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节
作者:长恨歌行      更新:2023-06-24 13:34      字数:4588
  “子”又通“好”,所以子姝自此就改称“太好”了。听到这个称呼的时候,比干是强忍着才没让自己在众目睽睽之下笑出来的。不过太好这个称呼已经是很好了,要是直接用大商的直系王族的姓氏子姓的话,那子姝岂不是要被称为太子?那画面太美他真的不敢看。虽然太好这个称呼听起来不错,周人也很安分,但是帝乙和大商之人心中总是憋着一口气。比干疼妹妹,又不是说帝乙就不疼她了。在这种情况下将妹妹嫁出去,那就是和亲了,帝乙登上帝位不过两年,而大商这些年虽然也走了下坡路,但是商帝们从来都自喻为是在人间的太阳神,这种憋屈的情况真的没多少人碰到过,对帝乙来说,也算是一种耻辱。第二年,帝乙三年,大商征伐人方的战役还没结束,昆夷就插了一脚,出兵攻商。大商连年征战不休,很多都是因为这些夷族导致的,帝乙也算是习惯了,很快就派了名为南仲的将领出兵。帝乙五年,人方与昆夷的战事结束,后宫也传来喜事,王后生下了帝乙的嫡子,这个孩子被取名为受。这个时代以单字名为贵,王族、贵族给孩子取双字名的,除非这两个字在这个时代本身就是连在一起用的。对于帝辛的这个名字,比干通过自己脑中的资料是早就知道了的,否则的话,难保他不会因为这个又一次控制不住脑内活动笑场。这个名字放在腐文化盛行的后世是多么的令人遐想啊!当然了,虽然说这个孩子是嫡子,但是他有两个身为庶子的同母兄,那就是子启和子衍。帝乙的后宫相比于人丁兴旺的姬昌,人数要少很多,王后能在之前生下两个儿子,可见她颇得帝乙的喜爱。帝乙是个有雄心壮志的人,大商渐渐走下坡路的现在,他倒没什么心思广纳后宫,毕竟要放很多心思在朝政上。另外还有一点,那就是现在的王后是先王后的陪嫁,她是先王后的庶妹,相比其他人,又多了一层情分在。作为嫡子,相比其他诸子是更有优势的,虽然子受只是帝乙的幼子,但是他可是对这个儿子寄予厚望。正因为对子受寄予厚望,他不仅常常前去教导这个儿子,还拜托了比干,让他担任子受的老师。子受是个可爱的孩子,虽然和他的两个哥哥一母同胞,但是他的外貌明显要比他们出众。自古以来颜控数不胜数,脸长得好看是个巨大的优势,再加上子受爱笑,喜欢卖萌,被子泉推倒了都要有段反应时间才会委委屈屈地叫阿叔和阿婶来撑腰,比干很快就被这个小侄子俘虏了。子干日记:子受宝宝辣么可爱辣么萌,再加上本宝宝悉心教导,他以后一定会是个乖小孩!纣王挖心什么的,比干七窍玲珑心什么的,都是封神演义杜撰的,我才不会怕呢!哼唧!作者有话要说:帝乙归妹这件事是真的,这里采用的版本是他嫁的是亲妹妹,不是给姬昌和太娰赐婚。姬昌那么早就生了伯邑考他们,要等到帝乙赐婚才和太娰成婚太扯了23333太娰和姬昌生了十个儿子,史书上没说他们生没生女儿,生女儿什么的这里算是蠢作者的私设吧orz帝辛的名字有人说叫受,也有人说叫受德,显然前头那个比较符合实际。第12章 太子大商官方设立有“序”、“右学”、“左学”、“庠”等官方学校,集养老与教育为一身。而这些学校,招收的一般都是贵族子弟。贵族子弟有专门的学校,就意味着许多贵族子弟,乃至于王族,在家中都不会得到系统、成体系的教导,即使是在幼时,有老师专门教导的也不多。帝乙目前只有三个儿子,虽然嫡庶有别,但是他们说白了是一母同胞,子受是王后养育的,母子情分自不必说。子受是王后的幼子,而且正是因为他的存在,王后才能被封后,虽然前头两个儿子起了铺垫作用,但是王后再次怀上子受,才是帝乙下定决心立她为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使对前头两个被称为庶子的儿子有亏欠之心,王后对子受这个幼子依然是最为宠爱的。