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燕衔泥搭建新窝
作者:青云上      更新:2022-04-06 09:37      字数:7542
  这一个年,可把黄茂林忙坏了。

  他走东家拜西家,总算把各处的事情都打点清楚了。

  明朗那头动作更快,还没到正月十五,立刻帮黄茂林看好了一处宅子。

  这宅子只有三进院子,分东西两路,后罩房后面也有个小花园,小花园里也有几间屋子。

  宅子离韩家不远,要价二百多两银子,这里头还有人情价在。

  黄茂林去看了一趟宅子,回来仔细跟梅香说了说,梅香听说宅子比现在住的大了两倍都不止,又离娘家近,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黄茂林又跑了一趟县城,买下了宅子。

  过了元宵节之后,叶氏先带着一家人回了县城。

  黄茂林这边一时半会还走不了,他得先把县城里的豆腐坊和油坊建好。

  建起来容易,最难的是选地方。

  过年之后,黄茂林真是天天往县城里跑,除了送货,就是找地方,有时候直接夜里不回来。

  叶氏给黄茂林介绍了几个大主顾,黄茂林送的货更多了,家里就有些顾不过来。

  黄炎夏不再去如意坊,每天早上过来帮忙磨豆腐,白天也在这里帮忙看着,梅香每天亲自做饭送给黄炎夏吃。

  因泰和还小,青莲也整天要跟着阿娘,梅香觉得自己有些忙碌不过来,她决定再买个丫头。

  这回的丫头是叶氏帮忙买的,才十岁,叫铃铛,长相只能算清秀,但比细月好看多了。

  黄茂林把铃铛从县城里带了回来,交给梅香。梅香把铃铛交给细月,让细月去教导她。

  铃铛虽小,却可以带着青莲玩,减轻梅香的负担,还可以帮着跑腿传话,端茶倒水。

  黄茂林在县城里跑了许多天,终于找到了个合适的地方盖豆腐坊。

  这地方离几家酒楼都近,附近周边都是街巷,普通的小户人家比较多,正适合卖豆腐。

  黄茂林买下的是一套小四合院,做豆腐坊绰绰有余,还能空出几间屋子给人住。

  黄炎夏亲自去看了地方,也觉得不错。

  明朗把刘管家借给黄茂林,让他帮黄茂林先把豆腐坊盖起来。

  豆腐坊好盖,天的工夫就有了。

  等黄茂林要搬到县城里去的消息一传开,郭舅妈和郭

  二姨先坐不住了,首先来找梅香。

  梅香安慰她们,“舅妈和二姨不用担心,我们人虽走了,房子还在呢,你们随时可以过来做喜馍。若有人来下订单,我托了隔壁的吴掌柜帮忙接订单,到时候舅妈和二姨每个月分吴掌柜一些钱也就是了。”

  郭舅妈想了想,“外甥媳妇,这几年我们跟着你,也挣了一些银子。我和你二姨年纪也大了,整日来来去去的,也有些干不动了。你们若真搬走了,我们也不想干了。”

  梅香有些诧异,“舅妈和二姨真不干了?家里的嫂子和弟妹们也可以接着干的,镇上的房子又不贵,所以租个地方都行。”

  郭二姨也是这样想的,“大嫂,这一年咱们两个少说也能挣个十几两银子,咱们俩干不动了,让孩子们干也行。你家二郎和我家大郎都跟着茂林干去了,再让你家大郎媳妇和我家二郎媳妇一起做喜馍,就在这镇上找个地方,搬过来住也行,他们兄弟各自都有了营生,咱们也能放心不是。”

  郭舅妈有些犹豫,“那也行,只是外甥和外甥媳妇这忽然要走,我还真有些舍不得。”

  梅香忙宽慰她们,“舅妈,二姨,县城离这里也不是很远,你们以后若是去了,直接到我家里去住。我们回来的时候,也定会去看望舅妈和二姨。”

