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023 三更合一
作者:红叶似火      更新:2023-07-05 05:09      字数:10779
  去刺绣厂交货之前,宋书玉跟谢铮又出了三次摊,总共赚了四百多块,加上前面三次卖的两百多块,目前摆摊总共赚了七百多。家里还剩一部分布料和货,要是全部卖出去应该能有上千元。

  一千块在这个时代应该算是一笔巨款了,买一台12寸的黑白电视机还能有剩。

  不过这笔钱,宋书玉暂时并不打算动,这是她积累的原始资金,有重要作用。至于电视机,等家里再宽裕一些再买,她对看电视没太大的兴趣,她妈和奶奶喜欢啊,早买她们就早享受。

  她妈和奶奶可喜欢看电视了,上辈子桂花婶子家从亲戚那便宜买了一台旧电视,吃过晚饭后,附近的邻居都跑到桂花婶子家看电视。她妈也天天推着奶奶过去,风雨无阻。

  所以她现在得抓紧赚钱了,这样才能让他们家早点实现电视自由。

  宋书玉打算趁着这次去县里交货的机会,看看能不能再找个机会弄一批布料。

  谢铮知道她的计划,担心东西太多,她一个人忙不过来,又要弄到很晚才回家,所以主动提议跟她一起进城。

  苗秀英和刘桂芝也支持,一个女孩子太晚回家终归是不安全,谢铮陪着她们也放心些。

  三票对一票,宋书玉为了让她们放心,只好答应。

  次日清早吃过饭,宋书玉和谢铮就骑着两辆自行车直奔县里。

  自行车当然还是从宋建国家借的。

  路上,宋书玉跟谢铮闲聊:“咱们这次去县里看能不能搞到工业券吧,给你也弄一辆自行车,不然总是借宋叔家的也太好。”

  以前还好,他们也就偶尔借一次。

  但自从做了买卖,每次要带那么多货出去摆摊,一辆自行车肯定是不够的,这借自行车的频率大大增加了。可以说,宋建国自己用车子都没他们这么勤快,这自行车简直快成他们家的了。

  “不着急,我想想办法。咱们现在还是先把眼前的事做好吧,旁的以后再考虑。”谢铮其实也有这个心思,但他不想宋书玉去求人。

  宋书玉点头:“嗯,你说刺绣厂现在还有碎布吗?”

  谢铮不想打击她:“应该有吧。”

  “应该这个词用得好,你也觉得我不该只逮着一只羊薅是吧?”宋书玉笑呵呵地说。

  其实她心里也清楚,刺绣厂不可能有太多的碎布了。因为这距离上次去刺绣厂才过了半个来月,刺绣厂规模又不是很大,哪有那么多的废弃布料。

  所以还是得另想找布料的法子。

  宋书玉琢磨了一路,等到了刺绣厂,她脑子里已经想出了好几种方案。

  到了刺绣厂门口,宋书玉停好自行车,照旧不忘过去跟门卫大爷打招呼:“叔,上午好。”

  “哎呀,是小宋来啦,好久不见。”天气暖和了不少,老大爷也不整天闷在屋子里,捧着保温杯站在门口乐呵呵地说。

  宋书玉上前将手里的袋子递给老大爷:“叔,上次谢谢您帮我借三轮车,一点小小的谢礼,我自己做的,您可别嫌弃。”

  老大爷皱眉:“你这孩子,咱上回不是说好了吗?不能再送东西了,你怎么又来了,拿回去,拿回去,你一个小姑娘挣钱不容易。”

  老大爷看都没看一眼袋子里的东西就直往宋书玉那边推。

  宋书玉硬是将袋子塞到老大爷手里:“叔,您先打开看看是什么东西好不好?这真是我做的,没花钱。”

  老大爷将信将疑地看了她一眼,打开袋子,原来是件衣服。

  老大爷将衣服抖开,这是一件改良的褂子,深绿色的缎面,同色系布料做的盘扣,手艺扎实,不冷不人的时候,套在衬衣外面非常合适。

  正好现在天气转暖,过不了多久,这件褂子就能派上用场了。

  老大爷满意极了,爱不释手地捏着褂子说:“小宋,你可真能干,不但会做衣服,还会做这种扣子。”

