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节
作者:琉璃未夏      更新:2023-06-26 20:06      字数:4235
  “这两年,苦了她了。”胤礿心中对完颜氏也是充满歉意,他一走两年,留她一个人支撑偌大的璿郡王府,虽然有额娘看顾着,估计也受了不少委屈。“完颜氏是个好的。”云荍肯定道,“对了,你走后,二格格办了抓周,之后完颜氏便进宫说,想要给叶禄氏请封侧福晋,额娘跟你皇阿玛说了之后,已经晋了叶禄氏为侧福晋了。”胤礿片刻便明白这里头的弯弯绕绕,点头道:“也好。”“还有……”话匣子一打开,便收不住,云荍又接着将宫里这两年发生的事情都絮絮叨叨的说了一遍。听到胤禛府上的惨案以及云荍对凶手的猜测后,胤礿也十分震惊:“怎么可能!”但云荍所说的种种疑点,和他对皇阿玛的了解,却不得不承认,云荍的猜测是有道理的。“本来我也只是猜测,但是,初杏她们却查到,最近有一些人正在专门朝乌雅家的人下手。”云荍道,“虽然德妃倒了以后,对乌雅家落井下石的人很多,但毕竟十七还在那里,也没有人敢真下死手。”“但乌雅家最近,却已经接二连三折了好几个小辈了。”“这……”胤礿颇有些失声,五弟行事,也太狠了些,这是想乌雅家断子绝孙吗?第284章 愿往在长春宫用完膳后, 云荍便撵了他出宫, 毕竟在宫外, 还有一大家子在等着他。胤礿回府后的默默温情自不必提,整个朝廷却是自这天以后又忙了起来。毕竟琉球内附这等大事, 不是一个受朝仪式就能完了的, 还有许许多多的细节需要解决,那个仪式不过是给外人看的脸面罢了。首当其冲的, 便是对琉球国内归附贵族的封赏。原琉球国王, 世祖所封尚质王,康熙并没有改其封号, 而是将其提为铁帽子王,允世袭不降。当然,这一条只是看着好看, 琉球国王的后代早已在两次叛乱中死伤殆尽,而以他现在撑不过半年的身子,估摸着也留不下遗腹子了。至于那位顺候尚辉,要不是因为琉球国王身体实在破败、忍受不了跋山涉水的路途, 朝觐之事又必须有个琉球王室血脉的人做代表,琉球国王才不会答应胤礿的建议,赦免了他的罪责,还封他为顺候。不得不说, 琉球王室是真的惨啊,本来他们就子嗣不丰,这次嫡系血脉还死伤殆尽, 算起来,尚辉竟是五服内与琉球国王血缘最近的亲族了。这其中当然是有缘故的,其实倭国早已对他们身边的这一大片群岛垂涎不已,奈何琉球一直表面功夫做的不错,还与大清时不时往来。他们虽然不要脸,但也不能将不要脸大喇喇的摆在明面上不是,所以他们就开始玩阴的,倭寇作乱是一方面,对其王室下手是另一方面。种种原因,造成琉球王室今日之局面,也就不奇怪了。然后是这次朝觐的主角顺候尚辉,康熙对他曾经起兵造反的行为很是膈应,于是只是承认了琉球国王封他的顺候爵位,又赐了一座侯爵府也就罢了。好在尚辉还算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感激涕零的接了赏赐,除了康熙偶有传召外,就窝在府内不出了,让康熙心中还算满意。至于其他原来大大小小的贵族,康熙也就懒得管了,让内阁拟了一个条陈,略略看了一看也就批准了。接下来,便是重头戏了,驻守琉球的人选。地虽然名义上已经归你了,但如果你不派人去管的话,那早晚就不是你的了。就像如今的新疆和西藏,虽然康熙这几年已经很努力的在派官员,想要将两地真正的掌控在手中,但历史遗留问题太大,收效甚微,从还有什么西藏王就能看出来。