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节
作者:蓬莱女      更新:2023-06-26 08:14      字数:5037
  总有一天,他要领着全村的人好好的、正正经经、风风光光的祭拜祖宗。他要让连城里的人都知道,他们李家庄过得那是啥好日子!肉肉不知道她已经激起了李爱国的斗志,毕竟现代生活过的人对祖宗祠堂什么的没有太大的概念,不知道这对这个时代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所以即使哪怕是她知道那里曾经是李家的祠堂,可是她也可以毫不犹豫的为了挣钱而开垦了那里。不就是个公社大院吗,她不在那里种菜,难道要放着长草吗。浪费可要是要不得的,要知道她的计划可是以大量的土地为依托的,所以,一丁点儿地都不可以浪费!“那些知青攒的钱也差不多能盖间房子啦,”李爱国道,“大姑娘小伙子也到了该说亲的年纪了,该搬出来了。”他是绝对不容许成了亲的人在公社里安家的。当初为了怕影响村里人的生活,所以他没有像其他村的人那样,让知青住进村里人的家里,而是安排他们住进了公社。这样对村里人和知青都好,也算是两厢得意了。可是,他允许独身男女住进去,也允许拖拉机、菜和粮食住进去。可是要是一家子住进去,把公社当成自己家、自己的屋子,那就别怪他不客气了。那可是公共财产,可不是谁家的!第15章 突然俗话说的好,这计划赶不上变化,肉肉今个儿就切身体会了一回。这才刚把自己琢磨了好几天的计划给说出来,又让家人给同意支持了,这镇上又出事儿了。这文化运动确实对他们农村地区没有大的波及,可是对镇上却是有一定的影响的。毕竟作为离城里较近的几个小镇之一,没道理飘香镇早早的就波及到了而他们这儿丁点动静都没有的。要说镇上的文化运动,可跟城里那轰轰烈烈的可是不一样。那群子红卫兵也没有啥领导啥的,就是一大群人聚在一起,一边大声念着红宝书一边游街。镇上的人都当个景儿看,又对他们的生活没有太大的影响,也就都没有太在意。可就在这时,有一个人加入了。这人是谁呢--李家庄的袁洪米。前头说了,这李家庄基本上都是姓李的。为什么是“基本上”而不是“全部”呢,就是因为他们村里还有一户姓袁的人家。这户姓袁的人家当初是逃荒来到他们村的,胡老太见他们可怜,外边又一直在打仗死人啥的,一时动了那恻隐之心,就把他们接村里安顿下来了。这户人家当时当家的就是老袁头袁爱粮。这老袁头看起来那叫一个憨厚老实,尤其是人家那是真会做人,本来他是不叫这名的,后来那是看村里的名字都是按辈分排再取的,人家直接就自降辈分取了个“爱”字辈,和李爱国这个能当他儿子的小辈论起了平辈,又把他唯一的儿子袁爱米也跟着降了一辈。胡老太心里虽然不得劲被一个同岁数的人一口一个婶子婶子的叫着,可是也知道这家子人怕被他们给赶出去,也就默认了。于是,这袁家一家子就这么在李家庄住了下来,还被分了几亩荒地。只要开垦好了,至少也是不用饿肚子了。李家庄这地儿算得上是个风水宝地,或者说这整个镇的风水都不错。别看别的地方闹饥荒闹得都饿死人了,可是这地方地下水丰富,在那大旱的年头只要家里的人勤快些,多挑着水浇浇地,那收成虽说比不上丰收的年头,可是那也是能吃上干饭、填饱肚子的。老袁头被分到村后头的几亩荒地之后,那是实打实的领着一家子人下地干活,勤勤恳恳的,像个会过日子的,倒也规整出了好几亩的地。靠着周围乡亲的接济,那也比过逃荒的日子不是强多了。看他们家在村里安家后又生了一个孩子,也就知道他这日子过得好不错了,不然他哪还有这闲心跟媳妇生孩子啊。李家庄好啊,人都是那好的乡村就得有山有水的,他们这儿没山,只有水,可是这日子过的倒也挺红火的。再加上这鬼子也没道他们这儿来,政府名存实亡没有个收税的,除了接济那些出去参军的汉子,他们这儿还真是成了个世外桃源了。当然了,还得有个前提,那就是他们没有让那老袁头进村。老袁头进村=鬼子进村,这是村里人后来才的出来的结论。老袁头生动的给他们上了一课,课时的名字就叫做“农夫与蛇”。而老袁头就是那毒蛇。老袁头确实在村里过了两年安生的日子,可是也就这两年了。这两年他可是把这村里都给摸透了,别的不说,就这村里的人,男少女多。用脑子仔细想想,就能约莫出个门道来。