  这种布料做的老式盘扣现在已经很少了,如今衣服上的基本上都是塑料盘扣。

  但老大爷年纪大了,年轻那会儿,穿的衣服上都是这种盘扣。见到熟悉的盘扣,又勾起了他不少年轻时的回忆。

  宋书玉笑眯眯地说:“叔,衣服是我做的,不过盘扣是我奶奶做的啦,我不会。”

  现在讲究效率,有工厂成批量生产的纽扣,方便又便宜,除了老一辈,谁还费心思去弄这种盘扣啊。

  “难怪,小宋啊,谢谢你,也替我谢谢你奶奶。”老大爷将衣服放到桌子上,从口袋里掏出五块钱,“但衣服不便宜,你做的这个褂子比百货大楼的都好看,叔不能占你这么大个便宜,这钱你拿着。”

  宋书玉连忙拒绝:“叔,你听我说,这布料就是上次您借我三轮车拉回去的废弃布料做的。当时我一看到这块布料,就觉得适合叔,但那料子比较小,做不了整件的衣服,我就取了个巧,做了个褂子。这可是您帮我弄回去的布,我哪能收您的钱呢?你要非给我钱,那就是把我当外人了。”

  老大爷不大相信地看着她:“真的?不是说都是碎布吗?”

  “对,所以只能做褂子,要是布料够大,我就跟您做个中山装了。”宋书玉有些遗憾的表示。

  老大爷这才没有跟她客气了:“小宋,你这孩子可真是聪明又能干,这天底下就没有什么是你不会的。叔非常喜欢这件衣服,一会儿忙完了,记得来找叔啊。”

  “好,叔喜欢就行。下次再碰到合适的布料我给叔您做一件长袖的。”宋书玉笑了笑玉笑了笑,指着里面说,“叔,我得去找王主任了,您继续忙。”

  “哎,小宋你快去吧,王主任今天在厂子里。”老爷爷乐滋滋的说。

  谢铮看着老大爷那笑得跟菊花一样的脸,感慨宋书玉要是想要花心思讨好一个人,一定能做到不着痕迹,让你感觉如沐春风。

  佩服的同时,谢铮心里也有些难受。若不是父亲去世得早,家里没了依靠,书玉又何必小小年纪就学会这些。

  怀着有些沉重的心情,他陪同宋书玉进了厂子。

  这次见面,王主任脸上的笑容比上次真诚多了,而且也热情许多:“小宋,小谢,你们来了,快请坐。”

  宋书玉笑眯眯地点头:“王主任,又来打扰您了。这是我们大队这次交的货,请您过目。”

  “好。你们先坐会儿。”王主任拿起刺绣,仔细检查了一番。

  一个小时后,他放下刺绣,满意地笑道:“小宋,你们这次的质量很好,速度也很不错。我就猜你们这两天应该快要来了,提前让人理了单子和材料,现在让人去仓库拿过来。你们是在这里先等会儿,还是先去财务室?”

  他把结算的条子递给了宋书玉。

  要钱这种事怎么能慢?慢一秒,那都是对钱的不尊重。

  宋书玉转手就将条子递给了谢铮,笑道:“让我弟弟去一趟财务那边,我在这里等材料。”

  然后她跟谢铮说了财务室的大致位置,还有管财务的大姐姓名。

  谢铮拿着单子冲王主任笑着点了点头,退出了办公室。

  王主任笑着感慨:“小宋,你们村是不是风水特别好啊,专门出人才。你这么能干,你这弟弟也是个人才啊。上次你这弟弟来的时候正好赶上咱们要迎接上面的领导视察,挂在厂子门口的横幅被风刮地上弄脏了,当时写字最好的那个师傅不在,最后还是你这弟弟站出来帮了咱们这个大忙。他那一手毛笔字啊,连领导都赞不绝口。”

  那可不,谢铮可是将来的高考市状元,京大才子,三岁就开始练字,一手字写得堪比印刷体。

  心里自豪,宋书玉嘴上却谦虚地说:“王主任过奖了,我弟弟就是从小学习好,老师都说他是考大学的好苗子,这不是没赶上好时候吗?”

  王主任有些惋惜:“可惜了,小宋你这么能干,想想法子,看能不能给他弄个工农兵大学的名额。你们公社每年应该有名额才对。”

  “王主任您真是高看我了,我哪有这个本事啊。”宋书玉一脸“王主任”你可真是太高看我了的表情。

  现在还是香饽饽的工农兵大学明年就不行了,等恢复高考,谁还看得上这种靠关系上大学的啊?

