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节
作者:林一平      更新:2023-07-14 10:02      字数:5335
  第二日贾政带着王氏拜见父母,新娘子眉眼温和,样貌中等偏上,和张氏有着相同的书卷气息。史氏爱屋及乌,她给新娘子的见面礼,就和长媳一样了。贾代善在心里叹气,立即就把自己预备的、见面礼中的一个小庄子收了回去,只给了新娘子一个带租约的铺子契书。嘱咐新娘子,这每月的租金,就填补给她日常做零用。史氏等次子离开了,问贾代善,“老爷,您原预备给政儿的庄子?”贾代善非常不悦地责备她,“史氏,王氏是次子媳妇,你怎么能给和张氏一样的见面礼?”史氏尴尬,她昨日和贾代善说的,并不是今日的东西,不过早晨临时心里一动,改了的。她应付贾代善说:“老爷,咱们就俩儿子,也不用差别这么明显。”贾代善颇觉心累,自己媳妇总想着长子能和次子一样,真是愁人啊。他心里拿定主意,以后要小心史氏在这方面的动作,果不其然,真就出事了。——在新媳妇回门礼之后,史氏提出要新媳妇帮自己管家。王氏尴尬,家里有长嫂,长嫂有一儿一女,自己是才进门的新媳妇,就帮着婆婆管家。知道的人,不仅会说婆婆偏心,同时也会说自己不知道礼数,踩到长嫂的头顶上了。王氏为难,犹豫这说:“母亲,儿媳才进门,府里的人和事儿,都不了解,再等等吧。”史氏难掩失望,遂打发王氏回去歇了。她留了次子陪自己说了会儿话,就忍不住就和贾政抱怨开了。“唉,母亲老了,就盼着你媳妇进门了,能帮我分担一二的。没想到,你媳妇竟然不肯帮手做事儿!”贾政经王翰林教导了半年,多少开了一点窍。他觉得母亲要王氏帮忙管家,对自己这房是好事儿。可王氏不答应,他觉得事情好像有哪里不对。他只能劝母亲说:“母亲,王氏才进门,是不敢管吧。父亲让妹妹帮着您呢,要是过阵子您还是忙不过来,儿子去说她。”史氏心里就有点恼儿子,更恼媳妇了。才进门几天,就拢了儿子不全听自己的了。她心里不高兴,点着贾政的额头说:“我让你媳妇帮着管家,不就是想贴补你们一点嘛。她那么点嫁妆,是够用来吃的、还是够用来喝的?!”贾政慌忙道:“母亲说笑了,咱们荣国府哪里会挪媳妇的嫁妆吃喝。她有多少嫁妆,也都是她自己的。”贾政的心里,现在还为自己和大哥比起来,少了一个庄子难受呢。大哥娶亲,父亲可给了一个庄子做日常零用的填补。史氏看着这不开窍的儿子,叹口气不想再多说,恹恹地把贾政打发出去了。贾政看母亲不高兴,回新房就此事问新婚的妻子。在贾政的心里,秉承妻贤妾美这规矩,他对新婚妻子说不上多么喜爱,却也是很尊敬的。王氏看着这棒槌,心里后悔,要是知道不去选秀,会被圣人圈到荣国府选次子媳妇的框子里,现在不得不嫁给这样不开窍的人,还不如报了参选呢。反正自己相貌一般,也不会被选中的。可嫁过来了,如今只能耐心地教他了。“夫君,这荣国府以后由长房继承。有长嫂在,妾身去管家,就是逾越了礼数。会被人拿来做笑话讲的。”“是母亲要你去管家,你这不听母亲分派,不是违背了孝道吗?”王氏生气,这才新婚就说自己不孝了?“夫君,你可知道不孝都是什么吗?”这个贾政熟啊,他脱口而出,“《十三经注疏》在《孟子?离娄上》的关于不孝有注疏。曰: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王氏笑,书背的真好。“夫君,母亲如今要妾身去管家,有长房在,这是违背礼数的事情。夫君想想,外人知道了母亲这要求,会不会说母亲糊涂?妾身要是做了,是不是阿意屈从陷亲不义了?”贾政恍然大悟,对着妻子作揖。“我不如你,确实是如岳父所言。四书五经会背了,没有理解到灵活去用。”王氏赶紧回避贾政的揖礼,向贾政福身。“夫君这是没往这些小事上想罢了。家里有长嫂、妹妹,母亲若忙不过来,有人帮着母亲的。”贾代善为圣人即将的御驾亲征,每天忙得顾不得府里的事情。可史氏要新进门的媳妇帮忙管家,这么大的事情,他晚间一回府,就知道了。他叹气之余,也为次子媳妇是个明白人高兴。他派人把贾政叫了来,当着他的面,让人给张氏送了一个庄子,又给嫡长孙、嫡长孙女送了一些赏玩的器物,然后把早预备给贾政的庄子,给了他。“政儿,这庄子是早预备了要给你的。不过那日你母亲给王氏的见面礼,与你嫂子进门的时候相同,为父就只好减了给你的,来做平衡了。”贾政这才明白,自己为何少了庄子。他赧然低头,口不能言。