大概也是看着这村里的日子过得好眼红吧,这老袁头也不知道用什么法子,竟然跟城里的宪兵队联系上了。那宪兵队是哈,那是不把老百姓当人看的鬼子。在他们眼里,没准儿他们就是一群待宰的畜生呢。这畜生竟然还学会存粮了,没准儿在什么地方还和皇军打仗呢。这能忍吗,绝对不能。所以,在老袁头住进村里满打满算的两个年头,鬼子就进村了。这鬼子既然已经得到了消息,即使是还没有证实,那也是宁卡错杀一千,也绝不会放过一个的。所以,不只是李家庄,整个小镇没有一户人家没有被搜查过。搜出来那白花花的粮食,那是一粒都没给他们留啊,连夜就用火车运到了省城,存了心是想让他们饿死呢。这个时候,胡老太也反应过来了,这是老袁头告密了。要不然这好好的鬼子不待在城里,跑他们这儿“穷乡僻壤”的地界儿来干啥。还有啊,家家户户都被搜了,怎么老袁头家里就没事儿呢。胡老太心里真是恨急了,可是拿那老袁头一点办法都没有啊。那鬼子拿着带着刺刀的步qiang,他们这些手无寸铁的老百姓上去就是送死啊。胡老太不想死,所以她竭力忍住了。可是还有那没有忍住的血气方刚的小伙子,还没等胡老□□抚住乡亲回过神来,就被鬼子给突突了。那几年,整个小镇几乎是家家都在办丧事儿。李家庄的祖坟又扩建了一大片,埋着的是那些还没有成家立业的小伙子。他们村是不是要感叹一句祖宗庇护啊,邻村被无理由活埋了五十多口子。硬要找个理由的话,大概就是看他们这群支那猪、东亚病夫不顺眼吧。那一年,村里参军的更多了,可是跟老头子不是一个队伍的。不怨他们,怨只怨当初他们受苦的时候帮他们的不是老头子;叹只叹,当年那支队伍路过了他们村,帮他们打跑了鬼子。所以啊,老爷子不怪老五李立信跟他政治倾向不同,也不怪村里的人竟然没有一条心。那个时候,只要是有点血性的汉子,就绝对忍不了自己的老婆孩子被人骑了头上拉屎拉尿,哪还管什么政治倾向,只要让他们打鬼子,那是连命都可以舍了的。这老袁头也真是好狠的心,告他们藏粮食也就算了,竟然还揭发他们村里的男人参军。他们一个村的人被拉道城里菜市口的时候,就是民党救得。所以胡老太做主每年不但给红党送粮,还给民党送粮,这村里人也没有不支持的。这人啊,不能跟老袁头学,得讲良心。善恶终有报这话糙,可理儿还真是那个理儿。就像是老袁头的媳妇死的不明不白,老袁头最后也成了个扫大街的,闺女嫁给了个得了羊癫疯的,到现在又被他的儿子给□□死了,这都是报应啊。镇上的文化运动终于随了老三家的愿,把老袁头给斗死了。而揭发老袁头的人,就是他的儿子袁洪米,那个后来加入文化运动的人。上梁不正下梁歪,这个袁洪米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就算那当爹的再有什么不是,可你这当儿子的竟然为了前程主动把爹给卖了,还又把他给折磨死了,这儿子当得啊,真是连禽兽都不如了。这会子为了老袁头袁洪米的事儿,镇上叫李爱国去开会呢,李爱国真觉得这脸上火辣辣的。这村里出了这么一家子人,这真是丢人都要丢到城里去了。“爱国,把这事儿跟你三婶儿说道说道。”李爱国将要出门前,胡老太道。也好让她这妯娌心里舒坦些。“哎。”李爱国点头应承道。他三婶子这几年日子过得还挺舒坦的,听到这事儿,怕是更舒坦了吧。到了孙玉秀家把这事儿一说,孙玉秀直接就是一拍大腿,又哭又笑的,“死得好,死得好啊。这老袁头这是遭了报应了。”当初她还想主动把这事儿给捅出去,可是最后又被大嫂给拦住了,说是怕脏了他们的手,自会有人收拾他们。现在想想,大嫂还真是料事如神啊。要是当初他们主动动手了,哪还有如今这好事儿可看的。当老子的被当儿子的给祸祸了,就凭今天这事儿,她能笑上五十年。可惜那些被老袁头给害了的,还有他们家的那口子没听到,要不然还不得高兴的从坟里蹦出来!不行,清明的时候她得好好把这事儿给老二说道说道,最好还放上几只鞭庆祝庆祝。“婶子,镇上还有事儿,我先走了。”李爱国的话打断了孙玉秀的遐想。孙玉秀道:“怎么,还叫你去收尸咋地?!”接着就是眼睛一瞪,“爱国,你可不是他儿子。他儿子都不管他了,你可别多嘴。他这一家子可都是白眼狼,你也得小心着点袁爱米,别让他赖上啥的?”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别多事儿。李爱国哭笑不得,知道婶子这话说得对。