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糖醋里脊2
作者:星陨落      更新:2023-07-08 20:25      字数:12379
  “你们怎么哭了?别哭啊。”杜甫有些手足无措道。

  “子美,我已经许久未见过这样的你了,真好。”王维表情似苦似涩,看着杜甫怀念又眷恋。杜甫怔住,看着王维洗尽铅华的双眸,&34;摩诘,我们未来是不是过的很苦?&34;

  “是啊,何其苦也。”王维承认道,心里别提多苦涩,因为他们所受的苦,本是可以避免的。“我们进里面说吧,还有不知这位是?”杜甫看向同样流泪的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不曾想我有梦见摩羯居士和杜工部的一天。”白居易悲伤又唏嘘不已。

  &34;杜工部?是指我吗。&34;

  &34;还有,你们并不是在梦中,虽然很不可思议,但我的确是真的。&34;杜甫道。

  王维和白居易怔住,正想说什么,高适过来,&34;你们快进来吧,大家伙正等着呢。&34;

  山海阁内,众食客翘首以盼,因为高适说王维是他们之后的人。

  王维和李白年龄差不多大,但是架不住来山海阁的王维年纪很大,外表看着跟他们好像差了一两辈,这其中的时间差距,就是他们目前最需要的。

  “起来吧。”看到新的客人过来,李世民让李瑁起身。

  王维进来后,觉得李瑁有些眼熟,直到杜甫为他介绍,&34;这位是寿王殿下。&34;&34;寿王?!&34;王维错愕,看向李瑁,还真从李瑁脸上看到一些熟悉。

  只是这个李瑁比他认识的寿王,年轻太多。

  “我们都来自不同的时空,比如我们目前所在的时空,也有一个摩诘。”杜甫对王维道。王维忍不住轻笑,&34;原来如此,我就说子美你怎么突然变这么年轻。&34;原来他遇见的是年轻时的子美,他世界还有一个年迈的子美。

  “寿王……”白居易看向李瑁,神情一时怔松。

  “怎么感觉寿王神态有些不好?可是……”想到什么,白居易看着寿王,眸光流露出怜悯和同情。

  &34;两位,不知你们那边的我未来如何?&34;李瑁看向王维和白居易祈求道。他可不觉得等自己父皇缓过劲来,还能对他宠爱如初。&34;不知寿王你那边的时间?&34;想到什么,王维瞳孔骤缩

  道。

  “我这边是开元二十五年,我父皇刚杀了三子。”李瑁嘴里苦涩道。“开元二十五年,那还有时间!”不知为何,王维和白居易突然激动起来。

  “什么时间?”李世民等人疑惑。

  “避免安史之乱的时间!”王维和白居易两人互相对视一眼,皆在对方眼中看到坚定的神色。试问他们身为安史之乱后的人,如果有机会,怎么可能不想避开安史之乱的悲剧。纵使人力有限,无法完全避免安史之乱,也好过什么都不做。

  无论是王维还是臼居易,都不是对世事无动于衷之人,甚至因为性格,他们反而更看不得人间悲苦。

  “你们两个先别激动,冷静,慢慢说。”看到他们两个有五六十岁的身子骨,山海阁众人忍不住心惊胆战道。

  “咳咳,到底老了,身体不比年轻的时候。”白居易咳嗽道,刚才差点闪了腰。

  他们都已经年迈,可此时却感觉那颗早已死寂的心重新跳动了起来,眸中也有了别样的光彩。

  “安史之乱发生在天宝十四年,距离开元年间还有十几年的时间,因玄宗陛下宠佞臣远贤臣,给了节度使们极大的权利,其中就有安史之乱的两个罪魁祸首:安禄山、史思明。&34;

  “节度使们手中掌握了财政、军事大权,非但没有报效皇恩,反而叛出大唐,直接谋反,他们实力强横,给大唐造成了前所未有的重击,他们的叛乱长达数年之久,安史之乱之前,大唐在册的人口超越五千多万,可是安史之乱后,大唐在册的人口只剩一两千万。&34;

