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节
作者:林一平      更新:2023-07-14 09:48      字数:5296
  薛姨妈想了又想,“我的儿,我只怕你的婚事有变故罢了。最近你可见到宝玉了?”宝钗摇头,“宝玉最近这一个月,是日日去前院读书,晚上回怡红院也晚。况且换了彩云、鸳鸯,晚了我也不好过去。”“我的儿,晚上不好过去,白天去啊。随便指一事,白天去问问彩云,那是你姨妈的心腹,定会问出些什么的。”“妈,贾府把事情守的这么严实,可是以往不曾有的。要是问出来什么,是不该我们知道的,岂不是尴尬。”“我的傻姑娘,事关你姨妈,你只问你姨妈好不好就是了。”宝钗无奈,点头应允。第二日,宝钗带着莺儿去怡红院,见院子里静悄悄的,守门的婆子也没聊天,见宝钗进来,就恭敬读行礼问安。彩云听了小丫头的禀报,赶紧从屋子里出来迎宝钗。宝钗稳当当坐着,等彩云指使小丫头上了茶,宝钗给莹儿使个眼色,莺儿就拖了小丫头出去。彩云看宝钗的笑吟吟地看自己,知道是躲不过的,就靠近宝钗的耳边,悄声说:“宝姑娘,这,还是莫问的好,这些日子,我在怡红院里,也没见到太太。”“袭人哪儿去了?”彩玉一脸难过,“打了板子,牙婆领走了。”宝钗震惊地看着彩云,彩云沉重地点头。宝钗就为袭人叹息,这打了板子,再交给牙婆的,可能有什么好处去?本不想问的事儿,现在反而想问个明白了。“那晚在为什么吵?”彩云叹息,“晴雯那个祸胎,无事生非,掐尖要强的,引得这院子吵成一团,惊到了太太来看,就都关起来了。”彩云不想说,宝钗就定定地看她,也不说话。彩云是知道王夫人要给宝玉定了宝钗的,而老太太和贾政都同意了,就是宫里的娘娘,那天太太回来念叨娘娘也同意了,自己还陪太太张喽着准备订亲的礼单呢。这要不说的话,以后要在宝钗手底下过活;这要是说了,老太太又下了封口令。彩云犹豫多久,宝钗就等了她多久,也不催她,就笑吟吟地看着她。彩云贴着宝钗的裙角跪下来,“老太太说了,那事,但有敢议论的、敢往外说的,打死勿论,家里男人卖去煤山盐场,女人送去北边的军营,不论老幼。”“噢?你往外说了吗?”彩云一愣,旋即快速地对宝钗说:“太太见宝玉不在怡红院,就去潇湘馆找宝玉。听到史姑娘的话,让宝玉去吃袭人的胭脂。太太就说了几句,无非是大家子,勾着爷们调笑,勾栏院的姑娘也不如她的手段。然后第二日早,史姑娘的婶娘们来接的时候,丫鬟报她投缳了。”“噢,湘云投缳?怕是不好意思吧。”宝钗不温不火地说。”“没多久,史姑娘的叔叔都到了,不知道在老太太屋里发生了何事。后来老爷和太太就去史侯府赔礼。回来的时候,太太是抬回来。然后我和鸳鸯被派到宝玉这里。”宝钗拉彩云起来,“今儿我啥也没听到,就过来问问宝玉怎么都不见人影了。”彩云点头,给宝钗换茶。宝钗又听彩云说了一些鸳鸯每天送宝玉去贾母院子吃饭,然后白天伺候贾母,晚上再接了宝玉回怡红院,点点头。“宝玉,倒是知道用功读书了。”“老爷看得紧呢。日日查问功课的。还说要给宝玉请先生的。”宝钗点点头,也不再多留,带了莺儿离了怡红院。忠靖候和今上求了几盒舒痕胶,湘云的婶娘派了自己得力的婆子,日夜在湘云院子里守着湘云。