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节
作者:长恨歌行      更新:2023-06-24 13:37      字数:4182
  世家的黄金时代即将到来,这就意味着,曹丕势必在某些情况下对世家进行妥协。和晋朝的司马炎大肆任用宗室掌权,排斥部分士人染指兵权等重权相比,曹魏对宗室反而更为严苛,最主要的源头就是曹丕。曹操的几个儿子都不是普通人,曹植、曹丕就不用说了,曹彰这个黄须儿在军事方面极为勇猛,但是在曹操逝世之后,他就郁郁不得志,甚至最后暴毙而亡。与其说世人诟病曹丕对兄弟严苛,倒不如看清楚,源头是士族。曹植没了继承人的资格之后,和曹丕的关系反而变好了起来,曹丕也不吝于展示自己和曹植的兄弟之情。单纯是待遇的话,曹丕绝不会亏待自己的兄弟的。而一早就和曹丕没有竞争关系的曹彰,更是他体现兄弟情的对象。建安二十三年,代郡乌丸反,曹彰平叛归来,曹丕教他应对之法,让他不要居功自傲,而是要谦让,于是曹彰在应答中把功劳都推给了别的将军,让曹操更为喜爱他。可以说,曹丕这个哥哥,在世人眼中,对曹植如何尚且不知,但是他对曹彰是不错的。曹操逝世之前,让人传身在长安的曹彰回来见他最后一面。曹魏的继承人早就确定,曹操也不会立曹彰这个他一直是往将才方面培养的儿子做继承人,不过是父亲临死前想要见爱子最后一面罢了。但是曹彰回来之后,却问了一个大逆不道的问题,他问父亲的玺印放在哪里。曹操病逝的消息传来的时候,曹丕和许多人都还留在大本营邺城,他几乎是昼夜星驰赶赴洛阳的。虽然曹丕想对曹彰展示兄弟情,但是曹彰明显不太领情,还蠢蠢欲动地有别的心思。曹丕也真的是哔了汪了,和曹彰相比,曹植反而能算是一个好弟弟。支持曹彰的人没有支持曹植的人多,但是只从他们两个人本身的心思来看,反而是曹植更想和曹丕做一对好兄弟。司马师是跟着老爹一起去的洛阳,他爹是曹丕的心腹,曹丕继承父位为丞相与魏王,自然需要自己之前的一帮心腹辅佐,他们家去洛阳算是比较早的一批。曹丕与一帮心腹能聊得开,对年幼的几个兄弟也很好,但是对曹彰是明显冷淡下来了。升任太后的卞氏有点尴尬。一帮大臣对曹彰的智商也是比较绝望的了。但是曹彰其实翻不起什么大浪来,作为名正言顺的继承人,曹丕很快就稳定了现在的局势。建安二十五年春,曹操离世,曹丕继位。三月份,汉天子刘协就改元为延康了。虽然曹丕矜持了一下,没在老爹刚死的时候就让天子改元,向天下说明魏王兼丞相换人了,但是只是相隔一个月就让天子改元,也差不多了。作者有话要说:不知道说什么……那就不说了吧哈哈哈第96章 黄初事实上, 曹丕也没让刘协当天子当太久,延康元年十月, 享国四百余年的大汉王朝正式告终, 曹丕受禅称帝, 国号魏。曹丕正式登基,建元黄初, 将汉都雒阳改回洛阳。雒阳最初就叫这个名字,等到秦朝之时, 因为五行学说盛行,始皇帝认为秦代周, 应为水德,改周都雒阳为洛阳, 东汉光武帝认为汉乃火德,在建都洛阳之后, 又将其名改回雒阳。曹魏认为己方乃土德, “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又将雒阳改回洛阳。虽然看起来只是五行、五德学说的应用,但是实际上也是皇朝更替的昭示。令司马师吃惊的是,孙权在曹魏立国之初依然遵守了之前和曹操的约定, 上表称臣。其实想想也是正常, 孙权虽然夺回了荆州,但是弄死了关羽,刘备那边, 无论是为了荆州,还是为了关羽,都一定会找孙权那边报仇的。