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节
作者:长恨歌行      更新:2023-06-24 13:34      字数:4591
  这种天赋是别人学不来的,因为恶来忠心、有能力还嘴甜,集齐了忠臣、能臣和宠臣的特质,所以帝辛特别安排他司“射”,作为帝辛的近卫队统帅存在,时时陪在帝辛的身边。飞廉除了恶来以外还有一个名为季胜的儿子,虽然不像飞廉和恶来一样天生就有特殊能力,但是把他们家的老本行学得特别好,帝辛特别任命他担任“多亚”一职,为大商养马。所谓的马亚、多亚虽然职司里有养马,但是和西游记中的“弼马温”一职还是有区别的,养马是为了战事需要,所以马亚、多亚是武官,还是高级武官。帝辛三年,帝辛亲自率军远征孟方。给帝辛打下手的方国主要还是攸国,帝乙后期远征之时,攸侯喜都有参加,论武事,攸侯喜大概是大商子姓各氏中最了解的一个了。帝辛离朝远征,朝中的政务也不带走,全交给了比干、箕子和商容处理。拿着少师的薪水却处理着商帝的事务、操着商帝的心的比干:子受你个熊孩子怎么就那么能呢?我和我哥怎么教你的你都忘了?!有着和比干一样情绪的是商容。商容他爹商恪在帝乙朝终于光荣退休了,比干还当着他的少师,帝乙也没给他升官,毕竟那样又要封一个少师,太麻烦,还有人来分权。商容子承父业入朝为官,但是想要骤然入朝就是高位是不可能了,只能慢慢地往上升,经过十几年,终于离他爹从前的高位又近了一步。商容如今是比干手下的佐官,虽然已经混成了卿士,也就是大商的高级官吏,但和比干相比依然要矮一头。商容自己是没有什么感觉的,毕竟从一开始,他接触朝政的时候,就是和比干一起出使周部,比干是正使,他为副。被比干压一头,他都已经习惯了。毕竟就算他是王族远支,是殷都内口耳相传的天才少年,日后必会做出一番大事业,但是对上家世比他好、天分比他高、同样是殷都之中口耳相传、人人夸赞的天才少年比干,尤其是比干入朝为官的时间是他的好几倍,怎么看也不像是能压过他的样子。被自家老爹恨铁不成钢地骂的时候,商容也很绝望啊。#难道这一切都怪我吗?#比干:怪我咯?如果让一直看比干不顺眼的商恪知道儿子的心思,只怕能从棺材里蹦出来再关商容一次小黑屋。除了比干等人,王后妲己也多有分担政务,真别说,不愧是接受过有苏氏的继承人教育的女人,处理得还不赖。因为王后的存在,朝中的女官们最近走路腰板儿都挺了很多。比干仿佛看到了一颗在大商冉冉升起的女强人之星。比干:妲己侄媳妇我和你说,这要放在大唐和之后的时代,你是要被称为武则天第二的!不过在大商,妲己这样做也只是恢复了大商一直以来的传统而已。因为她处事公正,还得了个大意是“妇好第二”的美称。“好”通“子”,“妇”是一种亲属关系,根据比干的理解,“妇好”这个称呼大概和“子家的媳妇儿”差不多,只从这个称呼看就知道大商的历代商帝们对这位女祖宗是多么敬重了。按理说如今最大的事就是帝辛亲征,在他回朝之前,应当都不会有什么大事才对,只可惜,意外总是在不经意的时候出现。大商的领土面积和后世的华夏自然不能比,后世的华夏要把如今的许多蛮夷戎狄之地也算进去。大商如今主要针对是东夷各族,戎族是交给周部之类的方国进行抵抗的。《尔雅》中有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虽然商朝并没有这本书存在,但是对于夷狄戎蛮的划分和尔雅上差不多,顶多数量有一点差别而已。所谓九夷、六蛮,九和六乃是泛指,意指蛮夷之族的数量繁多,东夷,意思就是在大商东边的各民族。东边是海,大商的地理位置大致在后世的豫省,离海算是很近,只要灭了人方,差不多能将后世的鲁省收归囊中。东夷一直以来都是大商的心腹大患,至于南蛮,因为大商的边邑离那边还是有些距离的,离南蛮更近的是部分方国,乃至于前夏的遗国,所以大商目前还不怎么重视南蛮之地。自夏朝少康时期就存在的越国,一直在南蛮之地的深处混迹,越国最初存在的目的是为了不让禹王之祀断绝,打着禹王后裔的名号,他们在南蛮之地混得还挺开,到大商的时候,越国依然是一个侯国。像越国这样的不合理存在只有一个,他们境内的民族统称为百越之族,虽然多有受东夷、蛮族的影响,但是主体还是没有变的。