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节
作者:兰拓      更新:2023-06-25 15:04      字数:9044
  十几天后——“明福,你又来买围巾手套啊?”专卖各种官办作坊出产的官办铺子里,值班掌柜的看到还穿着一身军服的杜明福急匆匆过来买东西,笑着招呼道,“今天有新出的胭脂红和梅红色两种款式的套装,特别适合女娃娃穿戴,要不要给你家妹子买一套?”“嗯,来一套胭脂红的女款小号,再来一套大红色的女款中号,一套褐色的女款中号。”杜明福不好意思地指了指摊位上的三款围巾手套。“哟,这是要回去定亲?”掌柜的顿时八卦了起来,他是知道杜明福的,杜家原本都快饿得要卖儿卖女了,谁知道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自从夏城主接管他们之后,杜明福去当了兵,自家守寡的娘亲也因为是军属进了官办作坊,他还有个妹妹才七岁,如今正在官学的女子识字班上学呢,那边贫困学子每天中午还包一顿饭,早上送去,下午杜家娘子下班正好顺路将闺女接上一起回家。前阵子新兵营外出征战,杜明福因为运气好,抓住了一个伪装难民逃跑的重要犯人,因此得到了一百两银子的特殊奖励,还升了官当了小队长。军队凯旋后,杜明福干脆将还在村子里的娘亲和妹子接到了城里,花了八十两银子买了一个小宅子,一家人可算是过上了好日子,前段时间听说杜家娘子在给大儿子相看人家,现在看来,是有了合适的对象了?杜明福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笑道:“恰好明年春耕不用出征,长官们说了,趁着这个机会,让军营里还没成亲的赶紧回家解决一下个人问题,不然万一北上的话,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呢。”“对对!是这么个理儿!你们长官真是通情达理,来,三副手套外加围巾,都单独包好的,这个红头绳是店里新到的,来,送一束给你,回去哄哄小娘子,扎头发可美了!”掌柜的笑眯眯地塞给杜明福一束红头绳。现如今,不仅官办作坊出产的围巾手套皮帽子成为整个西南十二城的年度爆款,连作坊衍生产品——各色毛线头绳头花,也成为小商贩们最喜欢采购的货物了,一束彩色毛线头绳,只需要5文钱,比传统的绢花便宜,却在手巧的姑娘手中花样百出,十分受欢迎。原本夏小桥趁着农闲时节开办这么个临时作坊,只是想解决一下那些贫困百姓的越冬难题,顺便预防农村危房倒塌造成的人员伤亡,结果,事实证明,他还是太低估了这个时空的老百姓对于购物的热情,家里有粮有钱,谁家不想让孩子们穿的好看点?更何况冬天农闲的时候,正是各村各镇办喜事的高峰期,那些趁着休假回乡娶媳妇的大兵们,手头可都是宽裕得很,给新媳妇买起东西来简直跟不要钱似的,商贩们赚钱赚得合不拢嘴,夏小桥也不得不下令再次扩招女工,加快作坊生产,原本的猫冬计划也彻底宣告破产。连续扩招了三次,临时军营已经全部塞满了各地招来的女工,夏小桥不得不决定停止招聘。随后,西南十二城的城门外,再次张贴起了久违的告示,告示上说明,由于官办作坊房屋有限,无法招聘更多女工,现在面向全城招募代加工。所谓的“代加工”,就是在家里闲着没事的女眷们,可以支付一笔押金,领取相应数量的毛线回去,在家里加工各种围巾手套,然后将加工好的成品拿回来,领取一定的报酬,当然了,要是原材料损坏或者成品不合格,押金是要扣掉一部分的。要是这次做完下次不做了,也可以随时将押金取回来,只需要结清货物就行。如此一来,那些在家里走不开的女眷们,也可以趁机赚点零花钱了,按照夏小桥的预估,一条围巾3文钱手工费的话,一个女工一天织3条,就有9文钱,可以买得起一斤猪肉了呢。