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节
作者:长恨歌行      更新:2023-06-24 13:37      字数:4789
  小儿发蒙,所选用的书籍大多大同小异,但是若是孩童聪慧的话,也可多看些其他的书。这年头还实行的是举孝廉的制度,所举的孝廉,世家大族其一,寒门地主其二,剩下的极少数才是普通人出身。寒门虽有个“寒”字,但总起码也是地主阶级,家中小有资产。所以举孝廉的制度发展到如今,又与世袭制没什么两样了,这也是为什么东汉以来,世家门阀逐渐抬头的原因。没有后世科举的烦恼,官职也近乎世袭,教导的书籍内容反而更加丰富,世家公子还得每人学上几门技艺,以示不同凡俗。前些日子,祭祖回来,曹丕言说自己那边新得了几本书,让司马师将消息转托给司马懿,谁成想,司马师竟然将看过的那几页背下来了,顿时大感惊奇。司马师前世倒没有过目不忘这个技能,大概是灵泉水的又一功用。司马师回来将那几页背给司马懿听,次日司马懿就带他往曹丕府上去了。自从他正式启蒙之后,去曹府的频率就不似幼时那么高了,终于和同时代的其他孩子有了一点共同点,但是小孩儿进学总不能整日拘着学习,所以一日之内,总有许多的时间玩闹。这个时代的常见玩具——并非益智类的——有两种,一种是鸠车,另一种是竹马。竹马很好解释,所谓的“郎骑竹马来”里的那个就是了,做工精细的甚至会真的加上马头以及其他部位,做得粗糙一点就是单纯的竹竿,只不过小孩以骑马的姿势进行活动,甚至互相碰撞、竞争。虽然看起来单调,但是对于孩童的肢体协调、小脑发育有很大的帮助。鸠车则是一种帮助孩童学步的工具,鸠车的形状像鸟形,是一种两轮有长柄的玩具,小孩儿可以奔跑着推行,在此过程中锻炼走步能力。而且鸠车是模仿鸠鸟飞翔和行走时的不同形态制作的,如果强力牵曳,则尾部翘起,若放缓慢行,则尾端摩地,很有些趣味,算是孩子们极喜欢的一种玩具。不要小看这些玩具,古人要是宠溺起孩子来,七八岁的孩子指不定就和一两岁的婴儿没什么太大的差别,孩子整日被抱着走路——尤其是富贵人家的子孙——对他们的生长发育以及身体健康状况都没有太大的好处,这些玩具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司马师是个有成年人的记忆的小孩儿,早早就开始自己走路,也稳当得很,但是饶是如此,他还是没能逃过这些玩具的魔爪。他的弟弟阿昭是个原装货,而且在司马师的教导下非常兄控。在司马昭小朋友的幼年期,兄控的表现就是非常黏着司马师这个哥哥,就算是玩玩具也要拉着哥哥一起玩。再加上因为司马师灵泉水的供应,建安十九年,司马昭三岁的时候,张春华又怀上了。张春华与司马懿总共育有三子一女,除了司马师与司马昭两兄弟之外,三子司马干应当在二十年后才出生,剩下的一个就是在史书上没有记载明确的生卒年的大晋南阳公主。如今司马懿和张春华夫妻俩的感情还如胶似漆,照顾弟弟的重任就落到了司马师的身上。大概因为有长子珠玉在前,再加上司马昭小朋友也有灵泉之助,看起来也是个聪明伶俐的,所以他的教育经过调整,初步与司马师有一定程度上的重合。再者为了锻炼他的身体,司马昭已经开始用鸠车玩闹了,司马师不仅要全程监督,还要全程陪同。司马懿带着司马师出门,司马昭虽然也很聪明,但那是普通孩子的聪明,所以他原本是不想带着次子出门的,但是司马昭闹着要和哥哥在一起,再加上司马师在一旁的劝说,司马懿最后没有办法,才同意了。不过凑巧的是,曹丕府上今日来的客人也带了孩子过来,司马昭倒也不是没有玩伴。客人容貌犹有风韵,又带着书卷气,很有女性的柔美,只是年龄已不小了。她带了一个女孩儿来,原来她是受甄氏之邀上门拜访的,不过现在看来,恐怕是甄氏得了曹丕的吩咐才邀请的人家。小女孩儿姓董,和司马昭在一边说着话,由甄氏帮忙看着,司马师坐在父亲身边。在客人自我介绍的时候,司马师还挺吃惊的。