可是像越国一样建立一个长久存在的国家不容易,聚拢蛮夷之族,加以教化,若是真有人想做的话,还是可以成功的。越国未来的大敌,出过孙武、伍子胥等名将,成就了越王勾践的赫赫大名的吴国,已经出现在了这个世上。这所谓的意外,也和吴国有关。子干日记:比起国土面积的时候,宝宝才发现大商的土地面积有多小……是时候学习周朝的封建制度了,历代商王好征战就战出这么点土地,宝宝真是没眼看啊!作者有话要说:蠢作者看商朝地图的时候深深地震惊了,这地方,真特么小啊……我国果然从古至今就是一个战斗民族,国土面积的扩充,我觉得周朝的分封诸侯制度功不可没。第16章 句吴虽然比干习惯性地将与越国相对的那个吴称之为吴国,但是这个由姬泰伯建立的、发展不过几十年的小方国,还没能够得上那个级别。就连周部,在大商的官方称呼里,也只是称之为“部”而非“国”。在如今,当地人将吴国称之为“句吴”。“句吴”的“句”和越国在当地的称呼“於越”的“於”一样,都是当地语言中的一种无意义的助词。泰伯是古公亶父的嫡长子,自然有一批追随他的人,他和仲雍为了给弟弟季历让位而出走,从渭水之畔的周部来到东夷、南蛮之地,又是孝友之举,最是值得为人称颂,周部里跟随他的人还不少。当然,比干曾经阴谋论过,泰伯、仲雍给弟弟让位,来到如此偏远的蛮夷之地建立方国,是不是有和周原那边的周人一道夹攻大商的意思。虽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句吴离大商的距离并不近,想要和周部夹攻大商,他们还差得远。当然,这种可能性也不能排除。句吴的人口组成很复杂,大部分都是当地的荆蛮、徐夷、淮夷,不过要说泰伯和仲雍单纯靠着自己的人格魅力就让这些人尽数归服,那就让人笑掉大牙了。在数代之前,如今和东夷各部死怼的大商和他们还有亲戚关系,因为商部落也是东夷的一员。在大商取代夏朝执掌神器之后,他们就和东夷各部渐行渐远。而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礼仪。自大商起,华夏族“上衣下裳,束发右衽”的服饰传统开始定型,而大商也有诸多礼仪、律法,凡此种种,对华夏与蛮夷戎狄进行了区分。华夏者,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谓之夏。大商和东夷仔细论起来五百年前说不定是一家,如今都势成水火,泰伯、仲雍不依靠武力,而是单纯地用人格魅力让当地蛮夷归服,真当谁是二傻子不成?所以,他们离开周部的时候,一定是带走了一批得用的人的。周和吴的关系如此紧密,还真是让人不得不警惕呢。而句吴弄出来的这个乱子,更让大商对他们报以了强烈的警惕之心。句吴的位置在荆蛮、淮夷与东夷之间,离句吴最近的方国、部族有攸侯的攸国,和彭祖氏的彭国。彭祖氏是大彭氏的分支,他们历来在朝中担任史官一职,因为史官人才的难得,所以在比干的记忆中,一直到汉朝,史官一职都是一个家族世代传承的,更后面的时代他不清楚,但是汉朝,修了《史记》的太史令司马迁,他就是继承了其父司马谈的太史令之职,他们的家族,从秦朝起就是史官。彭国就在攸国的附近,比攸国稍微靠近大商王畿区域,但是也没离边邑太远。攸侯喜同帝辛一道征孟方去了,和孟方相比,攸国离大商王畿反而算是比较远的。攸侯喜不在,攸国虽然有人主事,但也是群龙无首。然后攸国就遭袭了,没办法,他们只能把问题报到王畿之中,让比干等人来处理。袭击攸国的就有句吴的人,数量还不少。其实仔细想想也能知道这是为何,比干自己是见过季历的,从季历到现如今也不过是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古公亶父因为喜爱姬昌这个孙子所以想要立其父季历,那要等到姬昌表现出聪明才智的年纪,和比干第一次见到季历的时间也不会差多少年。这么一点时间,泰伯等人白手起家,想要完全教化蛮夷之族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一代人的时间都没过去呢!