  王主任哈哈大笑:“小宋你这么会说话做事,肯定能想到法子。对了,你还要废布吗?咱们仓库又有积累了三袋,你若是要,我让人给你搬到门口。”

  她还没开口,王主任就主动提这事了。宋书玉大喜过望,赶紧掏钱:“要的,多谢王主任。对了,王主任,您看以后厂子里的碎布能不能都卖给我?”

  王主任看不上这些碎布,笑道:“也就你把这些碎布当成宝,你要就都给你。”

  宋书玉欣喜不已,再次道谢。

  不过三袋布料虽然不少,可对于宋书玉来说还不够。

  宋书玉琢磨了一下,觉得一事不烦一主,咳了一声,不好意思地说:“王主任,您知道这县里还有哪些厂子有废弃的碎布吗?我还是按这个价购买。您知道的,咱们乡下人一年到头就发那么几尺的布票,做身衣服就什么都没有了,但这里里外外,哪都需要布料。所以我将带回来的布料,挑了些稍微大点的做了背心,还有小孩子的短裤、帽子之类的,还挺受欢迎的,所以我想问问您,别的厂子有没有不要的碎布。”

  这么大的需求量,再用做鞋底这个说辞那是把王主任当傻子糊弄了。

  所以宋书玉坦诚相告,她就是用这些碎布赚点零花钱。

  王主任了然地指着宋书玉:“小宋,你这脑子可真灵活,我就说嘛,你要那么多碎布干什么,原来还能这么用,你这脑子可真够灵活的。我们刺绣厂这边的规模你是知道的,一个月生产不了多少碎布,但纺织厂那边就不一样了,他们每个月的产量很大,有不少不合格的残次布料。你跟任叔挺熟的吧?他有亲戚在那边。”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宋书玉感慨自己真是遇上贵人了,连忙说:“真的啊,谢谢王主任,您可真是我们大队的贵人。”

  王主任摆摆手,笑着说:“我就随口一提,你可别跟任叔提我。”

  说话间门,两名职工职工将原材料和单子拿了过来。

  王主任适时地打住先前的话题,笑眯眯地说:“这次总共有44单,小宋,你来核对一下材料。”

  宋书玉清点无误后,在交接单上签了字,笑道:“多谢王主任,上次发钱,咱们队里的那些大娘婶子们可激动了,她们干了一辈子农活,没想到自己这点缝缝补补的手艺还能给家里挣钱。咱们大队如今都以能进刺绣小队为荣呢,这可真是多亏了您和任厂长的照顾。”

  王主任笑呵呵地说:“小宋你太客气了。你们队里任务完成得不错,以后厂子有比较重要的任务也一并交给你们。”

  宋书玉又再三道谢,表示感激。但心里是没将这话当真的,重要的任务怎么可能给她们,领导画的饼听听就算了。刺绣是个手工活,技术活,而且市场需求不大,再怎么折腾,也很难发大财。

  正好谢铮也拿到了钱回来了,宋书玉见事情办得差不多了,起身跟王主任道别。王主任还真邀请宋书玉和谢铮去家里吃饭,不过被宋书玉委婉地拒绝了。

  人家已经主动给了你三袋子布料,客套客套两句请吃饭,还真去,那就是傻了。即便要去,也得拎一堆东西才能上门,绝不能去吃白食。

  到了门口,宋书玉又去跟看门的老大爷打了声招呼。

  老大爷看到三个大袋子,了然地说:“又是布料吧?这么多,弄回去不大方便吧?小宋,要不要我去给你们借一辆三轮车?”

  “谢谢叔,我们今天骑了两辆自行车过来,绑在自行车后面驼回去就行了,不用这么麻烦。我就是来跟您道别,下次再来看您。”宋书玉笑眯眯地说道。

  老大爷含笑点头:“成,那你们路上小心点。”

  宋书玉挥了挥手,跟谢铮一起将袋子绑在了自行车上,但分配的时候,两人发生了分歧。

  谢铮非要在他的自行车上绑两个大袋子,让宋书玉带另一袋和刺绣的原材料。

  “我力气比你大,从县里回去一十多里,还是我来吧。”宋书玉不想打击谢铮的自信心,但估计要比耐力和体力,谢铮哪怕已经在乡下锻炼四年了,恐怕也不及她。

  但谢铮白净的脸上全是坚定:“书玉,我不是刚下乡的时候了,我可以的,你相信我。要是我驼不动了,咱们俩再换,两个人轮流来也比一个人轻松。”

