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节
作者:长恨歌行      更新:2023-06-24 13:36      字数:4410
  刘辩提及此事,曹嵩的眼睛亮了起来。曹腾是宦官中名声较好且一向与人为善的那一类,若不是天下又乱,曹嵩自己心中惴惴,便是他被罢了太尉一职,也能凭借着曹腾的面子,再谋一个官。听闻刘辩说天子最近对他的养父多有提及,曹嵩仔细思索以后,确定最近当又有大事发生了。曹嵩也不蠢,仔细想了一下史道人和刘辩之间的关系,就能确定他们今天的相遇不是偶然的。刘辩费尽心思地见他们,不管怎么说,他有心交好,曹嵩他们也不能不领情。曹操的想法就更简单了,这个时候,虽然大汉已经日落西山,但是刘氏家族这么多年的统治,都让大汉正统的思想萦绕在每一个人的脑子里。刘辩是嫡长子,他与曹家交好,无非是想保证自己的地位,而有着一个大将军做舅舅,刘辩的未来还是很可观的,他有心交好,又做得隐秘,只要曹家的人没有蠢到到处宣扬自己和史侯有关系,没有多少人会知道他们两边有联系。而从刘辩对曹操当年五色棒立威的事件大加赞赏来看,他的脾气和曹操还是很合的。只这一点,曹操便对刘辩有不小的好感。曹嵩后来便不怎么来史道人的道观了,但是曹操来,他也不阻止。刘辩后头出宫就变得光明正大了,行踪都有人报给天子,除了偶尔去几趟史道人的道观——平日里去那里的达官贵人也不少,倒也没人发现刘辩是在和曹操进行接触——剩下的就是去太学,听听太学的课,还去看了熹平石经。总而言之,刘辩就是没有去天子最担心他去的地方,大将军何进的府邸,那天子也不阻止他出门。他常去太学又让人觉得他好学,平日里遇到人也都是一副好脾气,不少人都夸赞史侯温文尔雅,礼贤下士,不愧是嫡长子,不知不觉间,天子为了扶持幼子上位而说的长子“轻佻无威仪”竟被人完全否决了。没有太监愿意在这方面触刘宏的眉头,十常侍、蹇硕之类的,要么是没空打听,要么是不关心,竟无人告诉刘宏外头对史侯的风评都变了。作者有话要说:感觉自己完全不知道在写什么……我药丸啊!不能把作业拖到最后一天才做啊,尤其是不熟悉的方面,否则,蠢作者就是例子啊qaq第68章 万年刘辩比刘协年长, 所以他有一个刘协没有的优势,那就是他的年龄足够他自由地出入宫闱。而刘协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比刘辩足小了五岁的他,不管怎么论, 都还年岁尚小,天子根本不可能允许他随意出宫。也就是说,仗着自己的年龄,刘辩比刘协多出了一样刷声望的利器。天子刘宏一向偏心,他是认为长子没有幼子聪慧的, 就算出去, 也博不到什么好名声。但是, 谁知道中间会不会出什么差错呢?刘辩在宫外的行动, 天子自己没有去打探, 但是他却另外遣了一个刘辩不能拒绝的人去。就在五月底, 刘辩的宫中迎来了大汉这一代唯一的一位公主, 刘辩的姐姐,万年公主刘慕。先帝孝桓皇帝刘志无子, 只有三个女儿;这一代的天子刘宏不同, 他有两个皇子, 却只有一个女儿, 于是他早早地将女儿封为了万年公主。万年公主比刘辩大三岁, 算算年龄,也可以开始相看夫婿了。公主的夫婿一般是从列侯之中选取的,只可惜, 洛阳的列侯,多是宦官及其子弟,有许多列侯都躲回自己的封国或者祖籍去了,还没有疯狂到要买卖女儿婚事的刘宏只能勉力挑选,好在万年公主的年纪还不大,公主晚些出嫁也不会有人说嘴,而且汉室的历史上,也不是没有最后嫁给声名不显的普通人的公主。举个例子,在刘辩的记忆中,孝桓皇帝刘志有三女,三位公主的夫婿中,只有长女阳安公主的夫婿在后来的史书上有明确的记载,因为阳安公主的夫婿是不其侯、辅国将军伏完。