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站
作者:词酒      更新:2022-04-06 16:32      字数:4043
  瑞典皇家科学院给谢书尧打电话, 还是在这个节骨眼上, 能为了什么?

  自然是为了颁奖。

  诺贝尔医学奖。

  其实,早在计算药学刚刚提出,并且为人参皂苷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性支撑时, 就有两位诺贝尔医学奖的得主向瑞典皇家科学院推荐过谢书尧。

  这两位诺贝尔医学奖的得主相当看好计算药学的前途, 只不过诺贝尔奖的评选依旧属于不同学派之争的地盘,有很多诺贝尔医学奖的得主为了扶持自家学派的新兴学者, 以‘计算药学太过年轻, 凭借单一人参皂苷无法证实计算药学理论是否完整’为理由,将计算药学挡在了诺贝尔奖的门外。

  最近两年内, 谢书尧凭借计算药学, 先后研制出了胃癌克、h6n9特效药、肝癌克, 凭借一人之力就将计算药学推向了无上高峰, 就算那些不大看好计算药学的诺贝尔医学奖得主, 这会儿也无法再用之前那种理由再次拒绝谢书尧了。

  因为他们心里清楚,就算他们拒绝了谢书尧, 瑞典皇家科学院都不一定会听。

  如果不将这一届的诺贝尔医学奖颁给谢书尧——这个用手中大刀接连将‘胃癌’‘肝癌’‘糖尿病’‘h6n9’等死神斩于刀下的医药学女斗士,恐怕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公允都会受到公众的质疑。

  另外, 也没有人愿意顶着计算药学的压力,去拿下诺贝尔奖。

  谢书尧做出来的成果实在是太璀璨了,璀璨到无人可以忽视, 就算有别的成果踩着计算药学的肩膀拿到了诺贝尔医学奖,它是否有实力获得这奖项都会受到质疑,对于一位学者来说, 那是莫大的耻辱。

  谢书尧确认自己有时间飞去瑞典斯德哥尔摩去领奖后,瑞典皇家科学院便向谢书尧的邮箱里发送了具体的会议日程安排以及参会须知。

  第二天,瑞典皇家科学院正式公布这一年度的获奖者名单。

  诺贝尔奖一共就设置了六项,和平奖还轮空了……公布名单中只有五个人。

  出于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尊重,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公布获奖者名单的时候,都会用获奖人的母语名字,然后在后面备注国籍、相应的英文名字以及具体研究成果。

  汉字有别于那些发源于拉丁语系的文字,五个候选人中,谢书尧的名字简直就是夜空中最亮眼的星。

  -------------------------------------

  谢书尧在接到瑞典皇家科学院的电话之后,小小地兴奋了五分钟,然后就将这一则消息分享到了课题组的工作群中。

  【谢书尧】:我获奖了。

  秦海第一时间出来评论,“谢导,是饮料买一送一吗?”

  【谢书尧】:[微笑][微笑][微笑]等新闻吧,最近应该会公布的。

  卖了一个关子,谢书尧便继续忙自己的研究去了。

  国内的课题组却炸了锅,杜岳和包萌这两位已经飞升成导师的人带头到了没有谢书尧在的那个小群,开始猜测谢书尧到底中了什么奖。

  秦海将医药学界的奖项从头到尾排了一遍,找出一大堆谢书尧可能会中的奖项来,但没有一个奖项的逼格是能够得上‘新闻’这个层次的。

  眼看着一群大佬冥思苦想而不得要领,一个研二的学生弱弱地说,“会不会是诺贝尔奖,今年的诺贝尔奖马上就要公布了,我觉得能让谢导主动站出来说的奖项,也只有诺贝尔奖这种level的奖项了吧……”

  群里陷入了诡异的沉默。

  这消息太劲爆了,大家都得缓缓。

  等到了课题组之后,没人再提谢书尧究竟获了什么奖的消息,但大家都默契地关注了诺贝尔奖的官方公布渠道。

  等到诺贝尔奖获奖名单公布的这天,明明已经到了吃饭的点儿,课题组内的人却没有一个动的,大家看似都在专心致志地搞研究,实际上却都是心不在焉的,鼠标不断地刷新这诺贝尔奖官方公布的网站。

  时间点一到,网页一刷新,新一年的诺贝尔奖获奖名单立马就呈现在了大家的眼前。

  谢书尧的名字就跟在‘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后面。

  课题组在经过了短暂的沉默之后,‘卧槽’声此起彼伏,明明谢书尧不在,鼓掌声却没有停下来过。

  包萌最先反应过来,从官网截图下来之后,迅速发到手机微信上,然后编辑了一条简明扼要的朋友圈发了出去。

  “热烈庆祝我导谢书尧教授拿下诺贝尔医学奖!”

  杜岳直接从包萌的朋友圈里保存了图片,顺带着复制了文案,并发表了朋友圈。

  二人朋友圈里的人多数都是京大医学部的,这会儿正是吃饭的时间,绝大多数科研人员都是在吃饭的同时挤出时间来刷朋友圈以获取朋友最新动态以及朋友最新八卦的,这会儿刚打上饭,热乎的菜没吃几口,筷子突就吧嗒一下掉在了地上。

  “我屮艸芔茻……”

  “这么牛的吗……诺贝尔医学奖,谢大佬继屠奶奶之后,再次收割了一枚诺贝尔医学奖,太强了!”

