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节
作者:林一平      更新:2023-07-14 09:58      字数:5092
  “张家三个儿子,不说张家自己的儿孙,就是赦儿那里的瑚哥儿,以及瑚哥儿的弟弟们,都要靠张家的。就是能顾得上帮衬政儿,会把政儿放在心头的哪一角?夫人想呢。”史氏皱眉,这样看,张家是帮不了政儿的。“老爷,如今你在朝廷,是尚书、阁臣,还提拔不了自己的儿子?”贾代善苦笑,“夫人,为夫是勋贵、武将,哪里能插手进了文官那边。若是为夫真能插手进去,怕是抄家灭门的日子也就到了。”“老爷说笑了,圣人信任着您呢。”“为夫也信赖大的。要是赖大敢擅自安插他儿子,做府里的管事,夫人你说,荣国府还会不会留他?”贾代善娶妻没多久,就独赴边关,留史氏在家侍奉祖父母、父母,所以,贾代善对史氏总含着几分歉意,想把事情讲得史氏愿意接受。“唉,原想着去年办了老大的亲事,今年年底也可以把老二的婚事办了。这重新看人,还要选文官出身的姑娘。老爷,妾身与文官甚少往来,可去哪里给老二选合适的人?”“让老大夫妻休沐回去张家,先透露一二。过些日子是太子大婚,您不妨与亲家母再说说话。”史氏略沉吟,便道:“还是老爷想的周全。就这样吧。”夫妻商议好儿子的婚事,见天色不早了,就熄灯安歇。史氏心里还是不顺当,自然就睡不着。但她也不敢翻身,怕搅得自家丈夫睡眠,明日上朝没了精神。她哪里想到,躺在一边的丈夫,也是闭眼假寐。贾代善此时正是思潮翻涌,在一点点地捋着东宫的事情。古往今来,能顺利登基的太子有几人。赦儿被点去做太子伴读,老国公是一千个不愿意,最后还是得把赦儿送去。别看圣人现在把太子捧在心尖尖上,再过十年,待其他个皇子长起来了,圣人和太子为难的日子,才算来了呢。如今在东宫里,弄出来这些陷害太子的事儿,只是一个开头吧。唉!自己是圣人眼前的第一位、荣国府是京城勋贵里的第一家。这一切能不能延续,都在太子能不能顺利继位了。休沐日,贾赦得了父母亲的吩咐,带着妻子一起坐车,去岳父府上。小夫妻俩抱着大儿子,眉开眼笑的。“夫君,母亲真改了主意了?”“自然。你和岳母好好说说,给老二找个合适的岳家,能教导老二读书的。他怎么也得考个举人,才好补缺。还有,姑娘一定要豁达、灵动、漂亮。”“夫君,您还操心弟妹的模样、性情?”张氏促狭,调侃自己的丈夫。“母亲总要先见见人,才会给二弟定下的。要是个拘谨的、模样又一般的,母亲不会愿意的。性格豁达一点儿,以后也好与二弟相处。不然与二弟处不来,我们除了受埋怨,也落不到好。这人,让岳母选个能与你处得好的。”“嗯。听夫君的,谢谢夫君。”张氏知道丈夫是为自己打算,才说动了公公。婆婆对自己,在外面看着,哪里都好,就是一些小地方,真是难伺候啊。难道儿媳妇,只有顿顿执巾、捧箸,站着布菜、添汤,才是孝顺?宫里的皇后,还不用这样伺候太皇太后、太后呢,一国公夫人,摆的排场比太皇太后、太后都大,哼。这些话,张氏也就只敢在心里想想。与此同时,太后的慈宁宫里,郑家二房、三房的女人在和太后哭求。太后虽不得圣人如对待太皇太后一般,但从心里往外说,圣人这样遵守礼法的人,做事还真是处处顾及了自己做太后的面子,没短了、缺了慈宁宫的奉养。东宫的事情,莫九审出来,那娈童是二房和三房提供的家生子,圣人就让慈宁宫的人,缓缓地告知了太后。太后羞愧得简直没脸见圣人。托词要礼佛进香,斋戒了数日,没见圣人父子。这才躲了几天啊,二房、三房的侄媳妇,就天天递牌子,在宫门外守着。只好叫进来。“你们说,让我怎么向圣人开口求情。你们当家的挑的人,送去给南风馆调/教,然后再弄宫里来,这是构陷太子的重罪。圣人没有抄家灭族,已经是看在太皇太后的份上了。”“姑母,难道就看着二老爷他们父子去死?”“唉,”太后愁。“我在宫里想着,怎么能把郑家的女儿送进东宫,讨好太子呢。他们爷们就在外面,想这样的龌蹉法子对太子。太子是谁?是储君。是圣人捧在心尖尖上的。他们犯的是抄家灭族的大罪,参与的人,已经有被抓了三族了。难道我想看着自己侄子、侄孙子被砍头?