所以,派人去琉球驻守和管理是必然的。只是,派谁去呢?与当初发兵琉球平叛不同,那时候,几乎就是躺着捡功劳的事,所以大家都争先恐后的抢着上。但这次,却是要远赴海外,可能从此就一去不回了,这简直比去西南和东北为官都可怕。面对康熙对于人选的询问,大臣们不约而同的沉默了。康熙虽然生气,却也无法,只能先略过这一茬,先商议别的。这天,还在休假中的胤礿正在教导几个儿子习字,就听见通报:十二阿哥胤俄来了。胤礿有些奇怪,虽然胤俄跟胤祤关系好,但跟他却是无甚交流的,毕竟年龄差距在那里。今天肚子一个人上门,是出了什么事?胤礿在书房见到了胤俄。“见过四哥。”胤俄抱拳道。“自家兄弟,不必多礼。”胤礿道,“坐吧。”有小太监奉上茶。“这是琉球那边一种特产的茶叶,名为香片茶,与咱们的倒有许多不同,试试看。”胤礿介绍道。胤俄闻言,也端起抿了一口:“是有些香气。”胤礿闻言莞尔,看来真是心中有事,不然身为从小受到各种教育的皇子,不会说出这般浅陋的评价之语。胤礿放下茶盏,也不绕圈子:“十二弟今日来,可是有什么事?”胤俄没料到胤礿这般直白,微微一愣,又踌躇起来。胤礿也不催他,只闲情逸致的品茶。半响,胤俄咬了咬牙道:“今日过来,确实有一事想求四哥。”“自家兄弟,这般客气做什么,有什么事就说,就冲你跟十三的关系,四哥能帮你的就一定帮。”胤礿摆摆手道。胤俄深吸一口气,直接道出了目的:“我想去琉球。”胤礿这回是真的被震惊了,他望着胤俄确认道:“你说什么?”胤俄话出口倒是放下心来,此时再听询问,颇为严肃的道:“四哥没听错,弟弟想去琉球。”“为什么?”胤礿不明所以,要知道,去琉球驻守可并不是一个好差事,没看朝上那些大臣都在互相推诿吗?胤礿估摸着,最后也就是哪个没背景没派系的倒霉鬼被派出去。至于皇子?胤礿敢肯定,他皇阿玛肯定没起过这个念头。这算什么?再给胤俄封个爵位,那就相当于分封了啊,其他人不炸了才怪。胤俄苦笑:“不瞒四哥,弟弟出宫开府已经近五年,却还是无所事事,现下……都快要福晋养着了。”最后一句,说的艰难,毕竟被福晋养着,实在不是一件多有脸面的事情。胤礿恍然大悟,确实,皇阿玛儿子众多,有时实在是顾不过来,像胤俄胤禟他们,虽然顶着贝子衔,却都没有差事在身,整日无所事事,让他们怎能不心中憋闷。就连胤祤,若不是之前托了胤礿的福,也只能跟他们一起罢了。看着胤祤能有差事,胤禟和胤俄说不羡慕是假的,但谁叫他们没有一个给力的哥哥,胤俄不用说了,胤禟他哥胤祺,若不是太后的面子,怕是也不会有什么差事。这倒不是云荍不帮着宜妃,实在是这事涉及前朝,以康熙的性子怎么允许她们插嘴。后妃吹枕边风,给儿子求差事,那都是话本上的事罢了。胤礿思索了一会儿,才道:“琉球之事,怕是希望不大,四哥也只能跟皇阿玛提提,不过给你另谋个差事,应当还是不难的。”胤俄大喜过望,起身长揖道:“弟弟先谢过四哥了。”胤礿扶起他,打趣道:“现在谢太早了,到时候若是没办成,别在心里骂四哥就好。”胤俄答道:“四哥肯为弟弟开这个口,就已经很好了,无论结果如何,弟弟都感谢四哥。”胤礿心中满意,这才是知趣的好弟弟。找了一天,胤礿便跟康熙把这件事当笑话说了:“……皇阿玛不知道,十弟那高大威猛的样子,却在儿子做出一副羞窘的样子,说自己被福晋养着,真真是让儿子觉得……”胤礿斟酌了一下,用出了一个词:“…辣眼睛。”这是他有一次听额娘说的,觉得有时候用来,竟是分外贴切。康熙哈哈笑道:“这个词用得好,朕竟也能略略体会到当时的妙处。”