“你母亲因你是次子,就偏疼与你。可是长幼次序,是天定了的。咱们府上做事,要是违背了规矩,小事儿会招来嘲笑。但也说不准,哪天小事儿积攒多了,就会被御史弹劾的。”贾政点头。贾代善也不知道次子是不是真的明白自己的话了,他继续告诫次子。“你媳妇是个明白人,你要记着,以后做事多问问你媳妇。”“是,父亲,儿子一定记得。”贾政对父亲非常崇拜,父亲吩咐他的话,他从来都记得牢牢地。至于做起来,是不是走样,那就两说着了。不过从贾赦去了边关以后,贾代善是有空儿就把贾政带在身边教导。贾代善这样的做法,让贾政把以前对贾赦的不满嫉妒等心思,都压去心里的角落了。贾代善只盼着自己百年后,自己这俩儿子能够互相扶持。很快地,秋风渐起的时候,圣人选定的西征日子到了。第396章 废太子100一身戎装轻甲的圣人,轻松地自己搬鞍认镫跨上骏马, 往五十岁去数的人了, 还能有这样利索的动作,太子敬佩之余, 在心里给圣人点了一个赞。圣人笑着勒转马头,回身对太子说:“明允, 朝政就交给你了。”太子躬身抱拳, 朗声回答:“请父皇放心,儿臣定不负父皇重托。”圣人大笑,朝站在太子身边的阁臣点点头,该说的都已经说过了。他向身边跟随的禁军诸将摆手,勒缰绳磕马镫,领先而去。太子往后退了几步,看着跟随圣人的禁军,举着各色招展的旌旗,簇拥着圣人, 混入中军的行列里。大军缓缓向前移动,士兵的脚步声,细碎的甲衣声,合着踏踏的马蹄声,汇成振聋发聩的洪流,混合着漫天的飞扬的尘土, 在秋日暖阳的笼罩下, 构成威武雄壮的出征图。太子伸手, 六福赶紧把铁笛捧上。太子目视被禁军护在中间的圣人,吹响了出征曲。铁笛声音高亢嘹亮,《秦风.无衣》的曲子,被太子用糅合在笛音里的内力,传送进正在向前行军的士兵耳中。圣人骑在马上,听得笛音就知道是太子在为大军送行。他禁不住合着笛音开口唱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圣人身边的禁军侍卫,也跟着圣人大声吟唱起来。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然后所有的士兵都加入了这合唱里。在太子身后站着的众臣,也跟着大声吟唱。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慷慨雄壮的出征曲,感染了送行的百姓,一时间所有的人,都加入了这合唱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百姓的热情,将士兵激昂的情绪,推到了新的高度。太傅和贾代善交换一下视线,二人眼里都是赞叹,赞太子这出征曲,真的是恰到好处。送完出征的大军,太子带着文武百官回到了紫禁城。太傅看着嘴角紧绷的太子,以为太子是在为圣人担心,就开口劝慰,“太子殿下,毋须忧心,圣人定将马到功成的。”太子领受张太傅的好意,微笑着点头,“借太傅吉言。太傅,明日应例是小朝会,圣人御驾亲征,将小朝会移到文华殿可好?”太子的话,让张太傅瞬间明白了太子在避讳什么。张太傅立即回答:“太子殿下考虑周全,老臣今日就知会与所有的人。”“太傅,还有一事儿,要拜托太傅与阁臣拿个主意。孤想圣人在外出征期间,大朝会就先免了吧。小朝会就五日一期,若有要事,孤每日上午与阁臣等在一处,也不会耽误政事的。”张太傅想想说道:“这……待老臣与阁臣们共同议过,再回复太子可好?”太子点头,与张太傅分手,回东宫去换下送行的大礼服。换了常服,太子松口气,默默打坐调息了一会儿。让六福派人去给太子妃传话,说自己往文华殿去了,有事儿派人去文渊阁。又让六福往养心殿跑一趟,告诉魏九,自己以后日常就在文渊阁理事,让他把养心殿、乾清宫都看好,把该用的东西送去文渊阁。圣人离宫西征,太子妃下令关了后宫和前面的联系,就连太后的慈宁门,也把守的严格起来。对东西六宫的监管,也严格起来。还有御花园里诸多的亭、轩、斋、堂,若里面有住着贵人的,也被太子妃将人移去有主位妃嫔的宫殿。然后把空置亭、轩、斋、堂,能关的都关了。为此太子妃还特意跟太后说:“父皇不在宫里,御花园本就空旷且少人过去。孙媳想着还放那几位贵人住在御花园里,不如挪去几位妃母嫔母的宫里。日常也多个能照看着的。”太后就拍着太子妃的手说:“你想的周全,就这么办吧。我这里若没要紧事,是不会派人出宫的。”太子妃点头,老太太越老还活得越明白了。