  姑嫂二人说了一会子话之后就走了。

  黄茂林听说此事之后,亲自去了郭家,让郭舅妈再等一等,继续在黄家干一阵子,等镇上的油坊也搬走了,他们直接在油坊里干,不要租金。

  黄茂林原来还准备先把豆腐坊搬走,等过一阵子之后再说油坊的事情。既然牵扯到做喜馍的事情,索性把油坊快些搬走,省得郭家姑嫂心里没个着落。

  黄茂林继续跑县城,在豆腐坊不远的地方找了个小院子,建成了油坊。

  果不出黄茂林所料,黄家要搬走了,立刻有人蠢蠢欲动。

  首先按耐不住的就是余家。

  这么多年了,余家被韩家压制的几乎毫无还手之力,余家油坊也一直半关着门,但家里的东西还在,手艺也没丢。时常榨一些油,靠着低价赚一些微薄的利润。

  如今听说韩家油坊要搬走了,余家人大喜。但还没等余家再次

  崛起,又有别人家掺和了进来。

  黄茂林懒得去管余家的事情,这么多年的惩罚也够了,以后余家做事老实做生意也就罢了,若敢坑害乡邻,定然不能饶他。

  县里的事情准备妥当之后,黄茂林开始着手搬家的事情。

  他的计划分三步走,先把妻小搬过去。

  黄茂林挑了个好日子,让黄茂源帮忙找了好几辆车,把梅香母子四个,家里的细软衣裳,以及一些轻巧的家具,还有贵仁和两个丫头先送到县城。

  县城那边,叶氏帮着女儿看着家,打发两个下人在那边守着,每日打扫卫生,随时迎接女儿一家子。

  新房子里,黄茂林只预备了一些简单的家具,其余的东西等梅香去了之后慢慢置办。

  到了新家时,韩家两个下人放了鞭炮迎接大姑奶奶一家子,又让大姑奶奶等人跨了火盆,然后祭拜各路神仙,算是正式入住。

  黄茂林把妻儿送到县城之后,往韩家去了一趟,托付叶氏等人帮忙照看,自己又返回了平安镇。

  梅香带着下人一起把家里的东西规整好。

  正院在东路,前院一共六间倒座房。最东边的一间被隔成了一个单独的小院子,小院里有一口水井,作为门房住的地方,这里给贵仁住。第二间是门楼,再过来四间屋子,分别是前院客厅,前院客房和两间下人房。

  绕过垂花门是正房,面阔三间,左右各带两间耳房,其中最东边的耳房被打通成通往后罩房的路。

  东西厢房各三间,带有鹿顶小间,正房和厢房用抄手游廊连接了起来,院子中间两条甬道,甬道两侧种了一些普通的花木。

  后罩房也是六间,有厨房、库房和丫头们住的房子,也有一口水井。

  西路的院子比正房窄一些,布局是一样的,只少了一间屋子。东西路前院是打通的,但西路房子前后院是不通的。正院有通往西路跨院的月亮门,后面两侧的后罩房都是联通的。

  后罩房又有一个月亮门通往后面的小花园。

  梅香带着女儿把宅子转了一圈,觉得这房子太大了,家里人又少。

  梅香想再添两个人,又怕人家说自己奢侈,再等一等吧。

  这次搬家,张妈妈没有跟过来。梅香让她在家里照

  顾黄茂林师徒的起居,等黄家人都搬走了之后,张妈妈就准备回家了。

  张妈妈在黄家干了几年,双方相处还算和睦,因张妈妈不想去县城,梅香也就没有勉强她。

  住下来的第二天,梅香立刻去找叶氏。

  叶氏一直让那两个下人住在女儿家里,等女儿家里安顿好了之后再说。

  梅香进门就跟叶氏叨叨,“阿娘,新宅子真大。我家里人又少,空荡荡的。我想再添两个人,阿娘认识可靠的人牙子吗?”

  叶氏笑着点头,“我早就想着你会缺人,都给你打探好了,你什么时候想要,我让陈婆子送人过来就是。”

  梅香笑嘻嘻的,“自从弟弟做了官,我感觉自己做什么都更方便了。缺什么想什么,往娘家来说一声马上就有了。”

  叶氏忍不住笑了,“这样才对呢,你才搬过来,摸不清东南西北,想要什么的只管来找我。晌午别回去了,茂林又不在家,你就留在我家里吃饭。”

  梅香也不客气,点头应了,留下了铃铛,让细月回家去了。

  玉茗和婉柔都过来陪大姑姐说话,清溪也过来喊姑妈,然后把表妹带走了。

  小姐妹俩好久不见,一见面就亲热的不得了,手拉着手一起玩耍去了。

  玉茗笑着嘱咐女儿,“妹妹才来,你要让着妹妹。”

  清溪点头,“阿娘放心,我会照顾妹妹的。”

  叶氏让下人带着两个姑娘下去,“这样才好呢,以后她们姐妹天天能见面,年纪又差不多,也能做个伴。你小的时候就因为年纪的问题,没有玩伴,整日一个人在家里。”

  说过了两个孩子,叶氏又问梅香,“茂林什么时候到城里来?你们这也算搬新家,办不办酒席?”

