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八十六节 无法改变
作者:要离刺荆轲      更新:2023-07-10 18:20      字数:2494
  淑房殿。薄戎奴还在满面笑容的跟着薄皇后说着话。这时候,一个宦官走进来,轻手轻脚的凑到薄皇后身边,耳语几声。“吾知道了,太子想做就做吧”薄皇后听完,不置可否的点点头。然后,薄皇后就转过头,对薄戎奴道:“太子刚刚传信,那张氏留不得”“太子已经命廷尉的刑曹接手了”淡淡的两句话从薄皇后嘴里吐露出来。让薄戎奴心里激起千层浪。“果然”薄戎奴哀叹一声。他想起了二十年前的那个冬夜雪花飘落着,他的父亲端坐在高高的塌上。一杯清酒,摆在了案几之上。门外,挽歌和哭丧声延绵不绝。丞相、御史大夫、中尉、廷尉,全部都在哭丧。哭大将军车骑将军枳候薄昭英年早逝。而他的父亲,也决然的饮下了那杯酒,然后,就真如大臣们所期望的那样英年早逝了。此刻,情形虽然不同,但局势相同。薄戎奴知道,这个结果已经不可避免了。于是,他悠然长叹一声。薄家,跟二十年前一样,拼了命想保住一个人,但最后却发现,拼命以后结果反而更糟糕这不得不说,真是一个讽刺薄戎奴很清楚,此刻,跟二十年前一样,只要坐在他面前的薄皇后说一句话,薄家的面子就能保住了,至少能有一个体面的结果。但,如今的薄皇后,一如二十年前的薄太后一样,只是静静的低头吃着茶。内史衙门大牢。张贵非常嚣张的摇晃着牢门,嘴里叫嚷着:“快放人知不知道我是谁我细君可是当朝皇后的侄外甥女”张贵当然觉得自己很冤枉。冤枉的原因当然不是他没做过哪些事情。而是,他觉得,大概或许是下面的某些人不睁眼,不知道他的身份,把他抓进来了。于是,他就这样放肆着大喊大叫。咔嚓牢门被打开了。一行衙役鱼贯而入,簇拥着一个年轻的官员,走了进来。是刑曹令吏张汤张贵一眼就认出了这个本家。长安城现在不认识张汤的太少了。谁叫这位,不到二十岁,就已经是太子率更令兼刑曹令吏,不出意外,二十年后,汉家三公有他一席之地。“张令吏,张令吏”张贵激动了起来:“您是代表太子来放我的吧”在他想来,肯定是这样的了。薄家人丁单薄,算上外族,拢共也就几十口。前些日子,他妻子来探监,就说了,一定会救他的。他也深信不疑。在张贵看来,他的后台是太子,所以,没人敢动他,因为动了他,就是打太子脸正是因为这样,他才敢参合到杜氏的图谋里。因为即使事情败露,那他也还是能全身而退张汤面无表情的走上前,挥挥手,身后五大三粗的狱卒上前,打开牢门。“张贵,你涉嫌雇凶杀人、行贿,败坏太子及皇后名声,罪大恶极,本官乃廷尉刑曹令吏张汤,尔之罪行,不可饶恕,处腰斩弃市之刑,即刻执行家产全部抄没”张汤淡淡的道。张贵脸上的神情在这一刻呆滞。腰斩弃市“怎么可能”张贵大声喊着:“绝对不可能”按照汉律,死刑也分三六九等。一般的死刑,是冬天执行。基本上,被判此类死刑的人,都可以出钱赎罪或者通过关系走后门来减罪。但,有一类,是立即执行的。譬如腰斩弃市。但这类判决,基本不是千石或者两千石能决定的。只能是最高层的三公或者皇帝、太后、太子下令。毫无疑问,这个判决是来自最高层的怒火,来自张贵一直以来的希望和底气、靠山,太子刘彻但为什么会这样不就是想多赚钱吗窦家的人,陈家的人,还有粟家的人,以前王家的人,做过的更肮脏的事情都有为什么是他不是说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吗一定是哪里出错了九月甲子,多云,午时,长安城人流量最多的鱼市,人山人海。数以千计的百姓都注视着几辆被重兵押解而来的囚车。当头第一辆里,押着曾经威震关中,号称关中最大的商人家族的杜家的当代家主杜茂。第二辆囚车里,押解的是有着外戚背景,还是当朝皇后薄氏的侄外甥女婿的陈贵。第三辆马车里,押着的也是一个昔日位高权重的大人物。足足六七辆马车。六七个过去高高在上的大人物,此刻,像猪狗一样被押到了市场。无数的平民百姓纷纷翘首以待。“这杜茂看不出来啊居然这么坏”一个百姓愤恨的道:“光是手上人命就有十几条,据说他家里每年都要打死好几个奴仆真是太可怕了”“是啊,这些人平时看着和和气气的,怎么就变成这样了”“不过,话说回来,天家还真是公道当年,高皇帝约法三章,谁碰谁死,果然没错啊”在大多数平民百姓眼中,这些人真正的死因,是多行不义必自毙。但在贵族大臣眼中就不一样了。“还真下的了这个手啊”粟容低头看着街道上的囚车,冷笑了一声。项庄舞剑志在沛公。粟容不傻,这是他那个可爱的太子外甥在向他示威。显而易见的,只要不是瞎子,都看出来了,太子登位后,这两个月了,从来没有主动登过粟家的门,也没请过粟家的外戚过太子宫,甚至粟家人想见太子都不能获得接见。但是,这些一点都不妨碍,粟家上上下下打着太子的旗号捞好处。譬如说,去少府打秋风,顺点黄金什么的。或者利用自己身份的优势来逼迫地方官员给他们好处什么的。这两日,更传出了太子下令行文给了廷尉、内史、中尉这三个衙门,说什么以后打着太子旗号的人,只要没有太子令符,一律按照骗子处置。加上近日这样大张旗鼓的处刑杜氏等反太子集团的人,尤其是把张贵当典型大肆宣扬,宣传律法无私,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什么的。但这矛头,毫无疑问,就是指向了他粟容和他的家族。粟容甚至感觉到了,他这个好外甥,几乎在指着他的鼻子,说:别给我惹祸,否则休怪我无情“呵呵”粟容摇摇头。一点也没把这些威胁和警告放在心里。反而“我为什么要怕”粟容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想着:“有本事,治我的罪啊,治我这个舅舅的罪啊”“若连个面都不见我们,就想让我们听话,呵呵”粟容冷笑着道:“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呢”自从薄昭死后,朝野舆论就一直认为太宗孝文皇帝做的不对。特别是贵族大臣和地主士绅阶级,极力的宣扬着这是不教而诛。正因为有这个背景,所以,粟容毫无畏惧。虽然他不是薄昭那样有功于社稷的外戚,但刘彻也不是太宗孝文皇帝啊,至少,现在还不是t1706231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