也怪天子刘宏自己,封了不少的宦官为侯,以至于连彻侯的名声都隐隐败坏了,万年公主也不愿意在这些人里选择夫婿。刘慕不是何皇后所出的嫡女,索性她只是一个公主,何皇后也不至于容不下她,只是宫中都知道,万年公主不常去皇后的长秋宫的。刘慕是刘宏的爱女,而刘协是刘宏的爱子,顺理成章的,万年公主和董侯的关系很好,与史侯的关系却也就是那样。偏偏是这样的关系,刘慕却来了刘辩的宫里。她待刘辩很亲热,一来便套近乎。后世有一句俗语,叫做“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现在虽没这句话,但是刘辩也知道,刘慕来他宫中不可能是单纯探望的。刘辩也不客气,很快就问出了这个问题,刘慕回答得很快,道是刘辩近日常在太学流连,也不知是否有见到什么青年才俊。若是刘辩重生之前,怕是只会认为自己的这位姐姐心慕才俊,想让他帮忙介绍一二,但是现在,刘辩只想冷笑。她分明是得了天子的示意,来探刘辩的口风的!刘辩装作恍然未觉的样子:“父皇说,阿姐的年纪还小呢,不着急。以我看,太学里配得上阿姐的人,不多。”太学之中,太学生人数不少,且孝桓皇帝之时,太学生群起响应朝中大臣,因此同样成为宦官的打击目标,党锢之祸中受害之人不少。且熹平石经完成后,天下来抄经、观经的人络绎不绝,绵延于途。刘辩这样的说法,似是将太学中的才俊们一竿子打死,要是他的话传出去,难免会有人不喜,认为史侯不礼待士人。刘辩也不傻,说完之后,又一个个举例,某某人才学极佳,可惜身体不好,当为能臣,但是做姐夫就免了;某某人极通经义,在治学方面的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但是看他的样子,也是个“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性格,事业心强,不适合当刘慕的夫婿。刘辩一个个说过去,基本上太学中有名的青年才俊都被他点了个遍,可是偏偏他说的话有技巧,刘慕是公主,历来汉家的公主寻夫婿条件就高,刘辩不赞同他们当自己的“姐夫”也情有可原,更妙的是,他把每个人的优点都点出来了。听得刘辩把一个个人明贬暗褒地说了个遍,刘慕笑了出来:“按你的说法,是这些人都不适合做我的夫婿了?不知弟弟你可有什么好的人选没有?”好的人选?刘辩当然有啊!他是从后世重生回来的,后来的三国时期也是他自己亲身经历的,之后几十年间风云变幻,成名、不成名的英雄豪杰他大多都认识。但是,先不论那些人的年纪适不适合做刘慕的夫婿,只说刘慕和刘辩的关系,在刘辩登基之前,他就不愿意为刘慕介绍一个强有力的夫家。除非等到天子刘宏驾崩、刘辩正式登基之后,他或许会为了拉拢大臣,顺便显示自己和刘慕的姐弟情深,而为刘慕选择一个好夫婿。这个时候,刘辩当然只能对刘慕做出一个无能为力的表情来。刘慕也不生气,刘宏贵为天子,给刘慕择夫都耽搁了那么久,刘辩说不出人选来实在是太正常了,反而若是他一口就说出某些人的名字来,那才不正常。刘慕来找了刘辩之后不久,就到了六月份,这个月发生的唯一一件大事就是太尉被罢。四月份的时候,担任太尉的曹嵩被免职,五月份,永乐少府樊陵就通过重金买官当上了太尉。谁知官印都没焐热,一个月后,樊陵就被免去了太尉之职。樊陵被免职,创下了一个记录,那就是,他正式成为在位时间最短的三公。若不是太尉之职至关重要,纵使它同其他的官职一样是明码标价的,但是能担任太尉一职的官员之前也都身居要职,刘辩真的要怀疑,自家父皇频繁地更换太尉,是又想出了什么来钱的新主意了!当然了,同曹嵩这个太尉被免职一样,樊陵被罢官的原因也是因为黄巾贼。益州黄巾马相攻杀刺史郗俭,自称天子。