  当然实际人口肯定比他们在册的多得多,尤其是安史之乱后,朝廷运转不良,许多还活着的人都没有登记在册。

  不过就算如此,这个锐减程度,也足够众人触目惊心。

  “这,怎么感觉这个玄宗能和胡亥、隋炀帝有的一拼了?”其他朝代的人忍不住嘀咕道。

  隋唐众人神色凝重,隋文帝神色凝重是因为他也有一个隋炀帝儿子,那李世民就是直接眼前一黑了。

  他想起自己之前信誓旦旦,认为大唐国力一定超越隋朝,谁成想他期待的巅峰并没有一路走好,而是呈断崖式下跌。

  “那个唐玄宗是谁?是谁!”李世民双眼猩红,声音仿佛从灵魂深处发出,重重击在众人的心上。

  别让他

  知道唐玄宗是谁,要不然他绝对要扒了对方的皮!其他人也看向王维和白居易,非常好奇。

  既然是十几年以后的事,说不定已经换了帝王。可惜让众人失望了,十几年后的大唐帝王并没有换代。“玄宗陛下名讳……李隆基。”王维和白居易抿唇道。“李隆基?什么,居然是李隆基,这怎么可能!”

  李世民听到玄宗的名字,先是大怒,而后不可思议。

  因为在他心里,李隆基可是明君,又怎么可能成为大唐国力下降的罪魁祸首。

  &34;不会吧,李隆基不是挺能干的吗。&34;众人也错愕,谁让李隆基前期干的的确不错,现在突然来这么一出,直让人猝不及防。

  “李隆基……”太平几个只感觉恍恍惚惚,听到李隆基未来居然成了昏君,她们难免心生快意,可是想到毁在李隆基手中的大唐国力,哪怕她们是政敌,也幸灾乐祸不出来。

  “陛下……”李白、杜甫等人也错愕不已,心里难以接受李隆基未来居然会变得如此昏庸。

  &34;难道李瑁之前说的,李隆基英明神武,都是假的不成?&34;李世民真切的怀疑道。

  大唐五千万人口的国力,不是李隆基一个人的功劳,可是大唐国力下降,那绝对是李隆基的罪孽。

  因为李隆基后期的昏庸,李世民连带怀疑起李隆基前期的水准。

  别说李世民了,就连李瑁这个当儿子的也觉得未来的父皇和现在简直判若两人。说起这个,王维和白居易互相对视一眼,皆苦涩不已,&34;玄宗陛下真要是这样,反倒好了。&34;

  如果李隆基一直昏庸,他们现在对他的情绪也不会如此复杂。

  “玄宗陛下前期的英明神武是真的,后期的昏庸享乐也是真的,大唐的国力在玄宗陛下的手中达到巅峰,又骤然跌落深谷……”后面的王维和白居易再也说不下去。

  饶是如此,李世民的肺也快被气炸,“这个李隆基怎么不早点死啊!”

  李隆基要是早死了,就是一代明君,结果却因为活得太长而变成了昏君。

  &34;没想到李隆基一日杀三子,居然还不是最离谱的,真是,亲生儿子他下手毫不留情,反倒对外人放心的很,脑子究竟是怎么长的?&34;

  既然要防备,自然要一

  块防备,哪有紧防一处,放松另一处的道理。

  “那安禄山巧言令色,后认玄宗陛下宠妃为母,算是玄宗陛下的干儿子。”说起这个,王维和白居易就恨其不幸,怒其不争。

  可不是,李隆基亲儿子说杀就杀了,结果对一个干儿子倒是偏爱的紧。

  可以说大唐之所以有安史之乱,全凭李隆基的昏庸胡为,只是这话王维和白居易两人只能在心里想想,不可能当众说出来。

  “干儿子?他心可真是大啊!”李世民已经被气的说不出话来。

  “不知阁下是?”看到身为寿王的李瑁都没有出声,反而以对方马首是瞻的样子,王维和白居易好奇起李世民的身份。

  很快他们脑海中就出现两个人名: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

  至于李显和李旦之流,想也知道他们无法彻底压制住李隆基,更何谈肆意发怒。

  “朕是李世民。”李世民道。

  &34;太宗陛下,求太宗陛下救救大唐吧!&34;王维和白居易的猜测成真,两人二话不说“噗通”一声朝李世民跪下道,眼中泪水更是汹涌流出,看着李世民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