  见他这么坚持,宋书玉也不跟他争了。

  “好吧,你要累了跟我说一声啊。”

  两人一个按着袋子,一个绑绳子,很快将袋子绑好,然后骑上车回家。

  今天队里上工的地方就在回村的毕竟之路上。

  下午开始,刘桂芝干活的时候就经常往马路边瞅,看看女儿什么时候回来。

  只是这一盼就到了下午四点,距离下工只有一个小时了,刘桂芝还没等到人,不禁有点心浮气躁的。

  就在她越来越担忧的时候,忽然有人喊道:“桂芝,那是你家书玉和谢知青吧?车子后面好多东西,他们这又是去刺绣厂交货了?”

  刘桂芝抬头就看到宋书玉和谢铮骑着自行车经过,车子后面绑了几个大袋子,堆得高高的,想让人忽视都难。

  她笑了笑说:“是啊。”

  “难怪你婆婆和姚大娘她们也上工了。”有人往后面看了看。

  苗秀英她们这些年纪比较大的妇女在后面负责丢种子。

  真是上工挣钱两不误,哪里有活就在哪里忙。

  不少人心里都羡慕不已。刺绣小队刚拉起来的时候,没能进去,他们还能宽慰自己,这种小队估计持续不了多久就会散伙,人家城里的大厂怎么会要他们帮忙干活啊。

  可这都快过去一个月了,刺绣小队不但没解散,还要第一次分钱了。而且看宋书玉他们自行车后面的几个大袋子,这次的单子恐怕更多吧。

  那就意味着,下个月姚大娘他们能挣更多的钱。

  所以不少人的心思又活络了,拐着弯的打听:“桂芝,她们这次一个人又能分好几块钱吧?”

  刘桂芝摇头:“书玉没说,估计应该有吧。”

  几个妇女对视一眼,终于问出了关键:“桂芝,刺绣小队挺忙的,什么时候再招人啊?”

  闻言,附近干活的都望了过来,这可是关系着她们能不能得到实际好处的事。

  刘桂芝还是第一次被人这么多人盯着,她有点不习惯,扯着嘴角笑了笑:“这我哪知道啊,这是大队的事。”

  见她不肯说,大家有些失望,交换了个眼神,没再提,但好几个人都有意无意地找刘桂芝搭话,还询问宋书玉的婚事,她们家想找什么样的人。

  刘桂芝又不是傻子,以前怎么没见这些人这么热心。她打了个哈哈,糊弄了过去,只是感觉这太平的日子恐怕不会太久了。

  刺绣小队一个月顶多就赚十来块钱,都这么多人盯上了。要是知道她们家私底下做买卖,赚了那么多钱,那还了得啊!

  回去一定得叫书玉和谢铮保守住秘密,还有老太太也得叮嘱一番。

  等到下工的铃声一响,刘桂芝拉着老太太迫不及待地回了家。

  宋书玉和谢铮已经又在家里忙活了起来。

  他们准备先将布料分拣一番,打开后,宋书玉就惊呆了,这里面的布料明显比上次好多了,只有零星的碎布,很多都是五六尺,甚至更大的布料。

  这些布料做大人的衣服完全没问题,即便刺绣厂财大气粗,不要了,厂子里的职工也要啊。自家用不完,可以送给亲戚朋友做人情,这可都是好东西。

  宋书玉瞬间门明了,这是王主任特意留给她的。

  她啧啧了一声:“下次找个机会还真得去王主任家里坐坐了。”

  人家送她这么一份大礼,她也不能一点表示都没有。

  谢铮笑眯眯地说:“所以好人有好报,一袋换三袋,咱们这次赚了。”

  可不是,宋书玉现在真是心情舒畅,半点都不心疼当初送回去的那一袋子丝绸了。

  因为大都是大块的布料,分拣的速度快了许多,等刘桂芝婆媳回来,他们已经弄好了。

  刘桂芝看着满满的几袋布,高兴地说:“又弄了这么多布料回来啊!”

