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节
作者:瑟嫣      更新:2023-06-24 19:45      字数:7656
  朱慈燐没有心思跟脑回路不一样的臣子再讨论下去,于是他看了杨太后一眼,确定杨太后并无反对的意见后,懒懒的留下一句‘退朝’,便先行离去。被他丢下的臣子面面相觑,然后不约而同的望向了坐在龙椅右侧、淡定喝茶的杨太后。朝堂上一片静谧,杨太后慢慢地吃着茶,一杯茶喝干后,方才慢条斯理的开口道。“陛下说了退朝,那就退朝吧。如有要事写成折子呈上也是一样的。哀家这个垂帘听政的太后一定会监督皇帝批阅折子的。”杨太后都这么说了,朝会自然没有再继续下去的必要。杨太后坐上凤撵,等到凤撵被小太监们抬起时,杨太后半阖着眼睛道。“去乾清宫。”于是凤撵便被抬往乾清宫。于是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杨太后在乾清宫里看到了正捧着脸对着奏折发呆的朱慈燐。“这是在聚精会神,还是在发呆。”杨太后笑着开口道。“你瞧瞧你,何时才能改了那惫懒的性格!”“每日这么重重复复的批阅折子,也是会厌倦的,所以母后朕没有在发呆,而是在自我调解心情呢!”“你总是歪理多。”杨太后摇头失笑,懒得再说朱慈燐这臭小子,转而站立在案桌旁,开始翻阅起了上面堆积着的奏折。看了一会儿,发现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儿,也就像是松了一口气儿一样,笑着对朱慈燐说道。“今年年景还不错,想来百姓们应该能过个富裕的新年了。”“母后说得是,儿臣也是这么想的。”朱慈燐坐直了身子,笑着道。“母后可知,暗探们曾送来消息称,清鞑酋多尔衮终于有了后,是那位嫁了哥哥又改嫁给了弟弟,叫什么布木布泰的,给他生了一个儿子。”杨太后笑着等待下文,于是朱慈燐接着道:“这小鞑子可是个有福的,还未出月子,就被多尔衮册封为了太子。”“很正常。当初你父皇不也准备等你满六岁时册封你为太子,只不过谁能想到皇帝你说话还不怎么伶俐时,他就突然的去了。”“母后说的很有道理。但朕并不是笑这点,而是母后你知道那太子名字叫什么吗,福临。哈哈,真是有够汉化的名字。”福临这名字怎么了。杨太后很奇怪的看了一眼朱慈燐,表示就算朱慈燐是她亲生的,她也常常搞不明白朱慈燐的思维模式。她现在很纳闷,多尔衮给儿子取名叫福临的笑点到底在哪里,值得他这么哈哈大笑。“多尔衮给幼子取名福临,一来是为了明面表明倾慕汉学,二来也是隐晦表明对我大明贼心不死……”朱慈燐负手侃侃而谈,所说话语却让杨太后一时之间不知道该说什么。这臭小子,扣帽子的能力还真是一流,短短一会儿,就说了必打清朝的十大原因,想来两国交战后,大明的士大夫们不会在叫嚣师出无名,而是该叫嚷师出太有名了。“你想主动出击打清鞑子。”杨太后没有用疑问句,而是用肯定句说道。“哀家也想打,不过要等秋收完、英国战争赔款事了再说出兵的话。要打就全心全意的打,哀家可不想打着打着,被幺蛾子迭出的西欧人绊住了手脚。”“还有罗刹国,据暗探们说,他们最近的动作可有点大。朕猜测鞑子们是不是暗中和他们达成了某种协议。所以也对是否出兵攻打清鞑子犹豫不觉。”罗刹俄罗斯帝国?听了朱慈燐这话的杨太后蓦然眯起眼睛,开始回忆脑中储存的关于俄罗斯的所有历史知识,总算回忆起了公元1637年时,俄国才刚刚建立了罗曼诺夫王朝,沙皇米哈伊尔费多罗维奇罗曼诺夫正野心勃勃的准备征服征服西伯利亚,以促使农奴制度在法律上得以确立,应该暂时没有闲工夫帮清鞑子的忙跟大明搞破坏,所以了结了英国战争赔款问题,大明英国能顺利、无后顾之忧的出兵征讨清鞑子。不过关于这推断,杨太后并没有开口对朱慈燐说,而是笑着表示:“等秋收后再说吧。