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节
作者:长恨歌行      更新:2023-06-24 13:36      字数:4300
  刘辩只用了几个例子就说服了自己的母后。第一,何家的直系族人有多少?这些受处罚的族人,是单纯沾了直系的光,以至于鸡犬升天的旁系多,还是直系多?第二,刘辩是太子不假,但是他到底还没有登基,是自己严正处罚了那些猪队友好,还是等到猪队友连累了他的名声,让刘辩这个太子什么都没做却弄得天怒人怨的好?何皇后当然知道该怎么选择了。何家的直系,从何皇后他们这个小家来看,只有两个,大将军何进,以及何皇后自己。何皇后另外还有一个兄长,何苗,但是他原本姓朱,不能算作何家人。何皇后的父亲何真与原配妻子生了何进,后来丧妻之后,娶了带着儿子朱苗改嫁的何皇后之母,两个人生下了何皇后。何皇后的母亲带着与前夫生的儿子改嫁,还为人诟病了许久,要说何皇后和那些背地里说她母亲闲话的何家族人关系有多好,那真的是不见得。而且,为了让何皇后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刘辩还“以史为鉴”,给她讲了汉景帝的栗太子刘荣的例子。栗太子刘荣,孝景皇帝刘启的长子,为栗姬所生。刘荣被废的原因众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母族不争气,栗姬的娘家人充分表现了什么叫做猪队友。刘荣这个太子的被废,他自己的原因不少,但也不多,最为人诟病的也就是性格,景帝担心爱吃醋的栗姬加上一个听妈妈话又性格软弱的刘荣,在自己去世之后会重演吕后与惠帝刘盈的惨剧。吕后可是弄死了惠帝不少的兄弟呢!栗姬作死,栗姬的娘家人仗着有一个太子外甥也可劲儿地作,终于把刘荣坑死了。何皇后认为自己不是栗姬那种作逼,作妖无极限,但是对自家的娘家人嘛,信心就不那么足了。儿不嫌母丑,虽然知道自己的母后性格缺陷很大,好妒、行事又狠辣,但是刘辩也不好直言,但是对于没那么亲近的何氏族人来说,刘辩是真的要和他们划清界限了。作者有话要说:突然发现阿辩才是蠢作者的文里走爽文路线的第一人【并不】,汉朝卷只需要解决几个问题,总的不会很长。啊,大纲啊,写文果然很需要大纲!蠢作者这个时候就在开始思考汉朝卷的番外了呢233333第71章 分权何家势大,因为外有宦官和朝中某些正义之士虎视眈眈, 所以何家的矛盾没有明显地显露出来, 但是基本上对何家有深刻了解的人都知道, 皇后的两个兄长,大将军何进与济阳侯、车骑将军何苗不和。作为何皇后的儿子, 刘辩理所当然是对何家的事最了解的几个人之一。虽然起初是作为外戚被授予职务的, 但是后来,何进与何苗都是借着黄巾起义的东风, 混到了现在权倾朝野的地位的。何进的慎侯与何苗的济阳侯, 都是因为他们在黄巾起义中于国有功受封的, 比起那些宦官,他们的爵位来得也算是名正言顺了。别人满以为何苗后来能成功挣下军功, 和何进的提携分不开, 但是若不是何苗和何进都是何家人, 都是何皇后的后盾, 谁知道这兄弟两个会闹到什么地步。何苗一直看何进不顺眼, 何进也不见得多喜欢继母带来的拖油瓶。若不是何皇后的母亲舞阳君仗着女儿的名头震着两个儿子,外头估计早就知道这兄弟两个闹翻的消息了。当然了,何苗是舞阳君亲生的儿子, 她当然会更偏心这个儿子一点。索性何皇后是舞阳君的亲女儿, 她有恃无恐。天子的身体状况,坊间虽有传闻,但是都没有下定论,然而已经经历过一遭的刘辩可以肯定, 中平六年的四月,天子就将山陵崩了。也就是说,再过半年不到的时间,刘辩就能正式继位登基了。