不管怎么说,作为子姓方国的攸国遭袭,袭击攸国的除了夷族居然还有句吴这个由姬姓的周部之人组成的部落,那就很容易挑动大商的内服官们的神经了。遥想当年,也是大商新君继位的时候,帝乙被周部的姬昌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最后居然要嫁妹妹和亲才换来了两族和平,简直令人气愤。如今虽然只是攸国和句吴之间的事情,甚至可以说这件事和句吴的上层是无关的,是句吴国民与攸国之事,但是这不能不让人对个中内情多加联想。要比干来说,还是因为现在大商已现颓势。每逢王朝末年必有天灾,这是华夏几千年的封建历史,数个封建王朝给出的血的总结。周灭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小冰河纪的降临,异样的天气影响了食物的产量,再加上地就这么点,皇室首当其冲受到了怨愤,真是你不灭谁灭啊!要解决这个只有两个选择,一,减少人口,二,扩大国土面积。大商选择了扩大面积,可惜见效慢,然后大商就亡了。周代商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完成了第一种,于是周就稳了。仔细想想,这个解释完全没有毛病,很有道理啊!比干觉得,大商现在要做的事情除了改革,就是要解决这个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历史上的帝辛改革触动了太多旧贵族的利益,所以在他努力地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后院失火了,他哥子启当起了带路党,领着周兵一路打到了朝歌。比干认为,帝辛改革是可以的,这完全没问题,至于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外部有矛盾出现的时候,内部矛盾自然会转移出去。周灭商的时候,小冰河纪还没完全过去,但是分封诸侯这个制度一建立,大量的人手扩散出去,压力瞬间就小了许多。大商现有的子姓方国,有许多都是帝天乙——也就是汤——以及帝武丁时期分封出去的,而这两个时期,是大商著名的盛世。如今直系王室在外头建方国的不多,纵有封邑,也都待在王都做内服官,比干、箕子、微子等人都是这个情况。如果要仔细探讨大商日后的道路,只怕比干能想上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所以现在,他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句吴,或者说是周。周灭商,这是一个典型的以小博大的案例,但是仔细想想,未尝没有他们一早就包藏祸心,从季历开始就一直致力于对外扩张、增强周部实力的缘故在。不把周部这个祸患给解决掉,知道后世历史的比干是绝不会放松的。现在,就可以从句吴开刀了。于是乎,通情达理的王叔比干让攸国转达了他的处理决定,大意是这样的:句吴是泰伯和仲雍建立的方国,周部是大商的属国,那由姬姓之人建立的句吴自然也应该是大商的属国。虽然从前句吴地处偏远,大商不怎么关心他们——当然,这是好听的说法,说得难听点就是大商看不上句吴这犄角旮旯的一小块儿地——但是现在,句吴的人进犯攸国,这是对大商的挑衅。念在大家都是华夏族人,与蛮夷之辈不同的份儿上,大商就给句吴一次机会,如果句吴之主来朝歌朝觐,王都这边就既往不咎,攸国的损失由王都这边来弥补。这个决定,看起来十分的通情达理,比干原本还觉得这股浓浓的鸿门宴的意味——虽然现在没人知道鸿门宴是什么东西,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还是存在的——一定会吓坏句吴的人的,结果王都的人纷纷表示少师您实在是太好说话了,把比干憋得一阵内伤。当年被誉为殷都安阳第一天才少年的商容倒是大概能猜到比干的想法,毕竟蠢有不同的蠢法,聪明人却总是相似的【并不是!】,但是他对此的反应还不如一点都没猜出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