王后是如此,帝乙更是如此,子启、子衍和子受是一母所出,硬要掰扯嫡庶的话,也有点说道不清,但是他并不是从嫡庶来区分的儿子。从三个孩子幼年的表现看,子受最为聪慧,可塑性比子启和子衍高。而且从子启出生到他母亲被立为王后,中间已经过了不少年,虽然他是长子,但是他也是庶子,以庶子的身份度过幼年的时光,以帝乙的眼光看,子启不够大气,没有帝王的心胸,而且他偏于文弱,并不能算是商王最好的人选。正因为帝乙和王后都或多或少的偏向子受,才会让比干成为子受的老师,让他抽出时间特意教导这个孩子。人心是偏的,这很正常,但是有人受宠得利,有人的利益就会受损。子启和子衍对这个弟弟就非常嫉妒。子衍也就算了,他是次子,本身继位的可能性就比不上子启,但是子启却是切切实实的感到了威胁。他原本以为自己的母亲成了王后,太子之位就应当是他的,想不到他那幼弟才是赢家。子受一出生就拥有了这么多子启渴望的东西,他心中自然不平。子启是个什么人呢?让比干来说,历史上的那个,就是个“内藏奸狡”的小人,覆灭了祖宗社稷,搞臭了弟弟的名声,殷商遗民深为不耻,他成为宋国国君后,许多殷民宁愿成为卫国的国民,让有着姬氏血脉的国君来管理他们,也不愿意在子启的治下为民。讲道理嘛,他和子受的矛盾明明是内部矛盾,他们争夺储位那么凶,子受成为帝辛以后都没有对他怎么样,可是他呢,当起了带路党,迫不及待地带周军攻打大商的王畿之地。当然,现在的子启小朋友还是有救的,总归现在年纪还小。同大商这边不同,姬昌早早就立了嫡长子姬邑为世子。帝乙迟迟不立太子,虽然表现出了一点偏向,但是也不乏有心人剑走偏锋,想要在子启身上进行投资。依照的比干看法,他哥立太子的时间应该越早越好,一来断绝其他的王子接受过多的帝王教育的可能性,二来给太子一个适应和锻炼能力的时机。一个从小培养的太子,总比一个兄弟相残、手段狠辣的王子要有帝王之风些,在治国之术等方面的知识也更成体系。帝乙一向认为自己还年轻,储君的事情不用着急,心中未免没有给子启一个机会的意思。比干:哥你是认真的吗?子受是一个聪明人,他被谥为纣王的理由和杨广被谥为炀帝的理由是一样的,他们都太聪明了,因为太聪明,步子反而迈得太快了。而在这种时期,大商需要的也恰恰是一个聪明的国君,至于子受因为大商的现状急于改革求成,这是可以慢慢改过来的。作为帝乙的左膀右臂,从小带大的亲弟弟,比干的话在他那里当然很有分量。既然打定了主意让子受早点被立为太子,比干自然不会干坐着,除了在老哥面前给这小子说好话以外,还做出了实际行动,证明子受小朋友是担得起大商的未来的。比干原本想向帝乙展示小侄子出众的智商,想不到还顺带展现了一下子受的天生神力。商人重鬼神,大商每年的祝祷仪式不知道有多少,但是祭祀祖宗的那一类,尤其庄严郑重。祭祀完了以后,王族这一家子就聚在王宫一起用饭。除了帝乙和比干这俩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和他们的后代以外,出席这个家宴的还有先帝文丁的诸多庶子,子胥馀的年纪比比干小两岁,已经受封了箕邑,号为箕子,除了他以外,文丁剩余的儿子年纪都偏小,和子启、子衍、子泉是差不多的年纪,就比子受要大一点。王室的家宴并不只是简单的吃个饭,因为帝乙的这些弟弟们未来长大了都要为他效力,剩余的子启、子泉这几个孩子也都是大商的未来,他自然要好好考校一番。子受表现出众,并没有因为叔叔、兄长、堂兄等人的年纪较长就的显出不足来,他不仅学完了比干当年特地为子泉编写的蒙书——这书后来因为比较简单易懂,由难到易的程度更成体系而成为了大商王室专门的儿童启蒙读物——而且已经开始学习超出这个年纪的内容,追赶上子启的进度了。