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节
作者:龙七潜      更新:2023-07-07 11:09      字数:2090
  “夫人说的是,安乐伯府好客,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眼下既然对方提到了外账,温元思就开拓出一个新的方向,“我们查案所得,甘四娘一直都很乖顺,老实,人际交往并不复杂,唯五年前,她好像去了青县,遇到过一点麻烦……许是有人帮了她?”‘五年前’三个字一出,卫氏增德庸神情明显不同,桑正因为性格,变化不明显,但眼皮颤动,并不是无动于衷。温元思瞬间就明白了,这五年前,的确有事!卫氏干笑,话音有几分刻意掩饰:“温大人到底是有为良臣,有时候说出的话就是高深,咱们都听不懂呢。”温元思看懂了卫氏的打算和试探,放下茶盏,垂眉道:“夫人不会以为如此,就能粉饰太平吧。”见他神情严肃,笑意都收了起来,卫氏觉得自己太聪明了,方向一定是这个没错!她转了转眼珠,想着怎么说这件事更合适。“其实五年前,我见过甘氏一面。”曾德庸面色大变,立刻制止她:“夫人!”卫氏却笑着看了他一眼,摇了摇头:“没关系,都是过去的事了,官府办案,我们没做过,配合就是。”她呷了口茶,从容的说起五年前,“我只是跟着夫君出去游玩,不小心看到了甘氏,但她既然已经从府中离开,我便没打算为难,也没想做什么,可是我当时看到——陆姑娘在。”温元思就愣住了:“陆姑娘,陆语雪?”“没错,是她呢,”卫氏微笑,“陆姑娘身体不好,眼看都十九了,还没说亲,五年前她十四岁,那腰啊,也就巴掌宽,看着我见犹怜的,不知怎么的,竟和甘氏这样的下等人交往……还别扭吵架,她们俩啊,肯定有秘密。”温元思听着这话,心底翻起滔天巨浪,面上却沉稳如昔,连笑纹都写着优雅从容。陆语雪……竟然也和五年前的案子有关么?她认不认识景言,又或者,在当时青县,她扮演了什么角色?若这二人有前缘,那今次命案,甘四娘死在房间,陆语雪在外面庑廊,大概不是巧合!温元思这边徐徐问着话的时候,祁言那边已经忙完了,从甘志轩嘴里问出了足够的信息,并照宋采唐建议,添油加醋放大,甚至让甘志轩表演了一番,让下人送信到正厅,告诉众人。“什么?我儿子看到甘氏和陆姑娘都在现场出现?所以这案子是陆姑娘用了心计,让我儿子帮忙背锅了?”曾德庸立刻站了起来,挠了挠头,向老婆求助,“怎么办啊夫人?”卫氏眯了眼,眸底有异光划过:“伯爷,咱们一家被坑的好苦啊,怕是得请陆姑娘过来问一问呢。”温元思微微笑着,不说话。卫氏果真很上道,自己就能找到路,也省的他诱导了。曾德庸当然是很听老婆话的,当即拍桌子:“来人,去平王府请陆姑娘过来!郡王爷要查案,不管陆姑娘冤不冤,大家对面把话说开了才好,别让别人背锅!”卫氏听他说完,又道:“伯爷,这平王府可不是别的地方,陆姑娘又是个闺阁姑娘,下人去了,怕是请不动呢。”曾德庸别的不懂,老婆的话很会听,当即领会意思,理了理衣服:“那我亲自去请!”第250章 你认识我这边勾心斗角的局面继续, 那边宋采唐拦住了卫和安。卫和安仍然是个体贴的侄子, 今日过府除了安慰姑母以外, 也帮着料理了一些琐事, 方才赵挚打上门, 他没有跟着一起迎出去,是因为在忙别的, 接到信晚了, 等他往外走, 赵挚已经离开,温元思已经和卫氏三人进了正厅。各处都有客人,他不好打扰, 便继续做手里的事,被宋采唐拦住时, 他还有些意外。“我感觉,你认识我。”宋采唐单刀直入, 眼神锐利。卫和安仍然不动声色,笑意和之前一般无二,温和又优雅:“是啊,我说过,宋姑娘大才,这汴梁城中人,没有不识得你的。”宋采唐微笑:“不知卫公子仙乡何处?”“宋姑娘这问题让我意外了, ”卫和安眉梢弯了下, “我是卫家的世子, 将来的伯爷,家乡么,自然是这汴梁城。”“公子可曾出去过?”“那去过的地方可就多了,宋姑娘真要我答?”二人视线交汇,彼此眸里含着很深的隐意。不交心,问题问的模棱两可,答得模棱两可,自己得到的答案——却不一定模棱两可。宋采唐看着对方挽起的袖子,手里提的壶:“公子今日来到安乐伯府,所为何事?”卫和安顺便伸出手,秀了秀挽起的袖子和壶:“帮姑母做事喽。”“这样啊,”宋采唐眼眸清澈,笑意温婉,说出的话却有些惊人,“可我感觉,你和你姑母的感情并没有那么好呢。”卫和安微怔,转而又笑了:“你查过我?”宋采唐不答,只问:“你幼年在真定府长大,可是在那里见过我?”话题竟然从案件,又转回了这里。这个瞬间,卫和安脸上的惊讶表情是藏不住的,包括微表情。宋采唐便知道,自己猜对了。卫和安的资料很好查,她不需要知道所有,只打听一点,就能有合理推测。卫家在汴梁是大族,家里也有一个伯爵,但卫和安是庶子,良妾所生,这伯府爵位,自然是嫡子的,没他什么事,所以他小时候,过的并不好,不仅生母突然得急病死了,他本人也被排挤,赶到了老家真定。直到卫家嫡子与人争锋,突然摔死了,家里没有继承人,卫和安才被想起,从家里接了过来。卫和安长这么大,也就这两年回了汴梁,其它时间都是在真定度过。奇怪的相遇气氛,奇怪的话,她猜卫和安认识她,并不是什么冠冕堂皇的‘因为绝技,全汴梁人都认识’,而是前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