三军打仗、粮草先行,这粮草可少不得。”“母后说得是,就等秋收过后再说吧!”这场谈话过后,没隔几天,荷兰使者便带着英方使节前往觐见。这次接待,杨太后并没有参与,所以钱串子性格的朱慈燐更加无顾忌的咬紧战争赔款要八个亿不放,如此僵持了半个月,最后战争赔款以五个亿的数目落下了帷幕。与历史上结局全然不同的虎门亚娘鞋炮台事件告一段落后,因着被朱慈燐这个皇帝狠狠的剜了一块肉,英国的经济低迷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工业革命时代来临后,才又慢慢的恢复了生机。泰昌十年(公元1637年)十二月十一日,被英国、荷兰两国瓜分的日本‘有志之士’在教廷的挑唆下,发生内战,史称岛原之乱。此战参与者多为基督教徒,虽以失败告终,但它的失败直接促成了日本幕府锁国体制的最终完成。时光转瞬到了泰昌十一年。泰昌十一年元宵刚过,朱慈燐刚解了印,准备恢复朝会惯例时,从工科给事中傅元初突然上奏请开福建海禁,通商佐饷。对此,朱慈燐在问过杨太后的意见后,选择严词驳回,并有意在现开放的山东蓬莱港以及福建漳州府月港的基础上,再多增加几个对外贸易港口。由于自山东蓬莱港以及福建漳州府月港两港口对外开放以来,越加繁荣的贸易让不少人都吃足了甜头,因此朱慈燐的提议除了寥寥、自认清流之人反对外,大部分朝臣都表示赞同。于是,一个个在后世也排得上名号的沿海港口、陆陆续续的开放。越来越多的欧洲商人选择带着货物来到大明,将货物倾销而空后,又装满大明特产的丝绸、瓷器。一来一往,欧洲商人在赚钱的同时也极大的带动了港口附近的经济。至少短短几月时间,这些开放的港口高楼迭起,再也找不到当初只有寥寥数幢茅草屋的小渔村相貌。作者有话要说:更新o(* ̄︶ ̄*)o☆、第一百一十四章泰昌十一年元月二十三, 朱慈燐下旨裁南京冗员八十九人。其中吏部主事二, 户部库大使五,兵部主事二,会同馆大使二, 工部侍郎一,主事三,都察院御史七,照磨一,通政司经历一,大理寺左右寺丞各一,翰林院孔目一,詹事府主簿一, 国子监助教一, 光禄寺署正二,行人司副一, 宗人府经历一,生药局大使一。二月二十八,日~本幕府在英教会的帮助下, 对起义军发动了总攻击, 日本再次陷入了内战的混乱之中。与上次内战而引发的混乱不同, 因为其中有想当渔翁者插手,日本幕府并没有如历史上那样赢得胜利,反而与起义军拼了个两败俱伤。英教会之所以选择帮助倭~国幕府,不过也是打着想当渔翁的主意, 但没想到同盘踞北九州的荷兰人居然暗中插了一手,让幕府与起义军拼了个两败俱伤。不过人算不如天算,英教会没捡到便宜,荷兰人一样也没捡到便宜,反而让在旁看戏、一肚子算计的大明现任皇帝,朱慈燐童鞋得了利。这厮在英国人与荷兰人撕破脸皮,就怎么完全吞并日本的问题吵吵闹闹之时,小狐狸似的朱慈燐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以三千万白银的价格从日本幕府手中永久性买下鹿儿岛,声称那里风景秀丽,杨太后极爱,他身为人子又是一国之君,为表孝心,便决定买下鹿儿岛、在上面修一座皇家林园,以供杨太后闲暇时住上一住。朱慈燐是不是真的只为聊表孝心、英荷兰双方不知道,他们只知道出钱买下鹿儿岛后,日本幕府的态度一下子强硬起来,只答应让长崎作为日本目前唯一的国际贸易港。英荷兰两国一下子内伤了,想教训教训不识相的倭国吧,又怕在旁看热闹懒得很嗨的大明皇帝捡了便宜,所以只能憋住气暂时认了这与内战开始前基本没什么变化的事儿。接下来,或许是尝到了甜头,朱慈燐认为打着孝敬母亲的名义花点钱在全世界圈地是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事,于是在新瑞典公司在北美大陆特拉华河沿岸,从当地印第安人手中购买了一块土地,并在此建立了克里斯蒂娜要塞,也就是后世的特拉华州的威明顿时,朱慈燐紧随其后,购买下了墨西哥海域。