孙权要是现在就和曹魏撕破脸,他就真的不用活了。司马师:我还是一个小少年,还说不上话,等到吴蜀撕逼的时候再看看也不迟呀。是的,吴蜀撕逼,之后就是火烧连营、白帝城托孤什么的,吴蜀两败俱伤,简直就是天赐良机。但是这些对现在的司马师来说,还不算重要。他爹司马懿的官职节节高升,爵位也已经从河津亭侯转为了安国乡侯,在大魏贵族圈,他们家也是排得上名号的人家了。就是他的小伙伴曹叡情况不太好。曹丕继承魏王之位,封长子曹叡为武德侯,登基之后,黄初二年,封曹叡为齐公。曹魏已经立国了,皇子却没有被封为王,重点是,曹叡还是嫡长子,这就很尴尬了。按理来说,什么武德侯、齐公,这都是不必要的。说好的直接封太子呢?小伙伴,你刷你爹的好感度不是已经初见成效了吗?怎么现在还混成了这个样子?曹丕定了五个都城洛阳,长安,谯,邺以及许昌。洛阳和长安是老牌都城了,至于邺城、许昌和谯,都是曹魏势力的大本营,虽然为了安定天下,曹魏在代汉之后的都城定为了洛阳,但是邺城等地还是非常重要的。曹叡被他爹带到了洛阳,但是曹叡的亲妈甄氏,依然留守在邺城。可以说曹丕在这一点上是很渣男了。爹妈撕逼,儿子遭殃,就算曹叡刷足了老爹的好感度,但是在老爹厌弃老妈、他的后宫还有不少人分宠的情况下,曹叡的处境非常堪忧。司马师:什么都不说了叡叡,我真的是很同情你啊!曹氏的男人们,在女色问题上,可以说是相当的渣了。曹操就不用说了,曹丕,看他对待甄氏就知道了,曹叡同学,虽然现在看不出来,但是做得貌似比父祖还要过分呢呵呵。一般一个国家起初的皇帝带好头是非常重要的,要是一不小心带歪了,呵呵,上梁不正下梁歪,这国吃枣药丸。如果说一开始甄氏和曹叡交流感情的时候流露出一些对曹丕的不满,曹叡还会“不听不听,王八念经”的话,在曹丕迟迟不曾召甄氏去往洛阳,甚至没有加封她为皇后的情况下,曹叡也有点心生不满了。司马师:道理我都懂,只不过你为什么非要找我来当这个树洞?虽然是仗着宝宝我很得你爹的宠爱,但是你就不怕我告密吗叡儿小甜甜?这一年是黄初二年,司马师年方十四,还是个货真价实的少年,还有四年才加冠,但是比起从前单纯的举孝廉的制度,在黄初元年,曹丕出台“九品中正制”的情况下,他提前为官的可能性又大了不少,当然,前提是要加冠成年。举孝廉看品行,但是在门阀士族壮大的情况下又看家世,到了东汉末年,看家世的情况反而更多的一点,就像九品中正制发展都最后时期的情况一样。但是曹丕现在的九品中正制光明正大地把家世作为考察范围,但是主要看的还是行状,也就是个人的品行、才能,这样就像早期的举孝廉制度一样,保证了一定程度上的公平公正。这么看来,除了小伙伴曹叡有烦恼,把他当树洞影响到了他之外,司马师的生活还是很悠闲的。然而,实际上,司马师最近有点烦。他爹地位比之于先帝武帝曹操时期——虽然曹操没有称帝,但是有追封啊,现在称呼他,也不能称魏王了,要称之为先帝或武帝,这是最起码的尊重呀——高了不少,明晃晃的天子曹丕的心腹。结果他爷爷司马防不知道抽了什么疯,非要给老爹再娶一个,虽然不是正妻,但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就很可怕了。如果司马师看过历史的话,就会知道,他们家兄弟的排行有点乱。晋书上是按照生母的地位来排列的“宣帝九男”的名次,所以实际上,司马干虽然是老三,但是他前头除了同母的哥哥以外,还有异母的哥哥。