直守了快一个月,湘云脸上的划伤,留下了淡红的印子,太医说那红痕隔年转白,就不明显了。那几个伤得深的地方,还要慢慢养。又安慰忠靖侯,姑娘小,应是能长好的。史侯兄弟无法,只得让妯娌二人仔细照料湘云,最好不要留下什么明显瘢痕。又辗转请了一个有名的、规矩严厉的教引嬷嬷,到侯府仔细教导湘云。史二太太对丈夫叹息:“府里都省着用钱呢,湘云这又是一笔大开销。唉。”忠靖侯也叹气,再怎么折腾王氏,如今王子腾还在,也就那样了;又不能真的把贾母除族,这老姑太太坑起自家人来,真是不手软,也不知道祖父母是怎么养的女儿。估计贾家的老祖在地下,也该这么问祖父祖母吧!第107章 红楼107107端午节前,贾政在府里见到一个意想不到的人。贾政与这人原就不熟, 但因投的帖子是翰林院编修, 贾政还是按礼节命管家迎接。进来的是叔侄二人, 年长的看起来有过六十岁, 或者更多,稍年轻的也过了四十岁,那年轻一些的, 向贾政行了晚辈礼, 那年长之人至于贾政做平辈的客人礼节相见。贾政很是好奇,自己与翰林院素无交集,这翰林院编修张昭, 到自己府上有何事呢?那年长之人,见贾政满面疑惑, 还客气地让座, 吩咐上茶,就开口说道:“多年不见,贾府二公子可还认得出老朽?”贾政见人称呼他二公子, 就往前想, 可怎么也想不起来认识此人。就拱拱手说道:“还请恕政眼拙了。”“老朽乃原户部尚书、太子太傅府上的张二。”贾政仔细端详此人, 轮廓似乎是那个人, 但实在难以从这张脸上, 看出当初的名满京城的张家二公子的风采。那张家二公子当初是妥妥的邻居家的孩子, 自己从小开蒙就被塾师举例要学习的人物。自己也真的立志, 要踏着张二的脚步, 在科举上留下殷实痕迹。可惜啊,岁月荏苒几十年,自己在科举上毫无建树,张家也离京多年,再见却是这番模样。张二老爷指着身边的年轻人道:“这是我大哥的长子,今科榜眼,现翰林院编修。”然后不再和贾政寒暄,“我们叔侄前来,是要讨回我幼妹嫁妆。”贾政还没有从对今科榜眼的膜拜中醒过神,就被张二老爷的话击懵。“嫁妆?什么嫁妆?”“我妹由太上赐婚,十里红妆,嫁与令兄。她离世后,嫁妆由贵府的老太太收拾了去。现在琏二已经成人有子,且与贵府分支另立。该将我妹妹的嫁妆,交与我妹妹的亲子了吧?”贾政连连点头,“应该,应该。”张氏离世,后事都由母亲一手操办,然后张氏的嫁妆,都收到母亲的私库里,他知道这事儿的。“不过母亲最近身体不好,可否宽限几日,容我将张氏嫁妆整理出来?”张二老爷说:“好,就以十日为期。这是我妹的嫁妆单子,当初在应天府留底的抄录本,想令堂处也有底。提醒贵府一句,张家的东西都是有暗记的,莫要混淆了。”张二老爷交代了事情,也不与贾政多说,就携侄子告辞。贾政袖着张氏嫁妆的抄本,去内宅见贾母。“母亲,才张家来人了。要代琏儿,讨要张氏的嫁妆。”贾母有些愣神,张家?待听说替琏二讨要张氏的嫁妆,就对上是那个张家了。“张家来的什么人?当初不是说不准张家回京吗?”贾母有些不愿意,她早把张氏的嫁妆看成自己的了,预备留给宝玉呢。当初贾琏成亲,贾赦曾提过此事,被贾母以琏二尚年轻,交与他也是胡乱花费了,待琏二长长,成个稳重模样了就给他,胡乱搪塞过去,以后贾赦再没提了。