他重生在这个时代,见到的历史名人不少,但是名人也得分名气大还是小,他面前的客人,绝对属于名气极大的那一类。蔡邕长女蔡琰,字昭姬,后世称为蔡文姬。这个时代,蔡文姬还被称为蔡昭姬,昭改为文是因为在晋朝要避司马昭的讳。却说曹丕这几本书是从曹丞相那里得来的。这原本是蔡邕家中三千本书中的几本,但是几经战乱后,蔡邕家中的藏书全部亡佚,只有蔡琰脑海中还能够背诵她从前记下的三百本,后来她将之书写下来送给了丞相曹操。蔡邕收藏的原本已然丢失,蔡琰默写下来的这一批也算是孤本,曹丕是因为他是丞相的亲子才有机会得到,但是他事务繁忙,天长地久,也不知要抄到什么时候才能看完。而在此期间,也不知他能从别人那里得多少书来。原本他告诉司马懿自己得了几本书,就有交换的意思,但是司马师小小年纪过目不忘的天赋一出来,他倒有了别的想法。司马师是小孩子,负担本就比他们这些大人轻,也已经习字了,看起来都有模有样的,他完全可以让司马师一边习字,一边抄录,虽然有用童工之嫌,但是这也是一种解决方法嘛!也不用再去丞相府借书了,曹丕厚着脸面,与蔡琰说了情,想让司马师到她那儿待一段时间,好把这些书都记下来,今天蔡琰来就是考察来的。说起来,还是司马师占了便宜。蔡邕无子,从小把蔡琰充作男孩儿教导,而蔡邕当年又是天下闻名的大儒,在曹操那边也有几分香火情,让蔡琰教导司马师,百利而无一害,而且这样,司马懿也轻松许多。蔡琰的丈夫董祀当年犯了错,若不是蔡琰求情,他就只能做个亡魂了,之后夫妻感情十分的好,曹丕和司马懿这边承了情,也会在别的地方找补回来,绝不会亏待她。而且蔡琰收了司马师,也能让蔡邕的学问不至于失传。至于女子教人,这时代倒不是很严苛。蔡琰问了司马师几个问题,又考校了一番,便同意了,于是乎,司马师的第一个师父就这么新鲜出炉了。作者有话要说:话说回来,蔡文姬后来和司马师还有拐弯抹角的亲戚关系。司马师娶了三个夫人,最后一任就是蔡琰的亲妹妹的女儿,也就是蔡琰的外甥女。文中时间线可能有细微的变动,蠢作者就让它bug下去了orz第89章 白热司马师拜了蔡琰为师以后, 因为又多了一个地方要去, 所以往曹丕府上拜访的频率又低了不少。蔡琰与其丈夫董祀的府邸不算很大,但胜在有古韵,尤其是蔡琰居住的地方, 更是如此,想来她费了不少的心思。令司马师惊喜的是,在董祀府上, 胡床很是常见。这个时代的胡床类似于后世的小马扎、折叠椅,是椅子的前身, 由胡地传来,故有此名。正是因为是胡地传来的,所以各家各户也不是都用这东西, 讲古礼的人家还是要求踞坐的居多。但是蔡琰不同,她在胡地待了十二年,还生育了两个孩子,不管怎么说,她对自己的孩子还是有感情的, 被曹操赎回来的时候, 还作了《胡笳十八拍》表达自己对幼子的不舍。所以说, 在蔡琰嫁人之后,在她的丈夫董祀的府上, 也偶有胡床之类胡地传入的东西存在。若是蔡琰刚嫁给董祀的时候,一个青年才俊怎会对一个嫁了两次人、被胡人掳走十二年的女子动心?更别提她还对胡地的生活多有怀念了。但是后来董祀被问罪,若非蔡琰在曹操面前给他求情, 只怕他已经死了,此后夫妻二人感情愈深,董祀对妻子无有不应,府上的摆设也都按照蔡琰的喜好重新大规模整顿了一番。这日司马师练完字后,又听蔡琰口述,写了几竹简的书,而后就开始研究经义。这个时代,对于“经”也没有太过于统一的标准,各家治学的人观点不点,也会影响这家人对于经义的解读。蔡琰的经义学自于蔡邕,而蔡邕当年又是名望甚隆的大儒,所以说,还是比较有权威性的。而且蔡邕的藏书甚丰,加上董祀家中的藏书,司马师很是看到了一些自家没有书籍,学起来也不怕冲突。午间用饭的时候,司马师就听到有人议论,说是外头传来了一个消息,蔡琰的心情就不好了。好在这家的仆人调教得当,知道主人家的消息不能随便泄漏,也没人再碎嘴地说些什么。不过司马师总觉得午饭用完了以后,蔡琰看他的眼神有点不对。回到府上,他和母亲说起这事,才得到答案。