可是既然镇上都把他给叫去了,没准儿啊,这事儿他是管也得管,不管也得管了。再说了,这人死了,总不能让他烂了大街上了吧,那和谐社会国家也不让啊。含糊的应了一声,李爱国走了。路上遇到村里的几个老人,李爱国干脆也把这消息都挨个的说上一遍算了。跟孙玉秀一样,这村里的老一辈的那是一个劲的又哭又笑的,还一个劲的嘱咐李爱国别管他们家的事儿。这人死后不下葬,有一种说法那是下辈子都投不了胎、只能做个孤魂野鬼的。也就是说,这村里的人都巴不得老袁头永世不得超生呢。在村里这么招恨,或者说整个小镇这么招恨的,数来数去,也就老袁头袁爱粮这一个了。可见他到底是做了啥伤天害理的事儿能让这老实巴交的庄稼人都公然诅咒他了。这人啊,做成老袁头这样的,也是头一份了啊。第16章 行动李家庄,小镇上一个大写的神奇。建国前,那是人人羡慕的富裕的地方;建国后,那也是让人眼馋的可以填饱肚子的村庄;而现在,大概就是让人心里有些打鼓的地界儿了。这村里退役的兵,红党民党都有也就算了,反正有李家庄一个当大官的顶着人家也没出啥大事儿。但是如今又突然冒出来一个激进的红卫兵,在这还算是相对和谐、没出过啥大事儿的小镇上还真是掀起了一阵大浪。这镇上的事儿啊,多是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冷不丁的闹出了人命,即使死的是个建国前的汉奸二鬼子,这也是让人心里怪慌张的。这不是,镇上就把李爱国给叫去了嘛。镇上的一把手,俗称镇长,其实也是个生产队长,曾经是老爷子手下的兵,李爱国过年时候也是要上门的老爷子的战友之一,对李家庄或者说李爱国,还是很照顾的。人家把李爱国叫来也不是为了批评的,毕竟这事儿还真不怪了李爱国的头上。这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儿都有,更何况这袁洪米的爹袁爱粮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大汉奸,帮着鬼子祸害过不少人,死了也说不上什么可惜的。可是,这毕竟是他当镇长以来出的第一件大事儿,还真是得处理好了。于是,把李爱国叫来,就跟李爱国前头猜的一样,就是为了让他给老袁头收尸的。李爱国心里也挺为难的,一边是上级干部的嘱托,一边是村里老人希望。他心里明白既然领导做出了指示,那他就得遵从的,可是心里还怀着一点微弱的希望,想把这差事推出去,于是就说道:“那老袁头不是还有儿子吗,让他儿子来吧。”“老李,这你可就不厚道了啊,”镇长眼睛都瞪了起来,“我要是能让他儿子来,我也不能麻烦你啊。这老袁头怎么死的你不知道啊,他那个上进的儿子如今可是有出息了,听说上边看他表现积极,没准啊,还要奖他个官当当呢。”后面这话的语气怎么听都听出一股子嘲讽的味儿来。见李爱国还是满脸的不情愿,又安慰道:“也不是啥大事儿,把他往棺材里一装,找个地儿埋了就是了,毕竟也算是你们村里的人嘛。”这人死了之后还有个地儿埋,那也得知足了。“行,”李爱国也不矫情了,“待会儿我就赶着牛车把他拉回去。”“痛快,”镇长拍了一把李爱国的肩膀,又小声道,“最近注意点,风声有点紧,尤其是注意姓袁的那一家子。”“明白。”李爱国点头。他是得想个折了,看能不能把他们这一家子都给赶出去。别让他们这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的汤!毕竟他们也不是李家庄的人不是?!李爱国回去赶牛车了。这刚回到村口,就围上了一群子的人。“咋样了?”孙玉秀先开口了。“还能咋样?”李爱国一脸晦气道,“拉回来埋了呗。”说完也不去看村里人的脸色,自顾自的去牛棚赶车去了。他怕再待上会儿可就出不去了,也怕被乡里乡亲的说的改了主意。还是早去早回吧。等把老袁头拉回来,路上已经一个人的影儿都不见了。人都说养儿防老,就是想着老了好让儿子养着,死了好让儿子摔瓦盆、披麻戴孝。可这老袁头养了个儿子还不如不养呢,这儿子倒成了他的催命符,也不知道他没得时候心里是个啥想法,后悔没?!李爱国不得而知,因为找人帮忙都推脱有事儿忙,所以全程都是李爱国忙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