张春华生育了三子一女,而地位仅次于她的伏夫人,生了四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的异母弟弟,除了排行最末的两个以外,其余都是这位伏夫人生的。而伏夫人,出身与京兆伏氏,虽然和山阳公刘协——刘协禅位以后,曹丕对他还是将情分的,最起码,没有哪个亡国之君会像刘协一样,被篡位者用“邑一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宗庙、祖、腊皆如汉制”这样的待遇供着,讲真的不错了——的元后、出身于琅琊伏氏的伏皇后不同,但是光是这个姓氏就很招人恨了。历史上的司马防为了间接表达自己对曹操的不支持而做主给儿子娶了当时他辖下的京兆的贵女伏氏,算是挑衅曹操。虽然这个世界,不知道为啥司马懿没在曹操活着的时候来着一出,但是现在,他爹还是出招了。司马师:爷爷,你真的是我爷爷吗?对同母的幼弟司马干都没有多少亲切感的司马师,对司马懿其余的庶子,态度更是不用说——虽然他们现在还没有出生,还不知道有没有影儿。于是乎,对祖父司马防,司马师油然升起了一股讨厌的感觉。他现在的感觉,只有在看到那些玄幻文里,主角那一堆极品亲戚的时候才会有。或许他爹对此没什么感觉,和正妻感情好不代表不能纳妾,但是,司马师是真的忍不了这种事。讲道理,让人家姑娘嫁到别人家做正妻不好吗?为什么非要塞到他们家来做妾?司马师现在对曹叡的愤怒可以说是感同身受了——虽然曹叡的出发点和司马师的可能不太一样。大概是小孩当久了,想法竟也变得有些天真。司马师不愿意他们家再出现别人,希望他们家的构成就这么简单下去就好了。如果仅是说忧心地位的话,无论是自身努力还是观望历史,司马师都可以确定他和他弟以后依然会是老爹的心头肉,根本用不着担心。就是母亲张春华,他也有信心让她不和父亲失和及至失宠。但是那样就不一样了。曹叡的话,他反而要担心自己和母亲在父亲心中的地位,因为他父亲在甄氏之前就已经有妾室了。曹叡长在这样的环境里,自然会对一切习以为常。他来找司马师抱怨,不过是出于宗法制度对正室以及嫡子的维护,以及对自己地位的忧心罢了。司马师很确定,给他爹纳妾的口子不能轻易开,要不然,按照他爹的地位,家里不知道要进多少人,家宅肯定会不宁了。最重要的是,他还不知道他娘的反应会是什么样的,万一发展成夫妻撕逼什么的,那就搞笑了。而且最重要的是他爷爷司马防有八个儿子,为啥非要给司马懿这个次子塞人?曹老板已经换人了,就算司马懿现在是司马八达里和曹丕最亲近的一个,也不能这样啊!司马师很忧心,但是这件事他又不能和曹叡说,要不然,还在为母亲迟迟没有封后担忧的曹叡一定会找他拼命的。曹叡:我在这里想着怎么让我母亲保证地位,你那边居然就要从源头上把祸根掐断?我才没有羡慕嫉妒恨呢!于是司马师只能找夏侯玄说道这件事。这个时代的男子对后院虽然也有掌控力,希望家宅平安,家人不要闹事拖后腿,但一般情况下,对妻妾相争是不太关注的。大部分人还是会给正妻足够的体面的。然而,夏侯玄他爹夏侯尚就和大多数人不一样。他居然宠妾灭妻,尤其是他的妻子还是曹操与卞夫人的养女,如今的大魏天子曹丕最为亲近的几个妹妹。真是让人忍不住为他的勇气鼓掌呢。正常来说,家丑不可外扬,夏侯尚宠妾灭妻也不会闹得满城风雨。但是,谁让当今天子他不仅日理万机,还会管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