  “而且都是大块的布料,可以做成衣。”谢铮笑道。

  刘桂芝婆媳都非常开心,不过她们还有正事要跟宋书玉说。

  “书玉,姚大娘她们在仓库等着,问今天能不能分钱?要是今天你忙不过来,我就让她们明天再来。”苗秀英说道。

  宋书玉连忙摇头:“不用,既然人都在,那咱们今天就把钱给发了。奶奶,您就不用去了,在家休息一会儿吧,我一个人去就行了。”

  苗秀英看谢铮已经拿出了石膏和剪刀,想着自己去也没什么用,在家里还能趁着儿媳妇做饭的这段时间门帮点忙,便点头答应了。

  宋书玉拎着材料去了仓库,11个绣娘全部都在。

  姚大娘赶紧上前接过宋书玉手里的袋子:“书玉辛苦了,我们来,你坐。”

  另一个绣娘赶紧给她端了张椅子过来。

  宋书玉拍了拍手说:“大家不用忙了,时间门不早了,咱们分了钱就回家。这次要恭喜大家,所有刺绣都通过了刺绣厂里的验收,现在咱们来算钱。”

  她伸出手,姚大娘将记录本递了过来。

  宋书玉挨个发钱。

  这次大部分都拿得比上次多,少的有三四块,最多的拿了六块多。

  绣娘们一个个喜笑颜开地揣着钱回家。

  不少社员都看到了这一幕,更想进刺绣小队了。

  宋书玉跟姚大娘交代了工作之后,回家就继续忙着做衣服了。

  两天后,她跟谢铮又去摆了一次摊,这次主打的商品是春季衣物,男女老少都有。宋书玉总共做了四十多件衣服,单价从两块多到十块不等。

  最贵的是一件暗红色的丝绸长袖,改良版的唐装,比较适合老年人穿。

  宋书玉定价十块,其实觉得有些便宜了,毕竟丝绸本来就贵。但这是在乡下,十块钱的衣服已是天价了。她琢磨着能卖出去最好,要是不能,回头就送给老大爷。

  果然,这件衣服没能卖出去。

  但其他衣服卖出去了一半,还卖了些手帕、帽子、贴身衣物等等。

  因为衣服的价格比较高,所以这一天的销售金额又创新高,足足卖出了1642元。

  宋家人的干劲儿更足了,除了必要的上工,大家都不出门了,全窝在家里帮宋书玉打下手。

  在他们家的布料快消耗完的时候,鲁斌那边也终于有了消息。

  正月初八这天,宋书玉仍旧在家里做衣服,中午下工的时候,谢铮突然领着鲁斌和邹进过来了。

  刘桂芝赶紧去做饭,宋书玉放下了手里的活儿,招呼一人。

  这次鲁斌没说话,而是邹进开的口:“铮哥,书玉姐,我妈答应了,但她只能给咱们每个月弄点瑕疵布,太好的恐怕不行。”

  “真的,太谢谢阿姨了。”宋书玉一点都不嫌弃。

  所谓的瑕疵布就是有点质量问题的布,比如染色不均匀或者染错了色,又是厚薄不均等等问题。

  这些可都是香饽饽,经常是厂子里或是供销社内部消化了,一般人可买不到。因为这种布不要票,而且还要比正常的布料便宜一些。

  邹进他妈肯开这个口子,已经是很照顾他们了。

  有了这批布料,宋书玉更忙了,除了必须的生理需求,基本都坐在缝纫机面前,从早踩到晚,有时候连续好几天都不出门。

  他们虽然做得小心。宋书玉和谢铮出去摆摊经常是天不亮就出发,谢铮给鲁斌他们送货也时常挑在下工后大家都回家的傍晚。

  但住一个村子里,宋家这么大的动静,左邻右舍,同小队的村民不可能没一点察觉。

  尤其是谢铮三天两头请假,鲁斌他们也经常往宋家跑,都是大包小包的进出,谁看了不眼红。

  大家私底下都在琢磨宋家最近在干什么。

  不少人找桂花婶子打听。

  桂花婶子一反常态,不但没兴致勃勃地跟人八卦,还替宋书玉打起了马虎眼:“有吗?我怎么不知道?书玉最近是不经常出门,但她不是忙活刺绣小队那边的事情吗?”