夏小桥记得,前世他们住的那个小区里,也有很多闲在家里没事的老人,会去一些熟悉的小厂子里,领一些串珠子糊纸盒之类的手工活回去打发时间,顺便赚点零花钱。通过这件事,倒是给了夏小桥一个启发,他完全可以在西南十二城建立代加工的办事处啊,运作得好的话,甚至都不用另外筹建作坊,让那些老百姓在家里帮忙做一些粗加工的活计,不耽误农活不说,顺便也能让这些老百姓赚点买肉的零花钱。况且说实话,他让人加工的那些毛线手套围巾之类的,手工费基本没赚钱,都给那些女工了,也只赚个原材料的钱,既然如此,不如让那些留在家里的女眷们也加入进来,这样他省了盖作坊的钱,还能带动大家共同致富不是?托阿芒的福,西南这边做出来的毛线手套围巾,已经顺着商路流传到了中原甚至北地,物美价廉的保暖物品,瞬间取代传统的厚重皮毛,成为今年冬季时髦人士的必备时尚单品,大姑娘小媳妇出门,要是没围个围巾,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呢。更别提那些一心讨好小娘子的小郎君们,买那些彩色毛线头绳,一买就是一整套色系的,又便宜又好看,全套下来也不过几十文钱,夏小桥扩建了三次,生产各种彩色毛线的作坊也是供不应求,据说排队等着付钱拿货的已经排到了年前,实在是让人大吃一惊。区区一个微不足道的彩色毛线,再一次让天下人见识到了以往被称为“蛮荒之地”的西南十二城的巨大变化。与此同时,一些位于中原中间地带的旧族们,瞬间产生了巨大的危机感。因为,他们地盘上的那些无房无地的“流民”、“贱民”们,开始蠢蠢欲动,想要举家搬迁到西南去了……第157章 冬季大生产3上过历史课的都知道,在生产效率低下的古代, 劳动力永远是衡量封地是否富庶的重要指标, 因为古代那些封地的主人还有各级郡府的领导, 发财致富靠的不是提高生产力, 而是从“人口”上面收税,简单来说,人口越多, 税收越多,当地的上层阶级就越有钱。现在, 因为西南十二城的巨大变化, 那些原本勤勤恳恳替他们卖命干活的贱民们, 竟然想要逃离他们的地盘跑到西南去,这实在是让中原地区的旧族们十分震怒!只可惜,老百姓有腿,他们要跑, 就算是军队也拦不住,谁家还没个狗洞呀?再说了, 这些贵人眼中的“贱民”, 在当地无房无地,就靠着给地主家做活勉强没有饿死,还要承担无穷无尽的徭役和税赋, 以前全国各地都这样,这些人也就认命了。可现在,听到那些小贩和游商们炫耀的西南十二城百姓的好日子, 一些不肯认命的中原百姓心中忍不住蠢蠢欲动了起来:不跑,全家老小早晚不是饿死就是被拉去做苦役;跑,有可能死在路上,但是也有可能顺利抵达西南,然后加入富庶百姓的豪华队伍啊!他们可都打听过了,听说去西南十二城的流民,不但可以领到每人30斤黑面的安家费,愿意开荒的前三年还不收税,还有各种粮种补贴,关键的是据说西南十二城的百姓都非常有钱,别的不说,光是家里的女眷每天在家里摇摇纺车,替官府作坊加工一些毛线,每天起码能赚10文钱以上!每天10文钱啊,那一个月不就有300文钱?而且更让人惊奇的是,这300文钱还是纯收入,不需要额外交税的那种。最让他们心动的,其实还是西南十二城的军队不会到处拉壮丁,而且据说在那里,想当兵还不一定当得上,得考试,看你力气够不够大,脑子够不够灵活才行。不过,虽然条件苛刻,可是人家正式当兵的待遇好啊,一个月二两银子的军饷,包吃包住,连衣服鞋帽都是免费发放的,逢年过节还有各种福利,家属还能优先参加官办作坊的招工……各种各样的福利简直跟神仙过的日子一样,难怪西南那些年轻人挤破脑袋也想去当兵!于是,一些实在过不下去的人家,还没等到过年,连祭祖也来不及办(主要是家里穷得连祭品都凑不出来了),就收拾东西一路往西南奔去,沿途也不敢走大路,都是路上结伴走小路躲过各处的守军。