  “你们快起来,不用跪,朕为太宗,大唐就是朕的责任,朕自然不会放任不管。”李世民赶紧让人把王维和白居易搀扶起来,心里已经下定决心。

  “你们再好好跟我们说说李隆基的事,比如李隆基是什么时候昏庸的。”李世民眯眼道。

  既然李隆基前半生英明,后半生昏聩,那他只用活前半生就行了,趁着大唐国力还没彻底毁在他手里,赶紧送他下去。

  “玄宗陛下一日杀三子后,宠爱的武惠妃很快惊惧而亡,之后玄宗陛下…纳了儿媳。”王维手捻佛珠,让自己冷静下来,回忆往事脉络。

  &34;什么?李隆基纳了儿媳?&34;众人惊呼,然后下意识看向李治和武瞾。

  但很快他们就想到,&34;李隆基和他那儿媳相差多少岁?&34;

  最起码十几岁肯定是有的。

  “三十有四。”白居易叹道。

  “真是荒唐,为老不尊。”李治怒喝道,虽然他和武瞾之间也有些世俗不容,可是他们之间年龄相差不是很大。

  不像李隆基,几乎可以

  做儿媳的爷爷了。

  “就是,居然纳儿媳,哪里是明君所为!”李世民怒不可遏道,只觉得大唐的脸面都被李隆基丢尽了。

  &34;不知我父皇强纳的那个儿媳是谁?&34;这时李瑁苍白着脸色说道。众人看着他难免同情,可不是,李瑁可是李隆基的儿子,他也是有可能中招的。

  但李瑁很快就摇头,&34;不会是玉环的,我和玉环感情很好,我们还有孩子,父皇绝对不会这么做的!&34;

  他自我安慰着,自己都快要相信了,结果看到王维和臼居易两人同情的目光,李瑁只觉得脑海中的某根弦咻然断裂。

  其他人看到王维和白居易的目光,也很错愕,&34;不是说李隆基宠爱寿王的母妃武惠妃吗?怎么这武惠妃一去,疼爱的寿王就突然从宝变成草了?&34;

  &34;这前后差异的确大,可是别忘了,在这之前,谁也想不到李隆基会一日杀三子啊。&34;“就是,感觉就是从这里,李隆基开始显露自己的本性。”

  “你们告诉我,不会是她的,对不对!”李瑁看着王维和白居易,想要求证道白居易看着快要崩溃的寿王,忍不住低下头去。

  王维比他冷静,道:“武惠妃死后,玄宗先是让儿媳杨玉环出家为婆母祈福,之后又给寿王赐婚,断开两人的关系后,后迎了杨玉环入官为妃,不仅对其十分宠爱,还加恩其家人。&34;

  “杨玉环兄长杨国忠乃奸妄小人,玄宗对其却很信重,哪怕杨家仗着皇威仗势欺人,违法乱纪,玄宗也不在意,后安史之乱,将士们诛杀杨国忠等人,玄宗舍弃宠爱的杨贵妃,将其自缢在马嵬坡下。&34;

  李瑁不禁睁大眼睛,&34;这就是他所谓的宠爰?他强抢了玉环,却又不好好对待!&34;

  有什么比心上人被人抢走还要心痛的事?那就是心上人不被珍惜,最后居然枉死。

  想也知道玉环死后一定会背负红颜祸水的名声,可是世人又何曾知道玉环从儿媳变成其妾的苦楚。

  甚至这种事情一旦发生,他们连死都不敢死,就凭对方一日杀三子的狠辣,他们要是不顺从,一定会连累其家人,而他们的孩子,还那么的小。

  “玉环。”突然,长孙皇后惊呼一声,众人扭头,只见杨玉环承受不住如此打击,直

  接晕了过去。

  寿王赶紧过去,抱着晕过去的杨玉环一边无声的落泪,一边去帮她找神医:“先不要让玉环醒来,想办法让她睡一会儿吧。&34;

  看到寿王这番姿态,白居易怔住,&34;汉王重色思倾国……杨家有女初长成……&34;

  正是他《长恨歌》的内容,可是此时此刻,看着年轻俊美的寿王和国色天香的杨玉环,他突然觉得无地自容,因为他把杨玉环和玄宗之间的感情比作爱情,寄托了他那求而不得、刻骨铭心的爱情。

  如果杨玉环和玄宗之间的是爱情,那寿王这个原配夫君将情何以堪。

  甚至,寿王年轻俊美,又是原配,两人年少夫妻,彼此间的感情难道比大了自己几十岁的公公浅?