  “桂花,你就别骗咱们了,现在刺绣小队都是姚大娘看着呢,宋书玉可不经常去,她那个钱可赚得真容易啊。”有人酸溜溜地说。

  桂花婶子撇嘴:“这么容易你有本事你去挣啊?又没人拦着你。”

  见从桂花婶子这边问不出什么来,大家只得纷纷散了。

  下工后,桂花婶子立即跑去了宋书玉家里:“书玉,今天有人向我打听你天天在家里做什么,还有谢铮和鲁斌他们时常进出扛的大包小包是干什么。我可是什么都没说哦,但我估计很快就会有人猜到。”

  宋书玉笑了:“谢谢桂花婶子,这事能瞒一阵是一阵,瞒不住被人知道也就知道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婶子你别急。”

  “那行,我先回去做饭了,一会儿再来帮忙。”桂花婶子就是来给宋书玉通风报信的,说完就风风火火地跑了。

  当然她之所以这么积极,还帮宋书玉隐瞒,除了邻居情,那也是宋书玉请她帮忙加工手套、背心这类款式单一的货,按件给桂花婶子工钱。

  所以现在桂花婶子也是一下工就往家里赶。要不是舍不得工分,她也想请假别上工了。

  她之所以能忍住八卦欲,不跟人说这事也是怕知道的人多了,来抢她的活儿,她就赚不了钱了。

  桂花婶子这个提醒让宋书玉知道,闷声发大财的时间门越来越短了。

  果然,到一月中旬的时候,队里逐渐传出了他们在外面卖衣服的风声。

  对这个事,很多人是半信半疑的,毕竟做衣服需要很多布料。

  可逐渐的确认这事的人越来越多,毕竟几个公社都相邻,很多都有亲戚关系,这稍微一打听就知道了。

  到一月下旬,几乎整个大队的人都听说了这事,而且传得有鼻子有眼的,有的说,宋书玉他们一天能赚好几十块钱,还有的说她已经赚了几百块。

  对于这样的传言,社员们虽然有些怀疑真伪,毕竟几百块太多了。但很多人还是相信宋书玉赚了不少钱的,不然她这样的拼命三娘,没道理最近都不上工挣工分了,连带的那个知青也是时常请假。

  宋家赚了钱,大队里眼红的不少。

  这当中莫过于赵家人。

  因为在赵家人看来,这些本来是他们的。如果赵文军当时好好的跟宋书玉结了婚,宋书玉现在有赚钱的门路不带他们啊?赚了这么多钱,不分一些给他们,帮扶帮扶他们这些穷亲戚吗?

  因为这个事,本来已经平静的赵家再起波澜。

  葛慧玲本就不喜欢齐春丽,如今想着跟好几百块失之交臂,心里那个痛啊,对齐春丽的不满又更上了一层楼。每次看到齐春丽都板着脸,横挑鼻子竖挑眼,找她的毛病。

  陶碧就更直接了,在桌子上酸溜溜地说:“我听红星公社的三表姐说,上个月宋书玉他们就去红星公社那边摆摊了,生意可好了,人特别多,宋书玉跟那个谢铮收钱都收不过来,就连鲁斌那那群公社的干部子弟也都跟着他们混。哎,以后也不知道谁娶了宋书玉,那可真是发大了。”

  最后一句话分明是故意说给他们俩听的。齐春丽下意识地看了赵文军一眼,赵文军端着饭碗,闷不吭声地吃饭,仿佛没听到陶碧的话。

  齐春丽心里舒了口气,只是对挑事的陶碧更厌恶了。

  很显然,家里的人虽然都没表态,但没阻止陶碧说这些不中听的话,又何尝不是在表明他们的态度呢?

  齐春丽心底冷笑,他们再不满意她又用什么用?这辈子宋书玉也不可能嫁进他们赵家了。

  一顿饭就听陶碧在那里翻来覆去地说在外面听来的各种传言去了,一会儿是宋书玉,一会儿是鲁斌,都是齐春丽很不想听到人。

  齐春丽好几次想摔筷子,但又舍不得碗里的饭。她要是不吃,那三个皮猴儿立马就能把她碗里的东西给分了。

  吃了一顿憋屈无比的饭,饭后本来该是陶碧洗碗的,陶碧扶着腰哎哟哎哟地叫,说不舒服。

  她又怀孕两个月了。

  葛慧玲就让齐春丽去洗碗。

  齐春丽气恼地洗了碗,回到房里,越想越不是滋味。

  怎么会呢?明明上辈子这时候,宋书玉还在乡下种地,可没有做生意这回事。难道宋书玉她……也重生了?

  不,不可能,要是宋书玉重生了,她怎么会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抢走赵文军?

  上辈子赵文军对宋书玉多好啊。

  宋书玉死后,自己贴心地上去安慰他,他都还是拒绝了她,再也不见她。听说后来赵文军也没再娶,只是抱养了一个孩子。

  这样长相不错,又能挣钱,还不嫌弃宋书玉不能生的男人,上哪儿找去?