“张家的二公子,原来誉满京城的张钰张二公子。”“他还活着?”贾母是满眼的不相信。“嗯,活着。还带了他大哥的儿子,今科榜眼,翰林院的编修。”贾政说完这话是满嘴的苦涩,心里也是酸溜溜的,看张家子弟,前一代探花,后一代榜眼的。那张钰当初也是个惊才绝艳的神童,小小年纪就得了个小三元。自己科举之路坎坷,再看自己宝玉,到现在连个童生还没有。贾政把张氏嫁妆抄本和张昭的帖子递给贾母。贾母翻来覆去地看,“这帖子不会有假吧?”贾政看着母亲,不知道老太太为什么会说,帖子有假。“你打发管家,不,你打发周瑞,带几个老人,认识张家人的,去仔细访访张家现今如何了。”贾政应了,出去吩咐。傍晚的时候,贾政带着周瑞进来和贾母汇报。那周瑞已经把张家进京的事儿,打听的七七八八了,“回老太太的话,张家最初进京的时候,是大老爷派人去接的,然后就住在大老爷在翰林街的府上。这次张家三房各出了一人参加恩科,大房的张昭得了榜眼,二房的张旭是第23名的进士,三房的张旵得了第77名的进士。因那张旵只有二十岁,尚未婚配,由吏部侍郎程大人做媒,与皇后娘娘的堂妹缔结了婚事。张家兄弟会试后,有人质疑张家进京的事儿,今上揽了过去。张家其他人,都是会试以后进京的。”贾母听完,心中波澜起伏,这张家又要起来了啊。打发了周瑞下去,贾母定定神儿,看来张氏的嫁妆非得还回去不可了。这老大,哪哪儿都有他的事儿,真是前世欠下他的了。贾母思量一会儿,点头说道:“琏二已有子,不是往年的惫懒样子,他母亲的嫁妆该交给他了。不过年头久远,得收拾收拾。”贾政就说:“母亲说的是。是得收拾核对一番。儿子已经和张家约了十日之期。那嫁妆抄本,张家说是从应天府抄录的。母亲这儿可有底本?”贾母点头,大户人家的媳妇嫁妆,娘家、夫家、官府、本人各有留有底本,有的人家还在娘家、夫家的宗祠也留底本。贾政见贾母点头,接着说:“那张钰还说,张家的东西,都是有暗记的。核对的时候,注意莫要混淆了。母亲这事儿,是不是得王氏出来,帮您核对?您偌大的年纪,莫累着了。”贾母就说:“是得王氏出面,帮我核对,你再去我娘家见见那二个孽障。要是老大活着,哪里有这些事儿。”贾政安慰贾母几句,即刻带人去了史侯府上,把张家替贾琏讨要张氏嫁妆,贾母需要王氏帮忙说了。忠靖候大方地说:“那事儿作罢,表弟自去操劳家事。”贾政连连致谢后回府。第二日傍晚,王夫人出现在贾母的房里。贾母把张氏嫁妆的抄本丢给王夫人,“张氏的事儿你也听说了,你也算是因祸得福了。这嫁妆单子抄本和底本一致,你也收拾了,等张家带琏二来取吧。张家说了,他家的东西都有暗记的。”最后一句击破了王夫人原来的打算,二十多年过去了,谁敢说贾府拿出来的东西不是张氏的嫁妆?但是有暗记,王夫人攥拳头,指甲扎得掌心疼,暗暗地叫苦,她得了张氏的那些东西,也散出去了不少了,如今哪里找的回来呦。和她同样焦虑的还有鸳鸯。原来鸳鸯接手的时候,看那些箱子,都是好多年没开过的,堆在库房的最里面。老太太也从来不提,就从中拿过东西给赖嬷嬷。这次贾母要她核对,鸳鸯没法推辞,在库房对了几天,把贾母库房里缺失的东西,一起都写到单子上,呈给贾母。贾母看着那份、记了缺失嫁妆的单子,手抖个不停。“鸳鸯,怎么缺了如此多的东西?”