这些中原百姓经年战乱,早就练就了一身满级的逃兵役技能,脚程快的,十来天就赶到了西南最靠近中原的历城。历城的新任郡守周墨,说起来算是夏小桥的同门师侄,他的老师就是夏小桥的二师兄,属于夏师叔的脑残粉,经过招考成为历城的郡守之后,严格执行着夏师叔的各项新政。他也是最早发现有大批中原流民开始入境的郡守。发现这一诡异情况后,担心有不怀好意的人士趁乱混入西南对自家小师叔不利,周墨立刻命人快马加鞭将这个情况汇报给了夏小桥。听到这个消息,夏小桥也挺诧异的,因为根据他对这个时空某些民俗的理解,马上就要到冬节扫墓的时候了,这种时候,不是遇到什么天灾人祸的,一般人家都不会离开家乡的,不然谁给自家祖宗扫墓祭祀呢?夏小桥思考了片刻,就决定派几只鸟妖混到那群流民中间,听一听他们到底是打算过来做什么,最重要的是里面有没有混入一些身份特殊的人。快过年了,他可不想打仗,就算一定要打,他也得知道要跟谁打不是?假扮灾民混入城中赚开城门这种事,在历史书上可不少见啊。叮嘱那几个鸟妖一定要搜集到尽可能多的情报,最好是将那些聚集在一起说闲话或者密谈的人说的话都听到,要是发现有行为不轨的就偷偷捆起来带回来,到时候再让虎妖慢慢审。阿虎这家伙别的不行,审讯倒是很有一套,做法简单粗暴,直接变成原形,心理承受能力差点的,能活活被他吓个半死。再不老实交代就吞下半个脑袋,将锋利巨大的虎牙搁在人家颈部动脉上,分分钟让你去地府报到……人家可不兴“坦白从宽”这一套。几个鸟妖跑出去两天,再回来的时候,每只妖都自带囧脸,看起来特别滑稽。“怎么样?那帮人里面有没有什么心怀不轨的?”“一个都没有……”其中一只蓝衣鸟妖委屈地将自己记录下来的那些人的“密谈”内容交到夏小桥手中。夏小桥接过来翻了几页,顿时无语了。原来那些中原来的流民,是真的穷得饭都没得吃,这才不得不连冬节都没过,就急急忙忙跑路来西南寻一条活路来了。“辛苦你们了,先回去休息吧,对了,我命人从海边弄了些沙虫回来,你们去厨房,让大厨替你们油炸了吃,那玩意儿补充蛋白质特别好,适合你们。吃得好的话,下次再让人送些来。”夏小桥看到这几只鸟妖眼中瞬间迸发的惊喜,顿时笑了,就知道是鸟类就没有不喜欢吃虫子的,尤其是沙虫,味道鲜美脆嫩,别说鸟类了,在他们那个时空,沙虫可是人类餐桌上一道很贵的海鲜呢。知道那帮人真的只是来西南避难求生的,夏小桥就放心了,匆匆将调查结果命人写了几道公文,又叮嘱靠近中原地区的几个郡府好生安顿这些流民,这才揣着手跑去后院找妖王殿下去了。可怜的妖王殿下,前两天海边庄子上新送了一批海鲜过来,这家伙一时贪嘴,生蚝吃多了,结果竟然开始拉肚子了,鬼知道他自从变成鬼之后,已经几百年没有体验过拉肚子的感觉了。或许正因为这样,变成猫妖之后,竟然忘了自己现在已经是一具新的肉身了,妖修的肉身虽然强悍,可肠胃依然和人类差不多啊,也不是水火不侵的铜墙铁壁,生蚝吃多了也一样会拉肚子……幸好虽然是变成了猫妖,人形的时候还是可以看郎中的,不然这个时空可没有什么专业的兽医。囧囧地召唤了郎中过来,替妖王殿下开了几副治疗腹泻的汤药。因为要喝药,南边送来的海鲜就不能再吃,不然夏小桥怎么会将那些姜元祯喜欢吃的沙虫赏给那几个鸟妖?搁在平时,别说那些小妖了,因为妖王殿下喜欢吃海鲜,连夏小桥自己也不肯多吃,要将这些海鲜都省下来给妖王殿下吃的。想到这里,夏小桥忍不住想,干脆等天下平定之后,将皇城建在中原靠近海湾附近的城市吧?这样交通方便不说,吃海鲜也很方便呢。反正北越皇宫已经被那些叛军给烧成了一片焦土,原地重建麻烦不说,还要将烧焦的宫殿拆掉,还不如找块空地兴建新城呢,到时候他一定要全城普及卫生间和可以冲水的蹲坑,他是再也受不了古代那种马桶了,大号时间长了,屁股都硌得慌!造福百姓,从海鲜和普及蹲坑开始!