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节
作者:长恨歌行      更新:2023-06-24 13:38      字数:5053
  等到司马懿再一次成为辅政大臣的时候,司马师也被曹叡托付了曹绍,作为司马家的新生代,司马昭在朝堂上的处境不能说好,如今的职位也只比他当初刚入仕的时候高出了一点儿。司马昭摇头。“先帝驾崩之时,以晋王相托。今上年幼,大权掌于曹肇等人之手。曹长思等人空负先主大恩,却屡屡针对晋王。依我来看,倒不如‘诛权臣,清君侧’,还圣上以大权,并立晋王为太弟,两全其美,皆大欢喜。”司马师看着司马昭,语出惊人。司马昭听完司马师的想法,整个人都木了。不是别的,而是因为司马师这样的说法实在是太过惊人了。整个两汉时代,就没有过皇太弟这样的人存在,汉景帝刘启那时候倒是有一个可能存在的皇太弟梁王刘武,这位仗着母亲窦太后的偏爱,景帝也遇上了吴楚七国之乱这样的燃眉之急,能够倚仗的诸侯王只剩下了同母胞弟刘武及少数的皇室死忠,刘武也因此差点就被立为了储君。但是最后他不是没被立成吗?而且汉景帝和刘武两人的关系说明,一位天子如何会心甘情愿地立兄弟为储君?若不是有求于人,那便是为人所迫。天子曹芳的年纪还小,所谓的清君侧、还大政,不过是司马师要将其余的三位辅政大臣除掉,将权力收归父亲司马懿手中的一种委婉说法罢了,而将晋王立为皇太弟,更是将他要让天子早点换人的心思明晃晃地暴露出来了。在这件事上,司马师对司马昭和边上的司马琛的保密能力都很有信心。历史上的高平陵之变是不确定事件,司马氏那边的人手和曹爽那边是有差距的,不过是逮住了他们去祭陵的时机罢了。不过政变这种事情,本来就是意外事件,擒贼先擒王,看的就是谁比较出其不意嘛!历史上的司马师担任的是被排挤的中护军,但是就是这样,他也施展出了足够的能力,拉拢了一定的人手,更不用提史书记载中的“帝阴养死士三千”了。当时的司马懿被排挤得常常称病不朝,手上也没多少人马,能倚仗的其实就是两个儿子,尤其是司马师手里的人。现在的情况要比历史上好了不少,更何况,现在斗得正激烈的几方也不会想到司马氏会骤然发难。不过,发难是要发的,但并不是现在。司马师自然要将自己的想法和亲爹司马懿商量,由于父子俩分别被托付了不同的幼主,司马家现在的形势很微妙,对于司马师这样大胆的计划,司马懿也没有立刻否决。不过是对朝中的辅政大臣出手罢了,同时要是成功立晋王曹绍为皇太弟,也不能算是司马家悖逆,反而是不负先帝嘱托。司马懿已经老了,希望看到的自然是自己的子孙能生活得更好,对于他来说,晋王曹绍似乎是比天子曹芳更好的选择。司马琛小小年纪有幸知晓了部分计划,但是除了些微激动以外却没有更加外露,让司马懿大赞“吾家有后”。父子几个商量完了这个惊天大计划之后,居然就闭口再也不提及,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清君侧的时间被司马师定在了来年他携晋王入京的时候。只要他上表解释晋王今年未朝真的是有疾,请来年再朝,在别人看来,他不过是对京城最近的流言做出了反馈,有很大的可能会被准许。而中间这一年的时间,看的就是司马昭能否被运转到宫中担任宿将了。为了保证安全,司马师也要陆陆续续地将他将“阴养”的“死士三千”——当然,实际上人数比这个只多不少——给派到洛阳来。作者有话要说:突然发现卷尾卡文,不知道该怎么圆了……我大概长了一个浆糊脑子orz第117章 自立司马师的计划很完美, 他们家的人都很靠谱,但是在计划开始正式实行之前, 还是被泄漏了。泄露者不是别人,就是那个穿越女梦仙子。在曹叡驾崩之后,梦仙子的日子显然没有之前好过。但是看在她也确实有一点神通的份上,她在宫中还有那么一点地位。最重要的是,皇太后正是喝了她进献的灵水才能诞育下晋王曹绍, 虽然先帝驾崩得太早, 现在的情形对皇太后来说并不是最让她舒心的,但是她能变成皇后, 还是托了儿子曹绍的福, 自然要看重梦仙子。和历史上那个在明帝曹叡死前被赐死的伪神女不同,梦仙子至今还好好儿活着。司马师倒是想要让她永远都不能再透露消息,可是皇太后对她十分礼遇,依然让她留在宫中。司马师找不到下手的时机,又想着她在皇太后那里, 从言辞之中也能看出她对司马氏是抱有善意的,因此只能暂且搁置了自己的计划。