  但宋书玉这辈子怎么会这么早就开始做生意?

  莫非是鲁斌?

  齐春丽想来想去,这辈子若说还有什么跟上辈子不同,那非鲁斌莫属。

  鲁斌上辈子跟宋书玉没有任何的交集,这辈子因为她跟赵文军的事,鲁斌不知是故意气她,还是想给她难堪,三天两头往宋家跑,时常扛着大包小包的。

  每次他一来,社员们看她的眼神都带着意味深长。

  如果这是鲁斌的目的,那他成功了。

  鲁斌这人虽然没什么本事,但交友广阔,而且他爸妈很精明。很可能这做卖衣服的生意,就是鲁斌他们那些人给宋书玉出的主意,不然这群人怎么时常混在一起。

  齐春丽恨得咬牙。

  她本来是想先忍个几年,等过几年改革开放了,赵文军像上辈子那样进城创业,自己也顺理成章就跟着进城享福,住大别墅开小汽车,出门有司机,回家有保姆,过人上人的生活。

  但现在看着宋书玉和鲁斌这两个她最厌恶的人在队里风光,她有些忍不了。

  而且上工真的好累,现在还只是挖地播种除草,活儿相对比较轻松,而且天气也比较凉快。等到夏秋季节抢收时没日没夜的干活,三十多度的高温仍旧要在田里割谷子,从早忙到晚,她就难受

  不行,凭什么宋书玉天天在家里就把钱挣了,她还要天天辛辛苦苦上工?

  陶碧、葛慧玲她们不是羡慕宋书玉挣了钱吗?

  不是做点小买卖,她也会。即便她上辈子没摆过摊,但也看到别人摆过,而且她身边还有赵文军这个后世的商业大佬,何愁搞不定一个小地摊。

  只要赚了钱,她也不用下地干活了,而且还能搬出去,单独跟赵文军过日子,不必受葛慧玲婆媳的气。

  想到这里,齐春丽拉着赵文军的手道:“文军,先别睡,我有个事想跟你说。”

  赵文军最近也开始上工了,他大病一场,又没好好养着,中间门还发生了不少的事,身体有些虚,下工吃完饭就想睡觉。

  听到齐春丽的叫声,他勉力睁开眼睛,在黑暗中搂住她的肩膀,含糊不清地说:“睡吧,有什么事明天再说。”

  “哎呀,你别睡了,我有很要紧的事跟你说。”齐春丽使劲儿推了推赵文军的胸膛。

  赵文军只得睁开眼睛,抓住她的手:“什么事?”

  齐春丽凑了过去,小声说:“咱们也做生意怎么样?”

  赵文军沉默了一会儿问道:“你怎么想起做这个?哎,你别听弟妹的,她那人就是嘴巴碎,你不要把她的话放在心上,我现在也上工了,每天都能挣工分,以后会越来越好的。”

  齐春丽摇了摇他的手:“不是,我跟你说,做买卖肯定赚钱,你没看鲁……斌他们那些干部子弟都在做吗?赚钱的事,不偷不抢,不丢人。妈他们一直觉得是我拖累了你,我也想让他们知道,宋书玉能挣钱,咱们也能。而且你看这屋子也太小了,咱们俩想做点什么都不方便,以后要是有了孩子怎么住啊?等咱们挣了钱,就可以在旁边起一栋房子,这样家里也不用这么挤了。”

  赵文军没有马上答应,但也没出言反对。

  齐春丽知道他是心动了,只是还有点犹豫,所以故意拿话激他:“宋书玉一个女人都能办成的事,没道理咱们家这么多人干不了,她再能干还能比男人更厉害啊?”

  赵文军知道,宋家的日子越来越红火,不光是有人在背后笑齐春丽傻,也有人在笑话他有眼无珠,找了个不如宋书玉的。

  今天陶碧那番话又何尝不是在说他。

  宋家挣得越多,以后饭桌上这样的不中听的话只会更多,家里也不太平。

  赵文军哪怕性子好,但到底是个男人,而且还是个有点大男子主义的男人,被个女人比下去,他面上也无光。

  良久,他才开口说:“好,听你的,咱们也试试。不过咱们做什么买卖?”

  齐春丽理所当然地说:“当然是卖衣服,现在衣服可好卖了。”

  最重要的是赵文军上辈子也是靠卖衣服发家的,这辈子再来,他也一定能成功,把宋书玉给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