老爹还能撑半年,刘辩对自己的外家开起刀来没有一点犹豫。半年的时间而已,顶多让何氏外戚元气大伤,还到不了伤筋动骨的程度。刘辩调动了何进一些手下的位置,转而为何苗的人腾出位置。高级官吏的任命当然还是归属于朝廷的,即使是军队的武将也不例外。至于何家内部会因为军权的归属展开怎样的撕逼大战,就不关刘辩的事情了,不是吗?反正在许多人眼里看来,何氏外戚总的力量没有受损。如果说刘辩拿自己外家动了不大不小的手脚是令人惊讶的话,他后头做出的命令,就是令人震惊了。宦官之中,唯有身材健硕的蹇硕得到了西园八校尉之首的殊荣,其余的人,就连十常侍,对军队的掌控能力是很低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宦官手里没兵权。“中官统领禁省,自古及今,汉家故事,不可废也”,这是上辈子的何太后说的一句话,虽然有搪塞大将军何进之嫌,但是也能知道,宦官领宫中禁军是惯例。若是十常侍这些宦官手里没有兵的话,大将军何进也不会入宫后被杀了。当然,从宦官们只能等待大将军入宫才能杀之的现实,也能看出他们对宫外的兵力掌控力很小。刘辩提议令十常侍中张让、赵忠,以及天子如今殊为宠幸的蹇硕一同分掌京都雒阳的巡城兵马。而原本,这个权力是属于受大将军统辖的执金吾等官职的。刘辩主动提出让宦官分一杯羹,张让、赵忠也就算了,在刘辩登基后,作为外戚的何进意图清肃宫中干政的宦官之前,何进这个外戚和宫中的宦官是有过“蜜月期”的,十常侍这种级别的大人物,当然也是何进刻意交好的对象。但是蹇硕就不一样了。蹇硕在宦官中的地位没有十常侍高,但是比起在先帝时期就活跃的十常侍,蹇硕是彻彻底底的现任天子的心腹。可以说天子最信任的人里一定有蹇硕。然而,在刘辩提出人选里出现蹇硕的名字以后,天子就陷入了焦虑。十常侍并不像在他面前表现出来的那样忠君敬上,天子心中早有预料,但是蹇硕呢?刘辩初为皇太子,根基不稳,这个时候迫于无奈分解了母家的权力,为什么推举的后续人选里会出现蹇硕的名字?天子可不认为自己的这个太子会在这种方面讨好他。蹇硕奉命牵制大将军,前不久甚至提出让何进领军外出,试图将他调离雒阳。何进转而打发袁绍出京,道是等袁绍回来了自己再领兵出征,以策万全。天子明知道何进在拖时间,也不能说什么。此事之后,不仅何进深恨蹇硕,就连宫中的皇后,都咬牙切齿地提了许多次蹇硕的名字。何皇后是屠户之女出身,见识浅薄,一个善妒闹得满城风雨,谁都知道,她是惯不会遮掩什么的。何皇后在宫中表现出来的对蹇硕的不喜,刘宏可不信皇后所出的太子刘辩会不知道。既然如此,他还执意要报上蹇硕的名字,就令人深思了。大概是刘辩成功当上太子之后处理的两件事在刘宏看来手腕都不够,天子便觉得士人们在立储之前争相夸赞刘辩不过是为了保证嫡长制罢了。刘辩在天子心里的印象,还是那个处事有些蹩脚的史侯。正因为这种固定印象,再加上刘宏到现在都没有给刘辩配备太子班底,刘辩根本就找不到给他出主意的谋士,刘宏便认为刘辩是想不出故意让他怀疑蹇硕的主意来的。就算刘宏怀疑了,但若是他最后顺水推舟,刘辩不还是会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吗?原谅天子想得太多,不过刘辩大概能理解自家父皇在这件事上的想法,反而利用了起来。若不是刘辩严惩了母家的人给他赚足了士人的口碑,他后续上奏的以宦官统都城兵事的想法就能让士人们把他骂个头破血流。事实上,没有听到早年和刘协比较的时候得来的“屠户女所出,终不如士人女所出”之类的话已经让刘辩相当惊讶了。