谁能想到,就是这个不被司马师放在心上的女人,透露出了“晋王太傅或欲谋国”的消息。穿越女说的司马师有不轨之心的可能有两种,一种, 就是现在所有人都认为的,他是为了扶持晋王曹绍而实行的,另一种, 就是只有司马师自己知道的,他至今依然没有放弃让司马氏代魏的想法。历史上的司马师好歹还被追封了一个世宗景皇帝呢,司马子元觉得自己作为先知,怎么也不能混得比他差。正始四年,晋王太傅上表请朝洛,大将军爽、骁骑将军朗等不许。未几,遣使者至辽东,探其有无反心。正始五年,鲜卑攻辽东,晋王太傅请朝中出兵救之,曰不可。其时爽、肇、朗出兵伐蜀,太傅司马懿称病不朝。王太傅司马师遣军五万相抗,追击至草原,灭鲜卑一部,引弓之民因号为“杀神”。同年,秦王曹询薨。次年,曹爽等兵败,归京后,复召晋王绍入京,晋王太傅固辞之。辽东边境处有大魏驻军者,常与晋王军相战,洛阳三月数发诏令,使晋王并王太傅轻车简从入京。六月初一,王太傅司马师发檄文,言“天子颖慧好学,诚纯仁孝,登位固烈祖明皇帝所愿也。然大权操于爽、肇、朗等之手,人心未归。晋王,烈祖明皇帝、皇太后嫡子,天子之弟,国家至亲。受封以来,惟知循法守分。自幼主嗣位以来,奸回掌权,横起大祸,伐蜀无功,徒耗国力;胡部犯辽,坐视其行;防我之心极盛,常令大军犯晋国边邑,乃欲迫晋王入京,复演秦王早殇之事。臣闻:‘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必训兵讨之,以清君侧之恶。’今祸迫于躬,实欲求死。不得已者,义与奸邪不共戴天,必奉天行讨,以安社稷。天地神明,昭鉴予心。”司马师的这一段话采自明代燕王朱棣奉天靖难的时候起兵的誓词,外臣藩王堂而皇之地起兵要求清君侧,在西汉的吴楚七国之乱之后的数百年内再无发生过了,因此晋王曹绍——当然实际上,大家都知道做主的人是晋王的太傅司马师——骤然起兵,真的是惊倒了一群人。不过仔细想来,他们这样做也是无可厚非。秦王曹询的薨逝可以说是病亡,但是非要扯到阴谋论上,似乎也不是不行。毕竟当初先帝可是直到最后一日才选定了如今的天子曹芳做太子的,如果先帝最后没有指定继承人的话,年长的秦王曹询其实更有可能被拥立为天子,毕竟长幼有序可不仅仅是说说而已。天子曹芳继位的时候年纪只比晋王大了几岁,并不像先帝一样,在继位的时候已经心智成熟、理政手段也很高超了,先帝可以在短短的几年内撇开辅政大臣自己独揽大权,但是现任天子却依然是强势的辅政大臣手中的傀儡。但是,当年喊出清君侧的人,短短数月之内就兵败,吴楚七国之乱作为最早的藩王谋反事例,但真的是为后来者演示了什么叫倒霉和慌乱,什么叫做从一开始就注定会失败。虽然如今的曹魏占据的并不是整个天下,但是按照地理位置来分,他们实际上是中原正统,远远比东吴和西蜀要的来得繁华,所以辽东之地的兵力根本不能和整个曹魏相比。而若是晋王曹绍那边与孙权、刘禅等人合作的话,那就是背叛整个魏国,是会被整个曹魏的统治阶级所排斥的。要是单纯是晋王曹绍和天子曹芳的辅政大臣的撕逼的话,那还能看成是曹魏皇室为了天子之位而进行的内斗,大臣们要么站队,要么中立,这都不是问题,但若是牵扯到东吴、蜀国这种他国政权的话,那问题的性质就严重了。所以曹绍这边能得到的最大的助力,也就是东吴和西蜀趁着曹魏内乱掺上一脚,分散整个曹魏的兵力。司马·有金手指的穿越者·师:是时候让你们见识到穿越者的恐怖了。司马师在曹绍的王府后边挖了一个深坑,然后将空间里的灵泉水都转移到那里面去。王府天降灵泉,还是有各种功效的灵泉,这可是大大的祥瑞,代表着天地的认可,在舆论宣传和争取人心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这个年代的战争在整体素质都差不多的情况下,一拼人数,二拼道义,三拼的就是军士们的信念。司马师可不相信,曹绍这个先帝亲子的名头没有用。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作为曹叡的独子,司马师这边随便拿出什么先帝有意让晋王继位的证据来,那都是非常容易令人信服的。先帝曹叡最后的时间是在皇宫之中度过的,他留了什么东西下来,太后郭氏显然比谁都有说服力。等到司马师拿出先帝属意晋王为皇太弟、继承今上曹芳的君位的遗诏之后,谁能够证明这肯定是假的?