胤礿陪着笑了一会儿,又道:“不过儿子也想到,弟弟们出宫开府的越来越多,却都无甚差事,要养着一大家子人,只凭俸禄,也确实有点艰难,被福晋养着,也不算假话。不瞒皇阿玛,儿子当初,也叫福晋养过一段时候呢。”“哦?朕记得你额娘可是给了你不少私房,这话叫你额娘听到,还不知该如何伤心。”康熙打趣道。胤礿一脸不自然:“说来羞愧,额娘当时给的私房,全叫儿子填进船队去了,谁知有一次海上风浪大,船队有去无回,儿子几乎是一夜赤贫,还是靠着福晋才缓了过去。这件事,儿子至今没敢跟额娘说呢。”见胤礿大大方方的说起船队之事,康熙心中满意:“你额娘胆子小,还是别让她知道的好,不然该吓着了。这次你出去,她本来就担心的不行,如果再知道这回事,估计更得后怕。”胤礿点点头,十分同意康熙的说法。“不过那船队之事,到底是商贾之事,你还是少沾染的好。”康熙话头一转,又皱眉批评道。“皇阿玛教训的是。”胤礿先是恭敬应答,又道,“不过儿臣派出船队,却也不是为了赚几两银子,皇阿玛可记得番薯。”提起这个,康熙就不自觉的高兴:“当然记得,现在各地已经陆陆续续的开始试种,想来今年,百姓求个温饱应该不难了。”“这都是皇阿玛的恩德。”胤礿拍马道,“那番薯,便是儿臣的船队在海外发现带回来的,这次儿子回来,问了他们,发现这两年,他们又从海外陆陆续续找了一些粮食种子带回来,只是儿子不在,他们也只是按照之前的方法在庄子里试种一番,没能禀报上来。”“哦?当真?”康熙闻言不由神情震动。“不敢欺瞒皇阿玛。”胤礿从身上抽出一叠纸张,递给康熙,上面竟还有图画。“这次找到的共有两种作物比较好,名为马铃薯和番麦(玉米),这两种作物,对田地的要求都不大,尤其马铃薯,与番薯相当。而其亩产量,却要比番薯还多一些,能达到一千五百斤左右,更重要的是,儿子找大夫看过,这马铃薯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而番麦,对田地的品质要求虽然要高一些,却也比小麦好,亩产量也有四五百斤,其味也甚是甘甜。”康熙听完简直龙颜大悦,没想到胤礿回来不到一个月,竟又给了他如此大的一个惊喜。这两种作物若真如胤礿所说,再推广下去,他敢说,大清再也不会有一个饿死之民!当然,这只是康熙一厢情愿的想法,毕竟,自古以来饿死的老百姓,大多数并不是真的没有粮食,而是那些粮食都被权贵搜刮挥霍,他们才会饿死。不过这并不妨碍康熙心中幻想成为超越秦皇汉武的圣帝的自己。接着,康熙又细细问了许多细节,甚至连施什么肥都问到了,好在胤礿有惊无险的都答上了。最后,康熙感叹道:“你很好,确实是将百姓放在了心中。”“儿臣当不起。”胤礿推拒如此盛赞,他确实觉得自己当不起。“当不当得起,不是你说了算,也不是朕说了算,而是由天下百姓说的算。”康熙道,“你的休假,就提前结束吧。按照之前番薯的经验,将这马铃薯和番麦,也都扩大试种,再推广。还有番薯的全国推广之事,你也一并管上吧。”马铃薯和番麦他倒是没意见,只是番薯:“这…番薯一直由五弟负责,儿子冒然接手怕是不好。”“无妨。”康熙摇摇头,不容胤礿拒绝。胤禛最近做的事,云荍都能查到,他又怎么可能不知道,本来对胤禛的一些怜惜,因为他的行为,也消散殆尽,甚至还有一些说不清的失望。“是,儿臣遵命。”胤礿只能领旨。胤礿提前结束休假,结果番薯一事,令许多人都大感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