关于为什么不是北接特拉华河的宾夕法尼亚州,或者接壤的新泽西州以及马里兰州,而是多沼泽、浅滩、红树林的墨西哥湾,这就要问杨太后了。来自后世的杨太后可是知道墨西哥湾储藏的石油以及天然气数目多得吓人,所以趁着欧洲各国都在计划着瓜分北美洲,也想从中分一杯羹的杨太后便跟朱慈燐提议从当地土著手中买下墨西哥湾,反正照着如今的进程来看,绝逼会提前进入工业时代,而工业时代也意味着工业机器会逐渐代替手工劳动,只精通历史的杨太后不知道从蒸汽时代过渡到石油广泛得到使用的科技时代需要哪些步骤,但至少先将物资牢牢的控制在手中才是硬道理。杨太后相信依现在朱慈燐从新开发出的圈地盘爱好,借着孝敬她老人家的主意,一定让那世界上那些盛产金啊银矿产、或被称为“工业的血液”的石油天然气储藏地都插上大明的旗帜。啧,借口全世界买地,修建皇家林园,这主意真的不错不是吗!杨太后回望乾清宫正殿墙壁上挂着的巨副世界地图,很开心的笑了。墨西哥湾海域到手了,那么接下来该在哪儿买地了呢!是被成为金山银山遍地的加利福尼亚呢,还是石油产量同样丰富的亚太地区和中东地区。——杨太后想了想,转头询问正端坐案桌前、认真批阅奏折的朱慈燐。“自然是金子银子更重要一点。不过母后啊,那什么加州真的盛产黄金吗,你别是被告之这一消息的海商骗了吧。”就如墨西哥湾海域隐藏着巨大财富的消息是大明海商告之的,加州有广阔的金矿以及亚太、中东地区地底蕴藏石油也被杨太后说成是忠心耿耿的大明海商私下汇报的。由于此时全世界正处于航海时代,蒸汽机还没影儿,所以石油的重要性根本就没人知道,朱慈燐之所以会跟杨太后的话买下墨西哥湾海域,除了是杨太后提出的,还有价钱十分便宜的缘故,秉承着有便宜不占是王八蛋的道理,朱慈燐以无所谓的态度掏钱从当地土著手上买下了墨西哥湾海域,嗯,就当哄母后开心了。觉得自己实在孝顺的朱慈燐丢了朱笔,以无比认真的语气对杨太后道。“虽然有点怀疑这消息的准确性,但母后想要再花钱买下那据说遍地黄金的加利福尼亚,儿臣会坚定的出钱的,就当圈地建对外据点吧。”“三郎你可真是孝顺啊!”对于怀疑消息的正确性,却还是坚定的要把‘加利福尼亚’这块土地扒拉到自己怀中的朱慈燐,杨太后也不知该哭还是该笑,只得摇摇头,吩咐人通知夏时,让他再联系当地的印第安人。从印第安人手中花钱买下加利福尼亚。不提精通、主管皇家商事的夏时是怎么威逼利诱从当地的印第安人手中买下加利福尼亚州的,泰昌十一年、这一年风调雨顺,平时时不时就冒出来膈应人的干旱、蝗灾,水涝、冰雹啊,通通没有来。而且在朱慈燐这个皇帝的言传身教下,大明民间也兴起了在国外买地皮修建住宅的风潮,据大明厂卫暗探调查得知、到泰昌十四年、朱慈燐大婚亲政为止,短短三年间,大明商人就从目光短浅、只知道从内吸血的‘奸商’转变成了到处圈地盘、搞殖民的资本家。这光速一般的变化,让杨太后也不禁咋舌、恍如在梦中。扯远了,咱们接着来说泰昌十一年的事。泰昌十一年五月,刑部尚书刘之凤奏陈:天下囚徒皆五年一审录,而高墙内宗室罪犯,长期不予审讯,请对高墙罪同于天下四徒例。朱慈燐同日允准。五月底,以御赐进士身份进入户部任职的徐烨在朝会上奏陈说为了方便对外贸易,提出铸造银币以及金币。杨太后和朱慈燐两位认为徐烨的提议十分的好,便让六部官员畅所欲言,讨论银币以及金币的重量以及含金银量的比例。户部尚书兼内阁首辅施凤来首先出列道:“蓬莱港、月港等最近开放的港口都曾陆陆续续的收到过欧洲各国自铸的金银币,户部官员曾称重量,每枚金银币重量虽不少、但却含有杂质,比不得户部铸造金银元宝。依臣之见,不如每枚金银币就铸造一两的额度,金银含量与原来不变。”听了户部尚书之言,现任户部主事的徐烨却有不同的意见。