关于刘辩小时候的心理阴影,因为父亲在子嗣上的偏心,于是他经常会被人说“果然是养在宫外的,和董侯比起来,果真是没有皇家气度”、“董侯之母出身名门,气质出众,史侯纵然是嫡长子,与董侯相比,也相形见绌”,到了后来,连见到刘协,刘辩都会有心理阴影,可见当初被打击得有多严重了。一直到后来,刘辩做阿飘的那些年里,他知道了后世教育提倡的鼓励式教育,长时间的打击会让一个孩子失去自信,而充分的鼓励不仅能让他自信起来,还能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在后世飘荡的时候,刘辩坚持认为,自己的智商是没问题的,刘协的智商也不见得有多高,他有被记上世说新语过吗?没有就别哔哔!在自家母后因为宫中的传言火冒三丈的时候,自家父皇在那边搂着刘协猛夸,不愧是“吾家麒麟儿”,刘辩表示这真的是够了。天子后来没有同意刘辩的建议,只是增加了禁中兵士的数量,也就是加强了宦官对禁内的掌控。饶是如此,大将军何进依然很憋屈。何进是屠户出身,脾气暴躁,当年的何皇后长得也是如花似玉——要不然怎么入宫以后就被天子看中了呢?就算是收买了宦官,也得有个前提,那就是她真的相貌出众啊——要不是有个强有力的大哥震慑,鬼知道她会不会被“强抢民女”。屠户出身的好处就是和一些出身非世家,通过自己的努力爬上来的将领有共同语言,而且能毫无芥蒂地进入“喝了这坛酒,我们就是好兄弟了”的状态之中。何进不开心,他手下那些心腹们也为他抱屈,于是情绪叠加起来,何进就越发不开心了。何进不开心,本来应该叫一切都归罪于刘辩,谁让天子病重,把事务都交给了刘辩处理呢?但是,刘辩是何进的亲外甥,何皇后通过母亲舞阳君,不止一次地和家中抱怨,天子偏心,刘辩就算坐上了太子之位也不能放心,之前还故意把得罪人的活计都交给刘辩来干,让刘辩自己削弱母族助力,还让何氏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不管事实怎么样,反正何进是信了。一般正常人都不会认为,现在还没出什么大问题,是太子重要的支柱的何氏,最想弄垮它的居然是太子自己。后世的某位伟人说的好,“木仓杆子里出政权”,刘辩要是能把军权牢牢地握在自己手上就好了。为什么东汉末年诸侯割据,群雄逐鹿呢?还不是因为黄巾起义之后,他们手中都各自有着大量的人马,加起来足以颠覆天下嘛!刘辩是需要自己人,但是他不需要想把他玩弄于股掌之间的“自己人”,他那位舅舅,从权倾天下以后,就不愿意当个安分的人了。何进单方面认为天子又要整他,再加上之前一系列的事情叠加,对天子的仇恨值简直要突破天际。于是,他决定好好回报一下天子。作者有话要说:何大舅开始使用一次性技能——作死。便当加热ing第72章 天子整个东汉王朝的没落早有预兆, 从都城之中宦官与外戚相继干政可以看出来,也可以从地方分权里看出来。对整个东汉历史都影响深远的黄巾起义造就了后世一批的诸侯, 最先绽放光芒的是早就显出了野心的董卓。黄巾之乱、凉州之乱令董卓因功封侯, 此后,无论是朝廷欲征辟董卓为九卿之一, 还是令董卓转并州牧,交出兵权,他都不从。最后董卓还是受封了并州牧, 但是他却没有像朝廷想的那样, 将兵权转移给皇甫嵩,而是依然拥兵自重,朝中也无可奈何。何进身为大将军, 在西园八校尉设立之前, 其实隐隐有所谓的“天下兵马大元帅”这种感觉,拥兵的人,哪一个不是受他钳制呢?而董卓, 说实在的,在某些特定人群面前, 他是个很会做戏、很会讨好人的人。同董卓一样, 何进也是个不受士人欢迎的莽夫,董卓的父亲好歹还曾任过县尉, 但是他受到的排斥却一点都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