  哪怕是白居易,也没办法昧着良心继续说完《长恨歌》。

  不过还没等白居易感慨完,及时停下,他就被人咻然打断,&34;你说谁重色呢!&34;

  拍桌的不是别人,正是汉武帝刘彻,白居易的《长恨歌》第一句刚出口,他就感觉自己被骂了。“阁下是?”白居易不理解刘彻的愤怒,只觉得刘彻好莫名其妙。“汉武帝刘彻。”刘彻理直气壮道。

  白居易:“……”他直尴尬的脚趾头都蜷缩起来,没想到居然一连撞上几个正主。

  “我呸,李隆基那个老不要脸的,几十岁的人了,只怕身上全是馊味,居然还敢舔着脸纳儿媳!&34;李裹儿怒不可遏道。

  别说太平和韦后,其他女人更是赞同的点头。

  “可不是,都几十岁的男人了,那玩意只怕早就不能用了,心里是真对自己没有一点数啊。”冯有道,她有不少男宠,岂能不知道男人的使用期限。

  在场男人们:&34;……&34;

  “武惠妃既然想让儿子寿王当太子,那其儿媳自然是要千挑万选,能够母仪天下的存在,结果‘一代贤后’居然变成‘祸国妖妃’,李隆基可真会造孽啊。”众人唏嘘不已。

  “由此可见,李隆基真是于公于私都烂的不行。”

  李世民终于抬眸,&34;既然李隆基自此昏庸,那就让他死在开头吧。&34;

  “李瑁,过来。”李世民叫李瑁。

  李瑁还流着泪,

  可是他却最快收拾好心情,&34;先祖请吩咐。&34;

  他垂眸,眸中恨意闪烁,别的不说,知道他父皇今后的所作所为,太宗一定不会放过他。而他,夺妻之恨,绝不可能忘,心思再阴暗点,他母妃武惠妃的死,是不是人为,还未可知。&34;既然你母妃有构陷太子的野心,那想必也有诛杀帝王的胆量。&34;

  &34;朕要你们母子不管想什么办法,尽量暗杀李隆基,不要让他再祸害大唐。&34;

  “至于你,最后若是能登基,务必谨记李隆基的教训,还有你们,朕不求你们能有李隆基前半生的英明神武,只愿你们别把大唐带沟里!&34;李世民看向太平和李裹儿等人道。

  在这之前,他对于太平和李裹儿等人的野心,是持反对意见的,可是谁能想到李隆基给他带来这么大“惊喜”,以至于李世民看太平和李裹儿等人的野心,都顺眼不少。

  只能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太平几个的能力无疑比不上李隆基,可是她们也绝不会像李隆基一样昏庸就是。

  若是大唐百姓们知道,恐怕也宁愿要几个能力平庸稳当一点的帝王,而不是像李隆基这样,把他们带向天宫,又猛然坠入地府。

  “我母妃她,是武皇的娘家女。”李瑁抬眸道。“好家伙,这家世一出,保证妥了。”众人忍不住道。

  要知道武瞾可是中途夺得大唐江山的人,李世民也没让武惠妃登基做女帝,只是想办法暗杀一下开始变昏庸的李隆基而已。

  李世民:“……

  武瞾:&34;……既然你母妃是武家女,那等她把事办完了,让她过来见见我。&34;&34;对了,不知太宗可要给李隆基办席?&34;武瞾想到什么道。

  就李隆基这样断送大唐国力的君王,虽然不是亡国之君,但也绝对值得一席。李世民苦笑:&34;没想到前脚才吃了隋朝隋文帝的席,马上就要吃自己家的席了。&34;

  吃隋炀帝席的时候,他还笑话过隋文帝,觉得隋文帝有隋炀帝杨广那样的儿子,真是倒了八辈子霉,却不想这么快就轮到他了。

  &34;大唐的国力从李隆基的安史之乱之后,之后就再也没恢复过,甚至李隆基之后的帝王,也在历史上籍籍无名,后世人们所说的大唐盛世,仅限于唐太宗到李隆基安史之乱

  前。&34;史诗道。

  李世民听的又一番气血涌动,&34;李隆基,快去杀了他!我一天都不想让他活着了!&34;“那阿翁我这边的李隆基看在他年幼的份上,只把他贬为庶人,饶他一命。”太平道。“我这边的李隆基,必死无疑。”安乐公主李裹儿道。

