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节
作者:陆之南      更新:2023-06-27 05:38      字数:4052
  没什么好想的了。而他现在,大概是回北京去了,回到他的正轨上。苗年为期两周,以六日为一周,第六日,便是年中了,按照惯例,该放水捕鱼,祈求年年有余,丰衣足食。一大早,尹桑就跟着村里的达配达亨,绕过后山谷,去稻田捕鱼。苗家继承祖宗留下的古法,稻田养鱼,秧苗刚出尖儿时在田里放鱼苗,鱼苗吃稻田里的虫子、微生物,长得快,稻田也少了病虫害,到了秋收季节,稻子饱满,鲤鱼肥美,双丰收。此时的北京已是羽绒加身,南方却还是艳阳高照,水倒是凉,却丝毫不影响大伙捕鱼的热情。男男女女,挽起裤管,扛着箩筐下田,随手往田里一罩,箩筐上下镂空,罩住了鱼便抓起来放水桶里,再罩。尹桑一下田,就感觉有鱼游过她的脚丫,痒痒的。她不熟练,总让鱼跑掉,来来回回地转悠,也不知道是她捕鱼,还是鱼捉弄她,惹得田边的人直笑。采风小组的人也来了,好奇地拿着手机拍照。其中一人在拍尹桑,微信小视频录制好,发送,再输入文字:“伊妹的孙女这时候不在家,村里很多年轻人也不在,都在后山捕鱼,你们要不要现在去?”很快收到回复:“好的。”等日上中天,鱼捕得差不多了,达亨们在田埂上架起火堆,砍了竹子削成签,插上鱼就烤,吃个新鲜。鲜活的鱼,没去内脏,也没调料,热火烘烤,鱼尾还在蹦。等待的时间,达配们对起了山歌。艳阳洒田野,清风吹稻穗,青黄漾波浪,山间溪水潺潺,嘹亮歌声绕梁,达配达亨脸颊通红,给每一个人递上竹签,烤鱼已金黄......愉快的气氛一直持续到火堆渐熄。无论你从哪里来,无论你曾是个怎样的人,无论你怀中是否藏有利刃,他们都以笑容与歌声接纳你。乡野之人,在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上,可以笑待一切。或许这就是水土,给予人的力量。山的另一面同样热闹。芦笙坪有一群人在忙忙碌碌,吸引了老老少少前来围观。小林指挥人把纳彩礼卸下来,有糯米、五色糍粑、牛猪鸡鸭,还有银器。糯米是未开壳的糯米谷穗,需要绑成束,做成挑子,沈峯亲手在扁担上绑上红绳。他们的目的地是坐落在山腰间的伊妹家,而此时家里正坐着一群人,是路涛和制片人带的小组,还有村支书。他们想和伊妹谈一件事,是想请她参与纪录片拍摄。策划部门计划,在电影拍摄前,先拍纪录片性质的预告花絮,纪录制片方探访苗寨,访问非遗继承人的过程,这段纪录片将被用作众筹展示片,放到网络上运作。如今有了沈峯的加入,他们资金上不紧缺,众筹不为那点资金,而是测试市场反应,引导网友讨论。说白了只是为了热度。众筹期45天,目标额也只是150万。年前录制完发布,趁着过年的热乎劲儿,加把劲宣传,待众筹期满,电影拍摄也已经进行到半,届时营销只要跟上,噱头就打出去了。纪录片里,除了访问的情景,还要拍一些老人家刺绣的画面,所以需要征求老人的同意。这虽然不是特别为难的事情,但是支书说,伊妹从未婚配,几乎一直独居,性格比较怕生,所以家里话语权都在孙女尹桑,别说是拍纪录片了,之前央视记者也说要采访伊妹,都被尹桑拒绝了。路涛万万没想到,伊妹的孙女竟就是尹桑,前两天他才刚听到这消息,第一反应就是,这下更糟糕了,按尹桑和吕落这竞争对手的关系,尹桑肯定见不得吕落好,纪录片眼看就要泡汤。