只听他出列这么说道。“施大人此言,微臣认为不妥。外国金银币都是以圆为单位,其重量与我大明五钱金银元宝相当,但含金银量就万万比不上我大明的一两金银元宝。因此就算要铸造金银币方便贸易,其重量、金银含量也应与欧洲各国的金银币保持一至。”他妈真要照施凤来的说法推出金银贸易币,准会亏死、从而让赚取差价的外国商人乐死。杨太后也觉得施凤来这老糊涂说了一个馊主意,因此示意朱慈燐就按照徐烨所说的那么办,下旨命令户部铸造与欧洲各国重要、含金银量一样的金银贸易币。再者,为了和国际‘接轨’杨太后下懿旨铸造出来的金银贸易币,大小等同欧洲各国的金银币,并改原来‘一钱、二钱,五钱、一两’的称呼为,一分、二分,五分,一元。“至于百姓们铜钱,等金银币铸造出来,按照1000文、三元银币的比例兑换吧。”这时候一两黄金可兑换10两白银,十两白银可兑换十惯铜钱,一贯铜钱等于1000文。按时一千文只能兑换一元银币的,但由于此次准备铸造的金银币含量与欧洲各国持平、并不怎么样,为了避免百姓吃亏,杨太后才说出了一千文换三元银币的话。毕竟金银币发行后,银币必然成为百姓们主流流通货币。而金币,估计只有对外贸易能够大面积的使用,所以白银兑换黄金的比例保持不变。与一两黄金兑换十两白银一样,十枚一元银币依然只能兑换一枚一元金币。圣旨下发后,户部并没有急着铸造金银币,而是等着礼部设计大明金银币的图案形状!对于这件事,礼部官员采取很积极的态度,加班加点忙了三天,共设计了一百多种金银币样式、画于纸上、一起呈上供大明帝国的决策者朱慈燐以及杨太后挑选。作者有话要说:更新o(* ̄︶ ̄*)o☆、第一百一十五章对于这种事儿, 朱慈燐一向是不耐烦的, 因此他悠闲的在一旁品茗,看杨太后一副一副的仔细挑选。杨太后挑选得及其认真,她将一百多中金银币样式都仔仔细细的看了一遍, 再对比一遍,挑出自己看得比较顺眼的图纸出来。“三郎,觉得哪一张合适?”“母后决定就好,儿臣没有任何异议。”朱慈燐吃了一口茶水,及其懒散的说道。这兔崽子……杨太后只觉得太阳穴突突的疼,这混蛋儿子可真是与众不同啊。难得开口骂他,杨太后再次低头将选出来的图纸扫了一遍,突然脑子灵光一闪道。“不如金银币正面铸上五爪龙环抱一元字样, 背面日月为中、牡丹国花环绕如何!”朱慈燐脑补了一下按照杨太后所说的金银币样式, 觉得甚好,便点头道。“就按照母后所说的样式来铸造。”说着, 朱慈燐招来一位小太监,将杨太后所说的金银币样式复述一遍。小太监用心记住后,便去礼部办公地点走了一遭, 命令礼部官员就按照杨太后所说的金银币样式画成样图, 送到户部进行铸造。礼部官员大部分的文学水平都很不错, 小太监走了后不久,一会儿的功夫就将样图画了出来。等墨迹干透,礼部尚书就捧着画好的金银币样图、亲自到户部走了一遭。得到金银币样图的户部官员带领工匠们加班加点,终于赶在七月之前, 将第一批、大概十万枚银币以及万枚金币给铸造了出来,并且取了一个高大上的名字,大明龙币。比大明金龙币(金币)只有‘一元’规格相比,银币作为国内主要流通货币,规格无疑要多些。一分、两分、五分,一角,两角,一元…这几种银龙币的种类已经与后世国家发行的硬币种类一样。新币铸好,必然先呈上与圣上过目。杨太后和朱慈燐过目后,都觉得大明龙币做得十分的精致、美得好似艺术品,便吩咐户部立即发行此币,并让吏部官员协助各州县百姓用铜钱、银两兑换大明龙币。说起来忽略掉大明官员爱夸夸其谈、乱扣帽子这点,做起事来还是挺不错的,在六部官员协调下,大明龙币的兑换工作顺利进行。与此同时,皇家金银厂的工匠们也在加班加点、铸造着下一批大明龙币。不过即使是这样,第二批铸造好的五十万枚大明龙币,也没接上第一批大明龙币民间兑换的尾巴,中间停顿半个月后,等第二批大明龙币运往到达后、才又陆陆续续的开始兑换。