  太平公主不杀李隆基,是因为李隆基这时候还小,她只要限制住李隆基掌权,就能从根本上掐灭李隆基的野心。

  可是安乐公主这边,李隆基已大,并且已经积聚野心,加上朝中对安乐公主为皇太女的反对,李裹儿是绝不可能放过李隆基的。

  要是以前,对于她们的所作所为,李世民自然不喜,可是现在,他非但不反对,还要帮太平和李裹儿掐灭李隆基的存在。

  “太平你不用看在他年幼的份上对他手下留情,以李隆基对大唐江山的罪孽,他百死也难赎罪。&34;李世民冷声道。

  “去吧,朕在这里等你们的好消息。”

  “是……”太平和李裹儿互相对视一眼,和李瑁一同离开,前去处理李隆基。等离开山海阁,太平高兴道:“婉儿,按照你说的,咱们以退为进,太宗反而更生气了。”

  &34;太宗陛下现在正是气头上,哪怕李隆基尚年幼,太宗也不想放过,反倒是我们露出杀意,反而会让太宗对其心生怜惜。&34;上官婉儿笑道,对于这个结果并不意外。

  不说李隆基对大唐江山的祸害,就说太宗当初杀兄杀弟后,他们的孩子们也无一幸免,所以她们不需要再做什么,就能顺利达到目的。

  “我都想好了,到时候太宗就算不让我杀李隆基,我也不会让李隆基活着长大,走吧,对我们而言,李隆基只是小事,现在最重要的是联系三哥,让他们支持我当皇太女。&34;太平道。

  上官婉儿一愣,&34;公主你想取得英王的支持?&34;

  &34;这时候他们一家子正身处低谷,才能更好的为我所用,还有李裹儿那丫头,明明从小在民间长大,没有经历过多少权谋,却能野心勃勃,直指皇太女之位,我对她倒是有些喜欢呢。”太平呢喃道。

  因为李裹儿身上有太平不具备和缺少的东西。“那我一定助太平你达成所愿。”上官婉儿道。

  &34;好,这次我们一定要达成我们的目标。≈

  34;太平突然抱住上官婉儿,蓦然咬牙落泪。上官婉儿一愣,很快回抱太平,帮太平拍背道:“没事的,太平,这次我们都会没事的。”她知道,对于她的死,太平心里一直很自责。可是就像她说的,她们的命运已经被改变了。

  目前三个世界的李隆基,太平和武瞾世界的李隆基因为年幼,是最好解决的。其次是李裹儿那边的李隆基,李裹儿那边的李隆基已经在积蓄力量,准备着夺嫡。可是别忘了现在的帝王是李裹儿的父皇李显,李显一脉现在才是正统。不过李显为了女儿未来的名声考虑,不想让女儿弄脏手,而是传唤李旦,让李旦对李隆基动手。

  李旦对此当然不愿意,怎么肯杀自己儿子,心里更是因为李显的命令,而对李显这个兄长心生怨恨。

  李显看出什么,直接把李旦往山海阁一带,“这是太宗先祖的命令,你敢不听。”

  知道自己儿子未来所作所为的李旦:&34;……&34;

  李世民看向李显,“你女儿不是想动手吗?”

  “可是裹儿的名声……”李显低头。

  “她既然有为帝的野心,怎能畏畏缩缩,你这样当父亲,女儿顶多成一只霸猫,而不是猛虎。”李世民觉得李显太过优柔寡断,瞻前顾后。

  李显既然想让女儿为帝,非但不对此多加磨砺,反而多加维护,这可真是,难怪他们一家子都不是冷醋无情的李隆基对手呢。

  “爹,李隆基已经被我诛杀了,李隆基他杀我都不怕自己落骂名,我又凭什么怕。”李裹儿过来道。

  “裹儿……”李显心酸又欣慰,觉得女儿真是长大了。

  李旦心里则又喜又悲,喜的是大唐国力保住了,悲的是儿子李隆基没了。纵使知道李隆基老年昏聩不做人,他这个当耶耶的也不可能对儿子之死无动于衷。

  “四弟,望你以后好自为之吧。”李显看着李旦叹道,最后还是没有选择手足相残。

  “多谢三哥,也多谢三哥能让我再见父皇、母后一面。”李旦泪流满面道。

  李旦没有因为李隆基的死闹起来,这件事在李显世界只溅了一点水花,就悄无声息的平息。

  真正难办的是李瑁和武惠妃的世界,他们的世界李隆基大权在握,想要不动摇国之根本的情况下将其暗杀何其容易。

  李

  瑁带着食盒入宫,去探望武惠妃。

  “母妃您身体如何了?”李瑁问武惠妃。

  武惠妃在病榻上看着儿子李瑁,无声的摇头流泪,想说些什么,最后还是没有选择开口。

  “母妃您不是被太子几人的死吓到,而是被父皇的心狠手辣吓到的,儿子说的可对?”李瑁道。武惠妃闻言,不由睁大眼睛,“我儿……怎么知道的?”