转念才想到关键处,尹桑没在网络上透露过这一层信息,大概是不想让人知道,她是个村姑吧,否则人设都该崩坏了。他赶紧跑去和吕落说:“尹桑这女的,卖不食人间烟火的人设,开那么贵的跑车,看着家境颇殷实,没想到是个乡下丫头!”但吕落只是点点头,没打算和他说话,没精打采的模样,两天了,都没怎么有精神。本打算一起来的,她是女生,和老人家也好说话些,但路涛看她的模样大概是有什么心事,就没叫她。这下几个男人说来说去,伊妹一直说:“我不懂你们说的,你们和我孙女说好不好?”最后制片人有些着急了,拿出钱来,说:“老人家,我们的意思呢,就是想让你和我们一起,宣传宣传你们苗族这么优秀的技艺,然后你们村,还可以得到这个,”扬起一叠钞票,弹了弹,“就可以建新楼,铺水泥路,知道吗老人家?”路涛:“支书,麻烦你翻译一下。”支书开始唧唧呱呱一通说。边上有同事提醒:“支书你要说明白我们的目的,我们真的没有恶意。”“还要说明是对她对村子都好,没有任何害处。”“互利共赢。”“对对对。”有人附和。这么一来,一群人你一句我一句,阿嬷刚开始还能听懂一两句,后来就完全听不明白了,只觉得一群人围着她,把一些她不懂也不想懂的城市人的道理灌输给她,无助感让她喘不过气来,他们似乎都想让她交出自己的手艺,去给寨子挣钞票。场面忽然静了。因为老婆子哭了。她没发出声音,只是低着头,抹着眼泪,摆摆手,抓起屁股下的凳子,慢慢拨开人群走到楼梯口去坐。佝偻的背影让人一时愣怔。大伙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时候,山脚下传来鞭炮声,一众人趴在栏杆上望。他们来时那条路,现在已经变成了红色,鞭炮铺满地,沿路往上,灰白色的硝烟一路蜿蜒向上,噼里啪啦的声音此起彼伏。有一队人马,踏着火红的鞭炮屑,一路向山腰走。他们挑着各式各样的担,远远的就能看到五颜六色的糍粑、绑着红绳的扁担、整块整块的猪肉牛肉,以及,好几个小伙子抬着的,绑着大红花的木箱子。城市里从未见过这样壮观的场面,好奇的人们一时间愣怔。直到鞭炮铺到了伊妹家楼底下,鞭炮炸开的时候,烟雾冲天,一众人捂嘴的捂嘴,塞耳朵的塞耳朵,直往屋里躲。阿嬷老了,走不快,烟一熏,眼睛酸涩,她只好抹着眼睛往里走。烟未散去,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气味,一群达亨在烟雾中冲上楼,脚步声吧嗒吧嗒,好像快要把楼给蹦坏了。他们都是小林在镇上请来的帮手——达亨们边上楼边唱起歌来。在场的城市人一句都听不懂,只觉得他们情绪亢奋。歌声中,一个高大的身影从人群里走出来。路涛傻眼了。眼前这个人,穿着苗族达亨传统的服饰,头顶飞角帽,肩披金丝龙文披肩,脚踩布鞋.......这是,“沈总?”沈峯显然心情很好,嘴角上扬,“嗯。”但并没有再理会他,进屋就左右张望,“阿嬷呢?”没有人回答他,沈峯见几人的神情,惊讶之余还有些别的情绪,他思考到某些可能,脸色瞬间冷下来,问路涛:“你们来这做什么?”路涛被点到名,站到沈峯跟前,下意识回避后一个问题,指着里屋说:“老人家在里面。”“在这等着!”沈峯说着,看了一圈他们几个,往灶堂走去。沈峯的眼睛直直盯着一个人的时候,那温度只有被盯着的人知道。这意思跟听候发落有什么区别?几个人都有些紧张。