你们再这么进宫,着了圣人的眼,弄不好圣人会把你们都砍头”这样的话,是太后身边的嬷嬷——太皇太后留给侄女的心腹人,在太后身边嘀咕了几天的结果。还有的话,就是吓唬太后了,惹恼了圣人,不仅没人庇护她自己的,还要牵连郑家被除爵的。太后知道自己一死,郑家的下一代就没了爵位的。所以三日一次的平安脉,御医怎么说,她怎么养。看在太后的名头上,自己能多活一日,就能多罩着郑家一日。可是按二房、三房的作法,怕是不等自己闭眼,姑母教养圣人的恩情,就会被耗光了。她打定主意,这事儿,没脸向圣人开口,也不能开口的。第312章 废太子16太子大婚前夕,东宫闹出这样的事情, 知道的人, 都在观望圣人会怎么处置。虽然案子是内宫审的, 但郑家、陈家都有人被抓了进去,还有人阖家、合族,甚至三族被抓的。圣人虽没下最后的处理结果,不少明白人,也都猜到圣人会怎么处置这些人犯了。一时间,朝廷除了礼部和内务府, 必须要奏报与太子大婚有关的进程, 其它各部, 甚至阁臣,能处理的事情都悄没声地处理好, 能压的就先压下来, 都不约而同地减少面圣。免得圣人把淤积的怒火,发泄到自己的头上。礼部和内务府为太子的婚事,筹备了三年多了。从太子满了十四岁,圣人就开始留意, 要给儿子选个最好的太子妃。那年选秀,不知道多少人家, 奔着太子妃而参加了选秀。圣人派出自己最信任的人,考察参选的秀女, 最后选中了石家的闺女。圣人选中了石家的闺女, 用太后的话来说, 满京城再找不出比石氏更好的闺女了。这话,虽是说给圣人听的,可也从侧面证实了石家闺女的优秀。在礼部和内务府,开始为太子大婚仪程扯皮了,石氏的祖父突然去世了。六十多岁的老将军,这个年纪过世,也算是高寿了。反正太子还小,石氏为祖父守孝也不耽误什么。内务府和礼部继续扯皮。最后终于确定了仪程。等石家出了老爷子的孝期,继续进行纳吉。顺利地走完了三礼。石氏的父亲,从任上往京城赶回的时候,染了风寒。这并不耽误纳征礼的进行。可纳征礼后没几天,进行到钦天监占卜大婚日子的程序了,石氏的父亲,过世了。当时就有人提出,是不是太子妃的命格不好,才指婚就死了祖父,要请期了,又死了父亲。圣人震怒,连着打杀了几个多嘴的内侍,又贬谪、罢黜了几个官员,才把这风儿,压了下去。在石家父祖相继而亡的事情上,也就只有东宫的陈良媛占到了巧宗,得机生下了二个儿子。圣人虽然抱了孙子,迄止今日,也没有给这两个庶孙起名。也甚少提起过孙子。圣人倒是时不时地提起,要太子大婚后,赶紧给自己生嫡孙。太子得空就翻看原身的记忆,嘁,事无巨细,原身都记得。他看到有关那两个小孩子的时候,心里涌起无限的同情。那两个小孩子,因祖父的态度,影响了做太子的父亲。俩孩子在太子活着的、有限的几年、有父亲的时光里,并未感受到多少父爱。大的夭折,小的后来被圈禁,唉。太子妃只比太子小了几个月,今年也是虚岁二十了。这太子妃也是样样出色的姑娘,不然也不会被圣人选为太子妃了,这也是一个苦命的。太子不甘被圈禁而自戕后,太子妃因太子丧礼期间,唯一的女儿夭折,用一条白绫,了结了自己。哎,这里不对,等等,太子妃生的是太子的第三女,黎良媛生的闺女,早夭没续齿。太子的长女、次女呢?翻,翻,翻,太子累得发晕,才找到黎良媛生了太子的长女。而爆出来黎良媛有孕,是太子妃进门的第二天。嚓,这是打太子妃的脸呢。原身可不信,黎良媛早几天不知道怀了身子的。打了太子妃的脸,结果是黎良媛失宠到圈禁的时候,没有下文了。次女,是石氏的陪嫁丫鬟生的,比太子妃的第三女,仅仅大了十天。生在太子自戕前,然后被太子心腹,用食盒装走了。——这个,这个是后来的秦可卿?嚓,瞧原身的这妻妾儿女,这个可怜的!翌日,是东宫请平安脉的日子。太子吩咐六福——东宫的新任主管,去太医院请擅长妇儿科的太医来,给陈良娣、黎良媛和俩个孩子好好扶脉。六福是圣人信任的人,既往在乾清宫当差,与太子也熟悉。听了太子的吩咐,立即安排人去办。等傍晚时分,太子回到东宫,六福对太子禀报.“太子爷,陈良娣和俩哥儿都挺好的。黎良媛那里,太医怀疑是喜脉,可日子还浅,要过几天,才能确定。”“那就先按是喜脉养着。这些日子不用出来了。