  没错,她并不是被太子等人之死吓到,而是因为李隆基冷醋无情的真面目而吓到,说句难听的,武惠妃冠宠后宫多年,手上怎么可能干净如雪,一般来说,太子等人的死,她只会感到高兴,之所以受惊,是因为李隆基的所作所为。

  诚然那件事是她故意构陷,可是李隆基想都没想,轻易就把儿子们杀掉的做派,骤然让武惠妃看清楚李隆基冷酷无情的本性。

  亲儿子们尚且如此干脆利落,更何况她一介宠妃呢。

  要是以前,武惠妃可能还会觉得自己对李隆基来说是特殊的,可是现在,她哪里还敢妄想。

  “我儿……你听阿娘说,阿娘活不下去了,等你父皇反应过来,一定会让我以死为太子等人赔罪,如此阿娘还不如识趣些,希望能以此保住你们。”武惠妃对儿子和盘托出道,想以自己的死平息这件事。

  “母妃哪里知道,您的死非但无法保住儿子,反而让父皇夺走了我的玉环,母妃你一定不能死,要不然李隆基就要露出自己的禽,兽本性了。”李瑁流泪道。

  “什么?”武惠妃愣住,&34;抢走玉环?难道他对玉环起了那种心思?那个为老不尊的畜牲!&34;

  光是想想,武惠妃就不寒而栗,她本来已经不指望儿子能当上太子了,可是李隆基真要强夺儿媳,那她儿子说不定还会有性命之忧。

  还有她儿媳玉环,那可是她千挑万选出来的儿媳妇,不仅她非常满意,就连儿子也很喜欢,武惠妃不敢想象这件事真要发生,会对儿子的打击有多大。

  “瑁儿,你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武惠妃疑惑道。

  “母妃您先吃饭吧,只有您好了,我们才能好。”李瑁给武惠妃布菜道。

  武惠妃缠绵病榻,一半是被李隆基吓的,还有一半则是她有意为之。

  现在听李瑁说的是,武惠妃陡然升起一股强烈的求生欲。

  就像儿子说的,只有她活着,李隆基就算有心思,碍于她的存在,也没办法让玉环入宫,一旦她如对方的愿死了,那才糟糕呢。

  李瑁特地为武惠妃带的是酸甜可口又开胃的糖醋里脊,糖醋里脊不仅开胃,里脊肉还为武惠妃提供了不少身体所需的能量。

  等吃完,武惠妃感觉身体已经大好,&34;你说的对,阿娘不仅要活下去,还要活得好才行,咱们争取熬死那个老东西。&34;

  “阿娘,父皇能活七十七呢。”李瑁低声道。武惠妃:&34;……&34;现在李隆基可才五十出头。

  一想到还有二十多年的时间,武惠妃就忍不住眼前一晕。&34;这事你是怎么知道的?准确吗?&34;武惠妃看着儿子狐疑道。

  “消息很准确,因为这些消息来自后世之人,我有幸见到了太宗等先祖,知道了十几年后,大唐会因父皇掀起安史之乱,太宗的意思是,让我们除掉父皇,还请母妃能助儿子一臂之力。”李瑁看着武惠妃眸光坚定道。

  为了母妃,为了玉环,还有他,他们绝不能退缩。武惠妃愣住,&34;怎么会?什么安史之乱?&34;

  “安史之乱让大唐人口锐减到一两千万,极大削弱了大唐国力,我们必须得阻止这件事发生。”李瑁道。

  “你让母妃想想,母妃脑子现在有些乱。”武惠妃忍不住道,还有些反应不过来。

  从李隆基一日杀三子的事,她已经看透李隆基的薄情,可是对于李隆基执政这件事,从没有怀疑过,却不想李隆基未来居然也会有失手的一天。

  大唐在李隆基手中盛极,又在李隆基手中衰败,这可能吗?