曹丞相前段时间在许昌收到了多年前伏皇后请求父亲出手除掉曹操这个“逆贼”的证据,消息败露,皇后被废,就连其所出的两位皇子都受到牵连。等到消息传到邺城这边来的时候,已经尘埃落定了,不仅皇后幽死冷宫,就连两位皇子都没有幸免。邺城这边的人都是魏公曹操的心腹,蔡琰因为是曹操赎回来的,当年夫君董祀获罪被免以后就一直定居在邺城,收到消息的时候已经晚了。估计她是想到了当年董卓强征其父蔡邕为官,其后王允用董卓之尸燃烛点灯,蔡邕哭董——毕竟蔡邕虽然是被强征的,但也受了董卓的恩惠,而且人死如灯灭,王允辱尸不只是对董卓的报复,其实还是对士人集团的挑衅,当然不被认可——如今曹□□死伏皇后,她却因曹操之恩回到归国,不能置喙曹丞相如今的行径,和当年实在是颇为相似。邺城之中,对天子一家的惨事,却没有过于强烈的反应。现在大家都被绑在曹操的船上,只有曹公好,一切才是真的好,对于汉天子,新长成的一代可没有那么多的尊奉之心啊!说起来,现在大家反而对曹公的家事更为关心。天子刘协立不立太子大家无所谓,就算立了,大家能知道天子已经很不错,没有人想知道太子是谁。但是曹公的继承人到底是谁,就有很多人想知道了。现在曹氏内部的夺嫡反而与天子立太子一样,更为引人注目。曹丞相的几个女儿也到了适宜的年龄,想要择婿,但是没有还没有确定把人许给谁。不过原先就和曹丕有些不对付的丁氏兄弟被他坏了好事——据说曹操原本想把长女许给丁氏兄弟里的长子丁仪的——这下子就彻底地倒向曹植那边了。除了丁氏兄弟外,曹植那边最惹眼的就是杨修,他的才华可是曹操都要绝口称赞的。曹植在曹操那里正得宠,而他手下的人也不俗。不说杨修了,就是丁氏兄弟,父亲也和曹操有旧,本身才华又不俗,据说曹操将长女嫁给夏侯惇之子夏侯懋之后,曾经感慨,说丁仪纵是眼睛全瞎了,有这样的才华,他也愿意将女儿嫁给他,更何况丁仪不过是两眼小了一点罢了,曹丕真是坏了一门好姻缘啊!但是,和曹氏亲上加亲的夏侯氏对曹丕却是更见亲善,很是感念他亲上加亲的一番言辞,至于个中得失如何,那就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杨修给曹植出了好些主意让他在曹操那里固宠,要不是世间嫡长子继承制的威力巨大,而曹丕和曹植的资质相差并不很大,顶多擅长的方面有所区别罢了,怕是曹操早就下定决心要立曹植为魏公世子了。曹植的天赋与得宠程度,比之曹冲还是有所不及的。但是荣宠日盛,人们越是把焦点都集中在曹植身上,就越容易找出他的毛病来,更何况,曹植的毛病也并不是那么难抓。司马师还是个小朋友,才不要搀和到大人们斗来斗去的世界里,但是听到曹植倒霉的消息的时候,还有些欣喜。倒不是说他对曹植有什么不喜的地方,而是因为曹植的正妻有点过分了。曹操提倡节俭,即使是亲儿子也不能违背他的命令,更不用说邺城中的一众僚属了。司马家有一次全家赴某家举办的宴会的时候,就见得临淄侯曹植的夫人打扮得光彩照人,而且看她在席中的表现来看,平日里在府中也过得甚是精细。这样也就算了,毕竟是人家的事情,总不能手伸得太长管到别人家去吧?虽说魏公已经规定了不能太过奢华,但是曹植是他最宠爱的儿子,上赶着去打他家儿子的报告,纵是曹植夫人真的违令,告密的人也讨不了好。但是谁让曹植的这个夫人崔氏太过娇纵了呢?纵是以世家的力量来看,出身清河崔氏的曹植夫人家世也算是很不错的了。可惜被惯得娇纵了些,虽是无心,言语却是失当了,纵是司马师都听着有些不舒服,更何况其他人。夫人,你已经不是待字闺中的女娇娃了,聚会的对象也不是你的一帮好姐妹或者“仇敌”,说话能不能不要那么刻薄?与会宾客,总有些睚眦必报的人物。带着夫人赴宴的临淄侯本人喝得酩酊大醉,正和人把酒言欢,根本就没把这事儿放在心上。结果曹植头一次倒霉,就倒霉在这夫人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