“老太太,几年前,您让奴婢接手库房的时候,就没对过那些箱笼。只说那些是堆了好些年,从没开过的箱子。年前,这屋子交了琥珀掌管。修园子的时候,听说太太常因缺了东西,来老太太这里腾挪的。”贾母听了心里明白,这些东西的缺失,是离不了赖嬷嬷和王氏的手了。可赖嬷嬷?怎么追究!她叹息一声,打发人去叫王夫人过来。按捺着心火,问道:“王氏,那张氏的嫁妆,在你那里的,可都对好了?”王夫人惭愧低头,“母亲,时日已久,儿媳实在是难找回原物了。”“补吧,补银子给张家。”贾母一锤定音,别以为自己不知道她的秉性。王夫人想想也没别的办法,不补也不成。张家的第三子定了皇后的堂妹,但凡少了张家的东西,张家告到娘娘哪里,贾府还是得补缺额。“老太太,这时节,庄子里也没进项,哪里有多余的银子。”王夫人现在开始恨张氏了,干嘛带了那么厚的嫁妆进府。贾母不耐烦,自己这里还缺了好些呢。“王氏,你当我一点儿也不知道,修省亲园子的时候,你从我这里拿去的东西?”只一句,王夫人就停了诉苦,惭愧地告退。自己回去筹谋,怎么能补上张氏的那部分嫁妆。他万般不舍地,从自己的私库,拿出修省亲园子截留的银票。掂掇再三,还是又多拿出了几张银票。贾母打发走王夫人,自己默默地坐着。独自核计好长时间,才吩咐鸳鸯取银票。张氏的东西虽多,但那些四季衣服、陪嫁的布匹绸缎,这些可以按年代久远损耗了不计。但张氏陪嫁的庄子、铺子,这二十多年的收益,还有张氏陪嫁的字画古董,这些补起来,可真的是好大的一笔啊。贾母的心抽抽着,最后还是让鸳鸯取了银票。又吩咐鸳鸯,把那箱金锭子也备好,到时候一起还给张家。鸳鸯咂舌,悄悄问贾母,“老太太,先大太太怎会有如许多的嫁妆?”贾母为难,最后还是告诉鸳鸯,“那张家几辈子,才得了这么一个女儿,宝贝得万千女孩子都比不得。当初老国公在朝的时候,是太上指婚的。那时候张家老爷子做太傅,老千岁又在朝廷上风光无两。张氏出嫁的时候,光是太傅学生的填妆,就多了二十多抬,还不说那些至亲的馈赠。十里红妆,说的就是这样的嫁妆。还张家这些,怕是还不够啊。”贾母没对鸳鸯说的话,还有——自己的嫁妆,敏儿的嫁妆,也是属于十里红妆之列的。可与张氏的嫁妆,还是没法比的。第108章 红楼108108张家的掌门人——硕果仅存的张二老爷,带着贾琏, 如期到荣国府去收张氏的嫁妆。那张钰, 年轻的时候就是京城的浪尖人物, 甫回京城, 海撒拜帖,那行为简直可以用用一句话形容:我张钰又回来了。不说是日日有老友上门探访,就是今日到贾府, 也带了二个旧友来。贾政出面接待张钰, 见陪了张钰来的阵势中,有老牌的御史中丞、还有前大理寺卿,便吩咐人去告诉贾母和王夫人。二人得信, 只得咬牙又添了银票,去补张氏嫁妆的缺失。待张钰携带旧友, 陪贾琏带走了贾母和王夫人精心填补的张氏嫁妆, 王夫人回到自己院子里的小佛堂,虔诚地跪下来祷告,只盼着菩萨保佑, 张家再被驱赶出京城。贾母摩挲着手中的拐杖沉思, 张家这就是起来了啊。唉, 若是早回来一年, 是不是可以求张家指点宝玉啊!以张家在科举上的能耐, 若肯收了宝玉, 好好教导点拨, 将来一个状元或是探花也是稳稳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