  梅香也不瞒着叶氏,“要不了几日了,先把家里的帐算个清楚明白,利利索索的走。酒席就不办了,一来我们也不认识几个人,二来豆腐坊和油坊还没搬过来,后头还有得忙呢。”

  这话不假,好多人家买豆腐是拿豆子换,一下子送来许多,隔三差五来打块豆腐。黄茂林既然要走,总得把人家的豆腐打完。还有欠账的,也得赶紧收回来。等到了县城里,一切重新开始,更不容易。

  叶氏点头,“让他不要急,

  慢慢来。从去年年底开始,他就没闲着,整日忙得跟陀螺似的。酒席不办就算了,等你们扎稳了脚跟,泰和一周岁的时候,你们再办酒席也不迟。这县城里的人际关系,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铺开的。我来了这么久,也没认识多少人。”

  梅香叹了口气,“可不就是,我整日被几个孩子缠着,外头的事情也帮不上什么忙。又是买宅子,又是盖作坊,连搬家的事情都是他一手操办的。至于人际关系,我除了回娘家,一个人都不认识。阿娘,以前都说我能干,如今跟茂林哥一比,我真是差太多了。”

  玉茗妯娌二人在一边忍不住笑了,“在姐姐眼里,姐夫就是天下第一人了。”

  梅香也忍不住打趣,“难道在你们眼里,我弟弟们不是天下第一人?”

  说的众人都笑了起来。

  正说着话,慧哥儿跑进来了,腻在外婆和阿娘身边。

  梅香摸了摸儿子的头,“阿娘,慧哥儿如今失学了呢。”

  叶氏嗔怪女儿,“还跟我说这样的怪话,等明盛回来,你跟他抱怨去。”

  婉柔在一边插话,“前儿官人就说,等姐姐来了,把外甥

  接到学堂去。”

  梅香问婉柔,“学堂里教的都是什么样的学生?可有与他同龄的?若没有,也不必单独为了他破例,另外找一家也使得。”

  婉柔急忙回答道,“有呢,姐姐只管放心。学堂里几十个学生,把他们按年纪分了等,最小的也就和外甥年纪差不多。”

  梅香问慧哥儿,“你想去二舅的学堂里读书吗?”

  慧哥儿点头,“想去,姑父也说让我跟着二舅读书”。

  叶氏忽然问起,“俊哥儿以后就一直在平安镇教书吗?”

  梅香想了想才回答,“听淑娴妹妹说,妹夫想多教几年书,攒一些家底再说看,方家底子薄,如今他们也有了两个孩子,一时半会的也走不开。”

  叶氏点头,“俊哥是个好孩子,我们也希望他能更好一些。”

  娘儿几个絮絮叨叨说了许多闲话,玉茗去厨房叮嘱下人好生做一桌饭菜。

  梅香拖着三个孩子在娘家吃了顿晌午饭,家里男丁都不在,一群妇孺也不讲那么多规矩,团团围成一桌。

  慧哥儿最大,然后是清溪和

  青莲,再是登哥儿,泰和最小,还在吃奶。

  婉柔羡慕的看着大姑姐的三个孩子,“姐姐真有福气,三个孩子一个比一个养的好。”

  梅香笑眯眯的看着她,“不用急,过几年你身后也是一小串孩子。”

  婉柔有些脸红,不再说话。

  吃了饭之后,叶氏让梅香去自己院里歇息。起来之后,陈婆子过来了。

  叶氏提前问过女儿需要什么样的人,梅香说要一个做饭的婆子,一个男仆,再加一个洗衣扫地的婆子。

  叶氏让陈婆子带了许多人过来。

  陈婆子听了梅香的要求后,给她提建议,“姑奶奶,不如买一家子回去。女的做饭,男的跟着姑爷,家里孩子留着使唤。”

  梅香看向叶氏,叶氏点点头,“陈婆子说的有道理,买一家子省的骨肉分离,且他们轻易不会犯错,怕连累家人。不过也有坏处,一人犯错,家人跟着包庇。这好与坏也不是绝对的,单看你更看重什么。”