  “不过我儿放心,阿娘会助你成为太子的。”武惠妃很快想通,她还没有彻底相信儿子说的未来之事,不过送李瑁登上皇位,提前送走李隆基,这件事却是符合她利益的。

  “我儿附耳过来,咱们这样。”武惠妃很快想到办法。

  李瑁听的连连点头。

  之后宫里就传来武惠妃身体越来越不行的消息,李隆基自然过来看望。

  /≈gt;

  “爱妃,你说。”看到武惠妃哪怕病中,容颜非但没有褪色,反而越发动人,李隆基忍不住动容道。

  “陛下还记得当初想封我为后的时候,朝臣们都反对,说怕我成为下一个武皇后,不仅如此,就连寿王,他们也对此不喜,可是时至今日,妾眼看就去了,武家再不成气候,陛下可能立寿王为太子?这样妾就算死也瞑目了。&34;武惠妃发丝微微凌乱,哭的梨花带雨,楚楚可怜道。

  同为武家人,武惠妃没在政事上发挥过本事,可是论对付李隆基的手段,武惠妃绝对是个中翘楚。

  就像现在,她以美色示弱,李隆基果然上钩,“爱妃,朕不光要立瑁儿为太子,还要立你为后。&34;

  武惠妃笑容欢喜中难免黯然失落,&34;多谢陛下厚爱,只是妾现在的身子骨,只怕连封后大典都撑不住了。&34;

  说着武惠妃眼中闪过遗憾之色,李隆基心头越发酸涩。&34;好,那我就先立寿王为太子,爱妃你可一定要撑住啊。&34;李隆基握住武惠妃的手道。

  “陛下,妾一定努力撑到那时候。”武惠妃动容的扑到李隆基怀里。

  可是之后,武惠妃的病情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每况愈下,这让心里原本还不急的李隆基赶紧下旨封寿王为太子。

  就像武惠妃说的,刚开始李隆基进行的并不太顺利,因为武惠妃这个母亲的原因,可是既然武惠妃已经被宣判了死期,那对李隆基来说,武惠妃自然不会再成为寿王成为太子的阻碍。

  群臣的反对抵不过李隆基的坚持,为了武惠妃,李隆基速战速决,不过半月,就成功封李瑁为太子。

  得知消息后,武惠妃身体有些好转,仿佛回光返照般,对此李隆基心里一边心疼武惠妃,一边又在心里盘算着以后该从哪里弄更多的美人来代替武惠妃的存在。

  得亏武惠妃已经看透李隆基的真面目,对此并没有伤心,而是心里也盘算起来李隆基的死法来。

  鉴于李隆基之凉薄,武惠妃是不打算让李隆基带着英名驾崩的。

  想到李隆基的好色,武惠妃心里突然有了注意。

  对外,武惠妃已经是弥留之际,寿王则被封为了太子,可就在寿王被封为太子没多久,李隆基出事了。

  群臣震惊,纷

  纷去关心李隆基,可是没多久,他们又尴尬的退出来,因为李隆基的病情,居然是吃多了壮阳药,以至于不小心偏瘫了。

  还没死,可是对于一向骄傲的李隆基来说,还不如死了呢。他只觉得自己的一世英名啊,就这么毁于一旦。

  “陛下,快,封锁陛下重病的原因,就说陛下是被梦魇住,才导致身体不适的。”武惠妃知道后,强撑着病体赶来道。

  李隆基动容,&34;还是爱妃你懂朕啊。&34;这样一来,他对外的名声可算保住了。

  当然,这只是李隆基一厢情愿的想法,他不知道的是,群臣知道他是因为吃药才导致的偏瘫,百姓们知道李隆基是被梦魇的,不由奇怪。

  “什么样的梦魇,能让咱们陛下的龙体都撑不住?”百姓们好奇疑惑道。“咳,你们忘了被陛下一天之内杀掉的三个儿子了,说不定是他们找来了。”&34;要是这样,那岂不是说他们的冤枉,还有咱们陛下的亏心?&34;“可不是。”百姓们自圆其说。