  “京大医学部真是流年不利犯水逆啊,谢大佬这才刚离开京大医学部,就拿了诺贝尔医学奖,金陵药科大学的校领导怕是能笑出鸡叫来。”

  有杜岳和包萌的带头,谢书尧留在国内的那些学生以及金陵药科大学派去跟着谢书尧搞研究的博士后都纷纷转发了这条朋友圈,并且开始了花样为自己脸上贴金的模式。

  某博士后:“有幸跟着谢导做了两年的研究,超级感谢谢导帮我重塑了科研逻辑与科研思维,夯实了研究基础,并且提供了数一数二的科研平台,获益终生!祝谢导越来越好!”

  某身高一米八五的肌肉猛男硕士:“嘤嘤嘤,感谢谢导收留我这个小辣鸡,感谢谢导的悉心教导,没有谢导,我就发不出那六篇文章来,我也是为诺奖得主打工的科研狗了嘻嘻嘻”

  某刚刚被录取还未见到谢书尧本人的博士:“向我导学习!希望能够早日见到我导,听说我导美貌与智慧并存!”

  ……

  他们发的这条朋友圈很快就成了继开通微信之后获赞数最多的那条。

  孙主任这种老同志也经常性地刷朋友圈,甚至于说,这些老同志发朋友圈的速度比年轻人还要快。

  孙主任借着吃饭的空档,掏出手机来刷了刷,然后就看到了杜岳和包萌发的那两条一模一样的朋友圈。

  缓缓放下手中的筷子,孙主任喉结耸动,把眼镜拿下来擦一擦,又架回了鼻梁上去,点开那张图片仔仔细细地看。

  “后生可畏啊……京大医学部的损失,真是太大了!”

  其实,在被谢仁老教授喷了之后,孙主任就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了,他将个人情绪牵涉到了工作中去。

  谢书尧虽然针对他给自家侄子打通关系拿下基金这件事情怼了他,但谢书尧的做法并没有任何错误,他却迁怒到了谢书尧身上。

  他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没有考虑到京大医学部的整体利益。

  孙主任放下手机,沉默地扒了几口饭,脸上突然就老泪纵横。

  他一心想着的都是京大医学部的未来啊!

  京大医学部培养出来的人才拿了诺贝尔医学奖,这本来应该是一件值得将宣传横幅挂遍全校,通知公告放在京大官网c位上一周甚至是一月不换的大好事,结果却因为他而与京大错过了。

  我们国家本土培养出来的诺贝尔学者!

  这分量太厚重了,可惜却与京大医学部无缘。

  他变成了京大医学部的罪人。

  他一心想着让京大医学部越来越好,最后却亲手将京大医学部变成了大家的笑料谈资。

  按理来说,杜岳和包萌这种科研路上的菜鸟是没有资格添加徐康院士微信的,但谢书尧不在,杜岳和包萌就是课题组的小导师,二人有幸蹭到了徐康院士朋友圈列表的一个位置。

  徐康院士平时没有时间刷朋友圈,是他手下的一个博士后打电话给他说的这个情况。

  徐康院士本来都已经躺下准备午休了,接到这个电话之后,他就如同鸡血灌顶一下,瞬间清醒了过来,立马打开电脑。

  等徐康院士打开网页时,已经迟了。

  像诺贝尔奖公布这种大事,华国很多正规媒体都盯着,某些粉丝量较大并且爱蹭各种大新闻热度的自媒体也盯着诺贝尔将公布的消息,诺贝尔奖的网页一刷新,各路小编就开始大展神通写新闻了。

  徐康院士才打开浏览器,就看到了浏览器官方强推的新闻——《热烈庆祝我国医药学家谢书尧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徐康院士原先还打算亲自去诺贝尔奖的官网上核查一下的,看到这条新闻之后,哪里还有核查的必要?

  他直接把这一则新闻转发给了李勤校长,由李勤校长转发给网宣部。

  当天下午,金陵药科大学校园里就挂满了各种加急制作出来的横幅,校门后还挂了一排红彤彤的大灯笼。

  金陵药科大学张灯结彩,就如同过年一般。

  谢书尧在哈佛大学的同事在得知谢书尧拿下诺贝尔医学奖之后,纷纷要求谢书尧开一个party来庆祝,地点就选在哈佛大学旁边的一处清吧里。

  庆祝的香槟塔垒好,这群平时看着无比正经的科研人员都换上相当疯狂的便装,共同把酒庆贺。

  哈佛大学生物医学系的系主任问谢书尧,“书尧谢,现在的心情感觉怎么样?是不是超级激动?”

  谢书尧目光复杂地看了系主任一眼,道:“一般般吧,刚接到电话的时候,我确实有高兴过一分钟,很快就冷静了下来,与获奖时的喜悦相比,我觉得还是科研成果做出来时更让我激动!”

  系主任:“……”他端着香槟倔强地走开了。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的三更结束啦,明天会是几更……看缘分哈哈哈!

  -------------------

  推荐基友鼓瑟希的新书《穿成小白花我靠学习逆袭[穿书]》

  白露穿成河蟹文的女主,一个只会嘤嘤嘤的贫穷小白花。

  原身一辈子没干别的事,光顾着被各路大佬强取豪夺,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河蟹运动。

  一个高考状元,考上985重点玄学大学,就是为了搞生命大和谐吗?

  白露看着眼前的危房,和兜里仅剩的100块,下了决心:我要好好读大学。

  靠学习逆袭所有的人生,不香吗?

  不服就干阵法系学霸女主x老不正经守护神男主。

  传送门:≈lt;put type=button style=≈ot;background-lor:pk≈ot; vae=《穿成小白花我靠学习逆袭[穿书]》 onclick=dowopen(≈ot;)≈gt;网,网,大家记得收藏或牢记, 报错章求书找书和书友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