  梅香想了想,“那我就买一家子吧,我家里小,事情都在眼前,他们也瞒不了我什么,就算犯了错相互包庇,一天两天的功夫我也能发现得了。”

  叶氏笑了,“那倒不假,你家里什么事情都瞒不过你。”

  陈婆子极力给梅香推荐一家子人,这家姓王,男女都将将要三十岁的样子,有三个孩子,最大的男孩十二岁,下面又是一个十岁的男孩,在下面还有个七岁的丫头。

  陈婆子的理由很简单,“这一家子都规矩,不多言多语。他们原就是县城里的人,对这一片熟悉的很。姑奶奶和姑爷才来,正需要这样的人。若是外地的,姑奶奶还要教导他。”

  叶氏笑着和陈婆子开玩笑,“你可不能欺负我女儿是外来的,若是人不好,我可要去骂你的。”

  陈婆子连忙赔笑,“哎呦,太太多虑了,我岂敢蒙骗贵府姑奶奶。太太只管放心,若是人不好,您只管让人去砸了我的招牌。”

  梅香刚到县城,双眼一抹黑,什么都靠着叶氏,见叶氏微微点头,立刻就拍板决定,当场付钱买下这一家子。

  叶氏想着女儿家里什么都没有,又嘱咐她,“你先把人带回去,明儿我带你去上街买家具,再到附近我常去的各家

  店铺看看。你家里晚上有吃的没?”

  梅香想了想,“昨天来的时候带了一些,早上我想着来坐坐就回去的,就没吩咐家里人买,也不知道细月想不想得起来。”

  叶氏赶忙让玉茗带着下人给梅香收拾了一些东西,梅香也不客气,带着三个孩子和那一家子一起回去了。

  才一进家门,细月连忙出来迎接,“大奶奶回来了,我都盼了一天了。”

  梅香斜眼看向细月,“我把你单独留在家里,你不该谢我?”

  梅香就是故意把细月就在家里的,她是过来人,当初和黄茂林几天不见就巴心巴肺的。细月和贵仁难得能单独相处,梅香知道细月是规矩人,也愿意成人之美。

  细月顿时红了双脸,“大奶奶真是的,回了趟娘家,回来就打趣我。”

  梅香忍不住笑了,“不跟你开玩笑了,这是我今儿新买的一家子,去把贵仁叫来,一起认一认。”

  等贵仁来了之后,梅香抱着泰和坐在正房堂屋里唯一一张太师椅上,“我昨儿才搬过来,今儿就带着你们回来。家里还乱的很,什么都没有,今儿晚上先凑合一夜,明儿一起上街添置东西,你们都报一报名字。”

  那家男人一直弯腰低着头,听见梅香这样说,赶忙先鞠个躬,“回大奶奶,小人叫王铁锁,这是我屋里人,姓高。大儿子叫王聚财,小儿子叫王聚宝,最小的丫头就叫丫头。”

  梅香想了想,“丫头改个名儿,就叫如月。”

  那妇人连忙让如月给梅香磕头,谢大奶奶给取的名儿。

  梅香开始吩咐家务,“王妈妈,以后你专管厨房做饭的事情,不做饭的时候给我打下手。王铁锁,明儿我让人带你回平安镇,给大爷帮忙搬家。聚财和聚宝跟着贵仁学规矩,如月跟着细月。”

  众人都道好,梅香继续吩咐,“贵仁,你把他们夫妇安置在前面西院中,你们三个人先挤一挤。好了,王妈妈去做饭,细月你带他们去厨房。”

  众人各自忙碌去了。

  王妈妈手艺不错,把叶氏送的东西好生整治了一番,做了一桌不错的饭菜,梅香自己带着三个孩子吃,细月带着如月在一边帮忙照顾几个孩子。

  贵仁带着王家三个男丁在前院吃饭,

  王妈妈自己在厨房吃饭。

  等到了夜里,梅香带着三个孩子睡一张床,细月带着如月睡在正房西屋,随时准备听候梅香的召唤,其余人都住在前院。

  第二天一大早,梅香才吃过早饭,叶氏带着婉柔一起过来了,身后跟了几个下人。

  叶氏把女儿的宅子转了一遍,“是不小,住你们一家子宽敞的很。走,跟我一起上街去。”

  梅香先问叶氏,“阿娘吃过饭没有?来的这样早。”