一边胡思乱想,一边走到俩人的卧室,妖王殿下已经变成了一只小猫崽子,无精打采地耷拉着一双毛耳朵瘫软在被褥上,旁边的猫砂已经被换了新的,估计刚经历过一番痛苦的腹泻……看到姜元祯这幅蔫头蔫脑的样子,夏小桥强忍着没敢笑出声来,走过去揉了揉他的毛脑袋:“姜大哥你要乖啊,那些海鲜暂时不能吃了,先吃几天白粥,等你身体好了,我亲手给你做鱼片粥吃。”小猫崽子掀了掀眼皮,无语地转过身去,这种出糗的样子他真是一点也不想让夏小桥看到。尤其还是贪嘴吃坏了肚子,他几百年来辛苦维持的威严形象这回算是彻底完了。姜元祯生病这几天,夏小桥都没有出门,这家伙很抗拒喝药,每次都要又哄又骗,其他人哪里敢靠近暴躁的妖王殿下?还得他亲自上阵,为了这,他甚至找来芦苇杆山寨了许多漂亮的吸管,让姜元祯将那些汤药当果汁一样吸着玩。好不容易等到姜元祯病好了,距离冬节也只有半个月时间了,夏小桥想了想,决定去历城和周边几个城池巡查一下,看看新近过来的流民在这里适应得怎么样。虽然周墨每次送来的公文上面都说一切安好,他总归是想亲自去看看,毕竟不是从前那些零散跑过来的难民,这一次的流民仿佛是有目的似得,一股脑的都往西南方向跑。夏小桥巡查的第一站就是历城,这里的流民数量最多,差不多有八千多人了,在这个三千多人就可以组成一个小县城的时空,八千多人已经很恐怖了。不过,周墨是他二师兄的得意弟子,在民生庶务上很有一手,夏小桥一路走来,发现历城城外已经搭建起了一批简单却厚实的茅草屋,里面不时传来农妇们爽朗的笑声。“小师叔,这里便是临时开辟出来的毛线原材料加工作坊,外面收回来的羊毛和棉花,在这里简单处理一下,再送到工坊去纺织,这里的女工都是那些流民中选出来的,每日包两餐饭,另外还有8文钱的工钱。”周墨解释道。“那些男丁,我都安排到山里去伐木去了,咱们这里靠近赤水河下游,水域开阔,最适合营造战船,侄儿想着,先将造船的木材砍下来晾晒着,等个两年,恰好能拿来造船,一点不耽误事儿。伐木工人比较辛苦,侄儿给他们定的是每人每天20文钱,包吃住,现在都住在山里的林场呢。”“你倒是机灵。”夏小桥笑着白了他一眼,“这么多人一下子涌进来,心慌了吧?不过,用这种法子暂时将他们拆分开来倒是不错,那些男丁们辛苦一个冬季,攒下钱来,要是真想在这里安家的,明年开春肯定会下山垦荒建房,要是心思浮动还想回老家的,也有了一笔路费,不错!怪不得二师兄老在我面前夸你。”“嘿嘿~还是小师叔心疼侄儿。”下属们都离开了,周墨也放松了许多,死皮赖脸地凑到夏小桥面前,“您也知道咱们历城拢共就这么一万多人,别说垦荒了,连造船厂都筹备不起来。您看,咱们能不能先将开办造船厂的消息传出去,想办法吸引那些流民留下来啊?我看了,那些一路从其他战区溜出来的人,体力都不错,人又机灵,实在是难得的劳动力!”在这个“劳动力就是财富”的时空,八千多壮劳力,实在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也难怪周墨心痒难耐怎么都舍不得。“不行!造船厂暂时属于机密,不能泄露,这样,你对外便说,那些木材都是来年要开办木器厂准备的,顺便让那些伐木工没事的时候学学木匠手艺,反正造船工人也是木匠的一种嘛,还不打眼,你要真舍不得他们,便将木匠的工钱开得高一些,有了大船,还怕赚不到钱吗?”“谢小师叔!”周墨大喜,他就知道小师叔最疼他了,不然怎么巡查第一站就是他这里呢?这是要先把好处留着给他挑啊,其他几个城池还不都得吃他剩下的?哼!“你呀,也别光顾着得意,我看你今年这个冬季是别想安生了,抓紧时间将境内的土地规划规划,什么地方开荒,什么地方造厂房,都得心里有数才行,不然开春了都是事儿,到时候才要慌了呢。”“嗳!侄儿也想着呢,既然咱们历城是中原和北地那些流民南下的第一站,总得提前预备好一些供人居住的泥砖房之类的,那些大人还好,跟着来的娃娃们也是真可怜,裹着大人的破衣服,饿得皮包骨的,造孽哦!”