里边生着火盆,阿嬷一个人,坐在低矮的凳子上烤火。仿佛外面热热闹闹的声音她都没听到。沈峯到她边上,看到老人眼里氤氲,原先准备好的吉祥的说辞,都用不上了。“阿嬷......”“你坐,”老人家忽然打断他,“坐。”沈峯抓了个凳子坐在边上。“你是我孙婿仔吧,是吧?”阿嬷看着他。沈峯愣了一瞬,点头,“奶奶,来晚了,我很抱歉。”阿嬷又低头,堆满皱纹的脸更皱了,狭小的眼眶,溢出眼泪来,她撑着额头,一边擦眼泪,一边摇头,嘴里说着苗话,迷迷糊糊的。沈峯听得很仔细,虽然听不懂,但大概还是从哭腔中,听出了怜惜的感慨,以及不断提起的——“桑桑啊,桑桑......”沈峯隐约能够知道,老人是怎样的情绪,即便从未走出过这座大山,这个年岁的人,也自有她识人断事的能力,从他和尹桑的种种,不难看出端倪。老人不欢迎他,理由便也充分了,她看得出两人之间有间隙,尹桑在他这里,受了委屈。他这时候竟找不出话可以说,老人家想的,虽有偏差,却也是现状,他没有任何推卸的理由。沈峯拍拍阿嬷的肩,“奶奶。”他只是轻轻叫她。外头渐渐安静下来,没有了主角,一群人在堂屋面面相觑。木楼再次被踏响,楼下来了人,步履急促。是尹桑。她腰间还挂着鱼篓,手里拎着沾了泥渍的鞋,挽起的裤脚露着小腿,同样沾着泥,风尘仆仆,和满屋子的喜庆氛围格格不入,她目不斜视,放下鱼篓直奔灶堂。“咪洛,”她推开门,看到埋头的老人,以及神色凝重的沈峯,“莫要怕,咪洛。”她走过去,从沈峯手底下抢过阿嬷的手,“带上你的群众演员,打哪儿来,回哪儿去。”第25章 已替换她语气不善, 而阿嬷在跟前,讲道理也不是好时候, 沈峯妥协:“外面等你。”他起身, 她才注意到他的打扮,披肩肩头有龙凤回旋纹, 绑腿带边上是红绿相间的流苏, 布鞋楞边缠着金线。他手里还拿着刚才摘下的帽子, 飞角处系着红绳。十分考究的一身嘎几希。人到门边,转身, 向阿嬷鞠了一躬。他出去后, 外边躁了一阵, 不一会儿,木楼被踏响, 是众人下楼离开的声音。灶房里, 尹桑蹲下来,拍拍阿嬷的背,“他是我老公。”苗语里丈夫的称呼, “达虾”,尾音轻声, 软糯温柔。阿嬷点点头, “知道了。”也不说别的,默默看着灶里的火光,深陷的眼珠闪烁。尹桑能明白老人此刻的心情,无非是担忧她所托非人, 倒不是对方不够优秀,正因他人中龙凤,才正中忧虑所在。阿嬷到老都没有婚配,婚姻在她心里,便是最纯粹的那个模样,相敬如宾也好,如胶似漆也罢,忠诚专一为本。而在乡下人心里,钱财是万恶之源,电视里演的豪门恩怨,婚姻可以因财而起,也会因财而终。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做阶级的局限,却知道门当户对自古有理。沈峯,如果只论个人或许尹桑也不见得落他半分,而在他身上加持的种种因素,让他生来便吸引着莺莺燕燕。这似乎天经地义。而嫁给他的女人,受委屈,也会是天经地义。再有老人家“眼见为实”,心里这道坎,就迈不过去了。尹桑叹口气,“咪洛,莫担心,从小就没有谁能欺负我,没有你想的那么糟糕,他......”“你慕不慕他?”阿嬷打断她,问。爱不爱他。这么直白的问题,让尹桑一时怔忡。停顿的时间,都在叙述着最真实的情绪。阿嬷抓过她的手,拍拍:“那就抓回家绑好了,男人,斗不得凶女人,就欺负软的,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