  叶氏笑着点头,“我年纪大了,觉少,倒是委屈婉柔跟我起了个大早。”

  婉柔连忙解释,“官人每日早起读书,我也跟着起来了。上午也没事情做,跟着阿娘和姐姐一起去逛一逛,也能提一提精神。”

  梅香把自己昨天晚上写的两张纸拿出来,“阿娘看看,缺的东西多着呢。”

  叶氏让女儿逐一念给她听,床、桌子、衣柜、椅子、书桌…真是什么都缺。

  黄茂林并没有把老家的家具搬过来,一来留在那里逢年过节回去还能用,二来那些东西是黄炎斌做的,结实归结实,这么多年过去了,怕是跟不上县里的风气,不如现买了时兴的。

  家具是大头,其余细碎的东西可以慢慢置办。

  娘儿几个一起出去,从木器行里定了成套的东西。除了黄茂林夫妇和孩子们需要的,也给下人们定了一些。

  木器行掌柜的忽然接了个这么大的订单,还是县丞大人的亲姐姐,不光价格上给了些优惠,还让人亲自送到了家里。

  买过了这些之后,梅香稍微添置了一些厨房的用具以及这几日要用的柴米油盐。

  叶氏又带着女儿逛了许久,介绍她认识了许多掌柜的,并告诉她哪一家店铺什么价格,梅香一一记在心里。

  回去了之后,刚把家具规整好,黄茂林和黄茂坚一起来了,还拉了整整一车的东西。

  车上面全是吃的,米面油和菜,还有家里许多杯碗盘碟以及盆盆罐罐。

  有了这些东西,家里才有了生活气息。

  梅香赶忙把他们兄弟引到了正房,又告诉黄茂林自己买了一家子下人,今儿去订了许多家具。

  黄茂林笑着点头,“你动作倒快,我还说等我来了之后再买呢。”

  梅香高兴的在屋里转

  了转,“家具有了,被褥什么的本来就有,你又拉了这些东西了,这家里也差不多齐整了。就差你一个人了。”

  黄茂林拉着梅香的手,“我先回去,明儿我就把家里存的黄豆和油菜籽都拉过来,过几日就可以搬过来了。”

  梅香让王妈妈给黄茂林兄弟二人做了些吃的,并让王家一家子人给黄茂林磕了头,认了主人。

  黄茂林直接让王铁锁和王聚财一起跟他回去,又让梅香赶紧送慧哥儿去读书。

  梅香带着几个孩子把黄茂林送到了大门口,依依不舍的回来了。

  趁着天还没黑,梅香又带着孩子们回了娘家。

  等明盛回来之后,梅香与他说了慧哥儿读书的事情。

  明盛点头,“姐姐放心,我晓得了。咱们两家离的近,以后我每天早上走的时候从姐姐家门口过,把慧哥儿接走。”

  慧哥儿高兴的拉着二舅的袖子,“二舅,我可想你了。”

  明盛笑眯眯的看着外甥,“这会子叫二舅可以,等去了学堂就要叫先生,不能嬉皮笑脸的,你可记住了?”

  慧哥儿点头,“我记住了,二舅放心吧。我在老家的时候,一去了学堂,从来不跟姑父说笑。”

  明盛摸了摸慧哥儿的头,“好生读书,要是背不出来书,我可是会打你的,我比你姑父凶多了。”

  慧哥儿嬉皮笑脸的在二舅身边挨挨蹭蹭。

  说过了慧哥儿读书的事情,梅香就要带着几个孩子回去,叶氏留女儿吃饭,梅香拒绝了,“我走的时候让家里人做了饭,阿娘不用担心,咱们离得这样近,还愁我没机会回来吃娘家的饭吗?”

  叶氏也不再强留,让明盛待着家里两个男仆送女儿一家子回去。

  明盛把姐姐新家逛了一遍,嘱咐慧哥儿几句话之后,带着两个男仆回去了。

  转天早晨,天蒙蒙亮的时候,明盛就来敲门了。

  梅香知道弟弟们在读书的事情上非常认真,天还没亮就起来了,让王妈妈给儿子做饭吃,自己帮慧哥儿换了新衣裳,又把上学要用的书袋收好了。

  慧哥儿住到东厢房去了,王聚宝晚上陪着他睡。因为黄茂林还没过来,梅香仍旧带着剩下的两个孩子住在正房,等黄茂林来了之后,梅香就预备让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