“既是第一站,我看开春后,你大概还能额外赚一笔,附耳过来!”夏小桥转了转眼珠,将周墨招到身边。第158章 冬季大生产4实际上,夏小桥之所以将历城作为巡查的第一站, 不仅仅是因为周墨是他的师侄, 主要还是因为这里确实是南下流民进入西南境内的第一站, 事关重大, 不得不慎重对待。当初他将周墨安排在这里,一开始二师兄还有些不开心呢,觉得历城地处边缘地带, 人口又少,实在没什么发展前途, 后来听了他的安排才重新高兴起来。现在看来, 将周墨放在历城这件事情真是做对了, 周墨精通庶务,胆大心细,还善于挖掘劳动力的最大价值,搁在他们那个时空真是妥妥的奸商体质, 混官场必定也是一把好手。看他在历城这一波流民潮中的安排就知道了,既照顾到了流民的生活需求, 又合理分派, 将有可能抱团和本地人闹矛盾的情况彻底扼杀在了摇篮中。师侄争气,做人小师叔的,也不能没有奖赏。夏小桥给周墨支了个招——“这样, 你命人抓紧时间将造船厂附近的宿舍造起来,就是最简单的泥砖房就成。依我看,年前只怕还有中原和北地的流民过来讨生活, 你这样放不下,可以转手卖给其他城池嘛!”“那些流民过来了,你总得管吃管喝吧?我看现如今所有城池都嚷嚷着缺人呢,你先将人聚拢起来,等冬节回去庆贺的时候,找几个相熟的师兄弟们狠狠宰一笔!一个壮劳力没有十两银子你别放人!”“嘿嘿~小师叔这一招真是绝了!”周墨仔细想了想,觉得这笔生意还真是能做成。要知道,现在各地都在开设各种官办作坊,一个壮劳力,一年起码能给郡府创造一百多两银子的纯利润,拿出十两银子来给他做雇工介绍费,简直不要太划算!再说了,他这里将壮劳力们养的壮壮的,回头还不是给他们创造财富去了?他们拿了钱还要感谢他哩。给自家师侄留了点福利之后,夏小桥又马不停蹄地去了畀城、扈城等其他几个城池。总归都是他亲自选出来的亲民官,即便脑子不如周墨灵活,也是严格按照他制定的那些制度在执行,过境的流民,愿意留下的也都安置了下来,有吃有喝,能饿不死,这些人已经是感激非常了。这种战火纷飞的年代,官府不说找老百姓征税还免费发放粮食给你,世上哪里找得到这样的乐土?有些人未免后悔没有将亲友都一起劝来,然而现在后悔也晚了,因为根本没人敢冒险在即将到来的大雪季节长途跋涉几百里回去找人,那几乎等于是找死了。“先这样吧,命人抓紧时间将城内一些空置的房屋全部腾出来,让这些流民先住进去躲雪,其他的等来年春天再慢慢打算。”回去的路上,已经开始下雪了。夏小桥经常忍不住怀疑,他穿来的这个时空,是不是正在经历一场冰河时代。因为按理说,西南地区的气候应该比北方更加温暖才对,可是这里每年依然有三到四个月的大雪季节,和西南相比,中原和北方的大雪季节跨度更长,据说更北边的胡地,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冰雪季节,实在是可怕。他不知道的是,就在他马不停蹄地巡查边界的时候,今年遭遇了粮荒的北地胡人,终于忍不住南下了……只不过,这一次,北方再也没有赵家军镇守边境。或许是得知梁、齐、吴三国围困太原城逼走了赵氏一族,北地的胡人这一次再也没有任何畏惧,一鼓作气从边境冲杀了数百里,靠近边境的梁国最先受到冲击。梁、齐、吴三国虽然都是先帝时候起家的,可是,这种争夺帝位的时候,再说往日的兄弟情义就有些可笑了,因此,不约而同的,这三国都暗自将各自的精兵抽调到了三国边界的地方。提防内战的结果,就是疏于边境的战备。没有了训练有素的将士,梁国辖区内的边境线不堪一击!所幸这一次那些胡人只是想抢粮,并没有劫掠百姓,大概是北地实在是没有粮食了,这些老百姓就算带回去也养不活,干脆就留下来恶心恶心那些号称“仁义之师”的中原人士。你们不是向来标榜自己“仁义爱民”吗?