在此期间,杨太后也下了懿旨规定从此以后的军饷全部发大明龙币,在原来的军饷基础上提成每名普通兵卒的月饷是一元金龙币,其他依级别累加,最高元帅者月二十枚(一元)金龙币。如此超高的饷费一出,武官高兴,文臣哗然。而就在文臣们心酸准备上书说杨太后太过于优待武夫时,杨太后又下了一道懿旨,将文臣的俸禄也给改了。“哀家知道百官们的俸禄很少,如果不收取孝敬,低等级官员俸禄根本不够养活一家子的。”杨太后笑语盈盈的对着满朝文武道。“哀家这是准备高薪养廉呢!哀家开的俸禄高些,至少也能杜绝一些贪污腐败的问题吧。”“太后英明。”杨太后话都说得这么白了,满朝文武还有什么话说,只能笑容满面的三呼万岁,歌颂英明。杨太后见文武百官都没话说了,心想着‘如果这样做还贪得无厌,只贪不做事’的话,那她掌控的厂卫也不是吃素的,一定会让阖族老少一起到地狱安家立业。于是便止住这话题,转而道。“户部继续加紧铸造龙币,争取今年将民间大部分的铜钱收回。至于回收上来的铜钱该怎么处理,皇帝你有什么意见!”朱慈燐:“听徐卿曾说过我大明的铜制品很受西方国家的欢迎。不如就融了重新铸造铜制品如何。”杨太后:“徐卿怎么看”徐烨出列回答道:“微臣以为陛下所说的办法是个好办法,能很好的解决大量铜钱堆压国库的问题。”杨太后:“既然徐卿也赞同,那么就让内务府督办此事。到时融铜钱铸造的铜制品所卖钱财,国库私库各分一半。”怎么不是全部入国库!朱慈燐扯扯嘴巴,一边在心中惋惜少赚了一半的钱,一边出声表示就按杨太后所说的那样办。于是朝会结束,一直服务皇室、管理皇室成员衣食住行的内务府也开始加入忙碌中,指挥工匠将一箱箱新旧不一的铜钱投入熔炉中,重新铸造成一尊尊很具有华夏特色的兽鼎、香炉和十二生肖造型的铜制品。就这样到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这天。皇宫各处张灯结彩。按照习俗,中秋佳节这天要饮桂花酒,要吃芋头、吃田螺、吃鸭,民间更是有偷葱偷菜的集体活动。当然这种名上不怎么好听的活动,宫里是没有的,所以一大早的,两宫太后亲自领着朱淑娖、朱淑婒以及四位儿媳妇、一起在御膳房里忙碌。除了备以上吃食,还要吃月饼、燃灯,而且依宫里的习惯,这一天饭后要有皇后领着大伙去祭祀‘太阴君’。如今朱慈燐尚未大婚,自然是没有皇后的,历来中秋佳节便由慈安太后或杨太后做领头祭祀‘太阴君’。两宫太后一人轮一年,今年根本轮到杨太后主持祭祀‘太阴君’工作,可杨太后想躲懒,便让事儿推给了慈安太后。好在祭祀‘太阴君’的程序并不负责,只在庭院的东南角上,摆上供桌,请出神码来(一张纸上印一个大兔子在月宫里捣药),插在香坛里。香坛是一个方斗,斗里盛满新高粱,斗口糊上黄纸,供桌上四碟水果,四盘月饼,月饼叠起来有半尺高。另外,中间一个大木盘,放着直径有一尺长的圆月饼,这是专为祭兔时做的。四碗清茶,是把茶叶放在碗里用凉水冲一下。就这样,由正宫娘娘领着妃子啊、公主啊一起对供桌行完礼,就算礼成。程序不算复杂,所以慈安太后取笑了一下杨太后偷懒的行为,便又接下了今年继续主持‘祭祀太阴君’的工作!“也不知道今年晚上没看到月亮不,宝儿记得昨年、去年中秋佳节时,月亮都躲到了云层里,连面都没有出来露过。要知道中秋佳节赏月吃月饼喝桂花酒是最美不过的事儿了,缺一不可,这没月亮可赏真的生生减少了几分性质!”“姐姐说的是个理,不过你跟贝儿说没用。贝儿可不是太阴星君,管不了月亮什么时候出现。”朱淑婒蹲在一旁,一边往剁好的月饼馅里放糖,一边笑嘻嘻的吐着嫡亲姐姐的嘈。对此,朱淑娖自然是不干,忙作势要拧朱淑婒。朱淑婒一边笑着躲避,一边求饶道。“好姐姐,贝儿错了,你就别挠贝儿的痒痒肉了,不知道贝儿最怕被人挠痒痒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