要知道,就连子泉和子衍,在学习进度方面都比他要慢一点。子受的妖孽表现让比干想到了他还在现代学习的时候,小学时候班上的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在他的记忆中,这人的数学基本没下过100分,考98分老师都会问怎么发挥失常了!子受在身份方面原本就是有优势的,这时候显示出他的聪慧来,无疑加重了帝乙对他的看重。大商现在的情况,太子是不能随便立的,原本比干为子受说话,还有箕子,也在一旁帮腔,也没能让帝乙立刻下定决心立太子。子受的年纪太小了,当年子历幼年夭折给帝乙留下的阴影实在是太深刻了。别说现在只是帝乙九年,子受才五岁,就是九岁都不保险,商朝的人均寿命比不上后世,子嗣存活率也不高,随便一场病就可能夺走人的性命。作为后世之人,比干当然知道小子受不可能那么简单就夭折,但是这个理由他能和帝乙说吗?不能啊!但是反过来想想,也是可以的嘛。子受还小,可塑性强,立为太子一点都不亏,就算子受有早夭的可能,活到九岁以后,早夭的可能性就小了很多,难道四年帝乙也等不起吗?这个理由完美地镇住了帝乙,当时他竟然完全没想到太子夭折和普通王子夭折的重量级根本不是一个程度,完全被比干说服了。当然了,他下定决心以后也想到了这个可能,但是因为要立子受为太子在脑海里过了无数遍这个孩子的优点的帝乙已经完全不在乎了。不就是赌吗,他相信祖宗会保佑这个孩子的。家宴过后不久,帝乙就宣布了立三王子,也就是子受为太子的决定。立太子这件大事当然要经过祝祷,而结果显示大吉大利,帝乙自是大喜。帝乙十年,子受被立为太子之后,帝乙再次宣布召集外服官入安阳进行朝觐。这也是在安阳进行的最后一次朝觐,帝乙已经决定在这一年正式迁都了。之前几年,担任朝中内服官的卿士们都在新都朝歌——这里原本被称为沫邑,不过因为要作为新都存在,所以先帝的时候,就给这个地方取了“朝歌”的名字——安置好了家宅,帝乙每年也有好几个月待在朝歌办公,可以说准备都已经做好了,就等着迁都了。姬昌这次除了带着世子姬邑以外,还带上了另一个儿子——姬奭。姬昌这么多儿子,特别有名的除了倒霉蛋伯邑考、武王姬发和周公姬旦以外,就是这个姬奭,他被称为召公。姬奭是周朝宗室,这是没有问题的,毕竟所谓“殷道亲亲,周道尊尊”,召公姬奭没有一个足够好的出身,就不会和周公齐名,一齐辅佐武王、成王等周王。许多人猜测姬奭是周文王的庶子,当然并没有什么明确记载。但是比干也没想到,这姬奭居然还会和他们家扯上关系。他的妹妹太好嫁到周部之后不久就怀上了身孕,在太娰生下了她的第十个儿子姬载以后,也生下了一个儿子,在姬昌的儿子中排行第十一,取名姬奭。姬奭不是世子,从正统性来说,和姬邑、姬发等人也是有区别的,按理是不能来朝觐的,姬昌把他带来,纯粹是向大商说明,他们两边是有亲戚关系在的,他对太好也很好,并没有欺负她。姬奭的年纪不大,也有点小大人的样子,说起话来井井有条,同为天才儿童,太子子受非常喜欢这个小表哥,在外服官朝觐的这些日子里,子受和姬奭可谓是形影不离。子干日记:知道姬奭是我亲外甥以后受到了大刺激。话说按照这个辈分排,岂不是帝辛见到我要叫叔,武王姬发见到我要叫舅?画面太美我不敢看。作者有话要说:历史上的召公姬奭只能确定是姬昌的庶子,但是不能确定他的母亲是谁,所以这里说他是帝乙的妹妹生的是蠢作者私设……话说回来,我还特意找了一下,当时惊鸿一瞥曾经看到过诗经里提到了文王百子这个概念,虽然百可能是多的意思,但是姬昌同学生了一百个儿子还是有可能的。汉中山靖王就生了不知道多少个娃,儿子就超过一百多个了,这还只是有明确记载的,私生子之类都还没算呢科科。