更何况,最能证明的太后郭氏可是晋王曹绍的亲娘,除了晋王之外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之一!晋王曹绍有名头,有地位,司马师弄出来的灵泉水除了是祥瑞之外,还能作为疗伤药给士兵使用,效果也是十分好的,更何况,现在朝中这样的情况,他不相信所有人都对现任天子忠心耿耿。最重要的是,作为青壮派代表的曹爽、曹肇等人已经得罪了朝中的许多掌权派老臣,即使大臣们对天子没意见,但是对辅政大臣也肯定是有意见的。司马师打着的旗号毕竟是“清君侧”,矛头并非直指天子曹芳,而是除了告病的司马懿之外的另外三个辅政大臣,他不相信朝中一个想要痛打落水狗的人都没有。司马师敢光明正大地起兵,自然是因为他们这一支的亲族都已经逃出来了。帮助他称病的老爹司马懿还有一群家人转移地点,并且还能不让曹爽等人收到消息,这足以说明朝中现在的局势和历史上的高平陵之变前也差不了多少了。但是和高平陵之变不同的是,司马师发动的这场曹魏版本的靖难之役,持续了数年。正始五年,晋王起兵后,太后郭氏即遭迁入冷宫,正始十年,历史上本应配合司马氏废立了曹魏数个皇帝,在司马师掌权时期还一直需要逢迎的郭太后在冷宫薨逝。彼时晋王曹绍已经加冠成婚了——所谓天子诸侯十二而冠,冠而生子,因此曹绍成婚的年龄比二十而冠的士子们要早,但是这也是迫不得已的,他一日不加冠掌权,名义上,晋王这边以晋王太傅为主导总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也已经开始掌权——当然这只是明面上的,作为晋王曹绍的王太傅、先帝的托孤重臣、以及他的岳父,在辽东之地经营多年的司马师想让曹绍产生他已经彻底大权在握的认知实在是太简单了——得知母后在冷宫中憋屈地死去,自然是心有不甘的。自小晋王曹绍在司马师的刻意教导下,就明白,自己的身份太过敏感,即使真的闲云野鹤地度过一生也会被不断地猜忌,就像当年和他的祖父曹丕争夺大位,最后在文、明二帝的时代不受重用、最后憋屈而死的陈思王曹植一般。他的父皇给予了他宗室诸王中的独特地位,但是也同时给他带来了危险。曹绍不想像其余的诸侯王一样憋屈地像个囚徒一样被看管起来,只是有个名义上尊贵的身份,那么他就只能斗到底。辽东这边并不像曹魏本土一样广大,他们只能把主意打到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身上。用那些被俘虏来的诸如鲜卑、匈奴这样的游牧民族作为内战的人手,司马师一点都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他这样做也是为了减少汉族本身人口的损失而已。而且他们辽东这边对草原不断出手,也降低了日后五胡乱华发生的可能性。司马师一直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在统一三国之后直接干他丫的,把五胡乱华的苗头都给掐掉!虽然现在时间有点不对,但是提早消耗他们的人口,司马师觉得剧本还在控制范围之内。作者有话要说:下一章就能把这卷完结掉啦233333突然觉得好开森哈哈哈第118章 皇如果按照司马师的剧本来, 曹魏版本的靖难之役——当然,在现在的大魏官方说法里, 这场战争被唤作“晋王绍之乱”——将会以天子曹芳成为傀儡、三大辅政大臣尽数授首告终。和靖难之役之中,燕王朱棣不需要统一全国,只需要直捣黄龙、让逆臣授首,控制南京城就能登极践祚一样,司马师和曹绍的目标其实很简单, 就是控制洛阳。作为晋王生母的太后在冷宫被幽死, 无疑给如今名声不好的辅政大臣们雪上加霜。华夏自古就讲究孝道,尤其是汉室之后, 更是如此。郭太后是晋王的生母, 晋王之乱虽然在她被幽死之前,但是并不妨碍他们给晋王起兵的名头里面添上一句为母复仇的理由。更何况,太后郭氏,乃是先帝亲自所立,先帝驾崩之前, 还殷殷嘱托天子要善待母后与晋王。天子的身上泼不了脏水,那该受到谴责的自然是有负先帝所托、专权擅政,还把深受高祖文皇帝与先帝两代帝王信任的老臣司马懿都逼走了,就为了自己独揽大权的另外三位辅政大臣。所以现在这三位在民间的传闻中形象很不好。司马师对自己这边还是很有信心的,但是不幸的是, 晋王曹绍染疾,渐渐病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