过十天再扶脉。”“是。”过十天再扶脉,才能出来?那黎良媛岂不是连太子大婚,向太子妃行礼都错过了!算了,太子说什么就是什么吧。没看在东宫凿墙开门的,圣人都没舍得说一句吗!到底亲父子,规矩到了太子这里,就不用讲了。按六福的心思,他才不想来东宫伺候呢。三德子和他都是在乾清宫、一起当差了多少年的。也算是同甘共苦、相互扶持的兄弟了。三德子多倒霉啊!辛苦那么久,总算混到有小内侍服伺了,走到哪里也被人叫声三德哥、德爷爷了,却被打了板子,发配去浣衣局了。太子大婚,圣人父子俩没事儿做,凡事都有礼部和内务府去忙。大婚的当日,太子一大早的,还穿着喜袍——成套的大礼服,过去乾清宫,和圣人一起吃早饭。圣人看着穿戴一新、收拾得容光焕发的太子:高大英俊、文武全才,就要成婚了。“成贤啊,你成婚了,以后就是大人了。以后你要帮着父皇分担朝政了。”“是。”“以后啊,你弟弟妹妹,你也要学着照顾他们了。”“父皇,有您,还有他们各自的母妃呢。”太子看圣人的脸色,赖赖地加了一句,“父皇,儿臣自己还要您照顾呢。”“成贤,你这孩子。你成大人了,父皇就老了,所以要你帮着管教弟弟妹妹了。”“好吧。儿臣一定像父皇教导儿臣那样,教导弟弟,照顾妹妹。”圣人就欣慰地点头。成贤这孩子,样样出色,是可以给弟弟们做榜样的。而还有一点好处,答应了朕的事情,都会认真做好。以后那几个儿子,都可以交给太子管。这样,对那些孩子也好,自己也不用担心百年以后,成贤对他们不好的。圣人感慨了一会儿,又想起孝慧皇后了。要是妻子活着,看到成贤今天娶妻,该是怎样地高兴啊……圣人想一会儿,伤感了。抹扯了脸儿,撵太子回去东宫,去等太子妃吧。迎亲这环节是内务府的大臣和礼部郎中出面,替代太子去迎亲。不用太子出面,太子在东宫等着就好。虽然起了个大早,等太子妃被迎到东宫的时候,已经是日上三竿了。太子被礼官指引着,虚张声势地踢了下轿门。然后,看着盖了绣花精致、繁芜的红盖头、穿着特制的、皇家大礼服的太子妃,被喜娘从轿子里搀扶出来。高挑窈窕,是太子的第一个印象。太子手里被塞了一段红绸,内务府有专门的官员,指引着太子向前走。红绸的另一端,在新娘子手里。俩喜娘扶着新嫁娘,跨马鞍,跨火盆,然后,然后——没有拜天地,没有拜父母,没有夫妻对拜,神马都没有,就这么直接入洞房啦!这婚礼仪式,神奇吧?呵呵,怎么有点挺荒唐的感觉。但这个就是礼部和内务府,扯皮了几年,定出来的婚礼仪程。然后,更荒唐的是,把新娘子送入洞房的途中,还有太子的陈良娣,跪在新郎新娘必经之路的路边,跪迎东宫的女主人到位。黎良媛?被太子禁足了,还没到十天,不给出院子呢。俩喜娘,搀扶着新嫁娘,小声地提醒着门槛、转弯儿,心里都暗赞太子殿下的体贴,不仅走的慢,转弯和跨门槛的时候,还会略等一等。洞房里的一切,都是内务府和礼部,扯皮几年的成果。所有的家具,都是红木的颜色。多宝架上的摆件,哪一处放什么,哪一样东西放哪儿,新房里挂什么画儿,被这些拿俸禄的官员,引经据典地讨论、辩驳,再报给圣人裁决,讲究多着呢。反正一眼看过去,都是浓烈的、饱和的色彩,喜庆的不得了。像百子千孙帐,红色的,必须的。百子被,大红色的绸子底色上,绣了一百个神态各异、憨态可掬、活泼讨喜、穿肚兜的婴孩,那被子就平铺在、如小房间一样的千工床上。鸳鸯交颈的枕面,龙凤喜烛,就连镜袄,也都是红色的。妥妥的让人心情亢奋、多巴胺分泌增多的布置。新嫁娘坐到婚床上,喜娘把一杆喜称,递给太子殿下,示意太子挑盖头。太子接过喜称,犹犹豫豫地伸过去,鼓足勇气,做好准备,挑开了新嫁娘的盖头。噢,卖糕的,就是太子妃,也是一样的。果然是千篇一律的新娘妆。太子妃看太子一眼,眼波潋滟,却没传达出来什么情绪,就低下头。满头的珠翠,杵到太子的视线里。挑开盖头,太子看到的是端庄的、标准的鹅蛋脸,弯弯的柳眉,凤眼,秀鼻,檀口涂得像戏台上要唱戏的。飞快的一瞥,再就是满头的珠翠。难怪原身的印象是端庄有余。太子妃哎,您这样,这样,怎么成?多少给个羞涩的眼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