  群臣偶然得知百姓们的猜测,居然一时不知是真相能让李隆基名声好点,还是谣言能让李隆基名声好听。

  “国不可一日无君,陛下这样已经不能处理朝政,我等应当早日决断啊。”朝臣们发愁道。于是就在李隆基觉得自己还有治疗希望,群臣开始恭请他退位。

  &34;你们这是想干什么,居然让朕退位,你们这是要造朕的反啊!&34;对于朝臣们的所作所为,李隆基怒不可遏道。

  “陛下,您这样朝政怎么办?还请陛下为了大唐江山考虑啊。”朝臣们苦口婆心道。

  这时候朝堂还没有被奸臣当道,还有李隆基不爱听的忠言逆耳,听到他们掌大义压自己,李隆基气的浑身颤抖,激动的不行。

  “陛下,您可千万别动怒啊,太医,快来啊。”武惠妃惊道。

  结果不成想,太医几针扎下去,李隆基越发不良于行,武惠妃斥责朝臣,“你们看你们把陛下气的,这下好了,你们终于得偿所愿了吧。&34;

  如果说之前的李隆基只是少许不适,他觉得自己还能调养过来,可是现在的李隆基,感觉自己已经失去对身体的控制权,整个身体,居然只剩下脑子还能活动,身体四肢就像被禁锢般。

  见他这样,朝臣们更加坚持他退位,而李隆基

  就算再无可奈何,也不得不答应他们。实在是他的情况够糟糕,事态也不再由他控制。让李隆基欣慰的是,就算自己真到了弥留之际,也还有武惠妃能够作伴。

  却不想他退位,寿王登基以后,原本身体不行的武惠妃,居然一日好过一日,再对比自己,原本还很喜爱武惠妃的李隆基,越发不待见武惠妃,脾气也越发的暴躁。

  而武惠妃呢,却没有许多人所想的那样,因为儿子登基得势就对李隆基不再殷勤。

  相反,寿王登基以后,后宫有皇后杨玉环打理,闲下来的武惠妃一天三顿的往李隆基那边跑。不知道的人,直感叹武太后对太上皇的感情之真。

  可是他们哪里知道事情的真相,武惠妃的确每天都带吃的去看李隆基,可是那些吃的她可没给李隆基吃,而是当着李隆基的面吃得咔咔香。

  李隆基躺在床上闻着美食的味道,结果只能闻得到吃不着,他心里别提多煎熬,对于武惠妃呢,刚开始他还有些受用,可是随着时间过去,他发现武惠妃只是装装样子,根本没打算好好伺候他,不仅如此,她还天天吃好吃的,不给他吃一点儿。

  “朕…不明白…为什么?”李隆基很疑惑,为什么一向善解人意的武惠妃突然就跟变了一个人样?

  武惠妃,也就是现在的武太后闻言停下吃饭,&34;我去过山海阁了。&34;

  原来她儿子说的都是真的。

  李隆基未来会为老不尊,还会断送大唐的国力。

  “山……海……阁?”李隆基疑惑。

  “山海阁是什么地方,陛下就不必知道了,咱们还是来说说陛下为什么会偏瘫吧。”武太后笑道。

  &34;什么?……难道……是你!&34;想到什么,李隆基猛然睁大眼睛道。

  “不错,陛下吃的药有问题,不仅如此,陛下扎的针也有问题。”药就不说了,本就对身体无益,至于太医的针,本该是治疗的,可却在武太后的授意下,成了让李隆基再也起不来的罪魁祸首。

  “陛下可知,你这身体,只需要好好调养,是能再好起来的。”谁让李隆基身体底子好呢,能活七八十岁。

  ≈gt;

  到时候,无论是武氏还是儿子李瑁,他通通都不会放过。

  “陛下知道我为什么要告诉你这些吗?只有这样,你才能更绝望。”武太后笑道。

  一味的绝望,哪有明知道希望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而得不到来的绝望。

  她就是要让李隆基知道,他是有治愈可能的,她要让他抱着希望而绝望。

  “说起来这主意并不是我出的,而是太宗陛下,谁让陛下你恶了那么多人,太宗等先祖吩咐,一定要让你在痛苦中死去。&34;武太后在李隆基耳边道。

  为了以防李隆基还有翻身的底牌,他们只能折腾李隆基一段时间,稍微出一下气就行,要不然要是让李隆基趁机翻盘,他们能伛死。

  武太后是计划的执行者,最后也是由她送走的李隆基。

  李隆基没了,李世民等人心里的气总算顺了。

  “李隆基的宴席,等下个朝代人来了再办吧。”李世民道。

  毕竟李隆基和隋炀帝的宴席离得太近,挺让人膈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