既然如此,应该不会眼睁睁看着这些丢了粮食的老百姓活活饿死吧?这一次北地的胡人首领难得聪明了一回,没想到却坑惨了梁王!梁、齐、吴三国之中,梁王辖区内的人口是最多的,也是被认为“最有可能问鼎帝位”的热门人选,这人也算有脑子,北越灭国后,他迅速站出来自称要为先帝复仇,同时推出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吸引那些流亡的士族来梁国“避难”,那些士族也不是一个人来的,自然带着大量的族人亲眷奴隶之类的,因此很快就让梁国的人口多了起来。可是现在,“人口繁盛”这个原本最令梁王自傲的优势,却让他瞬间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么多被抢光了存粮的百姓,其中还有许多他当初信誓旦旦要保护的士族亲眷、庶族地主等等,到底救不救济?救济,梁国根本没有那么多存粮;不救济,难道眼睁睁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维持的公众形象就此一败涂地?更何况那些士族可都不是好说话的,万一反水去了自己的敌对势力那里,不是白白给竞争对手增加实力?梁王的脑袋都快挠秃了。好在梁王素日出手阔绰、礼贤下士,身边也不乏一些脑子灵活的谋士。于是就有人提议:不是听说西南那位夏城主最是爱护百姓吗?现如今听说中原地区许多流民都跑到西南去了,不如我们隔空问个话,看看能不能送一批流民到西南去?“这……咱们梁国和西南诸城,中间可还隔着中原好几个城池呢。”梁王对这个坑死夏小桥的建议不是不动心,只是执行难度有点大。“这有什么?只要他答应了,咱们就以这些流民为借口,强逼那些沿途的城池开辟一条通道,他们若是不肯,那就是眼睁睁看着这些丢了粮食的百姓活活饿死,今后天下谁还敢相信他们?他们若是肯,咱们大可以延长租借的期限,胡人能南下,我们也可以嘛……”先租借,再私吞,这个主意让平白丢了好几个城池的梁王十分心动。再说了,这个计策如果操作得当,不但能给自己在中原地区开辟一方地盘,还能让夏小桥那个毛头小子吃个大闷亏,简直是太好了!他早就看夏小桥不爽了,原本夏小桥没有出现的时候,他梁王才是天下百姓称颂的大善人,现在好了,自从夏小桥出现,有他这个珠玉在前,自己之前信口许诺的那些所谓的“安民政策”,也彻底变成了一个大笑话!人家西南十二城,可是真金白银地拿出了粮食给灾民的,免费!!!一想到夏小桥被逼得拿出一大批粮食,还要被那些南下避难的士族逼得手忙脚乱的样子,梁王忍不住哈哈大笑,一叠声地唤人前来议事。万万没想到,梁王一时得意,竟然忘了这个时代文人的所谓风骨,听到他亲口说出要将没有粮食的百姓驱赶到西南去、顺便“借道”中原这个主意之后,满屋子的谋士们面面相觑,完全不敢相信这是他们选定的“仁义爱民”的梁王殿下!“殿下!究竟是哪个贱人向您献此毒计的?此人该杀!”人群中蹦出来一个面色苍白的中年男子,大概是真气急了,手中装逼的羽毛扇都快被他给捏散架了,“殿下!那些惨遭胡人抢掠的百姓,都是梁国子民啊!您就这样将您的子民驱赶到他国,与乡间贫民将自家亲生儿女卖身为奴有何区别?这是要失信于百姓、失信于天下啊!”“更何况,中原多旧族,您,您找他们借道……”那中年男子实在是说不下去了,心想就你这种先帝分封的诸侯王,在那些旧族眼里不过是前朝的丧家之犬,除非人家脑子被门夹了才会答应给你借道!你以为你是哪根葱?标榜自己是“仁义之师”?哪一家的“仁义之师”会将自己的子民驱赶到别的国家去?人家一没有犯罪二没有叛国,凭什么抛弃故土迁居西南?被胡人抢掠了粮食,难道不是你这个国主的责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