第二日,太子就在文华殿里举行了小朝会。自然在气势上,就不如以前举行朝会的三大殿气派。但能做到三品以上的京官,略微想想就知道太子的意思了。挤点就挤点呗,反正天气也快冷了,加上听说要取消了大朝会,只五日一次小朝会,很多人心里都暗赞了一声好。估计就是持有反对意见的人,也是在那些失去上朝荣光的四品、五品官里面。可这决定又不征求他们的意见,太子和阁臣沟通后做了决定,只说六部的官员,若有事情可报去给各部侍郎,进而报与六部九卿。急事可直接呈送至太子处理政事的文渊阁。虽是在文华殿举行的小朝会,太子也没有居中而坐。中间的龙椅仍旧空置,太子依礼在龙椅之侧安放了座椅。太子这般动作,不仅是由他自己写到奏折里,派人快马加鞭地与批过的奏折送与圣人,且还有留京的魏九、莫九、以及贾代善等热,也把太子这番变动,写给了圣人知道。圣人收到信,开始怪责太子多事儿,转而就欣慰于太子的知分寸了。故而圣人给太子的回信就越发地情义浓烈。那些往来的信件,字里行间都夹杂着对太子的赞赏、放心、信任,还常常殷殷叮嘱太子,照顾好皇太孙。太子与圣人之间每日联络不断,但随着大军的向西行进,虽日日通信,也由当天收到变成隔一日、隔二日,乃至要隔上七八日的了。圣人虽晚了一年出征,但携带的火器,却是向前飞跃了一个时代。太子并不为圣人的西征担忧,在原身的前世,圣人虽是离京三年才完成西征,最后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奠定了武帝的一世英名和千秋功绩。这一次,有戴梓的24连发火/枪、还有迫击炮、仿制的西方最新款的、且被太子加了膛线、配备了开花炮弹的火炮,太子相信圣人有这些加持,一定不用三年的时间,就能荡平西北的。这一次的中秋节,太后得了太子夫妻的暗示,借口圣人在外出征下令简办,她要在宫里为圣人茹素,为圣人和出征的将士祈福。太后这话说出来,圣人的妃嫔,就只好跟着太后茹素、抄经、捡佛豆、佛米了。太子看太子妃忙着照看刚能走利索、就在东宫的小花园四处奔跑的小乳猪,悄悄地对石氏说:“佛经要抄,可也要分点功夫,给前线的将士做点御寒的衣物。”太子妃立即秒懂太子话里的意思,抄佛经得是她自己的字迹,做军服,就可以由身边的人帮忙了。没几日,宫里的女人就各自打发人领了棉布,按着太子妃提供的大中小号的军衣尺码,做起了棉袄。太子还建议太子妃说:“内衣分成前后两片,肩膊、肋下用多几对带子一系,万一受伤了也好脱,前片坏了换前片的,后片坏了扔后片的。太子妃不知道这样的内衣,送去了将士会不会穿用。故只做了少许。等前线的消息返回来,却是旧款和新款的内衣各要一半。新款内衣缝制起来更快,只要会做针线的女人,一个时辰都能缝几十片。太子让太子妃把东宫的人手调配,针线好的缝衣片,次点的缝衣带,剩下的订衣带。太子妃很快就接受了太子的理念——流水线作业方法,并将其推广到后宫。没有圣人在朝,太子虽是个温和性子,在他明确表态不耐烦朝事扯皮的做法后,朝廷的公事运转、处理的效率,较以前提高很多。太子基本上也都可以按时回来吃晚饭。夫妻二人带着徒丌等兄妹四人一道用晚膳,进冬月的时候,四个孩子的关系,就已经非常好了。这一日,太子正和内阁阁臣一起处理政事,三德子喜笑颜开地到了文渊阁。魏九和六福一看他那模样,就知道是太子妃那边是有什么喜事儿了。觑着太子的空儿,递话进去。太子听说太子妃派三德子来了,赶忙召他进来。三德子进来就跪地恭喜太子,原来是太子妃再度有了身孕了。这对太子夫妻而言可是大好事,对出征的圣人和满朝文武,也都是振奋人心的好事。万里江山的圣人嫡系后人,自然是多多益善。太子再三确认了这消息后,谢了阁臣的恭贺,立即提笔给圣人写信,这好消息要让圣人第一时间知道的。皇家有了添丁之喜,贾代善回府以后,也得到次子媳妇怀孕的好消息。他笑着让妻子打发人给王氏送些好东西过去,和妻子说起东宫的喜讯。史氏觑着贾代善高兴,就笑着建议,“老爷,这孩子来的时候好。若是个男孩子,以后可以去给皇孙做伴读呢。”贾代善立即把脸拉嗒下来了。第397章 废太子101“史氏,我们俩百年以后, 政儿就得分府另居, 那以后就是嫡系旁支了。你认为凭他的能力, 能和荣国府开府时候的老国公相比?”“老爷, 就是政儿不能,才要我们做父母的为他筹谋啊。总不能让他差赦儿太多了吧?都是我们的亲儿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