拖沓。换了摄政王的黑脸主政,按着摄政王太后的主意行事,以治军之道处理官员、治理朝政,这些官员就如被上了鼻环的老牛,规矩、勤勉起来了。官员们勤勉起来,到腊月关帐结算的时候,户部李尚书就笑逐颜开了。各省的税收都有增加,尤其以两淮盐税独树一帜。今年的盐税,比起这些年逐年减少的盐税,一下子就直接翻番,总数接近了六百万。可想而知那些年,盐税流逝的有多厉害。郝尚书当着六部九卿所有官员的面,大大赞扬了两淮巡盐御史林海,使得林海凭盐税成为本年度考核成绩为优异的第一名。不服气的人不少,两淮盐政的巡盐御史林海,是摄政王的亲妹夫。有摄政王做后台,谁不能收起盐税啊。而且既往向盐税插手的三个皇子,去年一下子都到了,甄家的成年男子都被剐了,江南官场因甄家倒台的官员,一瞬间遇到林海这查得紧、靠山硬的,都把手缩了回去。谁敢与他争锋啊。他那大舅哥,唉,惹不起。不过这也是羡慕不来的事情。林海去陇西那几年,也是做的很出色的,有钱了就好办事,大行皇帝的寝陵要修建。修——专款专用。贾赦抛出一套预算、比价、审计、核算,按工程进度拨款的方法。工部尚书带俩侍郎仔细看过,发现这法子谁接手做,想捞油水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叫苦的话,也只能憋在心里。而贾赦尚不知足地派了兵部的小年轻,跟进工程进度,美名为了以后能够把工部的技术,运用到军营里去。工部官员的咒骂声,在工地和工部也不敢出口了。那些兵部的小年轻,为了先帝的寝陵工程,时时在工部出入。这些兵部的小年轻,对摄政王比对他们的亲爹还孝顺。户部捏着这多出来的二百多万,每个官员的笑脸还没荡漾多久,就被摄政王抛过来的查账惊呆了。查户部的帐?哼哼,做帐的老手都在户部呢。贾赦不急不躁,把先帝前些年就让户部使用的法子、而户部一直拒不肯采纳的分类明细记账法,强制地压下去执行。李尚书看着贾赦的法子心里叫苦,千里做官只为财,你这是要把所有人的财路都堵上了吗?户部有钱,那也是朝廷的。真要是一清二楚地记账,哪里还有各地孝敬的那么多的冰敬炭敬,只依靠朝廷的那点儿俸禄,可够干什么的!可想而知这新的记账、拨款法子,让户部的压力有多大。但李尚书能把这台下的话,拿到六部九卿、勋贵聚集的小朝会说吗?谁都知道的台下勾当,都眼睁睁地看着李尚书被贾赦逼到绝地,而帮不了他一分一毫。李尚书想到自己就要六十岁了,原想使使劲即便当不成首辅,有贾赦这同门师弟,也能在内阁混到次辅,可现在他只想致仕了。那知道他刚把心里的意思露出来,贾赦就阴恻恻地说:“李尚书这时候要致仕,那就说不得先来个致仕前审察了。您这些年一共从朝廷领到多少俸禄?从您出仕后家产增加了多少?都怎么增加的?要是有说不清楚的灰色收入,您可别怪刑部按照大景的律例,判你个贪污受贿了。”李尚书抖着嘴唇说不出来话了。他家里祖宗三代一直是乡绅,换句话说,到他这一代才有了功名,踏上仕途。而他作为老太傅的得意弟子,在户部紧紧跟随座师张太傅,一步步升了上来的。现在贾赦不念同门之谊,这是要逼死自己吗?“李尚书,你要是出了意外,你信不信所有的账目,缺了什么少了什么,都会堆到你身上?”李尚书激灵灵地打个冷战,信,他太信了。自己凭什么要给别人背锅,让自己在史册上留下骂名、子孙后代断绝了生路呢?他当机立断地表示同意摄政王的查账。贾政被调去都察院,跟着都察院的官员,开始审察户部的帐。这一查就是三年多。这期间发生了不少次,户部帐本被火烧、水浸的危险事件,都被都察院、兵部英明神武、明察秋毫的防备给挡住了。而伸手想火烧户部帐本的人,有一个算一个,都被摄政王关去天牢。郝尚书在“徒明帝”第三年的时候,提出致仕。贾赦笑嘻嘻地挽留。“郝尚书啊,您离七十岁还有几年呢。都察院都在忙着查户部,你怎么也要等他们倒出手,能给你做离职审计了,才能致仕吧!”“摄政王,下官一直在吏部,可没有想户部那样涉及钱财。你有什么好审的?你不要把谁都当成了贪污的官吏。”“你不贪污,可你敢说没受贿?没有钱权交易?就说你六十大寿那年,你收了多少万的礼金?凭什么啊?”是啊,凭什么?凭着是吏部尚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