黄巾余孽在全国各地陆续作乱也不是什么新闻了,但是这一回,黄巾贼居然公然自称天子,可谓是触动了刘宏那根敏感的神经。刘宏动不了大将军何进,那就只能拿太尉出气,要刘辩说,樊陵这个太尉被罢得不冤。明眼人都看出太尉一职现在就是个烫手山芋,就他上赶着想建功立业。黄巾贼是这么好消灭的?后世所谓的汉末群雄,除了本身就掌着兵权的那些,其余的哪一个不是依靠收编黄巾余部壮大自己的实力抑或是收获“第一桶金”的?太尉位属三公,从古至今,没有一位三公在任的时间如此之短。兔死狐悲之下,不少人觉得天子对此番的黄巾余孽死灰复燃的事件大发雷霆,迁怒太尉,实在是太吹毛求疵了。再这样下去,谁敢再当这个太尉?也有明眼人看出,太尉不过是替罪羊,要紧的是大将军何进。就在底下人议论纷纷的时候,天子那里传出风声,要在西园设校尉,分兵权,与大将军分庭抗礼。在其他人还在猜测这到底是个□□还是确有其事的时候,刘辩却放下心来。从上次万年公主来见过他以后,天子的行事依然同他记忆中完全相符,就是平日里他们见面的时候,天子多关心了他的学业与交游问题,其他方面完全没有什么出格的。也就是说,事情的发展,到现在和刘辩的记忆还是相符的。天子将于西园设校尉,刘辩尽力交好的曹操将会成为其中之一。虽然西园八校尉皆受天子心腹蹇硕的牵制,但是在关键时刻,各自为政的这几人,将会成为重要的筹码。刘辩对未来的魏武帝的治军水平很放心,曹操已经是而立之年了,无论是行事手段还是为人处事都已经锻炼出来了,刘辩相信他是不会中途掉链子的。果不其然,八月,天子就命人在洛阳招募壮丁,设立西园八校尉。其中袁绍、曹操,皆因家世入选。在开始动手之后,天子又接连任免、迁换了除太尉之后的三公之职,也就是司徒与司空,三公都被天子给换了遍。再加上骠骑将军的任命,可以说,天子一套组合拳下来,大将军何进在朝中的经营被削弱了好几层。刘辩老神在在。他上辈子已经为此惶惑不安过了,何进是他的外家,在他登基之前是他的臂助,但是登基之后,就不一定了,天子现在对何进的势力动手,自己来做这个恶人,也省得刘辩后头的活儿了。不过,刘辩现在还没有登基,天子这样下他的外家的面子,相当于光明正大地扇他的巴掌,他可不想像上辈子一样,等着天子熬不下去了,凭着运气继位。他定要天子名正言顺地让他下旨移居承光殿!作者有话要说:蠢作者没有存稿了orz这一章是现码的qaq不过好在已经想好了大纲,要不然一定会卡死的哈哈哈哈第69章 毕岚天子设西园八校尉,其中地位最高的就是上军校尉, 小黄门蹇硕。蹇硕是小黄门, 品阶当然没有中常侍高, 但是他侍奉于天子身侧,比之地位日高而不用在天子身侧时常随侍的中常侍们, 他更受天子的信任。南宫嘉德殿现在事实上的宦官之首应当是深受天子信赖的蹇硕。对于蹇硕如此受宠, 许多中常侍是有所不满的,天子的信任是有限的, 蹇硕受到信重, 那总有人在天子心中的地位会受到威胁。通过长秋宫里的张姑姑的牵线搭桥, 在蹇硕被任命为西园八校尉之首的上军校尉之后不久,刘辩见到了毕岚。就算是宦官, 只要是能在天子面前长久露脸的, 都不会长得很差。如今大汉的官员选拔主要还是举孝廉的方式, 而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被推举的孝廉最起码也要五官端正, 不能有明显的伤痕。道理很简单, 从古至今大家都是看脸的,大汉这时候还好,刘辩的记忆里, 魏晋时期, 名士风流,成名的一个个都是清俊不凡的美男子,长得丑简直就没有活路。官员是这样的标准,长时间在天子面前伺候的宦官, 就更是要符合五官端正的标准了。要是宦官长得丑,出现在天子面前,伤了天子的眼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